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时的大泉州City Walk,一网打尽22处世界遗产

作者:六条壬晴 显示图片

1292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泉州出发,踏上了返回祖国的路,从此告别了生活17年的中国,也就是在那之后,这座繁华的东方大港从此被西方人所知。时光回到一千年前:手工业在泉州生根发芽,瓷器和铁器在泉州的山中被大量生产出来,再从古桥纵横的内河港口上船运转到泉州湾的海港码头,再而运输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政府的主导和民间的支持下,海洋贸易逐渐发达起来,带来了整个泉州城的繁荣。2021年,泉州以“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名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2处遗产点包括了行政机构遗址、宗教场所、古桥、古码头、石刻、城门遗址、窑址和冶铁遗址等等,我用了整整7天走遍了这些遗产点,它们共同勾勒出了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那个因瓷器和铁器商品出口,贸易兴盛、航运发达,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并存共荣的繁华泉州。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泉州22处世界遗产点的最后一个去的,但是要把它放在第一个,因为它体现了宋朝官方对于海洋贸易最高形式的鼓励和推动。从市区乘坐6路公交到终点站便是九日山脚下,不远处便是九日名山的牌匾,上山之前会路过延福寺和昭惠庙,在那之后才开始上山。






九日山分为东、西两座,两座山上都有石刻,我是先从西峰开始游览的,没走多久便是大面积的摩崖石刻,可以说是到了无石不刻的程度。古代帆船出海是靠季风驱动,每逢夏冬两季,泉州的地方长官及其他部门的官吏便要在延福寺或者昭惠庙举行向海神通远王祈求航海顺风的官方典礼,并摩崖刻石记载其盛况,九日山的这些石刻便是见证。









九日山上东、西两峰上一共现存10方航海祈风石刻,最早的是南宋淳熙元年的,最晚是南宋咸淳二年,从1174年到1266年,跨度将近100年。这10方航海祈风石刻中有6方是记载冬季启航祈风的,3方是记载夏季季启航祈风的,还有1方同时记载了一年两季祈风,这也反映了宋元时期人们在远洋航行中对季风的熟知与运用,以及海神信仰在航海过程中的精神支撑作用。









西峰顶上是石佛亭,最早也是宋朝时期利用山顶巨石雕刻而成,再建木屋遮护。后来屡遭损毁,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由南安知县重建石室,并题匾“洞天别现”,留存至今。沿着石佛亭后面的山路便可以一路走到东峰顶,不过当时我并不知道,后来是从东峰一路又再次走到了西峰顶上。








石佛亭之后依次会路过八戒石、天下第一福、姜相峰等景点,基本都是利用奇形怪状的巨石,赋予想象,变成了景点。






从东峰顶下到了半山腰,那是登台庙,站在九日名山的牌坊处就能远看到,一座色彩艳丽的庙宇镶嵌在一片茂盛的绿色之中。登台庙旁是一棵巨大的古榕树,它的根犹如一条瀑布一样侵蚀了整片山岩。




下到了东峰的山脚,东峰的石刻都集中在山脚,和西峰上整片巨大的崖壁都是石刻不同,东峰脚下的石刻是刻在几块棱角分明的石块上,中间那块巨石还有点像个天然的寿桃,上面长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体现宋元官方对于海洋贸易支持的还有市舶司遗址,市舶司是宋元时期国家设置的在泉州管理海洋事务的行政机构,始于1087年,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了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沿着地图走到市舶司遗址,能找到的只有一个关闭的庙和几个标明遗址身份的石碑,正是这个机构的设置,为泉州日后的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也反映了泉州港口依托于庞大帝国的独特属性。




遗址附近的河道据说在当时是连通江河湖海的内河航道,如今沦落成了两岸居民排污的地方。遗址在城市的更新换代浪潮中早已无处可觅,只有那些被考古人员挖掘出来的建筑基址、构建和瓷器商品文物,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中,人们也许还可以追寻曾经的辉煌。




宋朝有一处管理赵氏皇族宗室人员的官署和居住的区域,叫做南外宗正司,位于开元寺的以南。在开元寺南侧纵横交错的小巷中沿着地图导航,很容易走到南外宗正司遗址,如果不是门口的标识,根本不会知道这个杂草丛生的小院来头。





如今的南外宗正司遗址只是一个四周被民房厂房包围的小院,里面矗立着几个验明正身的石碑,再有就是一个水池和陈列馆了。几年前考古队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官署建筑的台基遗址并出土了一些文物,最终揭开了这处神秘的遗址,在陈列馆中可以看到当年发掘的航拍图,如今是已经被茂盛的花草所覆盖。





宋朝作为当时的海洋强国,海上贸易盛极一时,为了祈求出海时的一路平安,作为“海上女神”的妈祖自然被请到了当时繁华的泉州,这也是泉州天后宫最早的来历。元朝时期,泉州成为了东方第一大港,元世祖更是封妈祖为天妃并举行了册封典礼。妈祖神化以后,当地的妈祖信仰逐渐加深,妈祖本身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天后宫也由最初的“顺济宫”改名为“天妃宫”。






泉州天后宫如今仍保留下了部分来自于宋朝和明清时期的木制建筑结构,现存建筑坐北朝南,和德济门遗址相对,体现宋元泉州时期民间信仰和国家意志对海洋贸易的共同推动,见证了中国东南沿海独特的海神崇拜。走进山门,中轴线上先后分布着戏台、天后殿、寝殿和梳妆楼,两侧则是厢房。戏台和天后殿之间的庭院中长着两棵巨大的古榕树,让这个香火旺盛的院落瞬间生气十足。






天后宫的正殿天后殿始建于1196年,不过现存的建筑是在清朝道光年间重建的,是供奉天后圣象的地方。这座重檐歇山顶建筑的内部柱网排列整齐,但是祭坛前的两根金柱被移去,还将中柱后移,形成了宽阔的祭祀空间,里面祭拜的人总是络绎不绝。殿内的后壁上是一幅清代的巨幅壁画《敕封天上圣母图》,不过在日光灯的照射下总有些看不清的感觉。







天后殿的后面便是寝殿,同样始建于1196年,但是现存的建筑早于正殿,是明朝嘉靖年间重建的。前檐廊保存了一对明代维修时移用至此的辉绿岩元代印度教十六角形石柱,殿内主要是一些历朝历代出土的天后造像展览。天后宫见证了在海洋贸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业城区的发展。







真武庙是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作为被视为可以保海定波宁的海神,自北宋以来就被祭祀在这座晋江北岸的石头山上。所谓的石头山,也不过是一块掩映在建筑后面矮矮的巨石,24级台阶便可以登顶,山顶的台地上古树参天,一派茂密。





整个真武庙建筑群由山门、石阶、凉亭和真武大殿构成,山门后的石阶两旁还有宋代遗留下来的石栏和石狮,石阶尽头的岩石状如龟蛇,石蛇盘桓,石龟匍匐,是真武大帝的象征,主殿真武大殿中便供奉着真武大帝。真武庙所承载的海神信仰是宋元时期商人从事海洋贸易的精神寄托,泉州的官员在这里祭海,也体现了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和推动。






在一个宽阔的广场,一棵棵葱茏的绿树苍翠十足,广场前方的牌坊上赫然写着“文庙”二字,不知不觉地就走到了泉州府文庙。泉州府文庙及学宫位于10世纪泉州城的东南部,是儒家祭祀场所和泉州最高等级的教育机构,由两组中轴线对称的建筑院落所构成,西侧是文庙,东侧是学宫。它始建于976年,不过形成现在的主要布局是在1137年。



府文庙的前身就是孔庙,所以主殿中留有孔子的雕塑,如今“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就设在主殿之内。主殿的前面有一泮池,泮池上是泮桥,元朝时期修建的。不过从外观上看,无论是主殿建筑还是泮桥,应该是上世纪复建的建筑,整个府文庙里面还是很宜人的,各种元素相映成趣,俨然一个精致的小庭院。




泉州府文庙及学宫是包括政治要人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泉州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些精英群体在推动海洋贸易和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片教育机构古建筑群的高规制也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城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繁荣。







开元寺和西街永远都是密不可分,从钟楼沿着西街一直走,原本并不宽敞的街道即便已经不再通行机动车,依旧是越走越拥挤,被行人充斥得几乎没有一点缝隙,偏偏开元寺就安静地坐落在一隅。中华大地上有若干个名叫开元的寺庙,似乎都和那个盛世的年号多少有些关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泉州的这座开元寺了。





开元寺位于泉州古城的西北部,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高的佛教寺院,由中路的主体建筑群、东、西两座石塔和其他附属建筑组成。开元寺创立于686年,到了10世纪进入极盛时期。走进开元寺,里面古榕蔽天,树荫之下也还有一丝丝难得的凉意。寺中央的大雄宝殿可是货真价实的古迹,最后一次重建已是明朝末期的崇祯年间。“桑莲灋界”牌匾的背后是那个桑树开莲花的美丽传说以及大财主黄守恭献地建寺的善举,所以开元寺最早的名字叫做“莲花道场”。



开元寺是少有的能够真正感受到“千年古刹”意境的大寺之一,虽不深藏在山中,却足以让人触摸到那份久远的厚重感。除了明朝末期重建的大雄宝殿,那两座高耸的石塔更可以让人穿越,它们重建于更为久远的南宋时期。站在西街口的钟楼下面就可以远远看见开元寺内的两座石塔,可见其雄伟。






东、西两座石塔都有着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别为镇国塔和仁寿塔。东塔始建于唐朝,西塔始建于稍晚一点的五代时期,最早都为木建筑结构,后来在几经损毁和重建之后,最终都在南宋时期改为了石塔,不过这一次重建西塔却要早于东塔十余年。开元寺双塔的浮雕虽然历经了将近八百余年的光阴,至今依旧精美如昨。最为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它们经历了重重考验而屹立不倒,承载着泉州城的古往今来,见证了无数的繁华过往与起起落落。





开元寺所代表的的寺院经济及高规制建筑、多元文化遗迹同样反映出宋元时期的海洋贸易给泉州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繁荣。与此同时,和寺院有关联的割据政权、宋元官方、僧侣和地方大族等群体对宋元社会经济和海洋贸易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净寺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这座始建于北宋年间的清真寺,后续期间历经了多次重修和扩建,留下了几任外国友人的资助,成为了泉州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印迹之一。清净寺的门楼有着很浓厚的伊斯兰风格,原本门楼的后面有一座石砌宣礼塔,可与开元寺内的两座石塔比高,后来毁于1607年的地震,之后再建一木塔,再次毁于1687年的飓风,从此寺内再无塔。





现在的清净寺中有一个方形的露天庭院,几根残柱耸立其中,这个庭院原本是叩拜真主的奉天坛,西墙面向圣地麦加,有着一个圆形的穹顶,后来在明朝万历年间毁掉了。1998年的时候,几根倒塌了几百年的立柱又被重新竖立在庭院之中,尽力展现当时清真寺的布局原貌。



清净寺作为泉州最早建立的伊斯兰寺院,是宋元时期远渡重洋而来的波斯和阿拉伯地区穆斯林商人留下的珍贵建筑。在清真寺始建的1009年,当时的泉州南城墙外是外国商人的主要聚居区,后来随着城市的逐渐扩大,这片区域也被纳入了古城之中,清净寺见证了当时活跃在泉州的外国族群文化、宗教的传统和人群汇聚、商贸往来的繁荣。



从灵山伊斯兰圣墓所在的后山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景区,以至于当我看到现代普通的墓碑时还一度误以为那就是圣墓。走到圣墓之前会路过一个风动石,这是福建三个风动石之一,传说是当年神鹰掷落的石头,回教徒则将其视为真主阿拉赐予平安的遗物,如今是泉州一景的“玉球风动”。








走上几级台阶,便能看到一座由半月形回廊环抱的石棺,这就是伊斯兰圣墓了。早在伊斯兰教传播初期,就有穆斯林来到中国传教,既把阿拉伯世界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也把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传入西亚甚至欧洲,这座圣墓的主人就是伊斯兰教创立早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传教的两位先贤。





墓廊中间还有一座1322年由阿拉伯文刻的《重修圣墓碑》,便记录了这两位伊斯兰圣徒的事略。墓的西侧是一座明朝永乐年间汉文的《行香纪事碑》,记录了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经过泉州时祭拜圣墓祈求庇佑的事迹。伊斯兰圣墓和清净寺共同见证了穆斯林商人在泉州的活动,反映了宋元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融合。






草庵是一处比较小的遗产点,但是里面却有一个“中国唯一”的头衔。草庵,始建于北宋,因草筑而得名,走进草庵已看不到当年草筑的痕迹,一座具有浓烈闽南风格的红色石构建筑背靠巨岩,掩映在树林之后。






草庵正厅中的崖壁上有一圆形的佛龛,直径接近2米,里面是一尊摩尼光佛坐像,这让草庵成为了中国仅存的一处摩尼教遗址,甚至这座光佛造像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佛雕像。雕像利用天然的花岗岩雕刻而成,背有光射纹饰,佛身胸襟打结并利用圆饰套束蝴蝶形下垂至脚部,让这尊造像显得与众不同。






摩尼教,即起源于波斯的明教,后来跟明朝的国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草庵也为宋元时期多宗教信仰和谐共存的社会万象再增添了稀少而宝贵的一笔。




清源山南麓脚下就是老君岩造像,这尊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巨型石雕是中国最大的一座道教单体石雕,开凿时间不详,但是推测不晚于南宋。老君岩的开凿体现了当时泉州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也体现了泉州港依托于农业的历史文脉,反映出泉州作为当时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远的文化特征和繁荣的港口景象。





清源山的植被很茂盛,一路怪石嶙峋,还有溪水相伴,野趣十足。走到山顶上是人造的蓄水工程清源天湖,面积不大,一汪碧水被山石和树木环绕,和谐而养眼。湖周围的木屋更是增添了几分森林度假的情趣。498米的海拔也不至于让登顶耗费太大的体力,站在清源山顶上可以远眺整个泉州城,整座城市被红瓦覆盖,西湖静卧城中心,自然与现代交织在一起。





在天后宫的门前有一片遗址地,那是曾经的德济门,德济门遗址同样是体现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管理保障的遗产要素。德济门是宋元泉州的南城门,门外对着晋江上的顺济桥。德济门和与之相连的翼城建于1230年,那个时候天后宫和顺济桥早已建成,德济门便成为了进入南部商业区的交通要道。




德济门在明朝时期增建了瓮城,清朝时期再一次加固,从它始建之起,一共使用了七百多年之久。2001年的考古发掘,揭露出了德济门多次营建的痕迹,包括南宋城墙、内壕沟、古拱桥、元明城墙和城门、明朝瓮城等等,总体呈现的是自北向南扩建。






宋代城墙最靠北,考古发掘长度30余米,墙体外壁用条石丁分层筑砌,墙心填土及少量碎石并加夯筑成。原本南宋时期的壕沟在城墙南扩之后便变成了内壕沟,如今也能清楚看到,只不过成了一条污水沟。德济门遗址是宋元泉州城南部商业区的重要地标,记录了城市向南扩张的历史,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发展的行政保障。





宋元泉州出口的商品第一个让人想到的便是瓷器,而反映瓷器生产的代表遗址主要包括了磁灶窑址和德化窑址,在磁灶诸多个古窑址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金交椅山窑址了。从泉州市区可以坐公交到磁灶,下车以后需要走一公里到金交椅山窑址,这其中有一半的路途会受往来的大货车和无尽的灰尘所扰,好在走进古窑址路之后便是一片青秀。




路旁一路相伴的是梅溪,磁灶窑系的各窑址基本都选址在梅西两岸的山丘上,金交椅山窑址也不例外,它们以梅溪为主要的水上运输通道自西向东经过晋江到达泉州湾的各个码头,再远销海外。进入古窑址路之后很快便走了展厅,不过要去古窑址还得从展厅旁边的小路中走上去。



金交椅山窑场始建于唐末五代年间,兴盛于宋代,所在地瓷土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发掘出来的有四条结构相同的宋代龙窑遗址和一处作坊遗址。走到古窑址之后首先看到的便是作坊遗址,这片遗址东坡上两百多平方米的台地上分布着贮泥地、沉淀池、陶车坑、柱洞等痕迹,是用来完成瓷器坯体成型、上釉和装饰的场所。






四条龙窑的编号可能是根据发掘时间编排的,其中的2号窑址是保存得最完整的,它位于3号和4号窑址之间。这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窑址,为砖砌炉体,窑头朝向西北,窑头的火膛便位于山脚下,火膛、窑室、窑尾、窑顶、窑门、上窑路和护窑墙的遗址都清晰可辨,倾斜的窑底让火力可以自然上升。根据窑炉内窑顶坍塌堆积的判断,窑炉的顶部是砖砌券顶,采用红色楔形砖横向错缝立砌,窑门之间再用砖石砌成弧形的护窑墙,起到对窑壁的支撑和加固作用。






4号窑址在最西侧,为西-东走向,窑头朝西,比起2号窑址,4号窑的长度就要短得多,有窑底、窑壁、窑门和护窑墙等遗址,不过地面上的遗存已经很少了。从4号窑的窑尾走到窑头之后,沿着游道可以依次走过2号窑和3号窑的窑头,最后走到1号窑,那是一条更短的龙窑窑址。













参观完四座龙窑窑址之后回到展厅之中,那里除了有金交椅山窑址的全景照片和复原图,还可以看到磁灶窑系各个窑址出土的瓷器和陶器。磁灶窑系的陶瓷产品以生活用品居多,不仅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国家多有出土,在东海和南海海域的沉船中也频频发现,其器形和纹饰反映了海外市场和宗教文化用途的特征,也充分揭示了宋元时期的泉州以外贸手工业为特点的产业结构。












遗产组成部分的另外一个窑址是德化窑址,和磁灶窑址出产的多是中低档的粗瓷不同,德化窑址出产的主要以中高档的细瓷为主,两者正好在市场上形成互补。从泉州可以乘坐城际列车直接到德化,德化高铁站出来乘坐1路公交到终点站六中下车,那里便是屈斗宫所在。德化窑址的组成部分中,屈斗宫窑址便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沿着学校旁边的台阶上去,几分钟就走到了窑址前面,这座57米长,1-3米宽,坡度接近20度的古窑址,曾经是一座典型的分室龙窑。





沿着遗迹旁边台阶上行,窑址中间随处可见碎裂的瓷器掩埋在黄土之中,这里曾经出土了大量的宋元时期的白釉和青白釉器,包括了碗、盘、壶、杯、罐、瓶等多种器形。这座古窑的窑炉遗迹结构也很完整,除了窑顶有所坍塌之外,火膛、窑室、窑门、隔墙和出烟室的结构都比较清晰,为研究德化瓷窑业技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从屈斗宫窑址的另一侧下山可以走到祖龙宫窑址,那是一处元代的窑址,出土的都是元、明时期的瓷器,不过为了保护窑址如今已经回填,所以现在是看不到任何遗址。那里倒是有一座精美的祖龙宫庙,是纪念窑神林炳(相传为北宋人)的,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他的诞辰日,祖龙宫都会举行祭祀仪式,参与者大多都是窑工和陶瓷艺人。








德化窑址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是尾林-内坂窑址,距离屈斗宫窑址大约四、五公里的距离,打个滴滴过去也就几分钟的事。尾林-内坂窑址其实包括了尾林窑址和内坂窑址两处,离主路并不远,一个缓坡下去很快就到,先到的是尾林窑址。





尾林窑现存三处窑炉遗址,依山而建的形态显然是一座龙窑,窑室、窑门、护窑墙和窑壁的遗址清晰可见。不过考古发现除了宋代的龙窑,还有元明的分室龙窑和明清的横室阶级窑,这几座窑炉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充分揭示了德化窑址由龙窑发展为横室阶级窑的演变过程,填补了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失环。



沿着龙窑一侧的台阶往上走,随处都能看到碎瓷器,尾林窑出土的多为宋元时期的青白瓷以及少量清代的青花瓷,有模印、刻划、捏塑和堆贴等装饰技法,以及松鼠葡萄纹、龙纹、花卉等丰富的图案。台阶到头就是龙窑的窑尾了,那里似乎有回填的迹象,茵茵绿草覆盖在山坳之中。






尾林窑和内坂窑相距不远,一路沿着上寮溪走过去也就几分钟的时间,途中会路过尾林窑的加工作坊,这些河边的残墙遗迹主要就是当年的水碓坑、淘洗池、沉淀池、石臼、水渠和石坝等。







走过一座小桥,对岸山坡上的内坂窑就可以看到了。这同样是一座宋代龙窑,感觉规模比尾林窑稍小一点,窑室残存二道隔墙,都仅存了一层立砖,七扇窑门均位于西侧,窑门之间都用砖石垒砌护窑墙,窑尾的出烟室仅存了倒塌堆积的痕迹。





德化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生产体系完备、规模庞大,其器形与纹饰反映了当时的市场需求,与磁灶窑址共同展现了宋元泉州强大的基础产业和贸易输出能力,见证了在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本地制瓷业的创新和发展。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同样是体现宋元泉州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安溪现在的铁器手工艺最早就可以追溯到那个年代。下草埔冶铁遗址是泉州22处世界遗产点中最偏僻的一处,但是公共交通其实也比较方便,从安溪汽车站乘坐前往祥华或者长卿(大多写着长坑)的小巴,过了科名乡之后在冶铁遗址路口下车,走到遗址也就两三公里,回程返回到三岔路口等待回安溪县城的车即可,大约40分钟会有一班车。





在城乡客运小巴上外面下着瓢泼大雨,下车的时候雨竟然停了,一路上坡,四周的群山之中云雾不散,满眼苍翠,仙气十足。冶铁遗址位于戴云山中青阳村(地图上叫青洋村)南部的山坡上,主要包括了一处冶炼遗址、矿山的矿洞、一段古道、一处冶铁生产者余氏家族的祖宅遗址和周边长满林木的山地。







走到了冶铁遗址的前面,不过被围栏封闭起来,只能远眺,屋檐下的几级台地上分布着的就是冶铁遗址,远处看不清的东西只能到展览馆中通过照片一看究竟了。遗址中不但包括了冶炼炉的炉底遗址、建筑基址、冶炼活动留下的硬结层,还有几处石墙遗址,推测是官方的铁务机构。除此之外,遗址中也出土了宋代的钱币和陶器等文物。







离遗址不远的地方是一个巨大的矿坑,里面积着一潭绿油油的碧水,四周陡峭的山壁上曲折迂回着一些山道,想必就是矿区的古道,有山体滑落的风险,同样也不让游客走进去,隐约还能看见远处山上的一些矿洞,正是四周茂密的森林为冶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见证了宋元泉州的冶铁手工业,也显示了当时强大的生产和贸易输出能力,以及海洋贸易对泉州内陆经济发展的拉动,影响至今。






冶铁生产者余氏家族的祖宅遗址就比较简陋了,除了一圈墙基基本所剩无它了,倒是四面环山的地形说明这是一片风水宝地。







码头是宋元泉州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市区中有江口码头,包括了上游的文兴码头和下游的美山码头,既可以沿江进城,也可以扬帆远航。文兴码头离真武庙并不远,走路几分钟就可以到。文兴码头始建于宋朝,现存遗址只有30多米长,延伸到河道中的长堤已经被水淹没,河对岸则是城中现代化的居民高楼。









下游的美山码头比起文兴码头吃水更深,比起快要没入河道滩涂中的文兴码头,美山码头是一个边坡更陡的墩台,更适合大船的停靠,古老的码头后面则是现代化的摩天轮和晋江大桥。







在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之间还发现了石锚和古船遗址,出土了竹帆、绳索以及一些瓷器等遗物,确定了沉船的年代为南宋。考古部门在对沉船局部挖掘后进行了回填,如今留下的也只有草坪之中的一片船形石滩,古船遗址说明了法石港区曾经是宋代繁华的沿江码头和重要造船基地,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宋元时期泉州城高超的造船技术。




江口码头是内港码头,石湖码头则是外港码头,位于泉州城东南的石湖半岛北侧的西岸,属于泉州下辖的石狮市,坐石狮7路公交到终点站石湖港便可以走路过去。石湖码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开元年间,一个叫做林銮的海商在这里利用一天然的礁石为靠岸设施建造的渡口,所以在地图上这里也还标识着林銮渡的地名。





北宋期间,官方在礁石和岸线之间加筑了通济栈桥,让码头的功能更加完善。沿着花岗岩条石堆砌筑成的栈桥可以走到礁石上去,礁石近水一侧凿有人行石阶和栓缆绳的孔洞,可供船只在低潮位时停靠,而高潮位的时候,船只便可以直接停靠在这条长60多米的栈桥上,达到一石二鸟之目的。石湖码头作为泉州外港码头的重要遗存,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城优良的建港条件,和江口码头一同呈现了泉州宋元泉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








离石湖码头不远的地方便是金钗山,金钗山上有一座石塔,那便是六胜塔,和石湖码头一样同样属于古石湖港的历史遗存。六胜塔始建于北宋的1111年,由东岳寺的高僧祖慧、宗什和施主薛公素募资建造,但是现存的遗物是本地海商凌恢甫于1336年重建的。走到六胜塔下,让人不解的是塔前悬挂的竟然是万寿塔的牌匾。







六胜塔的塔身用花岗岩砌筑,五层八角楼阁式塔,每层设有四个券形门和四个方形龛,门、龛两侧均有金刚和力神等佛像浮雕。六胜塔是商舶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有护佑商旅的作用,体现了宋元时期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见证了泉州航海设施建设的成就、航海技术的发达和海外贸易的繁盛。








从六胜塔公园的南门出来往东走一点便是网红的共富路,那个三岔路口有着蓝色的海岸,两侧的路灯亭亭玉立在街口,洁白的横道线在道路上铺展开来,就差一辆徐徐开过的列车就是灌篮高手里面的那个镰仓了。







万寿塔所在的地方叫宝盖山,这座海拔209米的山峰是石狮的最高峰。乘坐公交下车后走上一段便远远能看见山顶的万寿塔,看着很远,其实一鼓作气走过去也就半个小时的时间。宝盖山脚下的三源禅寺便是登山开始的地方,这是一座新修的禅寺,匆匆逛了一圈之后便继续登山了。







我沿着指示牌上的标识从玉皇阁的方向上山了,依次经过了落英幽谷和石窟公园,这些都是利用以前的采石遗址改建的景点。快走到观海台的时候发现三源禅寺后面的那段台阶一条直线般就汇入了主路,我却绕行了一大圈走过来。






走到海丝文化广场之后便是最后一段登山的路,万寿塔便矗立在眼前。登山的路有两条,一条是正规的游道,需要绕行,但是台阶规整,另一条是最古老的登山径,直接在山坡的岩石上凿出来的。









万寿塔始建于北宋,它的另外一个名字似乎要更常见一点:“姑嫂塔”。万寿塔是仿楼阁式花岗石空心石塔,第一层开有一个石门,上面每一层则有一石洞。宝盖山孤峰兀立,登临远眺,视界辽远,南泉行胜和海天风物尽收眼底,这座山巅的万寿塔至今也是泉州湾的重要航标之一。






看完万寿塔之后朝宝盖山景区的西门方向下山,由于距离比南门过来要近得多,所以下行台阶自然就要陡一些,不过沿途的植被更加茂密,一路穿行在林间移步换景也不会觉得路途遥远和乏累,走到新建的普莲禅寺则走到了下山路的尽头,一头再次扎进的石狮的高楼大厦间。




宋元泉州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除了码头之外还有古桥,22处世界遗产点钟有3处都是桥。洛阳桥算是泉州的一个网红打卡处,游客自然就络绎不绝,下车之后还没走到桥上,巷子里已经是充斥着各路打卡大军。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同样修建于宋代,不过历史比起安平桥还要早上一百年,是中国现存的最早跨海梁式浮桥,说是现存最早,要打一点点折扣,因为在抗战时期它曾被炸毁过,现在看到的桥面是经过做旧复建的。





洛阳桥全长仅1公里出头,5米宽,四十多座桥墩几乎都是船形,可见桥下河道中的水流之急。我到的时候正好是枯水季,桥下的水几乎都快断流了,一片片河滩湿地倒是成了鸟类休憩的场所。洛阳桥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的在当时完全可以堪称大型交通枢纽的建筑物,体现了上到官员到下僧侣等社会各阶层人士对海洋贸易的推动贡献。








洛阳桥上除了有供人休息的石亭之外,还有许多石雕,不过这些石雕大多只剩下了轮廓。桥中央的碑亭中有宋朝的“万古安澜”石刻、明朝的“西川甘露”石刻和清朝的“天下第一桥”石刻。我在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次,为的就是寻找那个著名的月光菩萨,最后终于在一个写着“禁止入内”的可疑石塔的背后找到了它。洛阳桥体现了当时最先进的建造技艺,也为宋元后期的造桥浪潮积累了经验。












第二座桥是顺济桥,这座就在市中心的桥真的只剩下了遗址。顺济桥修建于元朝时期,为梁式石桥,桥的东侧正指着城南德济门的方向。现在能看到的遗址就只有几个微微露出水面的桥墩和一段倾斜在水中的桥面,他们成了飞鸟歇脚的好地方。顺济桥是泉州古城和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是随着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出的进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和德济门遗址、天后宫一起,共同见证了古城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和繁荣。






三座桥之中距离泉州市区最远的一座是安平桥,也叫五里桥,一半属于泉州辖下的晋江市,一半属于泉州辖下的南安市,不过这座桥却是来头最大的一座桥,也是含金量最大的一座,因为这座超过两公里的石桥是世界上最长的一座古代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石桥,它还是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从桥梁东侧的望高楼走进石桥,保存至今的它显然没有辜负门楼上“金汤永固”这四个字的期许。安平桥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使用至今已经快九百年的历史了,桥面上凹凸不平交错叠砌的花岗岩石条很有历史感,不过从安平桥东面这一侧走上石桥,很快就能走到维修封闭的地方,只能原路返回从岸边绕过去。




绕行的途中能清楚看到桥面下沉和桥墩损毁的地方,不过好在很快能走到中间的水心亭,这是安平桥东西两段的分界,东段没法走全程,西段却可以走完,比起游客扎堆的望高楼,西段的桥面上鲜有游客,毕竟这条2.5公里长的桥梁很少有人走完全程,五里桥之名不是浪得虚名。











安平桥根据水流的缓急一共设计出了三种桥墩:长方形、单边船形和双边船形,越尖的桥墩则越是有助于排水。桥身上也有憩亭,亭前有护桥将军,是精美的宋代石雕,除此之外还有石塔等建筑物。最终一鼓作气走到了安平桥西端的听潮楼,整座桥的精美和横跨两岸的恢宏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自从明朝海禁以后,这座因海上贸易而兴盛的东方大港逐渐没落,最终淡出了世界舞台。我所走过的这些泉州的世界遗产,透过它们依然能隐约看见几百年前的盛况,历史无法触摸,只能感受余韵,至少有些东西在改朝换代的洪流中传承了下来,延续至今。


附:泉州访遗7日行程
D1   (1)开元寺-(2)市舶司遗址-(3)南外宗正司-(4)顺济桥遗址-(5)清净寺-(6)泉州府文庙及学宫
D2     公交到五里桥公园,(7)安平桥-(8)草庵摩尼光佛造像-(9)洛阳桥
D3     公交到石湖港,(10)石湖码头-(11)六胜塔-(12)万寿塔(姑嫂塔),可顺路去珞珈寺
D4     泉州到安溪,(13)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安溪动车到德化
D5   (14)德化窑址(屈斗宫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动车回泉州,(15)灵山伊斯兰圣墓
D6     (16)老君岩造像(清源山)-(17)真武庙-(18)江口码头-(19)德济门遗址-(20)天后宫
D7     公交到磁灶,(21)金交椅山窑址-(22)九日山祈风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