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洲4国游记(5)巴拿马篇

作者:晏子 显示图片

        巴拿马共和国(西班牙语:La República de Panamá;英语:The Republic of Panama),简称巴拿马(Panamá),位于中美洲的巴拿马地峡上,东连哥伦比亚,西接哥斯达黎加,南濒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国土呈S形连接北美洲和南美洲,巴拿马运河从北至南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巴拿马国土面积为7551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988公里,陆界线长555公里,人口440万(2022年),首都巴拿马城,坐标:8°59′N 79°31′W。
        巴拿马以其境内著名的巴拿马运河而闻名于世,这条运河连接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对全球航运有着重要的意义。


(▲巴拿马地图)

        从原住民文化、殖民统治到现代国家的形成,巴拿马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1、前哥伦布时期。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巴拿马地区已有多个印第安部落定居,这些原住民主要从事农业、狩猎和渔业。
        2、殖民时期。1501年,罗德里戈·德·巴斯蒂达斯(Rodrigo de Bastidas)是首位到达巴拿马地区的欧洲探险家。紧随其后的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他1502年的第四次航行中到访此地。1513年,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博亚(Vasco Núñez de Balboa)穿越巴拿马地峡,成为第一个从欧洲到达太平洋的探险家。此后,巴拿马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属新格拉纳达总督区(现哥伦比亚),成为西班牙帝国在美洲的重要据点,主要用作跨南北美洲运输黄金等财宝的通道。
        3、分离哥伦比亚和独立。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浪潮后,1821年,巴拿马成为哥伦比亚的一个省。1903年,巴拿马在美国的支持下从哥伦比亚独立出来,主要原因是美国希望在巴拿马地峡建造运河,而遭哥伦比亚政府反对,从而美国支持巴拿马的独立运动。
        4、巴拿马运河建设与归属。巴拿马运河的建设始于1904年,1914年完成。运河的控制权最初在美国手中,直到1999年,根据1977年两国签订的《托里霍斯-卡特条约》,运河权利完全移交给巴拿马。
        5、近现代发展。巴拿马独立以来,经历了军事统治到民主政府的更迭。完全承接运河管理权后,巴拿马经济持续增长,服务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并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        

        上述巴拿马的历史,证实了其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可以说,没有巴拿马运河就没有巴拿马国家,分析如下。 
       1. 独立的催化剂。1903年,巴拿马从哥伦比亚独立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对建造巴拿马运河的战略需要。否则,如今的巴拿马很可还是哥伦比亚的地峡省。
        2. 经济支柱。巴拿马运河,极大地推动了巴拿马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巴拿马提供了直接的收入来源,如运河过境费,还促进了相关的物流、交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巴拿马国家主要的经济支柱。
        3. 提升国际地位。巴拿马运河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是全球重要的航运路线,对国际贸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运河的战略地位帮助巴拿马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一席之地,并树立了全球重要交通枢纽的国际形象。
        4. 获得政治主权。因为运河在巴拿马境内,使其得到国际声援,争取到《托里霍斯-卡特条约》。1999年,根据《条约》,美国退出,巴拿马全面控制了运河区域,这是巴拿马主权的重要标志,从此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
        因此,巴拿马运河对于巴拿马的国家形成、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和政治主权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运河,巴拿马的历史和发展轨迹可能会完全不同。

        既然运河对巴拿马这么重要,那么有关运巴拿马运河的知识就得表表。


(▲图中绿色部分是巴拿马运河,运河两岸5公里被划作运河区,曾经归美国,形成“国中国”局面。1999年12月31日,美国退出,巴拿马国土完整。)

        巴拿马地峡是连接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最狭窄地带,也是分隔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自然屏障。由于这个地峡的存在,才有了开凿巴拿马运河的可能。
        1.地理特征。巴拿马地峡最窄处约为50公里,是连接南北美洲的最短路径。地峡的地形复杂,有丘陵、山脉和沼泽地等等。多样的地形提供了多种不同的生态环境,支持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气候特点。巴拿马地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不仅使得该地区覆盖着茂密的雨林,有着丰富的动植物种,还带来了充沛的水资源。
        3.生态环境。巴拿马地峡的地理分界,使其动植物种群的分布与众不同。汇聚于地峡的生物物种之中,有的隶属于南美洲,有的来自于北美洲,它们在地峡交织、繁衍,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4.历史沿革。巴拿马地峡上的人类活动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原住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16世纪,西班牙殖民,巴拿马地峡成为殖民者跨越南北美洲交通与贸易的重要陆道;20世纪初,美国主导修建并管理运河,巴拿马运河成为世界跨东西两大洋运输与贸易的重要航道;20世纪末,巴拿马获得运河全部控制权,并开始对巴拿马运河的运力进行升级改造。运河文化与运河经济促进了巴拿马地峡在南北美洲与世界海洋航运界的地位愈加重要,巴拿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        

        巴拿马运河的建造,无论对工程技术还是政治博弈,都是巨大的挑战,涉及多国利益、技术创新和人类勇气。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世界发达国家都在考虑在中美洲建立一条运河以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
        1.法国尝试和失败。巴拿马运河最初的尝试是由法国工程师费迪南·德·莱塞普斯领导的,他曾成功地领导了苏伊士运河的建设。1881年,法国开始在巴拿马建造运河,但由于技术问题、疟疾和黄热病的流行以及财政困难,这一项目最终在1889年宣告失败,约有2.2万名工人在此丧生。
        2.美国接手和成功。1904年,美国接手了巴拿马运河项目。这一决定是由于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军事和商业战略的考量。美国政府从法国手中购买了运河资产和权利,并与新独立的巴拿马共和国签订了条约,获得了运河区的控制权。在美国的管理下,技术和医疗有了突破。运河的建设采用了锁闸式系统,以适应巴拿马地峡上的地形变化。此外,美国人还采取了有效措施控制疾病,显著降低了工人的死亡率。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开通。极大地缩短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航海时间和通航距离,对全球航运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运河移交和发展。 管理与争议:尽管运河为两岸国家的航运业带来了不菲的经济利益,但美国对运河的控制也引发了巴拿马和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不满,并得到国际声援。1977年,在卡特政府时期,形成了美国退让的《托里霍斯-卡特条约》。根据该条约,美国在1999年底将运河及其控制权正式移交给巴拿马。运河扩建:为了适应现代更大型船舶通过运河的需要,巴拿马运河进行了扩建工程,该项目于2007年开始,2016年完成。新的扩展部分增加了第三条航道和一组新的锁闸,使更大的船舶能够通过运河。
        巴拿马运河的建设和运营是工程学、公共卫生和国际政治的重要里程碑,至今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仍有深远影响。

        巴拿马运河的建设是一个充满技术挑战和创新的过程,从最初的构想到最终完成,涉及一系列重大的工程技术突破:
        1. 创意锁闸系统。锁式船闸是国际水力工程的一项创新。为了克服巴拿马地峡上的地形高差,使船舶能够在不同海拔水域航行,巴拿马运河采用了一种复杂的锁闸系统,让船只通过运河如同“上下台阶”。运河通过三组锁闸(米拉弗洛雷斯锁闸、佩德罗·米格尔锁闸和加通锁闸)6座水闸室,把船舶从一个海平面提升至一个水平面(加通湖区),然后再降低到另一个海平面。每个锁闸室的填充和排水都通过精确控制,以确保船舶安全过渡。
        2. 创建加通湖。加通湖是一个人工湖,其建造是为了提供了足够的水资源来操作运河的锁闸系统。加通湖不仅是运河的储备水库,也是运河中船舶航行的主要水道,并且是运河阶梯水道中不可或缺的平台。
        3. 有效控制疾病。在运河建设的早期阶段,疟疾和黄热病的爆发严重威胁了工程进度和工人生命。美国医生威廉·戈尔加斯引入了现代公共卫生疾病防控措施,如排干积水以消除蚊虫滋生地,极大地降低了疾病的传播,保护了工人健康、保障了工程进度。
        4. 引入先进的土木工程技术。运河的建设需要移动大量的泥土和岩石,挖掘与搬运工作艰巨,管理当局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蒸汽挖掘机和铁路系统来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
        5. 技术升级完成运河扩建。2007-2016年的运河扩建工程,引入了新的更大的锁闸,这些锁闸使用了滑动门技术,比旧的摇臂门更为安全有效。新锁闸系统的设计允许更大的船舶通过,增加了运河的通行能力和经济效益。
        巴拿马运河的技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其初期建设中,还体现在其不断地更新和维护上。这些技术创新和突破确保了巴拿马运河至今仍然是世界航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巴拿马运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从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两大洋的战略连接点。巴拿马运河通过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极大地缩短了船舶穿越东西两个海洋的航行距离。例如,从纽约到旧金山走巴拿马运河的航程,比绕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缩短了约8000海里。因此影响了全球航运路线和国际贸易方式,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节省船舶航行时间和燃油消耗,提高了运输效率和经济利益,这对于运输石油、天然气、谷物、集装箱货物等尤为重要。
        3、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巴拿马地峡是南北美洲的自然连接点,也是生物地理分界线,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了运河,方便对这个区域生态研究。  
        4、特殊环境为运河通畅提供了保障。巴拿马地处热带,全年多雨,为运河的水源供给提供了支持;运河区的湖泊与河流系统为运河提供必要的水量来操作船闸系统,尤其在干旱季节。因此,巴拿马运河能持续地发挥作用。    

       

        巴拿马全境位于科迪勒山系中段,地形以高原为主,仅沿海地区有狭窄的平原地区。该国最大的湖泊为加通湖,位于巴拿马运河航线上。巴拿马地近赤道,沿海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山区属热带雨林气候,东部与哥伦比亚之间的山地为达连峡国家公园,完全被热带雨林覆盖,没有道路相通。巴拿马南部沿海是太平洋的海岸线,北部沿海是大西洋的海岸线。虽然巴拿马运河是南北美洲的地理分界线,但该运河走向为南北向,其将巴拿马国家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南美洲,西部为北美洲。首都巴拿马城和第二大城市科隆均位于运河以东,按运河地理界限,归属南美洲。但巴拿马国家行政归属北美洲。
        巴拿马行政区划为10个省,省下设区。另有5个印第安自治区,其中3个为省级、2个为区级。全国人口中, 梅斯蒂索人(印欧混血)70%、桑博人(印黑混血)14% 、 白人10%、印第安人6%。


(▲巴拿马行政区划图)

       根据前面分析,我们知道了,历史上,巴拿马地峡是连接南北美洲的重要陆路通道。开通后的巴拿马运河成为连贯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重要航运通道。地峡时代,巴拿马只是哥伦比亚的一个省区——“地峡省“。巴拿马国家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繁荣,运河经济及其派生的物流、金融、旅游成为巴拿马国家的经济支柱。此外,巴拿马国的建立和贸易与美国都有着重要的关系,巴拿马从1907年开始使用美元作为法定流通货币,本国货币为巴波亚,但只发行1分、10分、25分、50分及1元的铸币,与美元等值。这是除美国之外,世界上第一个以美元作为法定货币的国家。当我们了解了巴拿马的前世今生之后,对于“运河时代”巴拿马的观光旅游,自然重点要围绕着巴拿马运河而展开。


(▲我们在巴拿马3天游览的范围)

       D16,上午11:04时,我们从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乘巴拿马航空CM193,飞巴拿马城,飞行时间约1个半小时,巴拿马时间比哥斯达黎加早1小时。
        巴拿马入境,理论上持美国有效签证即可。但是,巴拿马海关审查护照时,会关注是否有美国出入境印戳。疫情后,美国不再在出入境旅客的护照上盖戳。这是个新问题,美国出入境电子信息尚未与所有国家共享,而巴拿马又特别较真。于是,我们就被带到一个小屋旁,护照被送进去验证,估计里面有一台与美国海关联网的设备,核对无误后,交还护照,放行。这种情况在墨西哥与哥斯达黎加都不曾遇见。
        离开机场,我们直奔下榻地甘博亚雨林度假酒店。


(▲巴拿马托库门国际机场-—甘博亚雨林度假酒店)

        D16-18,这三天我们在巴拿马观光旅行,前两天住在甘博亚热带雨林保护区酒店(Gamboa Rainforest Reserve),最后一晚住巴拿马城黄金塔酒店(Las Americas Golden Tower Hotel),这两个酒店居住体验与早餐都不错,推荐。巴拿马的气候潮热,是此行中美洲4四国,室外体感最差的国家。D18,巴拿马地导90后生小孙出镜,这是此行中最专业、素质最高的导游,这天视频中的画外解说者便是小孙,必须点赞。
        以下是我们观看巴拿马运河开闸放轮,在运河主航道加通湖巡航,到运河周边雨林寻觅野生动物、在印第安原始部落采风,以及快览运河之城—巴拿马城的实况感受。

        巴拿马运河的全长 81.3 公里。运河最宽处500米,在锁闸中的最小宽度为 33.53 米。航道的最小水深约为 12.5 米,然而锁闸提升船舶水位最高达 26 米,这是从大西洋海平面到加通湖水平面的高度差。整个运河区设有三组 6 座锁闸室,它们分别是:1.米拉弗洛雷斯锁闸(Miraflores Locks),位于巴拿马城附近,是运河靠太平洋端的一组锁闸,有两座锁闸室。2.佩德罗·米格尔锁闸(Pedro Miguel Locks),也靠近太平洋端,紧随米拉弗洛雷斯锁闸之后,只有一座锁闸室。3.加通锁闸(Gatun Locks),位于科隆,是运河靠大西洋端的一组锁闸,有三座锁闸室。船舶通过三组锁闸,完成巴拿马运河航程一般需要 9 个小时。参观巴拿马运河,主要就是看运河两端锁闸开闸放行船舶。        
        D17,下午2点半,来到巴拿马城的米拉弗洛雷斯锁闸(Miraflores Locks),俗称“望花闸”。这里有一个访客中心,我们先被安排观看一部关于巴拿马运河的3D片子(45分钟),4点左右来到观景台,正是开闸时间,用了半个多小时,看锁闸开闸放行帆船和巨轮通过的全过程,为这世界奇迹点赞的同时,也将在访客中心了解的情况分享如下。
        望花锁闸(Miraflores Locks)是巴拿马运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巴拿马城附近。这是巴拿马运河靠太平洋一侧的锁闸,在船舶通过运河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功能和操作。望花锁闸包含两个主要的水闸室,它们允许船舶在运河的不同水平之间上升或下降。每个水闸室的长度为305米,宽33.5米,深度约为26米。锁闸的工作原理基于重力流动的水,通过控制进入和排出的水量来使船舶升高或降低。
        2.开闸过程。(1)接近和进入锁闸:当船舶接近望花锁闸时,会被拖轮或电动机车(被称为“毛驴”)帮助定位进入锁闸室。(2)水位调整:船舶进入锁闸室后,巨大的闸门关闭,随后通过打开进水阀门来调整水位。如果船舶需要上升到更高的水平,水从上游的锁闸室流入当前的室内。相反,如果需要下降,锁闸室内的水将被排到下游。(3)过渡到下一个水位:一旦水位调整完成,对面的闸门打开,船舶通过,继续运河的航程。
        以下视频可能给你直观感觉。小帆船通过锁闸时,是人工拉纤帮助定位;巨轮通过锁闸时,是电动机车拉纤帮助定位。

        甘博亚(Gamboa)雨林位于巴拿马运河的中部,是一个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距离巴拿马城约 30 公里,其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而著名。
        我们下榻的甘博亚雨林度假酒店(Gamboa Rainforest Resort),位于加通湖(Lake Gatun)南端,沿着查格雷斯河(Chagres River)边缘,该河流是加通湖的主要水源之一。酒店的位置使其成为探索周围雨林生物的理想场所。该酒店前身是美国时期巴拿马运河建设工人的住宅区,酒店区还保留着当年美国工程师和工人居住的房子。
        4月初的巴拿马,动辄冒汗,潮热难耐,早晚尚可。甘博亚雨林度假酒店置身于雨林之中,晨起,可躺在阳台吊床,听雨林鸟鸣,亦可凭栏观加通湖日出,惬意非常。

        加通湖(Lake Gatun)是一个人工淡水湖,在巴拿马运河的运营和生态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通湖,于1913年通过浸没加通河谷创建,覆盖的河谷面积达430平方公里。它为巴拿马运河而生,是运河的核心部分。加通湖在巴拿马运河的建设与运营中的作用如下:
        1、支持运河锁闸运行。加通湖提供了必要的水量来支持运河的三组锁闸运行,使船舶能够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之间移动。
        2、运河重要的航道。加通湖是巴拿马运河航道的一部分,船舶在通过运河时需要穿过这个人造湖泊。
        3、调节运河水资源。加通湖是运河系统水资源的存储区与调节器,特别在水源枯竭的旱季,加通湖的作用愈加显著。
        4、运河生态旅游和教育基地。加通湖及其周围区域是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的热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和游客。
        加通湖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格局,形成了新的生态环境,这个人工湖泊与周围的甘博亚雨林,成为多种水生和陆地生物的栖息地。我们泛舟加通湖,既能体验巴拿马运河行舟,又能追寻野生动物踪迹,一举两得。

        巴拿马的原住民安贝拉人(Emberá)是印第安人的一个分支,他们群居的部落如今也纳入巴拿马的行政区划,称作安贝拉村。安贝拉村的居民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居住在防范爬行动物的高脚木屋中,这些木屋通常建在河边,以便于获取水资源和食物。安贝拉社群通行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村里的社会结构很大程度上是共同体式的,村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相互协助。村民通常由一个首领领导,这位首领负责处理村庄的日常事务和外部关系。此外,他们的精神信仰和仪式常常围绕着自然力量和对祖先的敬仰。村里通常有一个“村医”,使用山中采集的草药为村民治病疗伤。安贝拉人的传统服装色彩鲜艳,织物与染料都是天然植物提炼。手工艺品是安贝拉文化的重要组成,有竹子、麻草等植物编织的篮子、用具、饰物,以及木雕和珠宝制作等等。这些工艺品除自用外,都是外销商品,这是安贝拉村庄主要的收入来源。舞蹈和鼓乐是安贝拉人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常在迎接客人或特殊节日时表演,内容多是古老的传说。
        安贝拉村庄散布在巴拿马的丛林地区,特别是在查格雷斯河(Chagres River)和达连省(Darién Province),埃姆贝拉村(Emberá Purú)是其中的一个。埃姆贝拉村位于查格雷斯河畔的查格雷斯国家公园内,距离巴拿马城一个小时车程,需要乘坐独木舟才能到达。
        D18,上午离开甘博亚雨林度假酒店,怀着好奇心,我们乘车来到查格雷斯河畔,换乘埃姆贝拉村的独木舟漂流上岛,走进印第安原始部落,埃姆贝拉村民击鼓奏乐、载歌载舞欢迎我们。在高脚木屋里,首领的女儿为我们介绍了安贝拉人的历史与现状,并安排我们品尝安贝拉的烤鱼与香蕉饼。在村头的大树上,我们意外地看到一只活泼的树懒,这可是在甘博亚雨林中苦觅未得一见的场景。
       我们的中美洲4国行程中,这是唯一的一次与原住民近距离接触。 看着安倍拉人延续着祖先的文化传统,保持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有感:这是被现代文明包围之中的一方古文明,犹如浓墨重彩中的一抹黑白,违和却又现实地存在。 看着穿着校服、背着书包乘坐独木舟,从现代文明社会回到村里的少年,思忖: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巴拿马运河畔,这个原始部落还能保存多久? 

        巴拿马城(Panama City)是巴拿马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巴拿马城位于巴拿马地峡的东南端、巴拿马运河太平洋入口处,面积275平方公里,人口172万(2023年)。巴拿马城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融合了西班牙、美国、非洲和原住民文化的元素,人口拥有多样的族裔背景,包括西班牙裔、非裔、印地安人以及亚洲裔等。
        巴拿马城由古城遗址、老城区和新城区组成。公元1513年,航海家巴尔沃亚从大西洋登上美洲中部大陆,相中了这块地,选择了太平洋畔的一个渔村作为立足之地,并且沿用当地印第安人的称呼,把这个地方叫做“巴拿马”,印第安语意思为“渔村”,这便是巴拿马城的前身。巴拿马古城始建于1519年,它是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陆太平洋沿岸建立的第一座城市,一度非常繁荣,1671年被英国海盗洗劫后付之一炬,化为灰烬。1674年在古城西边8公里处建起现在的巴拿马城。1751年巴拿马城成为新格拉纳达(后为哥伦比亚)的一部分。1903年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宣布独立后,成为首都。1914年随着巴拿马运河建成后,城市迅速发展。
        这是一座因运河而兴旺发达的城市,三大支柱产业:航运、金融与旅游都围绕着“巴拿马运河”主题。全世界约5%的贸易货运经由巴拿马运河;巴拿马城有飞往24个国家59个城市的国际航线;目前有32个国家的90多家银行在巴拿马开设了分行;巴拿马城酒店林立,每年接待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午后,我们来到巴拿马城,在巴拿马湾的运河之上,驶上美洲大桥、穿过情人长堤,进入巴拿马城老城区与新城区,见证历史的古典建筑与展示当下的现代建筑在这座城中交相辉映,仿佛向我们叙述古往今来的故事。

        在巴拿马城观光景点简介:
        1、巴拿马运河管理局(Panama Canal Authority,简称PCA)总部。宏伟的建筑位于巴拿马城的贝尔博亚区(Balboa),毗邻巴拿马运河的太平洋入口处,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办公大楼,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大楼始建于1907年,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管理时期。现在,这座大楼仍然是巴拿马运河管理局(ACP)的总部,由巴拿马政府管理。运河管理局负责巴拿马运河的运营、管理、维护、扩建、现代化和其他有关活动和服务,是巴拿马运河的主要管理部门。
        2、美洲大桥(Bridge of the Americas)。美洲大桥位于巴拿马城南部,横跨巴拿马运河的太平洋入海口,它连接了巴拿马城的城市中心和巴尔博亚地区。美洲大桥建设(1959年-1962年),设计采用了典型的钢桁梁结构,桥面宽阔,为双向车辆提供通行;桥梁的主跨为344米,总长度为1654米;桥上承担着跨越巴拿马运河的车辆和行人交通,桥下允许大型货轮和船舶通过运河,是跨越巴拿马运河,连接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陆路通道。美洲大桥是横跨巴拿马运河最早的大桥,地标性建筑。巴拿马收回运河管理权后,又建造了两座横跨巴拿马运河的斜拉桥,卡多纳斯大桥(Centennial Bridge,2004年)和阿潘大桥(Atlantic Bridge,2019年)。现在巴拿马运河上有三座大桥,纵连南北美洲。
        3、巴拿马生物多样性博物馆(Museo de la Biodiversidad de Panamá,简称Biomuseo)。这是位于巴拿马城的一座独特的博物馆,馆中通过巴拿马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展览,以突出其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这座由国际知名建筑大师弗兰克·盖瑞设计的建筑,外观极具特色,建筑采用了抽象的几何形状和鲜艳的色彩,既表现了巴拿马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也寓意了巴拿马地峡的形成和连接南北美洲的特征。值得品味。
        4、阿马多尔堤道(Amador Causeway)。阿马多尔堤道,又称“情人堤”,位于巴拿马城的入口处。这是一条用挖掘运河的淤土和岩石堆积而成的长堤,后被改造成一条公路,全长约6公里(3.7英里)。阿马多尔堤道连接巴拿马本土与太平洋上的四个小岛:Naos岛、Culebra岛、Perico岛和Flamenco岛。 建设阿马多尔堤道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连接美军基地小岛,运送军备物质与人员使用。美军撤走后,这个堤道与连接区域改造成为了巴拿马城重要的休闲和旅游区,在这里,可以感受太平洋风情万种。
        5、巴拿马城老城区(Casco Viejo)。老城区建于1674年,是在巴拿马古城(Panamá Viejo)被海盗亨利·摩根洗劫后重新选址建立的。巴拿马老城区混合了西班牙殖民、法国和早期美国建筑风格,地标建筑包括总统府(Palacio de las Garzas)、大都会大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圣约瑟教堂(Iglesia de San José)以及多个旧时的修道院和广场。1997年,巴拿马城老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
        6、巴拿马城新城区。新城区与老城区形成鲜明对比。如Punta Pacifica、Punta Paitilla、San Francisco和El Cangrejo等。这些区域以其现代高层建筑、商业中心和繁华的夜生活而闻名。走在高楼林立与金融机构遍布的巴拿马新城区,宛若在纽约的曼哈顿。我们在巴拿马城居住的酒店窗外,可见新城区一地标建筑:螺丝钉塔。这座号称世界上“最扭曲的大楼”,共有52层,总高243米,整座大楼呈现360度旋转的角度,令人眩晕。巴拿马的华侨说:这座螺丝钉塔犹如当下的巴拿马城地少人多的现状,275平方公里的城市里生活着超过172万人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255,还没有中国深圳密集哦)。但这座螺丝钉塔的建筑的确独树一帜。


(▲巴拿马城黄金塔酒店-托库门国际机场)

        D19,上午,我们离开黄金塔酒店,前往托库门国际机场,乘巴拿马航空CM472,飞行7小时到洛杉矶;经停6小时46分,换乘南航CZ328,飞行15小时抵达广州白云机场;转乘南航CZ3505,飞行1小时45分钟,到达福州长乐机场。到家时,距离离开黄金塔酒店37小时。中美洲4国游,至此圆满结束,留下满满的回忆,以此4国5篇游记记录留存。
        
        我们19天中美洲4国游项目是由“ 四川 深行天下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承办,联系人邓深,微信:shen82888,微信公众号“深行天下旅游定制”。感兴趣的可自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