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质公园——白石山(上)

作者:东大王一 显示图片

北京西南的房山有着非常令人着迷的地质景观,从近郊的千灵山、百花山、十渡到远郊的京西十八潭、幽州大峡谷、龙门涧大峡谷和南石洋大峡谷,约1亿年前燕山造山运动形成这样奇峰峻岭,一直再向西南到邻近的河北涞水、易县和涞源等县的太行山北缘,是一大片壮丽的山岭,现在已划为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


五一节近,驱车240公里,再次游览著名的白石山风景区。


沿着西六环向南已进入了燕山山脉,正值五一假期,环首都高速有点拥堵,导航显示全程下来需要5个多小时才能到今天晚上的目的地——涞源县城,而白石山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城南15公里。


一路顺利,穿过总长十余公里的华北隧道群后,抵达涞源时已是晚上。与十年前相比,这里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涞源已经从一个破旧县城初步化身为了一个旅游小城,居然有很多四星级的酒店,而且也有很多高层的居民楼。


早上起来,就向着白石山进发。从县城到景区东门约行车半小时,东门附近很多停车场,从停车场步行到景区入口要走300多米。


白石山体“雄”“险”“奇”“幻”。这里“雄”和“险”,自古以来就难以攀登和逾越,因此早在战国时期因它而分为燕国和赵国,至后来又成了宋辽的分界线。


白石山虽有壮丽的景色,由于攀爬困难,配套设施不足一直鲜有游客。2001年涞源县在国家旅游局的支持下,投入巨资在白石山核心区域修建了总长7公里,7000多级台阶的栈道和上下山的索道,极大改善了旅游条件。2004年,白石山景区列入国家景区和国家森林公园。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涞源白石山景区、涞水野三坡国家地质公园与北京房山国家地质公园组成的世界地质公园。2017年,白石山景区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东门外已经排起了队伍,从东门进来后首先乘坐长约4公里的缆车到山顶的祥云门,这样就节省了登山的劳顿,直接沿着山顶上的栈道徒步游览。


从索道到祥云门可以步行约1公里,也可以坐摆渡车约2分钟就到了徒步的起点。进入眼帘的是山顶的一个平台,这座“太行老祖”的雕塑让人印象深刻。


白石山因山体遍布白色大理石而得名,由100多座高低错落、相对独立的山峰组成,主峰海拔2096米。白石山山体高大,少曲线,多棱角,高差大,密度大,有“三顶、六台、九谷、八十一峰”,主脊线长7000余米,最高峰是华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龙首。核心的大理岩峰林处于原始自然状态,被称为“司格庄岩体”,为大理岩峰林地貌,是中国峰林地貌的一种新类型。


从平台向周围眺望,就会时震憾于此时的位置,俯身向下是万丈深渊,层层叠叠的山峦由近及远,呈现不同层次的绿色,从深绿慢慢幻化成远方的淡蓝。


沿着起起伏伏栈道在山体上迂回婉转,这里的山体似一个个垂直上下的墙体,立如斧削,形成了绝壁长廊的独特景观。


接近初夏,山顶的植被还刚刚萌芽,清凉的风吹过山崖,摇动着绝壁上的植株。


再走几百米,就看到两座突兀的山峰,腰间缠绕着由玻璃建成的环形栈道,这就是白石山的飞狐双层玻璃廊桥。



沿着山间栈道,可以从俯视再到平视这个玻璃廊桥。这里的栈道时而可以舒缓平步而行,时而又要拾级而下,时而又要盘爬而上。


栈道上时不时躲进一株槲栎树,或是草本的大叶蔷薇在角落里送上一点浪漫的颜色。


这样的山体已经有11亿年的历史,先是白云山岩石区域变质,到1.4亿前前的的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使白云岩变质,愈靠近花岗岩,变质作用愈强,褪色形成了白色白云质大理岩,局部形成接触变质矿放射状硅灰石,造就了白石山峰林地貌的物质基础。


白云质大理岩的产状平缓,近水平的地层层面奠定了峰体岩层垂直叠置的稳定性。以后的构造作用使白云质大理岩发育的两组垂直节理,控制着岩峰壁立危岩的发展,在长期地表水侵蚀、重力坍塌和风化作用下,遂形成了现在这个大理石峰林地貌奇观。


这是白石山十二大景之一的“仙人晒靴”——一种称为悬石的地质景观。


由于岩层中有多组垂直节理,经过亿万年漫长的物理风化,使其周围岩石碎片逐渐剥落,剩下岩石的重心仍然在主体山崖上,并且在长期分化过程中形成了像靴子的形状,伫立于山峰之巅,形成了悬石奇观。


再走过情人桥,转过一个自然形成的山门,山的另一侧的景观豁然洞开。


在高耸的山峰下,随着曲折而行的栈道,一个红黑相间的建筑伸出陡峭的山路,这是自然角落咖啡厅。在这样美丽的山野之间,在筋疲力尽之时能暂作休憩,还可以品味到美味的咖啡,这真是一种漫妙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