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莲都-处州府城墙

作者:丽水文物爱好者 显示图片



处州府城墙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城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290年)。设望京门(丽阳门)、岩泉门(虎啸门)、行春门(厦河门)、南明门(大水门)、栝苍门(小水门)、通惠门(左渠门)。此后历朝对府城都有修缮。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知府张大韶修之,“旧砖缺损者,巩之以石”。清代规模最大的修筑在雍正七年(1729),八年五月竣工。计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七尺,垛高七尺,四周一千八百五十丈,炮台四,窝铺八,门楼六。现存南明门及城墙、望京门砖砌告示墙、万象山西南麓城墙、洞天楼、行春门以北城墙、城壕等。南明门及古城墙依山傍水,沿江(瓯江)而立,城门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382.5平方米,南面设瓮城,平面呈半圆形,占地面积约353平方米。南明门至行春门、括苍门至万象山段保存相对较为完整。城墙用块石斜方格形干砌,内填砂石、瓦砾,城垛用砖砌筑,石砌部分残高约5米,最宽处达5米,具有防御、防洪双重功能。





丽阳门,始建于唐,元朝重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1978年市区中山街拓宽,拆除了丽阳门城楼、城台和大部分城墙,丽阳门只留下了城台一角和近70米的“告示城墙”。作为丽水古城遗存下来不多的实体之一,丽阳门古城墙已经成为了处州府城的历史见证物,是古城的坐标之一,其残缺破损成为了古城历经沧桑的真实写照。





















丽阳门,始建于唐,元朝重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1978年市区中山街拓宽,拆除了丽阳门城楼、城台和大部分城墙,丽阳门只留下了城台一角和近70米的“告示城墙”。作为丽水古城遗存下来不多的实体之一,丽阳门古城墙已经成为了处州府城的历史见证物,是古城
行春门,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位于处州府城的东南角。行春门为重要防御城门,门前围以瓮城,面积为诸门之最。2007年江滨区块旧城改造,发现行春门城墙遗迹和遗存,市委、市政府决定原址保护并修复这段城墙。在考古发掘和勘察设计的基础上,对行春门及连接南明门约700米城墙进行整体性保护修缮。修复行春门城门、城楼及瓮城,恢复历史原貌。





















南明门,已有750年历史,门朝正南,在今中山街的南端,亦有内外两门。内门城台呈长方形,顺地势建在早期城墙和砂石层上。门洞依地势,北高南低,用青砖砌成拱卷。城楼为二层四檐挑出的歇山顶式木结构建筑(抗战时被烧毁)。两座外门在瓮城南面。古代丽水是以水路作为最主要交通,敌人也往往是从水路来攻打,这样大水门就成了最重要的城门。内外门之间有瓮城,呈半椭圆形,占地382.5平方米。还有东、西敌楼,为守城将士守望和休息之用。楼壁正面和左右两侧,设有望孔和射孔。防御时,兵将可在敌楼内对入侵之敌交叉射击。如遇敌人进入瓮城,则关闭前后城门,敌人就会成为“瓮中之鳖”。瓮城城门门顶,为单檐歇山顶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