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成都武侯祠游感

作者:闲适 显示图片

       到成都旅游,首先便想去武侯祠拜一拜诸葛亮。来到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的武侯祠,景区大门的匾额却赫然写着汉昭烈庙,怎么回事?

       听了导游的介绍,加之查阅资料,大体搞清了景区名称和匾额“名实不符”的原因。
       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谥号昭烈皇帝,下葬于惠陵。


       按汉制,宗庙之外有原庙,刘备的昭烈庙理应此时建立,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
       公元234年,在刘备驾崩11年后,时年54岁的诸葛亮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葬在了定军山。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封为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诸葛亮死后,蜀汉“黎庶追思”,许多地方纷纷上书,请求为诸葛亮修建祠庙,而后主刘禅最初并不同意,因为汉以来没有为丞相建祠的先例。但是,老百姓却对此却并不买账,不仅在野外祭祀诸葛亮,而且偏要为诸葛亮建庙。可能是迫于各方舆论和民间祭祀的压力,诸葛亮去世二十九年后,后主刘禅才下诏为诸葛亮建祠。又因恐“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故“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man)阳”(现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定军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诸葛亮墓所。这是全国唯一由皇帝下诏并拨给银两修建的祠庙。

        东晋时期,也就是汉昭烈庙建立将近100年吧,李雄在蜀地称王,在成都建立了武侯祠。到了明代初年,也就是昭烈庙和武侯祠分别设立大概近千年之后,朱元璋的第11子朱椿到蜀地任藩王,据说他看到武侯祠香火较旺,当时旁边的刘备庙却很冷清,觉得这是臣下欺主。也有人说是他认为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关系犹如鱼水,密不可分。总之是以“君臣宜为一体”为名,下令重修刘备庙,废除原来的武侯祠,在刘备庙内增加了诸葛亮的祠堂,将诸葛亮与刘备合庙祭祀,并根据刘备的庙号,定名为“汉昭烈庙”。
        明末清初,因为战乱的原因,祠庙建筑荒废,独存惠陵。清康熙十年(1671年)于原址上进行修复,第二年工程完工。重建时,在座庙宇内分别建立了刘备殿和孔明殿,仍沿袭明代君臣合祀的格局,奠定了今天武侯祠的规模,但是改名为“武侯祠”。清乾隆时期,四川布政史周琬对历史上昭烈庙和武侯祠的兴废做了一番考证,认为武侯祠本来是建在昭烈庙的旧址上,不应喧宾夺主,于是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将武侯祠大门匾额换成了“汉昭烈庙”,庙内的诸葛亮殿改称武侯祠。但因为群众早已习惯称之为“武侯祠”,因此虽然大门匾额上写的是“汉昭烈庙”,但群众仍然一致呼为“武侯祠”。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决定遵照民间习惯,定“武侯祠”这一名称为正式名称。但“汉昭列庙”这一块匾额因为是文物,所以就没有去掉,原封不动地安置于庙祠大门之上。
         这个全景图显示,现今武侯祠全称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武侯祠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 。


进入大门,沿中轴线向前,首先看到的是一通唐碑。


         唐碑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通高达到了3.67米,是西南地区迄今保存完好、碑体巨大的少数几通唐代碑刻之一,距今有1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通碑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一级文物”。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武元衡率领27位僚属来武侯祠拜谒,令节度府掌书记裴度撰文立碑,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并以此激励后世。
      裴度后来成为唐朝的著名宰相,文采确实了得。碑文开篇就写到:“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意思是:我裴度曾览阅前代的史书,仔细寻求前代的贤士哲人:有的具备臣子对待君主的忠贞节操,却没有扫平混乱局面,开创王业的才能;有的深得立身处事的道理,但缺乏治理民众、管理官吏的方法。如果说有谁能兼备这四种美德,并能运用它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那么,就惟有蜀汉丞相诸葛亮了!然后从“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四方面展开了对其一生政治活动的评述,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文治武功,强调了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和治国的才能可以与姜尚、伊尹、管仲、萧何等媲美。

        文章写好以后,由柳公绰书丹。柳公绰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说,柳公绰的书法与其弟柳公权难分伯仲,对柳公绰的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的楷书端肃深厚、古朴自然、笔力雄健、遒劲端严,其结体、用笔代表了唐代书法的最高成就,不愧是唐代楷书中的典范。

       碑上的字是由当时的著名刻工鲁建所镌刻。好的刻工懂书法,能把握到书法作品的精髓。从鲁建的刻技来看,下刀刚劲有力,技法精湛,准确再现了书法作品的原貌。
       因文章、书法、镌刻精湛,此碑被称为“三绝碑”。


      和唐碑相对,中轴线左边有一通 明碑,全名为《诸葛武侯祠堂碑记》,立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碑文主要介绍了武侯祠、刘备庙变迁的历史和当时进行维修的情况,其文物价值和唐碑不可同日而语。


 

      
        沿中轴线向前,来到了二门。二门、文臣武将廊和刘、关、张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
        二门上方悬匾大书“明良千古”四个大字,由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所撰写。意为“明君良臣,千古垂范”。即圣明的君主刘备和他贤良的臣子们,共同创造出一种清正廉明的政治社会,使得他们千古流芳,永远为人们所怀念。


      进入二门,左右两侧是文臣武将廊,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每个塑像如真人大小,像前立有一通小石碑,刊其姓名、生平,便于游人了解。这些塑像,个个气宇轩昂,形神兼备,反映了我国清代民间艺人的高超泥塑技艺。



      中轴线正中则是昭烈庙的刘备殿。大殿正中刘备的塑像,塑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塑像高3米,是武侯祠47尊清代塑像中最大的,全身贴金,头戴冕冠,身着黄袍,面目慈祥,耳大臂长,双手执圭,乃帝王象征。
       殿正中匾额“业绍高光”四个大字,为清人完颜崇实撰书。“业”即基业,“绍”是发扬继承,“高”乃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光”乃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意思是刘备继承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创立的基业。这幅匾额强调了刘备为汉室后裔,蜀汉在三国中的正统地位。


       刘备像东侧是刘备的孙子——刘谌的塑像。他是后主刘禅的第五子,被立为北地王。公元263年冬,曹魏邓艾率军袭入蜀汉腹地,在绵竹击败诸葛瞻,直入成都平原。刘禅准备投降曹魏,刘谌极力劝阻,希望父亲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仍然选择了投降。刘谌觉得无颜见先主,跑到昭烈庙中哭诉一番之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刘谌这种誓与国家共存亡的精神受到后人的推崇和景仰,于是爱憎分明的后世百姓为他塑像,放在大殿上陪祠,以示尊敬。


        刘备像的另一侧本应是刘禅像,哪里去了?这个树墩便代表了。正规的介绍是,最早的祠庙中原本塑有刘禅像,因为他没能守住父业,献国投降,还留下了一个“乐不思蜀”的典故。人们认为这样的皇帝没有气节,塑像在北宋时期就被毁,之后就再也没有刘禅像了。导游给出了一个更有趣的说法:塑像都是先用木头雕刻,然后在上面糊上泥巴。一些老百姓出于对其的义愤,在工匠们当时给刘禅像糊泥巴时,白天糊上,晚上就偷偷把泥巴整掉了,长此下去,也就不糊了,并留下了“烂泥糊不上墙”的典故。


       刘备殿东侧偏殿为关羽殿。关羽像高两米多,全身贴金,神情威严。因明代即被封为关帝,故头带冕旒,作帝王打扮。


        殿正中匾额上书“义薄云天”四个大字。千百年来,关羽作为“忠义仁勇”的化身,在海内外受到了一致认同,他自身所具有的和后世所赋予的道德精神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份宝贵的遗产!


        刘备殿西侧偏殿为张飞殿。塑像满面漆黑,豹眼环睁。人物形象较多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勤劳、质朴、嫉恶如仇、耿直的性格特征,又融入了人民群众的艺术想象,故而历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殿正中匾额上书“诚贯金石”四个大字,赞扬了其对刘备的忠诚。


          四合院的一面墙上镶嵌着据说是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前出师表》。


       刘禅树墩旁边悬挂着著名书法家沈伊默书写的《诸葛亮隆中对》。


        从昭烈殿往后,便是武侯祠。武侯祠由过厅、东西厢房、静远堂组成,开放性院落,规模小且地基低于昭烈庙,意在体现“君臣之分”。
       过厅“武侯祠”三个大字由郭沫若所书。两边对联依此为:“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意为:刘备三顾茅庐可谓频繁,才求得诸葛亮安邦定国的天下大计;他们二人会晤后结下的情谊,古今传为美谈。上联引用杜甫《蜀相》句,下联董必武撰;“时艰每念出师表,日暮如闻梁父吟。”意为:时局的艰难困苦,每每使人诵念诸葛亮的《出师表》;日暮黄昏时,我们仿佛听见了《梁父吟》。清人赵藩撰,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书;“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意为: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报答了刘备的三顾茅庐;他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明代游俊撰书。


      过厅顶部,同样悬挂着一些匾额。这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书写的“武侯祠”。


      清人完颜崇实书写的“先主武侯同閟宫”,意为先主刘备与武侯诸葛亮合祀一庙。此句摘自杜甫诗《古柏行》。


      美术大师徐悲鸿书书写的“万古云宵一羽毛”,意为诸葛亮的名望高入云天,万古莫及。出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亮殿(亦称静远堂),殿前高悬“名垂宇宙”大匾,意为诸葛亮名满天下。为清康熙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于雍正12年(1734年)所书。语出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
       匾额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是颇负盛名的一副对联,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


       静远堂里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塑像塑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手持羽扇,头戴纶巾,神态儒雅,颇有一代名相风度。


        殿内还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塑像。魏军攻蜀,诸葛瞻率军迎战阵亡,享年37岁。诸葛亮之孙诸葛尚随父出征同时捐躯,时年不足20岁。诸葛亮可谓是三代忠贞!这是其孙诸葛尚的塑像。


三义庙始建于康熙年间,原位于成都提督街,1997年因城建需要整体迁建于武侯祠内。建筑构件、匾额等均采用原物。现三义庙由拜殿、大殿和两廊组成。大殿内新塑有刘备、关羽、张飞泥塑像。这个看看就可以了。






        惠陵位于静远堂的西南,是刘备陵墓的法定称号。根据《史记·正义·谥法解》:“爱民好与曰惠。”即仁惠爱民,乐善好施之意。刘备生前就是仁慈爱民的好皇帝,故得此名。
       惠陵的具体位置是由诸葛亮亲自选定。据史书记载,惠陵为夫妻三人合葬墓,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去世的甘夫人和吴夫人。
        陵墓建筑由山门、照壁、神道、寝殿等组成。


        照壁立在陵墓建筑的最前端,屏蔽着古老的陵园。


      神道上耸立着翁仲、石马、麒麟石刻各一对,古朴雄伟,增添了陵区的神秘幽远之感。


         寝殿是皇帝陵前的正殿,是过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殿内高悬清末云南名将马维骐所书“千秋凛然”匾额,意思是:千秋百代,凛然如生。语出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句。
       寝殿正中楹联是:“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意思是:刘备的惠陵还巍然矗立着,试问漳河边荒芜的铜雀台遗址旁,哪里还寻见曹操的疑冢呢?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今已不存在,只剩这石道和两旁的石人石马令人想起当年蜀汉的朝廷礼仪。这幅对联本系清代学者顾复初撰写,现在看到的是在1957年四川省文馆所的刘孟伉先生补书的。


         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所立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


       惠陵封土高12米,周长180米,可以看出施行的是简葬薄葬。这座诸葛亮主持修建的陵墓,在中国现存的三百多座古代帝陵中算是非常简朴的一座,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秉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地控制了陵墓及宫殿的修建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惠陵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但保存非常完好,从未被发掘和被盗。一直以来有很多关于惠陵的传说故事,唐代著名学者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就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陵内,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与人对弈,10名武士侍立一旁。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了琼浆和玉带,贼人喝下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然而,琼浆却变成了胶粘住了口,玉带则变成了蛇缠住了腰。据说从此就再也没有人敢动惠陵了。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透露出了相关信息,从考古的角度看,有人企图盗掘刘备墓,但没有成功;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惠陵的较好保存与世人对刘备及蜀汉英雄的敬畏是分不开的!
       对于惠陵没有被盗掘,导游也给出了一个说法:关羽被道教封为“武财神”,盗掘财神哥哥的陵墓,岂能发财?常人听了这一说法可能也就一笑了之,但长期奔走于地下的摸金校尉们必然信点什么,说不定还真能起点作用!


       武侯祠景区内还有一座刘湘墓,出于对这位抗日英雄的尊重,也到这里看了看。刘湘的抗日事迹国人耳熟能详,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游览完武侯祠,一个明显的感受是,“一览昭烈庙,处处是武侯”。从建筑设计上看,刘备所在的正殿是整个武侯祠最高的建筑,武侯祠的地势比刘备殿要低数个台阶,刘备的塑像是武侯祠中所有塑像中最高的,这些都彰显了君臣尊卑有别,君主至高无上。但从武侯祠内文物、楹联、匾额及其所反映的内容上看,唐明两代的石碑都是歌颂诸葛亮的。刘备殿内除了正门两旁的楹联以及牌匾之外,少有后人追念的文物,但却出现了岳飞书写的《前出师表》和沈伊默书写的《隆中对》。细微之处,皆与丞相相关,而身为君主的刘备似乎有些落寞。至于来到武侯祠诸葛亮殿,刘备的存在感就更加低了。在武侯祠,整体上感到,刘备的出现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配角来衬托诸葛亮的忠心。更绝的是,相较于刘备正殿前写着明良千古的牌匾,诸葛亮的殿宇前的牌匾赫然写了四个大字——名垂宇宙,可见后人对诸葛亮的尊崇甚于刘备。联想到历代文人墨客对诸葛亮的颂扬,联想到民间自发的对诸葛亮的祭祀,确实感到,刘禅迫于压力决定为诸葛亮建庙时,恐“建之京师,又逼宗庙”的顾虑还是应验了。功高盖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客观上讲,刘备也是一个好皇帝,诸葛亮为什么会得到比刘备更高的尊崇?唐朝裴度撰文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从“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对诸葛亮的事迹做了全面论述。杜甫千古绝唱《蜀相》后四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则用浓墨重彩为诸葛亮点亮了一盏永不磨灭的明灯。此外,感到还有一个客观的原因则是,毕竟,刘备称王后早早离世,并未怎么治理巴蜀。诸葛亮受托孤辅佐刘禅治理巴蜀,内修严明,整顿吏治,重视都江堰的保护,还进一步挖掘蜀锦魅力,致使巴蜀大治,繁荣瑰丽,时人称成都为锦官城。可以说,巴蜀曾是刘备的地盘,但治理好巴蜀的则是诸葛亮。因此,巴蜀人民都对诸葛亮感恩戴德。尤其是在诸葛亮以后,治理巴蜀地区的丞相中已再无能和诸葛亮所媲美的人物,从更大的范围看,正因为像诸葛亮这样的丞相在历史当中实在是太少,后人才会格外的追念。一个人的事迹和风度,越是难以被复制,越是容易被人们记住,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物。而刘备的仁德与才能,后人还是能够找到替代人物的。
        其实对这一问题,民国政治家、教育家邹鲁早就在其参观武侯祠时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勋业”,其诗云: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从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
        武侯祠的故事,名位和勋业的关系,对当今的我们,不都应该成为一种启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