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来到这里,我根本不会知道,原来中国能制造出风靡欧洲大陆的各式各样的扇子。公元十八十九世纪,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欧洲商人乘船来到广州十三行购置大量商品,而后穿过马六甲,越过印度洋,最终到达欧洲。其中最受欧洲贵妇喜爱的商品,甚至掀起时尚潮流的,便是精巧昂贵的中国扇。
在中国,扇子既是日常用品,也是社交、装饰的艺术品。一句“轻罗小扇扑流萤”便能感受到中国人对扇子的喜爱。无独有偶,在欧洲,无论平民百姓还是皇室贵胄,扇子在生活中一样不可或缺。
西方制扇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希腊人、伊特鲁利亚人和罗马人都使用扇子作为纳凉工具和纪念品。
不过,那时的扇子都是团扇而不是折扇。
欧洲做的第一把折扇是受到商人从中国或日本带来的折扇的启发而仿制的,时间大约是15世纪。
17世纪是欧洲折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到该世纪末,折扇已完全取代了团扇。此时扇骨的材料多样,有象牙、贝壳、玳瑁等,制作工艺有雕刻和镂空,并且装饰有金、银和昂贵的石头,扇面通常印上铜版画,从事成扇制作的工匠也越来越多。
在广州十三行,便有这种专门销往欧美国家的扇子。作为专门销往欧美国家的重要货物,它们以精妙绝伦的手工技艺,融合中外文化的表现形式,流淌扇面上的极其精美的工艺与极具中国风味的时尚风靡欧洲大陆。受到宫廷和贵族妇女的青睐。
当时这些折扇都价格不菲,是贵重的礼品,是高贵身份的象征。
馆藏中,有许多扇子的共同特色是都带有中国的元素,这与17、18世纪在欧洲上流社会崇尚中国艺术的时尚密切相关。
其中,产自清朝道光年间的玳瑁雕扇骨广绣贴象牙面人物纹折扇其扇面便使用了广绣技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的西方人十分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大量中国丝绸、瓷器和茶叶通过广州港出口至欧洲,丰富了西方人的社会生活。中国人艺术化的生活用品,例如扇子、墙纸、漆器、家具等也随之西传,给欧洲人带去诗情画意的清新感受。当时欧洲的家居陈设,中国瓷器、漆器和墙纸都是十分时尚的物品;甚至在一些大型欧洲风景花园里,都会小规模地仿制中国建筑物来点缀其间。欧洲上流社会的这股“中国风”在18世纪70至80年代达到了鼎盛。
“中国风”的流行使得欧洲成扇的制作充盈着中国的元素。从展品中看到,欧洲成扇多数以彩绘纸质作扇面、镂空雕刻象牙作扇骨,扇面上的图案有的模仿中国画;有的正面为欧洲风格的纹饰与题材,背面带有“中国风”,或者在扇面边缘、扇骨下半段、边骨等部分用“中国风”纹饰;还有的则是在同一幅画面里中西纹饰、中西人物并存……
除了“中国风”外,欧洲成扇的“中国元素”还包括“中国制造”。一方面,因为18至19世纪欧洲扇子的制作已形成精细的生产分工,有专门的扇面设计和制作人员;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制造的扇骨工艺更精致、价格更低廉,欧洲制扇厂家有时干脆直接使用从广州进口的扇骨,再加上自己制作的扇面。这些“中国制造”的扇骨,根据欧洲市场的需要,或是采用西方纹饰,或是具有中国风格和工艺特色;它们搭配的扇面或是“中国风”,或是欧洲的题材。
与此同时,在中西贸易的刺激之下,专门为欧美市场制作的外销成扇于广州繁荣发展。这些外销成扇,采用广州多种传统手工技艺,从18世纪以象牙卜瑞斯扇为主流,继而有玳瑁、黑漆描金、银、贝壳、檀香木等多种材质做扇面或扇骨,再发展到19世纪以纸质扇面为主要品种,丝质扇面、羽毛扇面等并存。
银累丝烧珐琅花卉纹折扇这把扇子精巧绝伦。该扇扇骨采用了极为细腻繁复的累丝工艺制作,每片扇骨用粗线勾勒框架,中间用细银丝编制而成,呈现出镂空通透的视觉效果。之后,这把扇子再用珐琅釉料填于银胎花纹上继续烧制,获得绚丽华贵的色彩,体现了清代广州金银工匠的高超技艺。
累丝银扇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流行于意大利,是十三行外销成扇中最为名贵的品种。
到了19世纪,中国扇子继续大量出口欧美。伦敦1852年出版的《万国工业博览会评委会关于30类展品的评审报告》中写道:“在扇子制作方面,中国和法国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扇子生产业。在漆面扇领域,中国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最好的产地,在木制、骨制、象牙、珍珠的雕刻和钻孔技术上中国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尤其是考虑到价格因素的话更是如此)。即使在普通扇制作上,中国扇设计富有新意,色彩鲜艳,绘图工丽,工艺考究。……象牙扇和骨制扇、羽毛扇的制作主要出口欧洲和美洲市场……”
在清乾隆时期,广州十三行担任了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这一时期,十三行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交易站,因此各式各样的商品在此汇聚,文化彼此交融,这才创造了诸如银累丝烧珐琅花卉纹折扇等带有中西特色的精致商品。从一把把小小的折扇可以看出,当时被称为“天子南库”的广州十三行是多么繁荣。
而正是这一把把扇子等商品带来的贸易顺差,成为了将清政府拉进了鸦片战争的炮火之中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