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古镇位于杭州市北部,属杭州临平城副中心,京杭大运河横贯其间。古镇始建于北宋,历朝历代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其在明清时期富甲一方,曾被誉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
唐栖之名称,以“唐栖寺”为最早,宋代在下塘之西有“唐栖寺”,故以寺名称其镇。小镇初见雏形后,又临京杭大运河而兴起,造就了历史上的塘栖水路四通八达的重要地位。
镇区内虽无名山大川,高山流水,可其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本身自带的古韵、秀色,也正是古镇应该蕴含的内容,这才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其独特的水上街市风貌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无可替代,塘栖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
如今的塘栖古镇已成为旅游胜地,水北风情特色街、水南沿河美食街吸引着许多游客前往。我们只是匆匆而过,游览了约3小时。
迄今尚存,相传东晋文学家郭璞某年路过塘栖,恰逢大旱,他利用所学阴阳风水之理,探勘方位,选址于运河南岸东面“三郎祠庙”前之空地。打通水井,连接地下水脉,水位竟高于塘河水位约6尺,井水甘醇,百姓感恩不已,故称“郭璞井”。
不知为什么在井旁安放着弥勒佛的雕塑!
通高5.4米、宽1.2米,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御碑,位于广济长桥北北街原杭州水利通判厅内。乾隆南巡时,为表彰浙江省足额交纳赋税,特免去地丁钱粮30万两,将“圣谕”刻于石碑,晓谕官民。1751年将“圣谕”刻石,为官民耸立。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三次是在这里登陆。为保护乾隆御碑,兴建了御碑亭、御碑公园和御碑码头。
御碑亭:
乾隆御碑:
御碑码头:
1899年创办。那天没有开放。
前身是一家叫“广太丰”的张氏私人米厂,开办时间可以追溯到民国年间。
位于市南街,曲曲直直的长廊将全镇连成一片,其洋溢着浓郁的水乡风情,因此,遍连全的廊檐街称奇江南。
科普一下:“美人靠”:这些“美人靠”,其实是一长长的木制长椅,最早唤作“米床”,因为它最初并不是给行人停留歇脚,而是为塘栖米市服务的。塘栖曾经是方圆百里盛极一时的著名米市,街上处处都是米行,米行进出货都离不开各种船只,这沿河的长椅便成了收米和卖米的经营场地,商家在上面堆放一些笆斗米袋之物,故将它称之为“米床”。
饱经风霜横亘古运河的七孔长桥,依然四平八稳地横卧在河面上,源源不断地向你倾诉着昔日桥乡的辉煌与风采。全长78.7米,面宽6.12米,上下共有169级台阶,有7个桥孔,中间桥孔净跨15.6米。如今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
为保证船只安全及桥梁防撞而设立的护桥墩,每个桥墩两侧都有雕有龙的护桥墩:
资料介绍:广济桥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据说桥最早建成于唐宝历年间(公元825-827年)。现在的广济桥重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1498年建成,后多次重修,而募建此桥的是一个叫陈守清的宁波鄞州人氏。
2015年9月,专门为陈守清打造了一尊塑像,安放于广济桥头,并誉其为“广济桥之父”。
在古镇内,还有许多留存下来的皆是历朝代响当当的头号商铺,“朱一堂糕点”、“法根糕点”、百年“汇昌”、“姚致和堂”、“劳鼎昌”、“广泰丰”、大纶丝厂等,独特的古遗址赋予了塘栖古镇无限的魅力。
一条水北老街,古色古香的门牌楼坊里藏匿着不少老字号,开满了令人过目不忘的食铺。水南街上则是塘栖镇修葺一新的现代美食聚集地。我们就曾在“翠花面馆”就餐,物美价廉,感觉不错。
塘栖是座古镇,塘栖镇上有的建筑也带上了徽派建筑的影响。
同时也是一座新城,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仍默默向人们细述当年风采。
运河便桥:
咖啡店:
塘栖小镇,静静的一方天地,无都市尘嚣之扰,而有自然风光之美。他扑面的恬淡和质朴,让人不自觉放慢了脚步,走走停停、停停看看,记录这里,细细品味一砖一石。幸存的太史第弄的“卓家老宅”,“太史第”、“水南庙”等诸多遗迹,都没有光临,有机会再来吧。
全文完
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