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邹鲁、文献名邦——建水经典两日游

作者:葭 显示图片

.......建水县,隶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建水,古称步头,也叫巴甸。有1200余年的建城史。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个。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果品之乡。


朱家花园。


建水古城东城门朝阳门及古城内街道。


建水文庙。


蚁工坊。


佛印莲花岛。


紫陶街美食荟。


夜色下的朝阳门。


小桂湖夜景。


建水观光小火车临安站。


建水十七孔桥——双龙桥。


乡会桥车站。


团山古村景区。

【交通】:昆明到建水高铁2小时左右。建水站到古城约7公里,有公交。
【游玩攻略】:建水的景点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一是古城区:包括古城内的景点和小桂湖,古城内主要景点有朝阳楼、朱家花园、文庙、学政考棚、临安府署这都是要门票的,临安府署主要是新建的仿古建筑,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还有朱德故居、普应寺等其他一些景点。
二是五龙湖公园:包括蚁工坊、佛印莲花岛以及附近的紫陶街。五龙湖离古城也不远,三公里左右。
三是小火车线路:临安站、双龙桥、乡会桥站、团山古村。小火车票需要提前购买。坐小火车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体验一下米轨小火车,弊端是时间不自由,且每个景点一窝蜂,拍照人很多。对体验小火车不感兴趣的也可以租个电动车前往,比如可以在双龙桥拍拍日落,可以看看双会桥。



建水县,地处滇东高原南缘,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五老峰为最高点,海拔2515米;五老峰南至红河谷地的阿土村为最低点,海拔230米。境内南北分布有建水、曲江两个盆地,海拔1300米。境内东西走向的山脉分南北两支,将建水和曲江两个坝子隔开。


民宿在小桂湖太史巷里,位于朝阳楼和小火车临安站之间。


放下行李直奔古城,这是东城门迎晖门也叫朝阳楼。


朝阳楼前的路口。


进入古城直接去朱家花园。




位于云南建水的朱家花园,被誉为滇南大观园,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


建水朱家花园大门西向当街,朱家花园占地2万多平方米, 主体建筑坐南朝北,纵四横三,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42个大小天井,214间房屋。入口为垂花大门。左侧沿街10间吊脚楼和后面的跑马转角楼,为当年“朱恒泰”总商号的账房和物资供应铺面。大门左侧是两院当街的十间二层楼的“吊脚楼”,用作铺面与仓房的“跑马转角楼”,其后即为内院,内院西北向一侧正前方的三开间大花厅,其屋顶形式为卷棚式与硬山式屋顶组合而成的“褚链顶”建筑。



其左右两侧是小姐绣楼,东“绣楼”。西“绣楼”月洞门门额上一面镶嵌石刻“循规蹈矩”四字。


另一面镶嵌石刻“谨言慎行”四字。




花厅中门上高悬着“兄弟连科”横匾,花厅后有三进庭院,为朱家住宅,有小门通当街铺面。






池塘有水上戏台、亭阁,池旁为庭荫花木和石栏,石栏望板上刻有浮雕图案和诗词书法。









朱家和朱家花园的兴盛,牵扯着中国千年历史的变迁和归结。明洪武年间,朱家祖上从湖南省麻阳县流徙到云南建水,数代经营茶叶、丝绸等。清同治年间,朱广福迁家到建水老马坊村,置业买地,赶马经商,家产日丰后成立“朱恒泰”商号,营销土产百货和烟土。朱家个旧开采锡矿,兴建冶炼厂,成为集锡矿采选冶炼为一体的实业家。后人朱朝琛中举人,授贵州桐梓知县;朱朝瑛(字渭卿)中进士,授广东补用道,成为朱家核心人物。光绪初年,朱家生意如日中天,士、农、工、商一样不差,一跃成为滇南富绅,叱咤黑白两道,势力影响全省政治经济。彼时,朱朝瑛兄弟购地30余亩,延请能工巧匠,持续两代人30余年,建造自家豪宅和宗祠,即现在的朱家花园。








三滴水门楼,中夹甬道,门楼雕刻精细,檐下高悬“资政第”直匾,门额匾横书“中将第”。1903年,滇南爆发反清仇洋矿工起义,朱朝瑛出钱资助。清廷派兵镇压,朱朝瑛逃亡日本,五年后返建水募兵到粤听用。临安起义成功,成立南防军政府,朱朝瑛为都统,光复滇南后,授中将军衔,任临安澄江总兵。时值朱家花园建成,大门挂上了“中将第”牌匾。

















建水文庙,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代4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114亩,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


建水文庙完全依照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主要建筑包括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个,现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斋亭被毁外,其余31个建筑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是云南乃至全国研究儒家文化及其辐射影响的重要历史文物建筑。


水文庙仿照山东曲阜孔庙的风格建造,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坐北朝南,规制严谨,宏伟壮丽。文庙的主要建筑有一池(泮池)、一坛(杏坛)、一圃(射圃);二殿(大成殿、崇圣殿)、二庑(东庑、西庑)、二耳(东耳、西耳)、二堂(东明伦堂、西明伦堂);三阁(尊经阁、奎文阁、魁星阁);四门(棂星门、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五亭(敬一亭、思乐亭、斋宿亭、西碑亭、东碑亭);六祠(仓圣祠、忠义孝悌祠、名宦祠、崇圣祠、景贤祠、乡贤祠);八坊(太和元气坊、洙泗渊源坊、礼门坊、义路坊、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圣域由兹坊、贤关近仰坊),整个建筑疏密相间,高低错落。


泮池,古时曾把学校称为泮宫,校内的水池叫泮池。不过泮池这个称谓太高雅,也不顺口,人们还是习惯称它为学海,既表示是学校里的“海”,又寓意学无止境的“海”。在造型上有它独特的风格,全国各地文庙中的泮池都为半圆形,只有建水文庙中的泮池为椭圆形,且占地面积45亩,其规模之大,造型之特别均可谓全国之冠。






洙泗渊源坊,位于半月形唇台的中心,“洙泗” 指的是孔子家乡的两条河“洙水”和“泗水”,孔子便出生在这两条河的交汇处,“洙泗渊源”的含义是儒家学说源远流长。这座牌坊建于清乾隆1778年,为典型的五开间三门道古牌楼建筑,木石结构,通面阔23.7米,进深7.7米,高9米,面积180平方米。巨大石雕龙、麟、狮、象拱卫牌坊。石雕坐于兽头之上,头顶檐柱。整座牌坊用材考究,斗拱精巧。走进“洙泗渊源”坊,是为二进。



洙泗渊源坊背面镌刻“万世宗师”。


洙泗渊源坊的东西两端有两对木石结构的牌坊横列,它们分别是“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圣域由兹”、“贤关近仰”。其中,“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坊建制相同,为五开间四柱三楼单道砖木结构牌坊,通面阔16米,进深5米,高9米,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建。“德配天地”,说出《中庸》章句:“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意谓孔子之德高明博厚,与天相齐。


“道冠古今”,赞叹孔子之道为古今之冠,贯穿于往古来今整部文化史。“圣域由兹”、“贤关近仰”两坊建制相同,为三开间二柱三楼单门道砖木结构牌坊,“圣域由兹”为文庙东侧门,“贤关近仰”是西侧门。通面阔10.24米,高7米,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建。



建水文庙杏坛始建于元代,后毁坏。现建筑为2000年重建。杏坛采用三开间平面正方形单檐亭形式,高10.3米,阔7.12米,两层台基,石栏环绕,四面敞开,每一块石栏都雕刻有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案,十二根高浮雕盘龙石柱林立,五踩重昂斗拱,十字歇山顶,琉璃瓦屋面,内为斗入藻井,金龙和玺彩画,建筑规格等级很高,仅次于先师殿。环绕四周的石栏板上,镌刻有孔孟箴言,名言警句。


杏坛中有一块明代天顺年间的“孔圣弦颂图”画像碑。此碑图文并茂,图的内容是孔子席地而坐,抚琴授课,四个弟子肃立恭听;碑文为宋高宗御题《孔子像赞》,共四十八字,前四十个字是宋高宗对孔子的歌功颂德,后八个字是要求臣民尊重孔子。此碑原是宋高宗赠予浙江衢州孔庙,元灭南宋后,此碑随原国都“临安”之名移至建水而传人建水文庙。



大成门,重建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为三开间两进深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琉璃瓦屋面,通面阔13.31米,进深5.5米,高7.4米。“大成”出自《孟子•万章》:“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大成门是级别较高的三门道单体台门,台基为白石须弥座,门前石阶正中有青石雕龙御路石。



先师庙,又称为“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殿正面悬挂的大匾“先师庙”三个金字,各长2米,宽1.5米,是清代书法家王文治就任临安知府时题写。全殿由28根大柱支撑,其中22根青石巨柱都是用整块的石料凿磨而成,大殿飞檐斗拱,结构异常坚固。先师庙为五开间三进深单檐歇山顶五架拾梁式建筑。斗拱为七踩重昂,屋面出檐深远,三面环廊,黄色琉璃瓦拼图屋面,屋脊上有吻兽、仙人和走兽。大成殿正面,有22扇雕花屏门,玲珑剔透,工艺精细,近百种翎毛花卉组成一幅幅寓意隽永的画面,如“ 六龙捧月”、“喜鹊闹梅”、“犀牛望月”等等,都是雕刻艺术的珍品。更为独特的要数左右檐角的两根石龙抱柱,它们都是用整块巨石精心构思,采用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雕刻而成,技艺登峰造极,可谓南国无双。



步入大殿,迎面便是供奉孔子圣像的圣龛,龛座下部为桌式,是用石雕琢而成,上部是用高档木材镂出精美图案的木阁,孔子圣像坐于龛中。东西两侧的龛座里,供奉的是“四配”、“十二哲”。大殿内外悬挂着清代皇帝御题的八块匾额,分别是康熙“万世师表”、雍正“生民未有”、乾隆“与天地参”、嘉庆“圣集大成”、道光“圣协时中”、咸丰“德齐帱载”、同治“圣神天纵”、光绪“斯文在兹”。




















建水古城本有4座雄伟的城门,明朝初期,明军平定云南后设立临安卫,修建了临安卫城,就是现在的临安古城。当时的古城有四座城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据嘉庆《临安府志》记载:“明洪武十五年宣宁侯耆功开疆,移建府治,因旧城而扩大之。甃以石,周匝六里三分。首券四门……东曰迎晖,南曰阜安,西曰清远,北曰永贞。”


朝阳楼城门占地面积2312平方米,城墙从南至北长77米,从东至西宽26米。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楼阁又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砌筑的门洞之上,五开间,三进间,为三重檐歌山顶。檐角飞翘、画栋雕梁、巍峨挺拔、气势雄伟,有“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称滇府第一楼”的美誉。朝阳楼西面悬摹唐朝草圣张旭“飞霞流云”狂草榜书。


朝阳楼正面的顶层檐下,东面悬挂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涂日卓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雄镇东南”为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也是唯一幸存下来的榜书,每个字大小近2米,结构、笔力均冠绝于世。由于古时战争现在只有东城门—朝阳楼完整地保存下来,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太史巷。


中午到民宿略做休息,便出发去五龙湖公园,五龙湖公园离小桂湖这边有三公里多,有蚁工坊、佛印莲花岛、紫陶街等景点。

首先到的是蚁工坊。这里是新晋的网红打卡地。据说是由云南著名艺术家罗旭用时3年时间,在一片废弃的老窑、垃圾遍野的山坡上建起的以陶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园区。






蚁工坊是一座用空心砖建造的色彩艳丽现代建筑群,梦幻中带有浪漫色彩。


蚁工坊所有建筑群都按照陶文化脉络建设的,建筑色彩以夸张的红黄蓝白穿插环套,拍照比较出片,行走其中犹如万花筒迷宫。



























建筑群包括陶主题的客栈、蚁食堂、陶艺超市、蚁工酒吧、窑狱咖啡吧和水吧、陶艺体验空间,美术馆、蚁工塔等,无处不体现着文化气息。






























这个地方主要是妹子们拍照的地方。

出了蚁工坊步行前往佛印莲花岛。



佛映莲花岛是一座色彩丰富的五色土山丘,通过人工湖和棕榈林的打造,形成了热带风情的内陆小城,有沙滩,仙人掌,人工湖,网上取了个“小加州”的外号。
















同样,佛映莲花岛也是网红拍照的地方,没有太多看头。


从佛映莲花岛一路在五龙湖公园漫步,步行走出公园。绕过紫陶里乐园,紫陶里乐园是个游乐场,没什么人气。




离开公园,经过建水民族团结广场。

紫陶街和紫陶里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前者从五龙湖公园出来沿紫陶大道向南走300米就到了



紫陶街隔紫陶大道对面是临窑建水陶文化艺术中心。建水县旧时称为临安府,这里的陶艺渊源流长,临窑,可能是取“临安之窑”的意思吧。


临窑地处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发源地碗窑村入口。占地36.3亩,拥有3个民家古朴院落,6栋雅致楼阁,展厅,龙窑,火神庙及1条风水宝河。是建水目前集中展示、交流、宣传、推广紫陶文化的又一新型平台。


临窑马路对面便是紫陶街。


紫陶街白天是紫陶交易市场,晚上是人声鼎沸的美食城


到紫陶街的时候正是下午6点,云南天黑的比较晚,虽然太阳还没下山,毕竟是晚饭时间,来紫陶街觅食的客人也逐渐多起来。















我对吃不是很感兴趣,紫陶街打个卡,继续往古城方向


去广慈湖的途中找了店点了个小米辣薄荷牛肉炒饭。

吃完饭,出了小店沿路去广慈湖,才发现路旁的蓝花楹甚是漂亮。四月的云南,正是蓝花楹盛开的季节。








这条小路叫芝兰巷,一头是永祯路,一头是广慈湖。

广慈湖是建水最大的人工湖泊。









建水古城的北城门叫做“永贞门”,古时称“觐光楼”,现在是一座重新修建的城门。《续修建水县志》曰:“望京楼,即北城楼,与南楼相对。”“望京楼”后称“觐光楼”。觐,臣民朝见君主。建水地处边疆,地方官员朝见君主非常不容易,为了表达忠心,建一座城楼,远眺北方,好像见到了自己的君主。










再次经过孔子文化广场,白天从文庙北门出来经过此处。








“朝阳楼外•小桂湖”项目位于建水县城东面,小桂湖处于古城核心保护区的朝阳楼和福东寺之间,小桂湖、福东寺、鸡市街、马市街、太史巷、古城、朝阳楼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建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旅游文化综合体



鸡市街是一条美食街,紧邻小桂湖。




明代著名学者杨慎贬谪来滇后,曾两次居住在小桂湖边上的福东寺里。杨慎曾在家乡四川新都的桂湖读书,他触景生情地说:“此山水双佳,颇与故居新都桂湖相仿”,因而得名“小桂湖”。










蚁工坊留念。


早上的小桂湖很适合晨练。



在东门迎晖门与小火车临安站之间有一条路叫迎晖路。



给我的感觉这条迎晖路比古城内更具生活气息。


















临安站,位于建水县临安镇,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四等站,建成于1928年,原为个碧临屏寸轨铁路铁路车站。2015年,建水县依托蒙宝铁路,开展小火车观光旅游,在原临安站西北200米处、原建水车站旁新建“临安站”作为旅客服务中心



这个小火车的票很火,要提前几天购买,碰上节假日要提前更多。我是14日晚上11点半才想起买票,15日的票已卖完,结果很幸运的买到了16日上午的最后一张票,不然将影响行程,或者放弃这个项目。


建水米轨小火车主题公园位于临安站内,现在打造成供游客游览参观的主题公园。现在国际标准铁轨的宽度一般是1.435米,米轨铁路只有1米。


临安站是小火车观光路线的第一站,总共四个站点,最后也要回到这里。小火车每天两班,上午9点出发,下午1点40回到临安站。


临安站的游客中心。



主题公园内有一些老火车。




我们即将乘坐的小火车。







每人发了一个手环,就是车票。



小火车出发了,通过东门阜安门外的阜安路道口。

双龙桥,是小火车游览线路的第二站,俗称“十七孔桥”,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西庄镇白家营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


双龙桥为典型的廊桥建筑,为十七孔石拱桥,全长148米,桥高和桥宽均为8.6米,桥基高5.3米。双龙桥为单孔桥,径跨达13.5米。整座桥的桥梁是由6根直径约60厘米,长及25.7米的大木柱构成。两岸桥墩为石砌就,基石上叠放圆木作挑梁,纵横交错向中间延伸,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有效地减少桥梁的承受力,保证了整座廊桥的稳固,使桥梁负巨重而能稳如泰山,岿然不动。桥面铺木板,竖起木柱,盖着瓦顶,构成一条空中长廊。























第三站乡会桥车站,这个景点就是这个车站,是一座有着近一百年历史的建筑,也是个碧石铁路乃至滇越铁路上唯一的一座中西合璧的车站,而其他的车站都是法式建筑的。


乡会桥火车站主体建筑站房,是中法式不同建筑样式特点结合设计的单檐现代建筑,站房建筑主要以中式木结构为主,布局对称,部分小木作上仍然沿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斗、升等构件作装饰,其两侧还各有一面阔三间木构架与站房建筑相连接,外墙体统一为当时个碧石铁路站台建筑的黄色。现在的墙体已经古旧斑驳,但且很有年代感。这里也是很多游客拍照、留影最多的地方。




进入车站,车站内不是很大,而车站内的门窗及过道,都非常小,这可能是当时的旅客不多的原因。但内部的装饰很温馨,墙上有别致的画框,有伸着长长灯杆的落地灯,还有复古的老式留声机,让人有回到民国时代的感觉。但这里面已经有点商业味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茶吧。



车站后面是一个大天井,边上种着很多花花草草,围墙已经是有点破烂,但很多游客就喜欢这样具有年代感的建筑,天井中间放置着一排桌子凳子,桌上放着很多花卉,供游客们在这里吃茶,喝咖啡和拍照留影。







这个车站在平时人不多,只有几个当地的老人在这里聊天休息。但每当旅游小火车鸣叫着进站的时候,这里马上就变得热闹起来,各种小商小贩马上就热情地吆喝起来,有提着小竹篮盛着草莓等水果的,还有在卖烤虫子及花生米份感情的,热情地向着游客兜售。而小火车一开走,这里又恢复了宁静,只有几个不是乘小火车过来的游客了。



在乡会桥站的停留时间只有20分钟,如果去附近的乡会桥来回有1公里,时间会很紧张,所以只能在车站逛逛,这是一点小遗憾,我觉得完全可以把在团山村的时间匀10分钟过来在这一站,这样就可以比较从容的看看乡会桥。

团山村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西庄镇,保留着十九世纪滇南乡村风貌。古建筑群由汉族青砖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组成,2006年荣登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名录。民居布局和装饰与江南民居相似,建筑装饰精致典雅,展现了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团山村是充满历史底蕴和人文魅力的地方。


火车到达团山车站,也是最后一个景点,在这个点要停留两个半小时,看完团山村将原路返回,中间不再停留,直接回到临安站。



坐上接驳车前往团山村,其实并不远。


建水团山民居,以“完整保存19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和拥有“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的深厚底蕴,入选2006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是云南地区特色原生态村落。团山这个名称是由当地彝语翻译而来,意为“藏金埋银之地”。团山村是一座典型的家庭聚居村落,村里80%的人姓张。这里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整个村落多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跑马转角楼”的滇南特色民居组合体,院内精美绝伦的诗词书画,鎏金描彩的木雕及工艺奇巧的石雕、砖雕琳琅满目,如同凝重的书卷,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建水团山古村被冠以“云南楼兰古城”的美誉,是地方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历史遗存众多,建筑用材考究,做工精美,虽然许多老房子的木料已经百余年的风吹、日晒、烟熏,且世代有人居住,但仍然不朽,也未遭虫蛀,其价值使得古村成为世界100个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对象之一。团山不仅拥有令人惊叹无比的静态文化——古民居群落,同时还拥有丰富的活态文化——祭祖活动。这些宝贵的活态民间文艺表演极具内涵和历史,在古村落的映衬下呈现出了无比的文化魅力,也令团山古村更加珍贵。


这是团山村的东寨门,我走在最前面,趁着没人打个卡。村内保留清代建筑20余座,寨门3道,寺庙3座,宗祠1座,主要景点以一寺、三庙、八大厅、十二“大五间”为主,包括张家花园、大乘寺、将军第、皇恩府、秀才府、保统府、土掌房、张氏宗祠、上庙、下庙等。所有建筑屋面为青瓦,白灰粉饰外墙,青砖作墙裙,每座建筑装饰的木雕、石雕、砖雕及彩绘书画制作精细、简繁得体,屏门、格扇、梁柱、走廊、屋檐等无一不是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


我没有从东门进,跟大部队直接从东门左边的巷口进入,这是参观的第一个宅子,将军第。


将军第,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占地面积880平方米,建筑面积958平方米,计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38间。房屋建盖者张和,字用礼。幼年丧父,全赖母亲抚养。后随堂兄张恺到个旧谋生。在矿山上成长起来的张和,性格豪爽,胆量过人,凡矿山发生的争吵和械斗,都由他一言定夺。在1911年爆发的辛亥临安起义中,张和领衔率众平息匪乱,得到云南都督蔡锷的赞赏,委任张和为个旧国民军第四营管带兼稽查员,并授“将军第”匾额,悬于家乡。所以,团山人将其所住宅院称为“将军府”。


团山古村的建筑布局与江南民居有相似之处,是典型的中原汉式传统设计,同时巧妙地吸收了彝族土掌房的建筑样式,每座房屋都以天井为核心,大门多在主体建筑一侧,通过形状不一的过道,到达主体院落,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及纵横组合连接而成的建筑院落,涵盖了云南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一进两院或四院”、“跑马转角楼”等主要建筑格局。“三坊一照壁”与“四合五天井”自然组合形式的建筑中,厅房是连接两进院的主要建筑,位于两个天井中部,前后皆用屏门隔断,封而不闭,天井成了厅堂空间向室外的延伸,一律青石板铺地,十分洁净。“一进”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平面布局,厅前方正对“三叠水”照壁,下设方形青石缸和花台,两侧有六耳是主人接待亲朋好友的场所。“二进”为内院,是自家的起居、库房之地,多为两层







张家花园,建于清末,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房舍布局为“四合五天井式”纵向横向并列联排组合成两组三进院和花园祠堂,是一种规模较大,建筑质量较好,保存较为完整的乡间庄园式居民建筑群。


张氏家族的发迹和张家花园的建盖,都在清代末期。那时的张家一贫如洗,其子张国义、张国民跑江外做生意,赚到了一点钱,便买几匹马到个旧厂给老板驮荒跑运输。后来两兄弟买下个旧莲花洞坑口,雇佣一批人采矿,还在下河沟内设三座大炉,终年冶炼。获得丰厚利润后,随即与村中的同族,开办“吉昌”商号,将商务扩大到香港、上海、昆明等地,并寄钱回家,购买土地,在村中盖了五间两耳的住房。后因人口多,住房拥挤,又择村边的土地,建盖了张家花园。


整组建筑造型幽美,斗拱正檐,屋角起翘,屋面反曲有举折呈流线型,一色的灰调文,给人舒适之感;雕梁画栋,名人书画无一不备,极富装饰性;雕镂精巧的花格门窗、古色古香,是建水传统木雕中的精品,铺地、柱础、窗下坝墙、门垛和照壁都很有特色。总之多而不繁、艳而不俗、朴实而不呆滞、简单而不粗陋,具有建水民居的主要特点。




张家花园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占地面积3495平方米,建筑面积2955平方米,平面布局由由寨门、一进院、二进院、花园祠堂和碉堡组合而成,有大小天井21个,房屋119间,为一组城堡式私家园林,是仅次于县城朱家花园的又一大型民居。



新中国建立后,团山大户人家的宅院分给了穷人们居住,不是所有民居都对外展示开放,再加上大范围的维修改造,不能全部参观,张家花园我们游览的也主要是花园祠堂部分。花园祠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一组园林式建筑。祠堂起于高台,五开间, 卷棚屋顶,敞廊,装饰雕梁画栋,庄重典雅,一侧有门洞通往祠堂屋后假山。两侧“吊脚楼”左右对峙,置“美人靠”于廊沿,是凭借乘凉、平心静气、修身养性之地。下有池塘,池边有“福寿双金”“连年有余”'千层莲花“石栏望柱,正中一块围栏石板的正反两面刻有建水地方文人名人肖大成“活泼泼地”“活泼天机”手书题词。



开始还以为真是肉,后来才发现是石头,肉石。







风水树大榕树,俗称“万年青”,约植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树种为小叶榕,树干直径2.15米,树冠面积400平方米。花园主人在祠堂后面种植此树的目的:已是与水池对应,化解煞气;二是借“长青”之谐音,催旺运势,使居者官位福禄皆备;三是认为榕树有灵气,能荫庇家人无病长寿。







团山村的北寨门,建于清光绪三十年( 1904)。因这里紧邻后山,山清树碧,流水淙淙,故取名为“锁翠楼”。建筑占地面积60.5平方米,建筑面积121平方米,采用三层牌楼式单孔拱形大门结构,屋檐、窗棂的雕刻较为细致。门楼朝外的各层部位,都设有枪眼,是团山村北部的防御工事。







约建于民国初期。宅院占地面积487平方米,建筑面积567平方米,计有天井2个,房屋17间,解放后曾为村公所、办事处用房,现改名为“留苑”。






张氏宗祠为团山村张氏祭祀性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门前一棵大榕树是众多古村落的典型特征,其建筑不算特别,却是族人议事和祭祖的场所。 宗祠正堂的门框上悬挂有一幅再明白不过的对联'张姓始祖,发籍江西鄱阳许义寨,先辈正宗;氏族兴旺,迁移云南建水团山村,后氏立祠',横批'百忍家风'将一个团山村的古今及内涵作一清晰表白。


团山民居位于建水古城以西13公里处,历史上是彝族的居住地。团山村又是一个典型的滇南汉族移民村。个旧的锡矿,于清朝末年为滇南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建水城里的朱家花园因此兴起,建水西庄镇的团山张家族人也以此发家。在6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氏族人遵“百忍”家训为安身立命之本,至清末,张氏族人积极参与个旧锡矿开发,挣得巨额钱财,皆回乡建盖豪宅,光耀门庭。







太平府建于民国二年(1913),因房主名张、字太平而得名。典型的 “跑马转角楼” 式建筑,门楼装饰着木雕、石雕、砖雕及绘画。门楼对联:大启万年新世界,恪遵百忍旧家声。横批还是:百忍家风。为什么大户人家都要忍?这些开矿人家一夜暴富,当年遭受的境遇可能好不到那里,低调都不行,还要百忍。



皇恩府始建于清光绪末期,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二进院落,两大天井,6小天井,6个过道和房舍37件。因房屋建盖者张树元之母“扶孤成立,子孙济济,五世同堂”,深受村民敬重,被朝廷立封安人,准其立坊入祠,敕封“皇恩旌表”匾额,故名。



“皇恩府”采用三坊一照壁与四合五天井自然组合的建筑形式,整座建筑装饰的木雕、古雕、砖雕及彩绘书画,布局合理、制作精细、层次分明、简繁得体,尤其是木雕屏门与格扇窗的雕刻图案丰富多彩,穿漏与浮雕结合自然。


各式吉祥图纹、戏文人物的雕刻,手法细腻,工艺奇巧,鎏金的装饰显示出富丽堂皇的气派,借形寓意与谐声双关的民间装饰字体的审美特征在整座院落里比比皆是,活灵活现,纤巧细腻,典雅优美,如“长寿”、双凤朝阳、双狮戏球、九仙(八仙拱寿)、暗八仙、喜鹊登梅、麟吐玉书、双凤牡丹、竹报平安、喜上眉梢、象呈升平、犀牛望月、马鹿撞钟、鹬蚌相争、七仙下凡、一路连科、连升三级以及石榴、佛手、桃子组合而成的“三多”寓意多子、多福、多寿等等,在皇恩府内俯仰皆是。





秀才府,门枕石是建筑大门的一种构件,位置在大门两侧垂直边框的下方,它的功能是承托门扇的转轴使大门得以开关。俗称门墩,当地人称门当。门枕石的基本类型有狮子把门、圆形石鼓(抱鼓石)、石座形,门枕石反映出建筑主人的地位和权势,在团山村没有看见狮子把门和抱鼓石形的门枕石,虽在雕刻上有一些差异,但全是小巧的石座形,石座形是最简单的一种门枕石,这是团山村的建筑风格还是当地居民有钱无权势的体现呢?秀才府始建于清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竣工。因屋主张桂金、张桂明早年参加临安府学考试,分获贡生、庠生,被村民称为“大秀才”、“二秀才”,故名。


司马第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因先祖曾有儒士身份和司马官衔,故名。为团山民居建筑中唯一不属于张氏家族的传统民居。





营长府:此房的主人张国藩曾担任靖国军营长,所以大家都称29号民居为“营长府”。营长府位于团山村东南部,建造于宣统二年(1910年)。占地面积934平方米,建筑面积844平方米,计有大小天井9个,房间64间,是一组由三进院和两层三间四耳土掌房组成院落。


东寨门处于整个团山民居群的对外交通要冲,起着天然屏障,防御功用,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建筑形制采用了二层三间牌楼式单孔拱形大门土木结构。楼上楼下设有瞭望哨、枪眼,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中饭就是凉米线加甜白酒。











剩下的时间在团山站逛逛。











1点整准时开车返回。


1点40分回到临安站,从团山站一路不停歇,小火车跑了40分钟。下午的游客已经在候车了,下午的发车时间是14:30.。

回到民宿取了行李,就去火车站。



这个建水站新站。2013年2月23日,玉蒙铁路开通运营,建水站因此由临安镇迎晖路迁建至金鸡寨并投入使用。


回望建水方向,有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