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我的好玩春节
过一个藏族特色的年一直是多年的心愿,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虽然不属西藏,却是藏族聚居的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取黄河以南之意,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文化遗产最为集中,被称为“世界唐卡美之都”。黄南是藏传佛教宁玛派、格鲁派并存之地,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祥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地方。
同仁地处黄南藏族自治州,藏语称“热贡”,每年的农历正月,热贡地区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法会期间,当地民众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寺庙中,进行诵经、祈祷、晒佛、转弥勒佛、跳羌姆等一系列活动祈求幸福安康。
距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的隆务寺,藏语全称“隆务大乐法轮洲”,是安多地区规模最大,建寺年代最早的格鲁派寺院之一,其规模、地位、影响仅次于甘肃省的拉卜楞寺和青海省的塔尔寺,是弘扬宗喀巴学说的一大中心。
隆务寺是一座集建筑、雕塑、绘画艺术为一体的辉煌殿堂,热贡艺术发源于此,也是同仁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早在元大德五年(1301年)这里已建有藏传佛教萨迦派小寺,至1426年前后,当地名僧三木旦仁钦与其胞弟罗哲森格,维修并扩建了该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格鲁派已在青海地区很有影响,隆务寺遂改宗格鲁派。
在明王朝的扶持下,隆务寺僧人与当地群众建成大经堂。
1607年,夏日仓噶丹嘉措诞生于隆务家族,被认定为三木旦仁钦的转世,从而形成了夏日仓活佛系统。1630年,噶丹嘉措开始主持隆务寺,并道建显宗经院。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一世夏日仓被乾隆皇帝封为“隆务呼图克图宏修妙悟国师”,成为隆务寺寺主和隆务寺所属十二族首领,历辈转世,直到全国解放前,在同仁地区行感合一统治。
夜里下雪了,一大早去隆务寺煨桑祈福,煨桑祈福在吉祥天母殿。吉祥天母殿是隆务寺里最贵的殿堂,里面所供的大小护法神像都是从印度定制来的,殿内供有大威德金刚、六臂怙住、吉祥天母等格鲁派护法神。
上午时段也是这里人最多的时候,院子里桑烟弥漫,煨桑炉的火烧得很旺,不断有人往路里面扔柏树枝、青稞、洒白酒。
吃过早餐去见两个活佛,接受摸顶赐福。见活佛的信众,冒着大雪排着长队。每个寺庙都有活佛,周边寺庙的活佛正月法会期间都来到隆务寺,每个活佛在固定的时间接见信众,如果每个活佛都要见,基本上每个时间段都可以在不同的院子里面排队等候不同的活佛接见。
见活佛的时候可以把随身有意义的物品交给活佛加持开光。
正月法会期间寺庙里有提供免费的斋食,吃了些小零食,喝了酥油茶,基本上也就饱了。
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
始于15世纪甚至更为久远的热贡艺术是我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堆绣、雕塑、建筑彩画、图案、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因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藏语“金色谷地”)而得名。
2006年5月20日,热贡艺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热贡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同仁市热贡唐卡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23年,馆藏唐卡涵盖了从公元11世纪到20世纪的古代、现代唐卡经典原作,涉及古代帕拉、古格、尼泊尔、江孜、新旧勉塘、钦泽、噶玛嘎赤等,集中展示了唐卡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域、不同题材内容、绘画风格及艺术特征的发展和演变。
有些古代唐卡是博物馆花重金从海外回购来的,这一部分唐卡不允许拍照。
早期的唐卡由于年代久远和保存条件等多种原因现已变得十分罕见,今天所能见到的古代唐卡多为明清时期作品。现代唐卡的绘制技法更加成熟,构图更加新颖,风格上则呈现出多种绘画流派融合借鉴的趋势。
这里展示出来的唐卡都可以销售,价格不菲,这里同时也有绘画唐卡的体验课。
热贡地区的正月法会历史悠久,正月法会是热贡地区最盛大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古老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
正月祈愿法会是隆务寺全年的主要法事活动,今年的正月法会于农历正月十一至正月十六举行,农历正月十四日的晒佛、十五日的转弥勒佛、十六日的跳羌姆等活动。
今天是隆务寺晒佛的日子,主要活动就是观看晒佛。
大经堂是隆务寺寺院的主体建筑,也是文革时期保存下来的经堂。最初由第二世夏日仓活佛创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后由第七世夏日仓罗桑曲扎嘉措扩建,隆务寺正月祈愿法会等各种大型佛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大经堂顶部两个动物是牝牡祥麟,中间是法轮,象征释迦牟尼佛祖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经堂大门两侧的巨幅壁画是热贡艺术三绝之一,他们是东、南、西、北四大天王,右手边第一幅是清规戒律,是很多藏区不常见的,用唐卡的画法体现戒律图,两边山神分别为夏琼、玛沁。
大经堂是隆务寺各学院及36附属寺的僧人集体念经和聆听佛法的场地。每天早上寺院里的僧人都要在这里上早课,10:30早课结束才对外开放。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大经堂外面的院子已经来了很多人。
大经堂里边有护法神、释迦牟尼本生传等唐卡艺术作品。释迦牟尼本生传均可看成是连环画,从第一幅到第八幅讲的都是佛祖从出生到涅磐的故事,佛祖在佛教中所做出的贡献等等。
经堂内主供佛像宗喀巴大师,佛像是泥塑溜金(热贡艺术三绝之一)。
大经堂内的大铁箱内藏有巨型堆绣是释迦牟尼佛像,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进行的晒佛节才会拿出来展示。
大经堂内不允许拍照。
12点之后雪停了,甚至还短时间出太阳。街上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涌向隆务寺的晒佛台,在那里等待一年一度的晒佛节盛况。
趁着等候的时间登上晒佛台,依山而建的隆务寺全寺,布局错落有致,尽收眼底。
晒佛活动之前要大经堂院中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在众人的翘首企盼中,大佛被众僧抬出来,村里的数百号男青年们一起参与,他们抬着如巨龙般的大佛走出寺庙,围着村庄转一圈,将大佛送往晒佛台,大家争相用额头去触碰大佛像。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参加晒佛节,当五彩缤纷,色彩艳丽的堆绣大佛像,在众僧念经声中徐徐展开的那一刻,歌声响起,瞬间被感动了,不禁热泪盈眶。虔诚的信众顶礼膜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看完晒佛节典礼回到客栈,心绪依然难以平静。
农历正月十五,隆务寺的转弥勒佛的日子。弥勒佛在众佛中属于未来佛,代表未来。转弥勒活动是正月法会的重要内容,源于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在拉萨举办的祈愿法会。转弥勒活动仪式是在下午,上午就在客栈休息。
转弥勒佛活动的起点依然在大经堂,虽然活动要到下午才举行,大经堂院子里早早就已经集聚了很多穿着盛装的当地人。
这位小哥哥这身衣服价值不菲,自己是穿不上的需要别人帮助才能穿上,有这种衣服的一般都是家里条件不错的。
转弥勒佛仪式极其隆重,大经堂院中僧人们抬着仪仗列队,以大经堂为起点,在庞大的仪仗队伍引导下,抬着未来佛的僧人伴着空灵肃穆的佛乐开始绕寺转“经轮”,信众一路追随着,向弥勒佛抛哈达,祈愿未来生活更幸福美好。
参加完转弥勒佛之后,去同仁老城逛逛。
同仁是青海省唯一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世纪40年代随着茶马古道的兴盛,隆务成了商业贸易的中转站,随之兴起的隆务老街成了当时繁华的街道。来自藏、满、回、汉、土、撒拉等民族的商人在这里安家,同时带来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造就隆务古城“四教一条街”的文化,不足1000米的隆务老街上汇聚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寺庙。
隆务清真大寺始建于1865年,由礼拜殿、宣喻楼、南北学房、中阿女学等建筑组成。只有宣礼塔是旧时建筑,其他部分都是2016年新建的,采用的是中式的飞檐翘顶风格。大殿看起来还很新,因为有几根木柱子朽了,所以正在维修当中。
清真寺里有个上了锁的穆斯林文化展馆,问了院子里两个在晒太阳老人,说是可以让工作人员来开门。工作人员还挺不错的,特意开门让我参观了两个小展厅。
从隆务清真大寺出来步行三五分钟就到了二郎神庙,二郎神庙建于1846年,由隆务寺夏日仓六世活佛和汉族信众出资修建。主殿供有二郎神,北殿供财神、南殿供观世音菩萨。
我去的时候二郎神庙门虚掩着,推门进去里面有个工作人员,说话听不懂,自己参观,他倒也没有说什么,然而所有的殿堂都关着,也进不去。
圆通寺离二郎神庙和隆务寺在步行三五分钟就到的距离。
圆通寺(俗称菩萨庙)兴建于1946年,其前身是清朝时期在隆务中街修建二郎庙南殿,当时隆务汉族人少力单,无力另建观音菩萨庙宇,在二郎神庙中专门设置殿堂,与主神二郎神一起供奉观音菩萨。后来汉族群众不断增多,广大汉族群众群策群力、筹集资金修建了隆务圆通寺。
大殿建筑飞檐翘角,雕花玲珑,系汉族得统建筑风格。尤其大殿两侧青砖浮雕屏风,梅、兰、竹、菊等雕花,层次分明,栩栩如生。
大殿建筑飞檐翘角,雕花玲珑,系汉族得统建筑风格。尤其大殿两侧青砖浮雕屏风,梅、兰、竹、菊等雕花,层次分明,栩栩如生。
大殿建筑飞檐翘角,雕花玲珑,系汉族得统建筑风格。尤其大殿两侧青砖浮雕屏风,梅、兰、竹、菊等雕花,层次分明,栩栩如生。
登上三层高台四周景色一览无余。
我去的时候圆通寺关着的门一推就开,推门进去空无一人,独自参观了之后,离开的时候照样把门关上。
农历正月十六是正月法会的最后一天,活动是跳羌姆。下午的跳羌姆从2点开始,开始的仪式和昨天转弥勒佛差不多,开场仪式持续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开始正式跳羌姆。
整个过程在大经堂举办,下雪也阻止不了人们的热情,隆务寺大经堂院子里人挤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跳羌姆活动持续到晚上6点。
“跳羌姆”俗称跳神,是“酬神醮鬼、驱邪祛灾”的宗教法会神舞。每年藏历元月16日、藏历10月29日,黄南藏族自治州的隆务寺的“跳羌姆”很有特色。隆务寺属黄教格鲁派寺院,主要跳“六臂金刚舞”和“法王舞”。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华丽戏剧服装,手持如意法宝表演护法、赞神、斩魔等内容,节奏很快,动作幅度较大,具有较多的戏剧因素。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则会在此时朝拜和煨桑,驱逐来年可能带来灾难的妖魔鬼怪。
“羌姆”跳神面具,是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吸收了西藏早期的土风舞结合佛教密宗瑜珈部,无上瑜珈部里的金刚舞,逐渐发展起来的神舞面具。
郭麻日古堡,路口建了个景区牌坊,进入景区连当地人都很少见到,我是唯一的游客。郭麻日古堡历史上是屯兵戍边的古堡,明朝的卫所制到清雍正年间才废除,守卫古堡的军士大多留在了当地,古堡转变为民居,如今较为完整地留存下明清同仁地区建制卫所的遗存。郭麻日古堡民居多为两层的土木结构,各户之间以迂回曲折的小路相互连接,由完整封闭的寨墙包围着。城墙、巷道设计精巧复杂,穿行于古堡内就像在走迷宫,景区有设置路标才不至于迷路。
从郭麻日古堡出来往南600米就是郭麻日寺。
郭麻日寺,藏语全称“郭麻日噶尔噶丹彭措林”,意为“郭麻日具喜圆满洲”。有大经堂、弥勒殿等建筑,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开始对外开放。
郭麻日寺,最出名的是38米高,塔身5层的时轮金刚塔,为安多藏区最大的佛塔,其颜色之艳,建筑风格之特、造型之美、耗资之巨、民族特色之浓,在我国藏区首屈一指。
我到的时候“时轮金刚塔”还没开门,先去了郭麻日寺,寺里的各个殿都没开门,不过门上都贴了联系的电话号码。寺庙的大经堂、弥勒殿在村尾,两座殿堂都装饰有木雕精细,弥勒店的建筑装饰尤其多样,梁柱上的彩绘与木雕相互生辉殿内高11米的弥勒佛像也是泥塑作品中的代表作。
参观完郭麻日寺出来“时轮金刚塔”已经开门了,最底层是一圈转经长廊,一般佛塔是由内部楼梯上塔,结构独特郭麻日寺时轮金刚塔的上塔楼梯则是一层在内一层在外,内外交替登顶。登塔的梯子很窄,登上塔可以看到郭麻日村的全景。顶层佛堂宝瓶形状,里面供奉着一尊檀香木雕刻的时轮金刚。
从“时轮金刚塔”下来,可以到后面的“时轮金刚坛城殿”,这是是郭麻日寺最有艺术感的建筑,外墙装饰砖雕憨态朴素生动,坛城殿屋顶为香巴拉佛国。
郭麻日以木刻佛像、建筑装饰见长,参观完寺庙可以往村里走走。村里民居大多是2层楼高的土木建筑,这些木刻工艺在村里随时可见。
吾屯下寺全称“桑雄格丹彭措曲孜”,始建于1385年,已有600 多年历史,后来被第一世夏日仓活佛扩建为隆务寺属寺,是同仁地区历史最久的寺庙,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开始对外开放。
吾屯下寺现在建设得金碧辉煌相当漂亮,可能是淡季,寺里售票处没人,也没有游客,几个当地人在晒太阳,喇嘛在打雪仗。
广场上两座镶满宝石的鎏金时轮塔,底座的壁画应用唐卡的技法,更为精美。
寺庙门外有八座白色佛塔,名为“解脱八尊佛塔”。
吾屯下寺寺庙大经堂,弥勒殿,宗喀巴殿的泥塑、壁画都是看点,其中尤以弥勒殿为最。殿内四大天王图居中,两侧分别是香巴拉25代法王图和长寿仙女图,都是唐卡中的杰作工笔细致,色泽协调。
寺中随处可见大量精美的唐卡、堆绣、雕塑等艺术品。
吾屯图书馆就在佛像下面确实有点让我意外。
吾屯下寺往南约800米就是吾屯上寺,吾屯上寺规模比吾屯下寺小一点,也显得朴实无华一些。
吾屯上寺始建于1645年,藏语名为“桑格雄华丹群觉林”,意为具善圆满法洲,附属于隆务寺。
吾屯上寺其貌不扬,主体建筑只是一座大经堂、一座释迦牟尼佛殿以及一座弥勒佛殿。
但走进经堂佛殿内,眼花缭乱之中才明白它的不凡,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在暗淡的光线里闪耀着金色光芒,除了地面以外,几乎所有的空间都被难以计数的壁画和唐卡填得满满当当的。
寺内珍藏释迦牟尼头发、法宗大师舍利以及各种塑像、唐卡等文物。
吾屯寺淡季售票处常常无人值守,各处殿堂大门紧锁,可以拨打售票处外墙的电话号码,但可能会等很长时间。
乘坐公交一路可抵达吾屯下寺和吾屯上寺,可以在吾屯下寺下车,参观完下寺后步行向南依次拜访吾屯上寺和黄南州热贡画院。
14、15世纪间,藏传佛教传入同仁地区,吾屯上下庄顺应藏传佛教寺院的兴起,为寺院建筑的不断扩充和装饰服务,兴起了主要为宗教服务的绘画、雕塑、石刻等艺术,这就是热贡佛教艺术。如今热贡艺术已经由宗教用品向创作和商业性的工艺品过渡。
参加正月法会是我这次行程的主要目的,法会期间僧侣们会举行诵经仪式,为信众祈福消灾。还会进行各种传统的正月祈愿法会活动:晒佛仪式、传统的弥勒佛转经和跳“羌姆”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民众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也是热贡地区传统文化的展示,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对我来说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