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肚脐眼——复活节岛

作者:春之溪a 显示图片

复活节岛是我们这次智利之旅的重要行程之一。作为整个智利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提前好几个月就为去这个岛屿做准备了。复活节岛是南太平洋海域的一座孤岛,虽然是智利国土的一部分,但却距离首都圣地亚哥有3759公里之遥,需要乘坐5个小时飞机才能到达。复活节岛以其岛上的巨石人像和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而闻名全球,同时也吸引着全世界各个地方的游客前往旅游,我们也将有幸前往探秘。

本篇游记记录在复活节岛的四天行程:
第一天:从圣地亚哥直飞复活节岛,当天下午就去到火山口和鸟人村参观;
第二天:沿复活节岛东面及北面海岸游玩,上午看几处海边的遗址,下午去到采石场和白色沙滩;
第三天:全天自由活动,在安加罗阿镇和海边游逛,傍晚去观赏夕阳;
第四天:一早起来去拍日出,然后跟着导游到岛屿的西南角及一些很僻静的景点去游玩,下午乘坐飞机于晚上回到圣地亚哥。

为了赶上早上8点钟飞复活节岛的航班,我们凌晨5点多钟就起床往机场赶。虽然复活节岛属于智利领土,但去该岛却要按出境旅游办理乘机手续。在海关办理出境手续时会发一张“离境签”,而“离境签”在登机时要交回给机场人员。
我的“离境签”不知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搞丢了,而且快要登机了才发现。询问机场登机口工作人员,告诉需要再到海关补发一张“离境签”才能登机。好在当时海关离境人员不是很多,在海关办好了补发手续再赶回登机口依然没耽误登机,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圣地亚哥飞复活节岛的航班由智利LATAM航空公司独家经营。旅游旺季时每天有一个航班来回,早上从圣地亚哥飞到复活节岛,下午又从复活节岛飞回圣地亚哥。乘客上、下飞机直接穿过机场跑道走到候机楼,因为机场每天只有一个航班,乘客不会影响飞机的起降。



复活节岛的马塔维里国际机场坐落在岛屿的西南角,是世界上最偏远的机场。西侧离它最近的一个机场是法属波利尼西亚机场,与它相隔2603公里;东侧的智利大陆离它更远。马塔维里国际机场1967年建成,规模很小,只有一栋小平房作为候机楼。


复活节岛的原住民把海岛称之为“拉伯努伊”(Rapa Nui),意即“世界之脐”。“复活节岛”这个名字是舶来品。1722年4月5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雅各布·罗格文第一次发现并登上了这座小岛,由于登岛的当天是复活节,所以为了纪念登岛的日子,就把这个岛屿取名为“复活节岛”。由于西方文明的传播,复活节岛这个名字全球流行,“拉伯努伊”这个最原始的名字反而知之者甚少。


穿过这个草棚搭建的走廊就到了候机楼。

复活节岛的国家公园和一些遗址需要有当地导游和旅行社带领才能进入,所以我们也通过圣地亚哥的旅行社在岛上找了导游。导游是岛上的居民,波利尼西亚人,日常工作是在网上做电商,导游只是他的兼职。他说他很喜欢在网上代购中国的商品,因为中国的商品价廉物美。
导游到机场接到我们后,把我们送到他家开的民宿住下,然后去小镇的旅游中心购买门票。今天下午游览的景点是拉诺卡乌火山口(Rano Kau),鸟人村遗址(Orongo)和维纳普祭台(Vinapu)。

安加罗阿(Hanga Roa)是岛上唯一的小镇,位于岛的西南部。全岛居民只有6千多人,绝大部分属于波利尼西亚人。游客中心在小镇上,负责岛上的旅游咨询和售卖旅游门票。我们的门票因为含在导游费中,所以没太在意其价格,但根据旅游形式以及参观景点的不同有好几种门票,联票大约是每人50美金。


这个有着草帽屋顶的圆形木屋就是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内部。


游客中心内的岛屿地图上使用的地名是“拉伯努伊”(Rapa Nui)而不是“复活节岛”。


游客中心外小花园里的塑像。



游客中心旁的一家医院。

在游客中心办好购票手续后,导游用车首先把我们带到拉诺卡乌火山口。
拉诺卡乌火山口是复活节岛上最大的一处火山口,位于300米高的悬崖之沿,火山口内有一个天然形成的火山湖。湖面上覆盖着很多芦苇,根据生物学家的研究,这种芦苇最初生长在玻利维亚和秘鲁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Lago Titicaca),因此推测南美居民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曾踏上过复活节岛。拉诺卡乌火山口临海一端有一个很大的缺口,是由于千万年来强风海浪不断冲击侵蚀崖壁而形成的,十分壮观。


登上岛屿西南角的山顶,俯瞰山脚下的安加罗阿小镇和马塔维里国际机场。



拉诺卡乌火山口位于西南角山峰的最高处。


走到火山口的边缘,可以看到对面临海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缺口,是由于千万年来强风海浪不断冲击侵蚀崖壁而形成的。


火山口内天然形成的火山湖面上长满了像青苔一样的植物,其实这不是什么青苔,而是一种叫Totora的芦苇。这种的的喀喀湖的特有芦苇为什么会出现在岛上,推测南美居民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曾踏上过复活节岛并且带来了这种芦苇的解释是比较合理的,由此也可以得出火山湖的水质属于淡水(这种芦苇只能生活在淡水之中)。


在火山口边上有两块天然的火山石,神奇的是石块上面有“鸟人”的浮雕,这可能是岛上的古代拉帕努伊人的作品。“鸟人”文化是岛上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特有文化,每年在“掏鸟蛋”比赛中获胜的人被称作“鸟人”,而“鸟人”会受到全岛人的崇拜。



这是在火山口缺口处拍出的照片。

“鸟人村”又叫奥隆戈村(Orongo),位于拉诺卡乌火山口旁。景区门口建了一座小型博物馆,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详尽介绍了鸟人崇拜的历史渊源和仪式的内容。


“鸟人村”景区门口的博物馆。


古代观赏“掏鸟蛋”比赛的场地。


海中间的那座小岛就是“掏鸟蛋”的地方,乌燕鸥会在岛上筑巢产蛋。“掏鸟蛋”比赛会在每年八、九月份举行。比赛时,各部落派勇士甚至是酋长本人前往参加比赛。参赛者需要从这里的陡崖爬下峭壁,趴在一种用芦苇捆成的浮船上游至小岛,最先掏到鸟蛋并顺利游回主岛者即为年度“鸟人”。由于游泳取蛋时常受到海浪和天气的影响,也经常遭到鲨鱼袭击,其中危险性不言而喻,所以这项比赛经常都有人伤亡,以至于后来终止了这项比赛。


长焦镜头看到小岛四周布满了暗礁,水流湍急,要想上到小岛并不是一件易事。


有游艇前往小岛观光。



“鸟人村”比赛场地附近分散着许多用火山石板搭建而成的圆形建筑,据说是“鸟人”比赛期间供各部族参赛代表及陪同落脚的地方,有点像现在的宾馆。


这些圆形的石头屋子很坚固,现在依然完好无损。


这些火山石板被用来搭建石屋。


这是其中一间石屋的出入口。


石屋底部这些方形孔洞是开什么用的,难道是石屋的通风口吗?我们导游开玩笑说这是鸡窝,这些方形孔是鸡进出的地方。






导游告诉我们,这块山石的侧面像猿猴的头。

看完火山口和“鸟人村”,我们下山来到海边。导游带我们来到一个叫维纳普祭台的遗址,维纳普祭台位于岛的西南角,距离火山口和“鸟人村”直线距离不远,只是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维纳普祭台属于复活节岛国家公园的一部分,是复活节岛上比较特殊的一个遗址。这个景点主要看点是一个颓毁了的石像祭台,其祭台的建筑风格与印加文化类似,采用整块石头整齐码放并且严丝合缝。


维纳普祭台景区入口。


从景区入口到海边遗址是一段缓坡。


山坡上有一些用石块圈起来的保护文物。


刻着人脸的火山石。


祭台遗址靠近海边。


这是从祭台上掉落下来的石像人头。


祭台是以前用来放置石像的平台,一般跟石像一起都建在靠近海边的地方。这座祭台未经任何修复,保持了已颓毁的原貌。


我们看到这个祭台的石料非常好,全是很规整巨大的石头,雕刻工艺也异常精细。类似这样的石墙我们以前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南美国家也见到过,这从一个方面佐证了复活节岛早期文明受到了印加文明的影响。祭台底座墙面在冬至时面对日出,也属印加特色。


祭台的这面石墙保存较好。石头打磨好了之后直接堆放上去,不用粘合剂。石头之间严丝合缝,就这样屹立了上千年。尤其是这些大石头有的重达好几顿,是怎么搬运并垒砌上去的?同巨人石像一样,这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复活节岛当地人把岛上的石像叫做摩艾(Moai),祭台边上有掉落在地上断成几节的石像。严谨地说,摆好站好在指定地点的石像叫做阿胡(Ahu),雕刻好但是还没归位的石像才叫做摩艾(Moai)。


那么这些石像为什么会从祭台上掉落下来呢,考古解释说有可能是岛上的部落之间打斗之中推到的,还有就是地震、海啸等地质灾害造成的。导游告诉我们,他所知道的之前岛上所有的石像都是倒在地上的,凡是立着的都是后来经过修复的。



这是石像的头部。



这个圆形的石头是石像头上的头饰,当地人将其称为普考(Pukao)。导游说是发髻,也有人说是帽子。不管怎样,这个东西是用一种红色火山石专门制作的,并且在全岛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岛上所有的石像“帽子”都是红色火山石制成的。



复活节岛作为太平洋之中的一座孤岛,生物多样性自然要差些,在岛上能见到野生鸟类实属不易。



复活节岛的夏季黑得很晚,我们在威纳普祭台遗址一直玩到晚上快7点钟才离开。晚上回到民宿自己加工做了一顿晚饭,感觉比外面的西餐好吃多了。

今天的行程主要是在复活节岛的南部和东北部区域活动。跟着导游先后去了“古村落”(Ahu Vaihu)、“国王村”(Ahu Akahanga)、“采石场”(Rano Raraku)、“十五座石像”(Ahu Tongariki)、“世界的肚脐石”(Te Pito Kura)和“阿纳克纳沙滩”(Anakena)。

古村落遗址是我们今天去的第一个景点。这个景点位于复活节岛的南部海边山坡上,相传这里曾经是岛上的前辈居住过的地方。后来社会进步有了新的定居点以后,这里便逐渐废弃了。现在为了旅游的需要,在原来的遗址上进行了加工复制,让人们了解当初先辈们的生活情况。


古村落前边的海滩上,有一排倒伏的石像。据称这可能是被人为推倒的,因为在岛上曾经发生过为争夺权利及资源而产生的部落之间的战争,获胜的一方会推倒战败一方竖立的石像,就像现在战争中获胜的一方会拔掉战败一方的旗帜一样。


我们看到这些石像向一个方向整齐地倒下,以此推断是人为的。



石像的帽子散落在周围。


被围起来的圆形场地是石像前的祭坛。


登上石像前的山坡就可以看到古村落了。



古村落前平整的土地,以前可能是用来种植的土地。


进到古村落,看到倒扣着的船型茅屋和石头垒砌的石台。


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以前用来煮饭的炉灶。



这些盘状的石板就是石锅。



至于这些用石头垒砌起来的建筑是干什么用的说法不一。这些石头围成一圈,中间是空的,像一个鸡窝或则是牛羊圈。还有的说可能是围起来种庄稼的,用石墙来挡住海风对庄稼的摧毁。但我觉得这么小的地方用来种庄稼不够用吧。


石墙围成各种形状,有长圆形的、圆形的、还有8字形的。




人类居住的房屋是用茅草搭的草屋,外形像一只倒扣着的船。草屋很矮,人在屋里只能坐着或则躺着,不能站立。





我钻到草屋里面去看屋里是什么样子的。


一只小猫爬到屋顶。

过了古村落再往东面走就来到国王村。国王村靠近海边,里边面积挺大。之所以要把这里叫做“国王村”,可能是因为在这里发现了使用石材建筑的房屋遗址,古时候能住在石头宫殿里的也只能是当地最高首领国王了。


在景区门口竖立着活图·马图阿(Hotu Matu'a)国王的塑像。按照岛上老人的传说,复活节岛最先就是由活图·马图阿国王派遣七个勇士发现的。据现代考古发现,复活节岛的人类文明发源于公元400-500年间。


走进景区,发现里边很大,国王的领地,大一些这很容易理解。


走到海边,又看到一堆倒塌的石像。这里的石像也都多数面部朝下,看起来也像是被人为推倒的。曾经发生在岛上的部落战争连国王村也不能幸免。



这里用来摆放石像的祭台是用小石块垒砌的,不像昨天傍晚看过的维纳普祭台那样是用整块巨石垒砌的,所以这些小石块垒砌的祭台更容易颓毁,以至于几乎都看不出原来祭台的样子了。



被推倒的石像有的断裂成几块,散落在四周。





在最靠近海边那个用石头垒砌起来的墓冢据说就是活图·马图阿国王的坟墓。


从墓穴被损毁的层度来看,历史上可能曾经发生过盗墓或者掘墓等人为破坏。



我们顺着海滩来到海边另一处祭台前,这里的祭台和石像同样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是,这里的石像和石头上还刻有一些神秘的图案和文字。




看完了海边的祭台和倒伏的石像之后,导游带着我们爬上一座山坡,山坡上有一个天然石洞。



这个石洞是一个向下凹陷的洞穴,里面并不大,天气热的时候,可以容纳几个人在里面纳凉。




走过山坡,前面一片向海的平缓坡地上有以前古村落的遗址。





在这片古村落遗址上有使用石材建造房屋的痕迹。估计这就是以前国王居住的宫殿了。也正是因为这里有石头宫殿和国王的坟墓,所以把这里叫做“国王村”。




离开“国王村”,再顺着海岸线往北部走,紧挨着“国王村”不远就到了“采石场”。 车子远远的停在了景区门口的停车场,然后我们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才会来到山上。
拉诺·拉拉库(Rano Raraku),当地人把这里叫做“采石场”。这里是岛上石像的原产地,几乎所有的石像都是在这里开采加工而成。有人做过统计,产自这里的石像大约有887座。所以,这里又被叫做“石像加工厂”。


“采石场”景区大门。


进入景区,一座山坡横亘在眼前。山脚下一条小路蜿蜒曲折,一直通向山顶。


小路两旁,横七竖八散落着许多尚未完工的石像。这些石像以头像居多,为什么没有完工就丢弃在山坡上?考古发现这可能与岛上发生部落战争从而导致石像开采加工全部停止有关。





“采石场”最高的一个直立摩艾石像,名叫Paro,昵称“Piro Piro”。有大概11米高,重82吨。他当初被运到了山下半路,就不幸止步不前了。现在景区有两条小路通过这尊石像的身旁,游客都可以近距离观赏。来过“采石场”的游客都觉得“Piro Piro ”是这里最帅的一尊大头摩艾了,特别是那个侧脸,高高的鼻梁,深深的眼窝,清晰的如雕塑般的轮廓,还有那趾高气扬、不屑一顾的表情,简直了。



我们围绕着“Piro Piro ”转了一圈,360度看了个遍。



走过“Piro Piro ”继续往前,前面就要上山了。


站在半山腰,看到山坡下四处散落着倒伏的石像。






越是靠近山顶散落的石像越多,许多石像只剩下头在外面,身子都埋在地下。看上去像是种在地上长出来的一样。




山顶上的岩石区,这里才是真正塑造石像的地方。


这是正在开凿,尚未完工,一连三个并排在一起的石像。


这些是开采塑造石像之后留下的石窟。


在“采石场”还能看到全岛最大的一座石像。当然,这座石像也是尚未完工,还躺在地上。这座石像昵称 “El Gigante”,其身高差不多21米,如果完成的话,重量将会有270吨。



在下山的路上,还有一座颇似“卧佛”的石像。从这些尚未完工石像的形态,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当初岛上的工匠是怎样开凿和雕塑这些石像的啦。



在“采石场”最边远的角落上,有一尊岛上所有石像中唯一跪着的石像。为什么要雕塑一个跪着的石像?原因不得而知。如果说其他石像都是男性的话,那么这座石像很可能是女性。从前面看,女性的特征并不明显,但当我们转到后面时,却发现大有乾坤。


从背影看,一个体态丰盈的女子跪坐在地上,飘散在背上的长发,微微前倾的身子,俨然一个安静的女子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这尊石像极可能是我们在岛上看到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座石像。


在往回走的路上,依然还能看到沿途遗弃的石像。



在“采石场”的观景台上,可以清楚看到海边的“十五座石像”(Ahu Tongariki)。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下面我们将要去到这里。

从“采石场”往东再走大约2公里路就来到海边,“十五座石像”当地人叫“汤加里基”石像群(Ahu Tongariki),为了好记,我们就叫做“十五座石像”,景区就在海边上。
“十五座石像”是复活节岛最大的石像群。十五座石像背朝大海,正好面对他们出生的“采石场”(Rano Raraku)。 这里绝对可以说是复活节岛的地标性景点,是每一个来复活节岛的必看景点。


“十五座石像”(Ahu Tongariki)景区全貌。


进入景区后,最先看到的是一个孤零零的石像伫立在景区大门附近。这个石像曾经飞去过日本,在大阪展览过。还回来之后,就被放在这里守门了。
看了景区的介绍才知道,以前这里的所有石像都是倒伏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是在1990年开始,由日本考古学家帮助修复的。修复这些石像花费了5年的时间。据说这里最初有大约30尊石像,是全岛规模最大的一处石像群。但在1960年5月的一次特大地震引起的海啸中把这些石像冲得七零八落,最后修复的时候就只完成了15座石像。不过这已经很了不起啦!



十五座石像群面对的这座山坡的左后方就是它们的出生地“采石场”。


15座石像在220米长的石台上站成一排,背对着大海,面向岛内,站立在祭台之上。它们个头不一,高矮胖瘦、神态各异,每一个都是唯一。这些是复活节岛上最为壮观最美丽的一群石像。


为了更清楚看到这些石像的样子,我把这群石像从右到左三个一组分别记录,一共五组。第一组中间的这个石像是头上有帽子(头饰)的,连带帽子是石像中最高的,高达14米。


第二组中间的这个石像其个头是这群石像中最高的。




最后这一组的三个石像面部是最完整的。


“十五座石像”全家福。


石像群前面用石块围起来的地方是以前的祭拜场地,游客不准进入。




这是在石像群背后从左右两侧看到的情景。



Te Pito Kura 直译为“世界的肚脐”,意指能量中心。
这个景点位于复活节岛的东北部,在“十五座石像”的正北方向。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打磨光滑的大石球,周围环绕着四个小石球,而外围又有一圈石墙包围。传说,大石球是由岛上的第一位国王活图·马图阿(Hotu Matua'a) 带到岛上的,具有神力。而实际上是由于这个石球含铁量很高,比其他石头更容易吸热,在太阳照射下会自动发热,并且也会影响指南针的指示方向,所以这其实是一块类似陨石或者磁铁石的石头。


进到景区后,要到海边还要走一段路。



海边同样可以看到倒伏的石像。


快到海边时,有许多这样用石块围起来的圆圈。



其中靠近海边滩涂上的一个圆圈中间那块大的圆形的石头就是“能量石”。周围四个小的石头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阿纳克纳沙滩位于复活节岛的北部,是复活节岛最受欢迎的白沙滩之一。沙滩边还种满了椰子树以及一片棕榈树林。白沙椰影、海水碧蓝,与不远处的山坡、石像相互掩映,是享受日光浴、冲浪休闲的好去处。传说岛上的第一位国王Hotu Matu'a 和他的随从离开他们的家乡马克萨斯群岛(Marquesas Islands,位于太平洋中南部,法属波利尼西亚北部岛群)来到复活节岛就是从这个沙滩登岸,并在这里定居生活的。


阿纳克纳沙滩全景远眺。


沙滩上种植的椰子树以及棕榈树林。


阿纳克纳沙滩的沙子非常洁净细腻,赤脚踩上去感觉很舒服。我们好奇地询问导游,这些沙子是天然的还是人工从别处搬来的?导游用非常诧异的眼神看着我们,仿佛我们问了一个很不可思议的问题,说:这些都是天然的,我们可没钱去搬运沙子。我们解释道:现在中国和世界上有许多地方为了打造景点,会从别处搬运沙子来装饰沙滩的。导游笑着说:你们可真有钱。



在与阿纳克纳沙滩相对的山坡上还有两处石像,一处是在祭台上整齐站立的Nau Nau石像 ;另外一处是距离Nau Nau石像一点点距离的独立石像。这一排七个石像据说是活图·马图阿(Hotu Matu'a)国王派遣的七名探险者的化身。这七个石像最右边的两个已损毁,左边的四个都顶着帽子(头饰)。毫无疑问,这些石像也是经过修复后的样子。


如果是那七个石像是国王派遣的探险者,那这个独立的石像就应该是国王了。


我们到阿纳克纳沙滩的时间已经是当地的黄昏,但在沙滩上玩耍和在海水里游泳的游客依然很多,看起来这个沙滩的确很受欢迎。


今天是自由活动时间,全天我们都围绕着安加罗阿(Hanga Roa)镇游玩。安加罗阿镇是复活节岛全岛唯一的一个小镇,位于海岛的西海岸。复活节岛原本是一个非常荒芜的海岛,那些神奇的石像给他们的旅游业带来了繁荣,全岛9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于旅游业。岛上居民族裔复杂,但以波利尼西亚裔为主。岛上民风淳朴,治安很好。我们在小镇四周随意走走玩玩,傍晚到海边看日落。


石碑上写着“拉伯努伊”(Rapa Nui),这是当地居民称呼海岛的名字,意即“世界之脐”。石碑上镶嵌着海岛的地形图。


这些塑像反映当地族裔的形象。


“鸟人”作为海岛居民的崇拜偶像和图腾,“鸟人”石像四处可见。




类似这样的石像在岛上随处可见,至于是原生态还是后来仿制的就无从知晓了。

活图·马图阿广场位于安加罗阿小镇中心,这里是全岛居民集会及庆典活动的中心。传说活图·马图阿是第一个上岛的国王,广场以他的名字命名。


石像基座上写着西班牙文“活图·马图阿广场(Plaza Hotu Matua)”。


国王广场是一块平坦的草地,我们去的时候,这里正在准备一次年度性的庆祝活动,可惜我们在岛上逗留的时间不长,没能看到这次庆典活动。


岛上所有地方都把海岛叫做“拉伯努伊”(Rapa Nui)而不是“复活节岛”。



在国王广场的边上有一个有白色眼睛的石像,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复制品,真正的原装石像在别处。



在国王广场的对面有一个正规的足球场,下午放学和下班后,有人来这里踢球。看着如此一个小岛都有这样正规的球场,不难想象南美足球的普及程度。






这只漂亮的小鸟叼着草棍是要去做窝吗?


安加罗阿教堂(Hanga Roa Church)是复活节岛上唯一的一座教堂,而且是一座基督教堂。整座教堂都是使用岛上出产的火山岩石砌造。周日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当地人做礼拜,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一场别样的婚礼。


与所有南美城市一样,城市中心都有一个“武器广场”。


武器广场上这两座塑像可能是纪念岛上的名人。


在武器广场的后面就是教堂。从教堂屋顶上的耶稣塑像分辨出这是一座基督教堂。


教堂不大,但由于是用岛上的火山石建造,所以非常独特。尤其是教堂正面墙壁,用火山石勾勒出的线条看上去很别致,很有艺术感。


我们去教堂的时间是周六的下午,里面没人做礼拜,所以很安静。


在复活节岛自由活动,可以徒步、骑马、骑自行车,还有就是潜水,而潜水是岛上比较有特色的一项活动。
复活节岛孤立于南太平洋之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潜水条件。岛上没有污染,又由于海上浮游生物较少,水下能见度极好,甚至可以达到60米。这里水温适宜,常年在18℃到26℃之间。岛屿附近海域生活有160多种鱼类,种类丰富,色彩多样,其中有40多种仅在这里可以找到。另外,在海底还有沉没在海水里的石像,潜水看那些石像可能别有趣味呢。我们没有去潜水(需要有专门的资质),但在安加罗阿 (Hanga Roa) 海湾观赏了别人潜水。


在安加罗阿 (Hanga Roa) 海湾有许多家潜水俱乐部,专门为世界各地来潜水的游客服务。


这片海域就是安加罗阿海湾,光是欣赏这里的海水都是一种很奢侈的享受。



报名参加潜水的游客。


乘船出海。



远远地观赏潜水。



当我们静静地坐在岸边欣赏远处的潜水时,有两个岛上居民拿着渔网在近处撒网捕鱼。



两个人带着浮潜面具,一边在海里游泳,一边就把渔网撒好了。



等到收网之后,我们看到渔网里竟有不少鱼获,而且那些热带海洋的鱼儿还很漂亮。




图帕酒店是我们在复活节岛下榻的酒店。一开始我们是住在导游自己开的民宿里,因为条件太简陋而换了正规酒店。图帕酒店位置不错,靠近海边,关键是在这里联系岛上自由行项目非常方便,我们明天一早去“十五座石像”看日出就是在酒店帮助下完成的。


这就是我们下榻的图帕酒店。酒店不大但房间很大,两人房间够三人住。


酒店临海,在房间里就能看海景。


这是我们酒店附近的民宿。



民宿里一只芦花大公鸡正引吭高歌。


我们在酒店里休息到傍晚,然后再次出门前去塔海石像景区看日落,因为这里是大家公认在复活节岛上看日落特别美丽的地方。如果前往复活节岛可以查好日落时间去那里看日落。
塔海石像位于复活节岛小镇安加罗阿(Hange Roa)北面,距离我们下榻的酒店也不是很远,徒步走过去也就20来分钟的时间。景区不收门票,由3个石像群组成,从北往南依次是Ko Te Riku (大眼睛),Tahai和Vai Ure,Ko Te Riku是岛上唯一有眼睛的石像。


塔海石像(Ahu Tahai)是一组五个石像群,位于景区的最南边。从外观上看,塔海石像的损毁程度较严重。



北边最远处的那座石像就是岛上唯一有眼睛的石像Ko Te Riku。较近的那座石像是Vai Ure。


Ko Te Riku因为有眼睛而显得更加神采奕奕。据说他的眼睛是用贝壳和珊瑚做成的。



塔海景区这个斜坡是观赏落日的最佳位置,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有游客三三两两的在斜坡上坐着,等着看日落了。


刚开始日落的时候,由于天边有很厚的云层遮挡,我们还担心会影响日落景观。


等到落日缓缓下降快接近海面时,火红的落日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塔海的落日果然名不虚传,绝美的风景让人叹为观止。


今天是我们在复活节岛上的最后一天了。一早我们要去“十五座石像”看日出,然后回到酒店吃早餐。导游会到酒店来接我们去看“帽子工厂”(Puna Pau)、阿吉维石像群(Ahu Akivi),然后带我们到中部山区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看一些地下洞穴。最后把我们送到机场,乘坐下午的飞机返回智利首都圣地亚哥。

在上岛之前就听说复活节岛的“十五座石像”日出是岛上最为经典的景观,所以昨天在酒店预订了今天一早去那里。参加这个项目需要另外付费,每人50美金。为了赶在日出前到那里,我们早上5点钟就起床了,感觉还是有点辛苦。


我们到景区的时候是早上6点多钟,这时天还是黑黑的。


大约到了7点多钟,天边的云彩首先开始泛红,我们知道太阳快要升起来了。


7点22分,太阳跃出海面,在石像的身后喷薄而出。


随着机位的微调,太阳从不同的石像之间探出红色的光线。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切都很完美,一切都很值得。



这是加了滤镜之后的效果。




我们在景区呆到7点44分才离开。

回到酒店,吃过早餐之后,导游开车来接我们。因为下午要乘坐飞机,我们把所有的行李都拿上了车。我们先来到“帽子工厂”。普拿·帕乌(Puna Pau )是一座小火山,在石像时代末期这里成为继拉诺·拉拉库(Rano Raraku)之后的另一个采石场,由于这里的火山石是红色的,所以专门用来加工石像的帽子(Pukao)。后来人们干脆把这里叫做“帽子工厂”。
Pukao 的定义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帽子,有人则认为是一种发型。Pukao 在石像制作初期并不存在,大约在15世纪或16世纪才出现,事实上目前岛上遗留的1000多尊石像中只有近百尊带有 Pukao。在普拿·帕乌(Puna Pau),随着山坡地势起伏散落着不同大小的石像帽子,平均高达2米,最大的直径3米、重达12吨。


普拿·帕乌(Puna Pau )是一座小火山,我们看到这里的火山岩石都是红色的,所以这里是一个天然的“帽子工厂”。


与我们昨天看过的拉诺·拉拉库(Rano Raraku)“采石场”一样,这里的“帽子”也被遗弃而四处堆放。





这是那个最大的“帽子”,直径3米、重达12吨。说实话,要把这么大、这么重的“帽子”戴到石像头上,就是在现代化的今天也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阿吉维石像群(Ahu Akivi)由一组7个大石像组成,是复活节岛上最神秘莫测的一组石像群。岛上的其他石像大多立于海边,背朝大海,以守护部族村落;而阿吉维石像群却是唯一一组置于内陆山坡上、面朝海洋的石像群,是复活节岛上唯一面朝大海的石像群。这组石像的另一个神奇之处在于,每年春分那天,大石像正好面对日落的方向。除此之外,众学者围绕这组雕像还提出了许多假说,比如根据当地的神话故事,将它们解读为在国王活图·马图阿(Hotu Matua) 指派下发现该岛的七名探险者,他们面朝大海是在眺望离去的故乡。
至此,我们看过了在岛上所有我们可以看到的石像。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岛上的石像全部都是单数,1个、5个、7个、15个,没有双数的石像群。


阿吉维石像群是为纪念七名探险者而立。这是岛上唯一立在山坡上,面朝大海的石像。






七名探险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看完阿吉维石像群后,离我们下午乘坐飞机的时间尚早。导游询问我们想不想去走一条很艰难但很漂亮的路,我们几个异口同声,都说要去。于是,导游带我们到中部山区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看一些地下洞穴。这条线路非常小众,一般去复活节岛看石像的游客不会去这里,我们原先的行程也不包括这条线路,所以这算是我们额外增加的项目。
之所以导游会带我们来看这些洞穴,我想这可能与导游的怀旧情结有关。因为据导游说,他们的父辈在不久以前都还曾经居住在山上的这些洞穴里,导游的母亲就在这里的洞穴居住过。


在我们走过荒野的山路上,用火山石摆放出一些我们看不懂的图案。导游对我们说,这些都是岛上的先人们在这里居住时的记号。


由于复活节岛是由三座火山喷发堆积而成,所以在岛上无人的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火山石。



在火山岩地表之下,有许多地方形成天然的地下洞穴,而洞口往往隐藏得很秘密。这是其中的一个洞口,如果不走近,几乎看不出来。




这个洞口陷在地下,行人不注意的话可能跌落其中。





导游带我们来到一个藏在地下很深的洞口,这个洞很长,据说一直可以通向海边。不过我们因为时间关系没走那么远,只在里面走了一小段。



岩洞内完全没有电源照明,所有的光线都是洞口和洞顶“天窗”的自然光线,在最黑的地方,我们要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照明。





这是其中一个通向地面的洞口。


继续往里走,洞穴变得有些低矮,我们的头一不小心就会碰到洞顶的石头,脚底下也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而且有的地方有地下水流出。洞里越来越难走,走了一段后不敢再往前走了,于是调头往回走。


这个洞口就像一个巨大的陷阱,不过从里面往外看景色真不错。




我们走出地下洞穴的这个洞口被树枝和杂草遮盖,更不容易被发现。站在洞口边上的这个人就是我们在复活节岛上的导游。


在我们地下洞穴徒步结束的地方,有一块石碑,上面是西班牙语,写的是这个洞穴的名字。

下午2点半左右,我们完成了在复活节岛上的全部行程,导游把我们送到机场。我们乘坐下午的飞机,于晚上安全回到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休息一晚,明天开始,我们将飞到智利的南部,继续进行在智利的下一个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