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敦煌—玉门关—汉长城—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阳关

作者:琉璃阳光 显示图片

原汁原味,没有任何修改。温馨的回忆。

D7:(11—05—28)
行程:敦煌—玉门关—汉长城—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阳关
行驶:430公里。

早8点出发前往玉门关。

这是日本人为拍摄电影“敦煌”而修建的影视城,现已成为旅游景点。


从莫高酒店行驶37公里后,见路牌右转。


玉门关门票40元。售票处有图示可了解景点相互位置。



说起玉门关,大家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感,引发人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无限遐想。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



古代丝绸之路从敦煌分为南北两路,敦煌是南道与北道丝路的分界点,向西北经玉门关进入哈密、吐鲁番等地,叫天山北路;向西南经阳关进入楼兰、若羌等地,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行,叫天山南路。


因此,玉门关和阳关也就成为丝绸之路上通往西方的重要关卡,是西行商旅的重要停息站。 玉门关的设立除了因为她的地理位置以外,还因为2000年前这里流淌着疏勒河,在对匈奴作战的两千年前,水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



玉门关,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属敦煌郡管辖,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关隘。如今所存的玉门关其实是当时的都尉治所,城堡残存面积633平方米,残高10米。



玉门关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




早在汉武帝时,张蹇两度出使西域都是从玉门关出行的。东汉永平十六年(73),班超出使西域也途出于此。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里的辉煌早已不在。在空旷无边的天地间,这座四方形黄色城堡孤独地屹立着。


当地人把玉门关称小方盘,而大方盘就是20公里外的河仓城。

车子转上砂石路,颠簸了20几分钟达到目的地。这是一个现存规模比玉门关大上几倍的汉代古城,同样已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

河仓城建于西汉,俗称大方盘城,自汉代到魏晋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秣的重要军需仓库。把守玉门关、阳关、长城、烽燧以及西进东归的官兵将士均从此库中领取粮食、衣物、草料供给。

古城北依疏勒河,据考证粮草就是靠水路运至玉门关及阳关等地的,可以看出古人选址的科学。如今河道已基本干涸。


继续前行5公里是汉长城。

当年此地处于沙漠戈壁滩中,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保护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建起了此长城。



因当地多砂砾、碎石,缺乏用于夯筑的黄土,古人也就采用了非常独特的建筑方式。先以红柳、芦苇编成框架,中间实以砾石,层层叠压而成。为确保其稳固,又用芦苇作垫和土铺在每层之间。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使砾石凝结,坚实无比。虽经千百年的风雨浸蚀,仍屹立于戈壁风沙之中,蔚为壮观。实为中国军事及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安西境内现存汉长城150公里,烽燧70座,城障3处。东起玉门蘑菇滩,沿甘新公路南侧,疏勒河北岸,逶迤向西,与敦煌境内的西碱墩相连。





这些汉长城及沿线的城障烽燧,是汉代河西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堪称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长城之一。





这些“建材”如同打开的一部部书。大漠无声、蓝天无言,却纪录了我们先人们披肝沥胆、艰苦卓绝。

千年易过,功载千秋,历史不会忘记,后代子孙永远不会忘记。

此时,我已是禁不住泪流满面……




继续驱车前往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最初对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的了解,还是看“一棵树”的游记。09年她带着胖儿子来此旅游。如今儿子个头早超过妈妈啦。呵呵。

雅丹国家地质公园距玉门关西75公里处,是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地貌之一。




本世纪初,一些赴罗布泊地区考察的中外学者,在罗布荒原中发现大面积隆起土丘的地貌,遂向作向导的当地人询问地名,向导却误以为询问这种地貌形态的当地称呼,便答之曰“雅尔当”,即维语中“陡峻的土丘”之意。发现者将这一称呼介绍了出去,以后再由英文翻译过来,“雅尔当”变成了“雅丹”。从此,“雅丹”成为这一类地貌的代名词。

雅丹分布区往往是在不久前干涸的干旱区咸水湖,沉积物里含有大量的盐分,这些盐分就成为泥沙的胶结物。由于气候干燥,来水减少,湖泊萎缩干涸,强大的风力裹着沙粒吹蚀地面,在湖泊沉积物上面倾蚀出一条条沟槽,沟槽间就残留下与之平行的垄状高地。

我到景区时,刚好有辆观光车回来。



可这时没有其它游客,而下面还要去阳关,时间紧呀。刚回来的司机饭都没吃,开上一辆小面上路了。



按规定车上要配名导游。我对司机说,“就是你了”。对人要多“飘扬”。司机兴致上来了,一路上把雅丹地貌如何形成,这个景区如何发现,有哪些景点,介绍得清清楚楚。

观光车往返有40公里,沿途停靠四个景点:金狮迎宾、狮身人面像、孔雀回眸、舰队出海。有攻略说,每个点停留十几分钟。司机就会催促上车了。可是这位司机从不催我,还为我在两处非停靠点停了车。

看雅丹地貌别太认真,神似就行了。司机也说,你看像什么就是什么。“金狮迎宾”到了。



路边风光。





狮身人面”。




司机主动介绍的景观,可惜名字忘了。


土塔。


路边风光。



“孔雀回眸”。




我看这个像花坛。



路边风光。



“舰队出海”。




同样辽阔无垠的,还有荒凉。很难想象,不久前这里还是水草丰美的罗布泊的入口。其实,罗布泊曾是一个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的泱泱大湖。只是沧海桑田,山河巨变,加上人类活动的干扰,才使它变为眼前这干旱不毛的死亡地域。



游览结束,谢过师傅继续前往阳关。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门票50元、观光车25元。


17时到达阳关。



如果没有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千年后的今人,还有谁会记得玉门关?

如果没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千年后的今人,还有谁会记得阳关?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从地图可以看出,阳关和玉门关都是通往西域的门户,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




如今的阳关是座仿古建筑。






办理关照是导游的生财之道。



出关后,走上阳关道。

敦煌往西自古有两道重关通往西域,玉门关在北,阳关在玉门之南,两个关卡守着西陲最宝贵的东西——水源。两关之间直线距离80多公里及其东南方圆百来公里就是茫茫戈壁。只要守住两关,便是扼住了东西通道的脉搏。

自汉以来,玉门北拒匈奴,阳关南扼羌戎。阳关比玉门关晚设几年,自丝绸之路兴盛后,主要承担着商旅进出的重任。所以王维会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自西汉以来,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耸立在墩墩山上,让后人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