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入潼关不解平
--中国十大雄关之山陕西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首诗是诗人谭嗣同十八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即景有感而作此诗。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潼关位于现在的渭南潼关县港口镇,地处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是我国古代著名关隘之一。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 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在潼关大战,潼关之名始见于史。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万古用一夫”的诗句。历代各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在这里驻屯重兵,设关把守。
现在的潼关,经宋、明以来多次修茸,保存尚好。西门有明代建筑的门楼,俗称“樵楼”,宏伟壮观。明代潼关城的城墙,现在仍有留存。在潼关旧县治东门外约三里处有“第一关”,北临黄河,南依高原,筑城设门,是守卫潼关的第一道关口。第一关的东门额书“第一关”三字,西边门额书“金陡站”三字,是清乾隆御笔所题,丰润圆满,苍劲有力。潼关八景,是潼关地区能够欣赏的八处胜景。八景是雄关虎踞、禁沟龙湫、秦岭云屏、中条雪案、风陵晓渡、黄河春张、谯楼晚照、道观神钟。
雄关,是指潼关故城东门的关楼。踞是蹲或坐的意思。虎踞,是指东门外麒麟山角形似一只猛虎蹲在关口。东门城楼北临黄河,面依麒麟山角,东有远望沟天堑,是从东面进关的唯一大门,峻险异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进关时,沿着东门外陡坡道拾给而上,举目仰望关楼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只眈眈雄视的猛虎,守卫着陕西的东大门,它以威严雄险著称。龙湫,上有悬瀑,下有深潭叫做“龙湫”。禁沟龙湫景致在禁沟口石门关北面禁沟水与潼河相汇处。北距潼关故城约2公里。禁沟既长且深,下有流水,水源出自秦岭蒿岔峪,汇合沿途泉水流至沟口石门关。沟床突变,湍流直下,飞沫四溅,好似白练高挂。沟水下落与潼河相溶,汇为深潭。碧波荡漾,鱼跃兴波,绿树成荫,花香鸟语,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秦岭云屏,把秦岭云雾缭绕的自然的风光比作潼关的屏风。潼关南面的秦岭峰峦起伏,苍翠清新,令人赏心悦目。每当雨雪前后,景象更为佳妙,峰峦中游云片片,若飘若定,似嵌似浮,来之突然,去之无踪。一会儿若龙腾跃,一会儿若马奔驰。有时如丝如缕,有时铺天盖地,或如高山戴帽,或如素带缠腰,或如绵团乱丝。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迨旭日初露,锦幛乍开,五光十色,山为画,画为山,画山融为一体。《秦蜀驿程记》的作者曾欣喜地写道:“河南(黄河以南,指潼关一带)连山,绵绵不绝。……时见白云逢逢,自半山出,惝恍无定姿,心目为之清旷。”现在,每当秦岭云屏出现的时候,人们仍可尽情欣赏这一胜景,分享自然美的乐趣。
风陵,神话传说中女娲氏之墓。位于潼关故城东门外黄河岸河滩。风陵处的渡口叫“风陵渡”。潼关城地处黄、渭二河交汇处,早在春秋时期,就是交通枢纽,水路要冲。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风陵流就有“官船十一只,水夫八十四人”(《续潼关县志》)。还有私人和上下游经常过往客商船只。每日拂晓,沉睡的黄河刚刚苏醒,岸上树影依稀可辨时,南来北往的客商就熙熙囔囔地朝风陵渡集结了。推车的,骑马的,赶牲口的,荷担的,负囊的……接踵而来。有的赶路,有的候渡,有有则已经坐在船头泛舟中流。遥望黄河上下,烟雾茫茫,桅灯闪烁。船只南北横驰,彩帆东西争扬,侧耳倾听,哗哗 的水声,吱吱的橹声,高亢的号子声,顾客的呼喊声,鸟声,钟声,……汇成一片,古渡两岸回荡着优美的清晨争渡的交响曲。万物复苏,春暖花开,黄河上游的万山丛中,积雪消融,封冰解冻,黄河流量剧增。站在潼关城头北眺 东望,只风银光四闪的冰凌伴随着河水,汹涌而下,水于一色,眼前一叶叶冰船傲居浪头,忽高忽低,时隐时显,有的排着长队,中流争渡;有的单枪匹马,岸边徘徊。风声、水声、隆隆的冰块相撞声,威武雄壮,激荡情怀。
谯楼,古代建筑在城门上的楼,楼上驻兵,用以暸望,报警报时。谯楼晚照,指日落时候潼关谯楼(指西城门楼)的景致。夕阳西下,晚霞似火,高大巍峨的谯楼----西城门楼披上锦乡,置身于彩云之中。雕柱斗角,飞檐钩心,光辉四射,谯楼暗亮分明,边沿折光,五颜十色。栏杆空处,红霞道道如束。谯楼四周“归鸿默默争先集,落雁翩翩入望中”。楼上游客,指点山川,似在画中赏景。道观指道教的庙宇。道观神钟,因道观里的异于一般的“神钟”而驰名。相传在明万历年间洪水泛滥,黄河汹涌澎湃,流有雌雄二 钟,摩荡有声,雌钟(铁钟)止于潼关,“出,扣拓阴晴”。而雄钟(铜钟)则流于陕州。万历二十四年这口奇异的雌钟,被悬挂在麒麟山顶的钟亭上。钟亭周围绿树参天,白云缭绕,晨昏扣之,钟声抑扬顿挫。“宫商递变,律吕相生,声扬远闻”,清脆悦耳,山川生色。
除城墙上的宏大建筑而外,明清潼关城的城内城外、山上山下,还建有许多观庙寺堂,以及木石牌坊,这些古建筑物,雕梁画栋、构筑精美。到了清代,潼关城内的街道主要有育贤街、帅府街、四牌坊街、牌楼南街、牌楼北街、府部街、县门通街、南门街和西关大街等,纵横排列,50多条巷道,起伏密布。潼关城虽不大,但城内竟然有如此多的街、巷和古代建筑,其繁华程度可想而知。
古代,作为一处重要的关隘,潼关城的通行制度非常严格,进出关中,潼关是必经之处。在古代,行人要通过潼关,就必须经过关城的东、西两门。每天早上太阳出来时,城门打开。等到太阳一落山,就要关城门,禁止通行。所以,许多途经这里的人都要在潼关城里住一晚上。这便使城中的商贸更加繁华起来。
2024年5月4日星期六
于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