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寺)

作者:喵喵 显示图片

建设总面积89.6公顷,相当于1.5个迎泽公园大小。是太原市东部地区第一座大型综合类公园 。 双塔公园以再现古晋阳八景之“双塔凌霄”为切入点,围绕永祚寺、革命烈士纪念区、综合性公园三大功能区,以“读历史、强信念、受教育、赏美景”为主题,打造可学、可望、可行、可游的双塔盛景。园内永祚寺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是太原的地标建筑,寺中双塔巍然高耸,是魅力龙城的标志。




永祚寺俗称双塔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占地130余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山西省重要的文物旅游景点。寺区绿树红墙,宝塔梵殿,龛阁玲珑,碑碣栉比,松柏凝翠,花卉溢香,肃穆幽静,古色古香。

1、永祚寺门票:旺季 30元/张(4月1日—10月31日),淡季 20元/张(11月1日—次年3月31日);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持证半票;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儿童、60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公安民警、消防救援人员等持证免票。太原市一卡通免费。
2、开放时间:旺季(4月1日—10月31日)8:30—17:30,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9:00—17:00
3、游览时间:1.5-2 小时。
4、景区电话:0351-4551302
5、景区地图:



16:17 双塔公园北2门

16:21 山门
    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当心间辟一砖券拱门,安板门两扇,两次间为小室,依门道相对向开门,是一座青砖磨砍砌筑而成的仿木结构歇山式无梁建筑。它凭借寺院高峻的地势,坐落在高出寺前广场十多米的山崖上。永祚寺名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题。“永祚”二字选自《诗经·大雅·即醉》中:“君子万年,永赐祚胤”之句。永,有长远之意,祚,当福讲,可见“永祚”一词,有永远传流,万世不竭之意。

16:22 二门
    是寺院早期的山门。建造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面阔一间,进深一间,1988 年又增建耳房两间。门额上“祗园胜境”牌匾由清康熙十五年到二十一年间任阳曲县知县的戴梦熊所题。“古寺古殿古香添韵,宝塔宝帖宝墨流芳”楹联由当代书法家欧阳达所书。

16:24 二院   /《永祚碑》
    二院:松柏成荫,牡丹满园。“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牡丹,素有“国色天香”之美誉,是著名的观赏型花卉,被誉为花中之王。永祚寺内遍地都是牡丹,六千余株,一百余种,九色齐全,春夏交接之际,满院牡丹竞相开放,让人流连忘返。
    《永祚碑》:是姚奠中先生高龄代表作,姚奠中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古典文学家,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永祚寺双塔建成四百周年之际,姚奠中先生撰文作了《永祚双塔四百周年记》。2010年5月,姚奠中先生又用行书写就并无偿赠予太原市双塔寺文物保管所,2011年5月,永祚碑镌刻立就。九十九岁的姚奠中先生亲临现场,与一同前来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举。




16:24 三门
    为民国时期所建,面宽一间,进深一间,门额书“永祚禅林”,并悬有当代著名古文字学家、书法篆刻家、张颔先生撰写的“风藻无穹帖爱宝贤花爱紫,因缘有会寺求永祚塔求双”楹联,楹联将永祚寺的无梁建筑、砖雕艺术、碑碣石刻、明代牡丹融入其中,并愿有缘相会,永远平安。

16:25 - 16:38 紫霞仙  / 禅堂、客堂  /  大雄宝殿  /  方丈院  /  三圣阁
    紫霞仙:永祚寺的“明代牡丹”——紫霞仙植于寺院主殿大雄宝殿前的方形花坛里,共七株。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寺院牡丹,也是全国唯一的明代牡丹。紫霞仙属于毛莨科,种植年代久远,品种较为稀少,是比较著名的观赏花卉。紫霞仙为早开晚收的单瓣型牡丹,花期较长,因初开之时为浅紫色,盛开之际为正紫色,临近晚期为深紫色,一花三紫,故名“紫霞仙”。


禅堂、客堂:分列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为其两厢配殿。西为“禅堂”,东为“客堂”。禅堂、客堂与大雄宝殿一起由著名高僧妙峰法师创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无梁式砖仿木建筑。均为面阔22.5 米,进深9.5 米。禅堂原为僧人诵念佛经之所,客堂原为寺僧待客之所,曾有雕塑,后遭毁佚。现已辟为展厅,不定期地举办各类专题展览。



    大雄宝殿:是永祚寺中规模最大的殿宇,面阔19.35米,进深11.3米。由著名高僧妙峰法师于明万历年间创建。大殿为砖仿木无梁建筑,梁、檩、椽、柱、斗拱、华板等均为青砖砍磨砌筑而成,又被称为“无梁殿”。大雄宝殿内现供奉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其中阿弥陀佛铜像高3.85米,相貌庄严、线条流畅,是永祚寺建寺时的原物,历史和艺术价值极高。



    方丈院:与大雄宝殿同时创建,坐南向北,对称于大雄宝殿东西两侧,自成小院,为寺院住持方丈的居室。每院券洞三间,当心间面墙上有砖刻“方丈”二字,建筑风格、模式与大雄宝殿统一,只是工艺简朴,没有那么多砖雕、砖刻的装饰。游人可由此院登临三圣阁。



    三圣阁:位于大雄宝殿之上,与大雄宝殿同时修建。面阔16.75米,进深9.7米,建筑形制与大雄宝殿大体相同。砖制的檐牙高喙,好似大鹏展翅,昂首欲飞,有“无梁飞阁”之美称。三圣阁内当心间顶部砌有庞大的的砖雕藻井,形似木制,斗拱出挑,层层叠涩而上,构成穹窿顶,犹如华盖,富丽精致,为无梁式殿阁中的珍品。三圣阁内现有送子观音、文殊菩萨,普贤塑像、文居士、韦驮等泥塑十尊,都是明清时期的雕塑精品。

16:42 - 17:02 宣文佛塔(可爬,上下塔20分钟)
    是由明万历年间护国禅师、五台山显通寺住持妙峰法师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主持修建,因传说塔内藏有佛舍利子,所以又叫舍利塔。宣文佛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 层,最底层边长4.6 米,全塔总高 54.78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该塔的塔座为沙石砌筑,质朴坚固。塔身为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的斗、飞檐、枋fang、椽chuan,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磨砍而成,塔檐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该塔可以登临顶层,俯瞰全城。




17:02 过殿
    位于文峰塔与宣文佛塔之间,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卷棚单檐歇山顶建筑,当心间辟门,两稍间开窗。建于清代。过殿也是砖券仿木结构,但斗拱细小,结构简单,飞檐和挑角也比较短促,与寺院中的其他砖仿木建筑相比,敦实无华,质朴简单。

17:04 文峰塔(不可爬)
    位于塔院东南隅,是由傅山祖父傅霖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主持修建的,修建的缘由是为补辅太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不足,用以“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的。文峰塔高54.76米。八角十三层,为空心楼阁式砖塔。


17:09 后殿
    位于文峰塔之东,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砖券的窑式结构,面阔三间,当心间有门,结构和工艺都较粗略,应为民国年间所建,二层为楼阁式建筑,从底层左右两侧的台阶皆可登临。据说原来阁内供奉“西方三圣”,后来阁楼毁废,原物无存,1981 年,在修缮宣文佛塔时,阁楼一并重建。

17:12 - 17:30 墨园(碑刻众多,适合专业人士)
    保存有碑碣刻石200余通,主要有明代弘治年间镌刻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和清代刻制的《古宝贤堂法帖》,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醉笔石刻“赤壁怀古”和内容别具一格的“近溪隐君家训”碑,这些碑碣石刻,集古代著名书法大家的墨迹宝翰与一堂,真草隶篆,无一不有,历史、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不仅为爱好书法的各界人士所珍视,也为永祚寺观光和游览的人们所喜爱。
    《宝贤堂集古法帖》:俗称大宝贤堂法帖,始刻于明弘治二年,历时七年,于弘治九年刻成。宝贤堂是朱元璋的第五代孙朱奇源的书斋名,朱奇源嗜墨成癖,于是重金收集名书名帖并精选家藏“淳化阁帖、绛帖、大观太清楼帖及宝晋斋诸帖”,集成十二卷,镌刻于180 余块石上,“宝贤堂集古法帖”荟萃了魏晋以来一百二十余位书法家的墨迹宝翰,真草隶篆俱全,可谓历代书法全壁,书林之瑰宝。
    《古宝贤堂法帖》:俗称“小宝贤堂法帖”。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 年)太原知府李清钥因“大宝贤堂集古法帖”刻石较小,石质漫漶,于是集唐褚遂良、宋苏东坡、黄庭坚、朱熹,元赵孟頫fu,明唐寅、文征明以及清初傅山、王铎等名家墨宝摹勒上石。“小宝贤堂刻石”共四卷50 块,《古宝贤堂法帖》镌成后,藏于太原府署,后陆续保存于“晋阳书院”、“山西省督军府”、“傅公祠”。上世纪八十年代迁入永祚寺“碑廊”。今存36 块,佚散14 块。
    苏东坡碑刻:永祚寺碑廊的最北端,镶嵌有宋代大文豪,一代书法家苏东坡的墨迹《念奴娇 赤壁怀古》刻石。这套刻石共三块,是苏轼原迹的摹勒本,也是永祚寺“碑廊”众刻石中引以为重的佼佼者。苏东坡醉酒之时,乘兴书写《念奴娇 赤壁怀古》,笔势奇劲,飞动流转。与词的豪放相得益彰。从刻石末尾的“跋”看,该石为清乾隆二十七年仲夏(公元1762 年),依旧拓本摹勒上石的。据考证,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苏东坡《赤壁怀古》刻石。



17:30 - 17:42 精品牡丹园
    双塔寺文管所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和培植的精品牡丹荟萃地,园中牡丹呈红、黄、粉、白、紫、绿、墨,蓝,复色,九色齐全,绚烂多姿。品种涉及二乔、豆绿、白雪塔、娇容三变、金玉良缘、青龙卧墨池、墨魁、金阁等名贵品种。每逢春夏之交,立夏前后的20多天中,嫣红姹紫,争芳斗妍,游人争相观赏,合影感叹,花海人潮,甚为壮观。




叠廊(没看见)
    修建于1999年的双塔建成400周年之际,层层叠叠,青瓦碧檐,开阔透空,玲珑有致,是由墨园登临双塔的通道,游客可攀登40个踏步,穿越永祚寺四百年的风雨沧桑,进入塔院尽情欣赏满园风光。

祁隽藻碑刻(没看见)
    祁隽藻是清中叶以来著名书法大家,曾位列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阁老二朝宰相,祁隽藻所书的“子史粹言”石刻在永祚寺共4 通。每通高约一米六,宽四十厘米,书体为行书。就其格式看,属传统的四条屏。此四条屏为道光二十八年祁隽藻五十五岁时所作。祁隽藻认为,这些古人言录“简要切实,有益身心”,“偶暇摘数条书之,以当座铭。”应该是为其居室、书斋或办公之所挂贴。

17:53 离开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