野悠庐山|九九盘-大天池-龙首崖-悬索桥-铁船峰-石门涧

作者:涛涛江水 显示图片

       又到了五一假期,看了下天气预报,只有1、2号这两天不会下雨,其它时间都是雨。今年四月份以来南方雨水特别多,而且极端天气也多。老婆只有1号有时间,于是决定来个一日徒步登山。这条路线自从去年国庆从庐山下来后就纳入了我的计划,只不过临行前更细化了,因时间因素修改了一下。


      早上八点多从家里出来,快到南昌北出口时,开始堵车。假期第一天路上车流量很大,一路上车辆追尾粗略估算有八、九起,堵车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还好堵的时间不算长。


    终于瞧见庐山了,快到了!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开了三个小时才到。天上的云层很厚,大晴天不奢望了,只要不下雨就好!


      导航石门涧景区停车场,石门涧景区的第一个停车场免费停车,我们到了时候已经停满了,很多车直接停在了路旁边,考虑到我们会比较晚下来,还是找了一个比较小的位置插了进去。


沿着公路往前行大概100米不到转个弯就能到达登山起点。

       庐山九十九盘登山古道,又称“九九盘”,因山路曲折有九十九道弯而得名,相传为明太祖朱元璋为修建御碑亭运送石料而修建。据《庐山续志稿》载,民国二十七年(1 9 3 8年),庐山管理局将原名九十九盘古道改名为阳明路。此路名源于路旁有王阳明著名摩崖石刻而得名。


11:06,九九盘登山起点。


先摆个POSE,不太标准


蜿蜒而上,潺潺流水在身旁。




    

“步天池”石刻


过石桥


水流湍急





已经可以眺望到九江市区。


“巡九道修路”石刻


      一路上碰到不少游人,看来这条路还是受不少人喜欢的,不像去年登九奇峰那条小路,除了我们一个人也没有。想想应该是靠近城区,比较容易到达出发点。


这里没有桥了,要从石头上跨过去。





路两边随处可见因前段时间极端天气而倒掉的树木。


古道大部分为石台阶和土石路面,宽约2米左右。



躺树?



这棵倒树完全把路面挡住了,只能从上面小心翼翼踩过去。



石垄


前面两位是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健步如飞。后面因为到山顶要买票而又原路返回了。




钻树而过!



此处发现了第一只猴子,我想猴子是群居动物,果然后面一路都是猴子相随。



       甘露泉,清代石刻,明代的开国寺天池寺就在上面。位于九十九盘古道旁石壁上,楷书阴刻竖写,字径45厘米。款“嘉庆庚辰夏万素澄(青铨)书”,款字径5厘米。注:“嘉庆庚辰”年为清朝嘉庆年,即公元1820年。


甘露泉海拔已达680m。



此时天空开始放晴,阳光露了出来。





这两只野猴直接坐在了路中间


走近一看,原来正嗑着哪抢来的瓜子!


后面带小孩的游客不敢往前,我直接上前把这两只泼猴赶到了路边。






路旁的映山红



这三只猴各坐石头一角,姿势都一样,煞是有趣!


其实它们是在等游人投喂食物。




猴子坐在石头的边缘一点不慌!


猴群一路相随!




一块芒果皮,每只路过的猴子都拿起来舔下。




        继续沿古道前行,一座石坊门楼高立丹崖之间、古道之上。门楼上方的居中位置“庐山高”三个大字赫然入目。“庐山高”源于北宋文坛泰斗、江西庐陵人欧阳修的诗文——《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刘中允是江西南康(今九江星子)县人,与欧阳修同科进士。因不事逢迎,长期得不到重用,故辞官回归故里,隐居于庐山南麓。欧阳修一向敬重刘中允,特赋诗为他送行。


      “庐山高”石坊及北宋时欧阳修撰文,明代学者王阳明亲笔所书《庐山高》石刻为这条古道上的珍品之一,是整个九九盘最为珍贵的精品和代表,已经被收入《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同时还是江西省文物保护对象。


“白云天际”石刻,明广德李得阳书,万历丁丑年曾任九江知府。


       过了石刻就快接近山顶了,因为听刚才返回的那两个四川大凉山的人说上面有人检票,我们便在接近检票口的地方停了下来。之前做攻略的时候,有多次从这登山的人说平时这里是没人检票的,而且本地人是免票的,可能是五一假期的原因才有人值守。
       想了下,刚才登山过程中攀谈的过的有两个是本地人,我们便在这等候他们上来,让他们带我们进入景区。果然景区卡口听本地口音只要简单登记下就行。


此处就是景区卡口,聚集了一群猴子。此时是13:06,从底下爬到这大概花了两个小时。


看时间不算晚,我们朝仙人洞方向过去看看。


道路两旁都是映山红,开得正旺。





      大天池炮台。这是一座由水泥、岩石构筑的堡垒,外墙岩石裸露,四周分布着或明或暗的枪眼。据历史记录,在战争期间,为了打掉这个炮台,日本侵略者多次派飞机前来侦查、轰炸,但是中国守军顽强抵抗,多次打退日军的疯狂进攻。至今,在炮台外墙仍能找到圆形弹坑。





道路的旁边就是仙人洞滑道。


白色杜鹃




紫色杜鹃



       来到仙人洞入口,我和老婆以前都到过仙人洞,考虑到此行的目的地主要是铁船峰,便没有下去。在此处吃完随身带的路餐,便折返。




背面


       圆佛殿其实算不上是什么古迹,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原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唐生智看中了这里的风水,为安葬其吃斋念佛的母亲所建。他看中了狮子峰。因为头部有天池寺,背部有天池塔,剩下尾部并无建筑,只好定于此处。这小建筑,历时六年才予修成。原来有五个门,每个门内塑一尊佛像,亦称五佛殿,后佛像被毁改门为窗,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正面,外观呈圆形,直径为16米,伞顶的佛殿,名圆佛殿。整个建筑显得平稳舒展,落落大方。


两只猴子旁若无人的在抓虱子。


塔为一阁式石塔,五层六面,塔刹呈宝瓶状,高20余米。


       天池塔,传为宋丞相韩侘胄所建,1929年国民革命一路军总司令唐生智来庐山,见该塔已颓,乃发起重修。挖掘塔基地宫时,发现佛教文物多件。计有银质全身卧如来一座,长九寸,重约一斤;银质长扁箱一口,两斤多重,尺余长;水晶小佛像一座,五寸长;水晶珠大小各一颗;小银瓶一个,内贮水晶小念珠数百颗;舍利子数粒;银质金瓶一个;磻石梵文印章两个,寸余长;铜罗汉三尊。据金身如来身后阴刻文字记,塔原建于宋哲宗十一年(1069年),在韩侘胄任宰相之前,实为湖北蕲州朱氏三娘等人所建。



天池塔西有一石质方台,名天心台。寓天心之观之意。为民国林森所建。




       天心台下有硕大卧石,平滑如镜,上镌“照江崖”字样。再读下面文字,就能了解另一位理学大孺--心学鼻祖王阳明当时的心路历程,了解他明明平叛居首功(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却不得不把功劳记在皇帝头上的复杂心情,仕途受难之秋,来到庐山,寄情于山水。


照江崖石刻
      1933年夏天,汪精卫正处于众叛亲离之际,来到庐山照江崖前,读着王阳明的诗和其它刻下的文字,找到了共鸣,为它建了个亭子,遮风挡雨,这亭子就是照江亭。




天池寺山门(寺名系康有为所书)





       大天池西有一半月形的拜月台,名文殊台,台为石木结构,两层。下层为石室五楹,有门窗,可充住室。上为手顶,即称为台。登台眺望,山峦突起,群峰相连,远波明灭,极富野趣。是观察佛光的最佳处。


     



       文殊台东有一亭,名“斗姆亭”,因发音的原因,当地又称“老母亭”。始建于明代。石混凝土结构,圆形攒尖顶。横额有“相望祖庭”篆刻。立柱上有隶书对联“琳宇剩劾灰法蒙庄严留佛座,瓣香临危涧新亭结构护仙盒”。



       狭义上的大天池,在天池山顶,是个水池,长方形,池水碧悠,光灵如玉。一般认为池原为天池寺内放生池,其实懂古代建筑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池是原天池寺建筑内的天井。但比一般的天井要深一点点。
        大天池最神奇的一点是,池位于天池山顶,孤峰耸立,四周全比它低,但大天池内池水常年不枯不溢。这在一般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






        天池寺为东晋僧人慧持创立,旧名峰顶寺。宋朝更名天池院。明太祖赐名“天池护国寺”。明成祖敕“天池万寿寺”,明光宗又敕“天池妙吉禅寺”遂为匡庐首刹,后寺废。现仅存遗址,近年来只重建了一栋建筑。




大天池往左侧是前往猴谷,我们往右前往龙首崖。



雷击木



龙冠松




远处就是铁船峰


后面我们就要爬上对面的那几块大石头上去。



          大天池再下行250米,就是庐山非常有名的景点龙首崖,龙首崖也叫舍身崖。


      大天池西南侧一崖拔地千尺,下临绝壑,孤悬空中宛如苍龙昂首,飞舞天外,这就是著名景点“龙首崖”。若从悬崖左边的石亭中观看,龙首崖悬壁峭立,一石横亘其上,恰似苍龙昂首。崖下扎根石隙的几棵虬松在微风吹拂下,恰似龙须飘飞。



此处可赏铁船峰全景。


       铁船峰,海拔 962.8 米 ,是8亿-5.7亿年前砂岩滑动褶皱。当地壳隆起形成山峰时,巨厚的地层被强大的拉力牵引,长距离滑动。铁船峰是在庐山隆起时从其它地方牵引过来的。至少有四个岩层被拉引到此,后期到来的岩层叠加在前期岩层之上。经过山体断裂、风化成为一个陡峭山峰。




从龙首崖下行前往悬索桥。










离悬索桥越来越近。





前方这块石头有点猴子观海的味道。




铁船峰越来越清晰。


山涧里长长的瀑布





14:55到达悬索桥。


       庐山悬索桥,当地人又称铁索桥,坐落在神龙宫地带,横跨于将军河面,悬空险秀,为庐山添一景。此桥,1993年修。




走在桥上还是有些颤动的。


桥上风景甚好





       庐山的绝壁以石门涧铁船峰东侧石壁最为典型,石壁高307米,宽420米,呈90度垂直,上耸云霄,下临深涧,被称为“匡庐一绝”。



       过悬索桥往右就是庐山风景区和石门涧景区连接处的收费亭,平时也是无人看守的。我们到的时候发现有人看守(可能是五一假期的原因),要往这下需要购买石门涧景区门票,49元/人。计划里是从这里下去前往铁船峰,因为路比较近,否则的话要绕一个大圈子,赶时间只好购买门票。

       铁船峰俗称桅杆石,与龙首崖隔涧相望,高峰矗立,似巨舰昂首,故名铁船峰,在石门涧谷底青龙潭有石阶路通向峰顶,但年久失修,安全起见,早已关闭。


过收费亭,前往铁船峰。


回望悬索桥


      下行几分钟就来到了此处亭子。往右是前往石门涧景区,左侧直行翻过铁门就是前往铁船峰的小路。原计划是下到谷底的青龙潭再走原来的石阶路上铁船峰,临行前一天看到这篇游记@https://www.mafengwo.cn/i/21370210.html?sys_ver=才发现有这条路的,这样就不用下到谷底,直接可以往下横切从半山腰过去。事后庆幸选择了这条路,要不然此行铁船峰可能就放弃了!


翻过这个铁门,开始了铁船峰探险之路。


天空也开始放晴了!



看地上的落叶就知道很久没人维护了。


如果一直有这样的路走,那倒没什么,可是后面..........


这样的小树倒没什么,低着身子过去就行。




      之前在龙首崖看到的长长的瀑布就在前面,从这下到底有个地方路被倒树完全挡住,关键是藤蔓完全把台阶完全占据了,根本无法通行,没办法只好从旁边陡峭、松软的土坡慢慢抓着树枝绕过去,这是此段路最艰难的地方。



下到小水潭


这条路如果水大的话,可能就通行不了啦。



一路和树枝、藤蔓作斗争!


来到青岗岭,此处是一平台。


往左是去铁船峰,往右是下到石门涧。原来景区的设计还是很好的,可惜废弃了。



这段长满了草的横向栈道在铁船峰和龙潭桥上都能看到。


下面就是青龙潭。


台阶上都是流水,通过要特别小心。


通过这段被树枝和杂草掩盖的小桥,就连接上了从青龙潭上铁船峰的路。


回首来走过的横向栈道。


回望悬索桥、石门涧。



通向铁船峰的石阶,多数是悬崖峭壁直接凿刻而成。


15:45开始登石阶。


       登到高处,可看石门涧全景。石门涧,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西麓、素称:“庐山西大门”。因天池山、铁船锋对峙如门,内有瀑布垂落而得名。


陡峭程度不输华山!


当时打造这条路还是花了本钱的!




又一棵倒树,有旁边的护栏扛住,还是能钻过去的。


登上这些台阶右转,有一处较缓的平台。




沿着峭壁边缘的步道行走。



转弯见长长的铁梯。


此处铁梯很重要,没有的话从下面根本上不来。


塌方最严重的地方!


应该是雷击后倾倒的树木。





山顶上的树木大部分都有被焚烧过的痕迹。



16:18登上铁船峰。



       立于铁船峰顶,远眺群山,峰峦叠嶂、连绵不断,崇山峻岭、千崖万壑。铁船峰身居群峦之中,危峰兀立,仿佛鹤立鸡群,格外耀眼。昂首挺胸、傲视群雄,犹如势不可挡的“航母”,所向披靡。


       
      峰顶有石如船,而其色似铁,故曰铁船。








从左侧绕到石块的背后,爬上了刻有“铁船峰”的巨石。










就是从这个方向爬上去的,上去以后低的地方要匍匐过去。



穿过石缝,继续往里面走。



来到铁船峰的最前端。




最前端就没有过去了。






另一侧也有块巨石,上面还装了栏杆,过去看看。





有两段铁质楼梯。


上面是这样一个平台。


爬上去环顾四周。




人在上面显得很小。




楼梯接近九十度了。





17:28开始下山。









      下到这段台阶,水直接在台阶上流淌。继续下行,有处台阶直接断了,只有裸露的石头,而且全被水流淹没了,无法下行。当时忘记拍照了,借用蜂友的图片:


      我们当时就是从右侧下来,看到的就是下图的场景,而且被水流覆盖了,没水还能走,水大无处下脚。


      其实到这里都可以看见青龙潭就在下方不远了,但就是走不了啦。观察了下另一侧有台阶上行,只好走这边,结果又回到了青岗岭这个叉路口,只好又原路返回到了下来时翻过栏杆的亭子,走石门涧景区路下行。事后想想,如果没有选择这条路,而是下到青龙潭再上的话,走到这段被水淹了,可能就会放弃上铁船峰了。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里,单独为游石门涧列了一章《游庐山门记江西九江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的诗句千古传诵,但庐山景区对石门涧的诠释却是:“欲识庐山面,先游石门涧”。


18:17过龙宫桥。天气已暗。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上面就是龙宫桥,有个小卖部,店家就住那里。有几个学生模样的人刚从石门涧爬上来,在那歇脚。






龙宫亭, 是俯瞰青龙潭全貌最佳点。



石门涧瀑布是庐山西部最长、最宽、气势最大的瀑布,也是庐山最早被载入史册的瀑布。




       青龙潭瀑布,1648年,古代资深“驴友”徐霞客“知石门之奇,路险不能上”,遂攀藤附葛,考察了庐山石门涧,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游庐山日记》,称赞庐山石门涧瀑布“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




过龙潭桥


      前方就是上铁船峰的老路,上面有个废弃的亭子已关闭,要从旁边攀爬过去。刚才的路没被水淹的话就是通向这里,正常我们应该是从这出来的。


鹰嘴石,峡谷险仄,如剑插天尺,争雄竞秀。漓立咫尺,奇峰簇拥,迭峰屏立。




      路旁这块巨石,上刻“庐山真面目,宛在石岩中”,为已故中国美协副主席蔡若虹先生所书,深得石门涧的真谛。




     栖霞桥上远看老鹰嘴。这块3米多长、呈半方形的悬石,酷似老鹰嘴,咀尖尚有钩状。


      龙虎壁画 ,30年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察庐山地质时发现,定名“龙虎斗”;1996年庐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专家公认是稀世珍宝,更名“龙虎争胜”;1997年,国家文化部部长高占祥题字时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虎是华厦吉祥物,龙虎本有性。文化大革命斗的太苦了,不能再斗”。即题“龙虎情”3字。
       天色已暗,匆匆一瞥,未细看。


      “石门衔日”四字最早见于明代诗人张时彻的《题石门涧山泉》。诗曰:“松岭磐云飞鸟隔,石门衔日暮猿哀。”“石门衔日”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悬挂在天池山和铁船峰中间的壮观景色。1996年庐山申报世界遗产时,专家们一致认为“石门衔日”一景堪称“中华一绝”。




别有洞天


     巨石中间有一道裂缝似乎为人力所为,因此它有了一个古代人熟悉的名字——试剑石。


讲经台对面的巨岩上,刻有几个大字。其一是“石门涧”三字,为明代人蔡增秩所书。








这个倒写的大福字,长3米,宽4米,为当代僧人静缘所书。


龙泉精舍旧址。“精舍”意为精进修行者之舍,后也指一般的寺院。


福寿池,据说当年龙泉精舍的僧众经常在这里沐浴,结果人人体格健壮,故得此名。




19:19过石门涧铁索桥,出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