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从前,对抗遗忘,慢慢回忆,写给自己的游记。
2023年冬天,太原之天龙山石窟、晋祠。
我的交通。
(接榆林镇北台篇)昨天参观完镇北台、红石峡,坐16:07分榆林至太原的火车,20:01分到达太原站,从陕西返回到山西。住太原站尚客优酒店,住三晚共401元。
今天的行程在太原。①参观天龙山石窟,②顺路参观晋祠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
天龙山主要看点,①天龙山石窟,②天龙寺,
③国宝回归馆。
出发时间,2023年11月4日。
在太原站广场前(穿隧道过马路),有多路公交车前往晋祠新镇,到达后在路边转Y1直达天龙山景区山顶。票介2.5元 + 5元(Y1) 。全程36公里,车程约2小时。
到达晋祠新镇,转坐Y1路,很快进入山区,有一条被誉为“云端公路”的天龙山公路连接天龙山山顶入口处。
天龙山公路依山而建,就像腾龙飞跃,盘旋在群山峻岭之间。起点位于原有公路西南侧,全长30公里,沿途有四座高架桥和一处隊道,起点与终点高低落差达350米,串联起蒙山、太山、晋祠、天龙山、窑头村等景区。快来坐坐Y1体验一番吧!风景一级棒
10点到达山顶停车场,景区检票处是一座高耸的城楼建筑,基台上二层重檐,额匾为“天龙山”,入口处装饰有天龙山石窟壁画造型。门票50元,60岁免票。
进入景区,拾级而下,很快到达避暑宫。避暑宫依山势而建,没有开门,门前立有一通黑色石碑,上书金字“北齐神武皇帝高欢避暑宫遗址”。
天龙山石窟分布于东、西峰山腰间,共有洞窟25座,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000余幅(尊)。天龙山石窟开凿于东魏、北齐、隋唐时期,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
摩崖大龛,漫山阁第九窟,唐代,为著名天龙八景之“佛阁停云”。龛内上层雕倚坐弥勒佛,像高7.55米,下层为三大士像即十一面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造像既有印度佛像高雅柔和的特点,又有中国传统雕刻的清新韵律和线条,尤其是十一面观音立像,神态高雅、雍容华贵、丰满圆润、婀娜多姿,呈现出“曹依出水”的塑画风格,堪称唐代石雕造像中最精美的典范之一。
(来自简介)
西崖石窟分布图及开凿年代。
西峰石窟风化严重。
仰望上层窗户里,窟顶上一圈一圈的花朵颜色艳丽,非常漂亮。
西崖第十六窟,北齐,开凿于(550~577年),为前廊后室窟。前廊为面阔三间的仿木构建筑,八角形门柱。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和人字形叉手的大额坊,是唐代以前木构建筑结构重要的补充案例,成为研究我国早期木构建筑的珍贵实物例证。主室为三壁三龛形制,龛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门内外有成组合的天王、力士像,极具天龙山特色。
西崖第十八窟,唐代,开凿于(705~712年),单室三壁三龛,各雕一佛二舒坐菩萨,虽有简介,但里面看不到什么,只有窟顶留下壁画些许彩色印记。第十九窟,唐代,风化严重,很多洞窟没有佛像,是一座空窟。
东崖石窟分布图及开凿年代。
从西崖前往东崖,途中有座白龙庙,“龍”字刻在路边的三角形石上,回望避暑宫,背靠天龙山,面朝蓝天,高高矗立。
东崖第八窟,隋代,开凿于(584年),是天龙山唯一的隋代石窟。前廊后室中心塔柱窟,前廊为面宽三间的仿木构建筑形式,主室三壁各开一龛,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中央为一座方形中心塔柱,四面龛内一佛二弟子。造像面相圆润,肌体丰满,体现了北齐至隋代造像的特征,为唐代婀娜丰腴的造像风格开了先河。窟顶壁画二供养飞天,手捧果盘,体态轻盈,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隋代壁画。
前廊东壁石室铭,是天龙山唯一保存明确纪年的碑刻,记载了像主“仪同三司真定县开国侯文瑞”为晋王杨广祈福开窟等珍贵信息,史料价值重大。
东崖石窟内佛象残缺不全,大多没有头像,但衣裙的褶皱依稀可辨,颜色只遗下了些许红色。
东崖第三窟,开凿于东魏(534~550年),这个窟顶非常漂亮,顶部分为四格,每格都有一个飞天,虽然颜色已淡化,但每个飞天人物的样貌及笑容雕刻得栩栩如生,衣裙飘逸、线条清晰。正中央是一盘大葵花。穹顶下三面都端坐着佛像,但都没有了头部,衣纹雕刻流畅美丽。色彩只剩些许红色。
东崖第一窟开窟于北齐时期(550~557年)。前廊后室,三壁三龛,龛内各雕一佛二菩萨。造像面相圆润,身材健壮丰满,袈裟单薄贴体,出现双阴线衣纹。追求体现人体健壮肌肉的写实手法,呈现出“张得其肉”的风格。
在林荫的山路旁,大石上的题刻道出了天龙山的青山绿水,自然风光秀美。这里有赞美大自然的诗句“清风明月自来往,流水高山无古今”。
参观完东崖石窟,一路向下,有巨石横亘于树丛中,“涵养天机”是对天龙山“青山绿水”的赞美。回望,天龙山树木繁茂,东崖、西崖、避暑宫以然镶嵌于天龙山的艺术宝富,见证着那个年代的历史。
天龙寺位于太原市西南四十公里处的天龙山脚下,创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历代均有修建。天龙寺是北齐、隋、唐、明、清时期太原乃至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佛教寺院,至今还保存有北齐石质碑亭、晚唐泥塑、明初木构建筑,北汉至清代碑刻、墓塔及石质建筑构件等文物古迹。
顺山而下,走进天龙寺,首先看到的是精美琉璃瓦顶的绿色亭子,檐脊高耸的普贤殿,重檐翘角的钟鼓楼。在蓝天的映衬下古朴优雅。
大雄宝殿,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带前廊,悬山顶。殿内不设内柱,空间异常宽阔,正面为宽达三间的佛坛,内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称为“三身佛”。佛像慈眉善目,面相端庄,具有显著的明代风格。两侧共有十八罗汉。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古朴雄浑,为典型的明代早期建筑,是天龙山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药师殿,天龙寺内第二重殿,即过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檐出宽广,单檐庑殿顶建筑。正面奉“药师三尊”,中间为药师如来,左右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药师三尊”能为众生除生死之病,在东方净土化导众生。
两旁的十二药叉协助“药师三尊”普渡众生。背面塑有渡海观音,其左右分别为善财童子和小龙女。
从青龙山下来,从内至外来到天龙寺山门。青龙寺,单檐歇山顶,面宽三间,脊顶饰蓝色花卉,蓝色琉璃围边,两边置鸱吻,檐上蓝色琉璃拼图,额匾蓝底金字“天龙寺”特别醒目,寺前置石狮子一对。
门前两侧八字墙,墙上琉璃硬山顶,墙面左右饰雕龙。红底方形饰蓝边,四角饰花卉,中央蓝圈花卉丛中腾龙起舞,金黄的龙鳞有序排列,雕刻精美,龙舞花丛,栩栩如生。
寺门两侧的金刚力士泥塑为唐代遗存。
门的右侧为力士脚踩小人,手挥利剑,面容发紫,怒目圆睁。傍边的泥塑为獠牙跪地人托脚,力士慈眉善目,手抱琵琶,悠然自得。
门的左边泥塑为力士脚踩小人,手托宝塔,面容发紫,横眉怒目。而旁边泥塑为獠牙跪地人托脚,力士手执金刚杵,虎目圆睁,守护佛法。
四大力士金刚身穿盔甲,头戴宝冠,衣裙华丽。山门两侧造像比例适度协调,对人体结构解剖进行了合理夸张、骨胳粗扩有力、肌肉饱满圆润、造型雄浑刚健,吸腹鼓胸,气沉丹田,威武雄壮,刚健有力,凸显“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男性阳刚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誉为“中国雕塑的第一坐姿力士”,是我国现存极其珍贵的唐代雕塑艺术精品。
(来自简介)。
寺前左边有蟠龙松一棵,属油松,树龄逾千年。主干高约2米,枝干四面平伸辐射,形似蟠龙,冠如华盖,绿荫面积300多平方米。其形态之奇特,举世罕见,堪称“中华第一奇松”。为著名的天龙八景之一“虬柏蟠空”(简介所示),我们也细细端详。
寺前右边有大石刻横卧,题刻为“天龙得名”。
参观完天龙寺,沿大道往处走,回望,天龙山就象一部打开的历史书册,将天龙山石窟开凿于东魏、北齐、隋唐时期,已有1500年的历史记载在天龙山上。走过“气舒浮屠”石牌坊,前方到达“国宝回归馆”。
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列强诸国中一些人以探险考察之名,频频染指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上世纪20年代,深藏山林间的天龙山石窟被重新“发现”,震惊世界。然而,一些不法之徒伸出贪婪的黑手。他们内外勾结,石窟精华被洗劫殆尽,几乎所有的造像头部被凿走,部分造像甚至全身被盗……。在参观天龙山石窟可见一斑。
在天龙山下《国宝回归馆》内展出了“复兴路上.国宝归来”的特展,其核心展品是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天龙山石窟的珍贵文物、历史图片、数字复原模型、3D打印石窟等多种形式的展品,全方位讲述天龙山石窟文物的历史和价值。
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雕凿于隋唐(公元581~618年)国家一级文物,19世纪末流失海外,2021年7月24日回归。
一千四百多年或许很短暂,短到转瞬即逝,短到这尊佛佗面孔上微启的笑颜尚未及逝去,眉眼唇角间带着隋唐之雄健来到了今日盛开的华夏。
近一百年或许很漫长,长的起起伏伏,长到这份思念令人展转难眠,只期盼这份眉眼唇角间的笑颜能早一天回到此身、此窟、此山、此城、此国。
在长长短短牵挂里,佛首的微笑再一次在天龙山绽放,跨过了近百年的悲喜,依然带着一千四百多年来的美妙,走进我们百年复兴的旅程。
看了文篇简介,令人百感交集,愿国宝归来的传奇,振奋中华儿女前行的力量!
这是还流落海外的佛头、佛像。
石碑,唐(公元618~907年),天龙山第十五窟功德碑。石雕佛身像,唐(公元618~907年),天龙山第6窟东壁佛身像。
石雕胡人头像,唐(公元618~907年),2014年天龙寺西院出土。
2014年,在天龙寺遗址出土了一批石刻造像,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和供养人像,共计30余尊。造像造型生动,雕刻精美,堪称唐代天龙山石刻造像艺术的精品。其中的胡人造像极其罕见,反映了唐代“北都”太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盛况。
天龙山不止是一座山。这座山,曾以精美的石刻艺术和鲜明的地域风格闻名于世。东魏、北齐、隋唐,跨越近200年光阴,山崖上敲击声不绝于耳。历朝历代,顶尖的匠人在这里创造出璀璨的魂宝,独具魅力的“天龙山样式”,见证着中华文明谱系中石窟艺术的巅峰。
参观完国宝回归馆,天龙山景区就游览完毕了。在博物馆前座Y1路,欣赏一路风景,13:13分返回到晋祠新镇。午饭在晋祠新镇“山西面食”店吃羊肉面。从山西面食店至晋祠公园检票口约800米,我们徒步前往。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是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
晋祠公园,没有门票,银杏的叶子一片金黄,公园游人如织。
公园内矗立着“晋祠胜境”牌楼。牌楼三楼四柱,面宽三间,正脊花朵缠绕,两边置鸱吻,两角腾龙跃起。绿色琉璃瓦覆盖,斗拱密集堆叠,左右两楼底一格,斜脊置花朵,左右鸱吻对称。正宗额匾蓝底金字为“晋祠胜境”,整座牌楼精致考究,傲然屹立。
穿过牌楼,广场前为晋祠。晋祠单檐歇山顶,面宽五间,黄色琉璃瓦覆盖,正中额匾蓝底金字为“晋祠”,檐出宽广,大气磅礴。右侧是检票口,我们排队进入。晋祠博物馆门票80元,60岁免票。
唐园,是一处集晋代和唐代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园林景观。
砖雕影壁,正面吉祥花卉图案环绕,福禄寿三星赐福图。背面是群仙图,八位形态各异的神仙,或踩云、或踏浪于桥上树下,各祭法器争相表现法力。
飞龙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二层三檐,四周围廊,建于假山之上。一层塑唐太崇李世民铜像一尊,二层为观景台,游客可登高远眺,园内景观尽收眼底。假山底部以石洞贯通,游人可以从其下穿行而过。北有莲花池,南有饮马泉。
李世民雕像群。
金黄的银杏树把晋祠妆扮得分外妖娆,五彩缤纷。
“三晋名泉“寺庙建于高台之上,为重檐歇山顶,面宽三间,四周围廊,正门左右粉饰黄墙,墙的中央置圆窗,左右对称的明窗就像一双圆圆的眼睛,直视前方。门额上有半圆形的木雕,门前有楹联一对,“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重檐之间额匾为“三晋名泉”。
水镜台,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元年(1573)、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殿、台、楼、阁四种风格。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是古时酬神演戏的古戏台。戏台正中央悬挂“水镜台”匾,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西所书,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水镜”二字取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名镜不可以形逃”。
过会仙桥,前面这座砖砌短栏方形台是金人台。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台中心是琉璃制成的小阁,高达丈许,明代遗物。铁人除东北角一尊为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外,其余皆为北宋铸造。
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意为“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对越”匾相传由明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对越坊为三楼四柱,面宽三间,斗拱向上堆叠、厚重,额匾为“对越”,额坊下角两侧二龙相向。对越坊两侧有钟楼和鼓楼,恰似牌坊的两翼,使中轴线的建筑不显孤寂。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位于全祠中轴线西端,始建于北宋太平天国九年(984年)。殿内供奉周武王王后,唐叔虞之母邑姜,宋代加封“显灵昭济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7间,进入六间。大殿四周围廊,古称“副阶周匝”,重檐间竖匾为“圣母殿”。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前廊廊柱上八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圣母殿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为晋祠三大国宝之一。
(来自简介)
殿内的宋代侍女像是晋祠文物中极为珍贵的佳作,43尊宋代彩塑中,主像为圣母邑姜,凝神端坐中央,凤冠蟒袍,霞帔珠璎,神态端庄,雍容华贵。供台正面有四幅绿色琉璃骑马图,两边为龙的图案,长方形四周布置花卉,整幅琉璃图人物生动,内容丰富,是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
圣母殿內保存有宋代彩塑41尊,是当时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庞的清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态自然,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与个性特征,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曾赞誉其“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我国的雕塑史上、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晋祠三绝之一。
花园中的“晋阳第一泉”,八角攒尖顶,垂脊相间蓝色琉璃瓦,脊的未端致神兽,精致美观。
晋水,为汾河支流。《山海经》记载“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晋水出自悬瓮山断层岩,由难老、鱼沼、善利三泉组成。
鱼沼飞梁,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现存实物建于北宋。桥面呈十字形,东西平坦,南北下折,视之如鸟之双翼,“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樑”系沼上石桥。梁思成言:“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侧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善利泉,俗称北海眼,为晋水第三源泉。“善利”取自老聃《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利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修,亭为八角攒尖顶,斗拱昂嘴,架结构保留北齐风格,与难老泉亭南北对峙,为圣母殿左右翼。
唐叔虞祠又名兴安王庙、汾东王庙,是奉祀西周晋国开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受封为唐侯。其子燮父改国号“唐”为“晋”,山西简称“晋”由此得来。后晋敕封神号“兴安王”,北宋封改“汾东王”明代封“唐叔虞之神”。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扩建,形成现在格局。
殿内中央神龛祀奉唐叔虞塑像,手里拿着成王封赐的玉圭,身穿蟒袍,温良敦厚,文质彬彬。分立两旁的是文武大臣。殿内两边对称红柱蟠龙缠绕。
元代乐伎塑像遗存,共14尊,分两边排列,一边为管弦乐,一边为打击乐,手中持有笛子、三弦、琵琶、笙、鼓、锣等不同乐器,为研究我国元代戏曲和乐器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清殿、玉皇阁。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建,下洞上阁。下层为三清洞,祀道教三清神,中位玉青元始天尊、左位上清灵宝天尊、右位太清道德天尊;上层为玉皇阁,祀玉皇大帝,洞前道钟为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所铸。
关帝祠,正殿所悬“如天之平”匾额,意为与天同高,赞关公之伟大,立于1861年。殿内供关帝塑像,两壁是80余幅关羽故事的连环彩会,为明代作品。
文昌阁,东岳祠。园内古树参天。
晋祠古木众多,若论树龄之长,要数植于周代的两株柏树。一株为东岳祠西南的长龄柏,高15.16米,干粗2米多,形如卷龙、叶如浓云,挺拔壮美。另一株就是圣母殿北侧的齐年柏,也名卧龙柏。
齐年柏树龄已有2800多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树身斜依于圣母殿顶上,与地面形成45度夹角,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这株古柏经历数千年风雨依然挺立,苍劲挺拔、姿态优美,枝杆舒张曲屈,树影扶苏,半躺半卧,悠然自得,甚是威风潇洒。
晋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这里亭台池沼,殿台楼阁,依山傍水,风光秀美,有山西“小江南”之称。南有苏州园林,北有晋祠园林,就是指晋祠既有南方园林的精巧,也有北方园林的宏伟壮阔。小蜂十年前和现在,先后两次参观晋祠,受益非浅。
15:30分结速晋祠的参观,原路返回至晋祠新镇公交站,坐来时的308路公交车返回太原火车站,结束今天的行程。
啰啰嗦嗦写了一大堆,谢谢能看到最后的蜂蜂!今天就写到这里,明天早上坐火车去祁县乔家堡村,参观“乔家大院”,下午坐D车返回太原,参观“太原博物馆”。
写于2024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