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在中国这样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根基的国度里,佛山却是全国唯一一座以佛命名的城市。有意思的事情是,这座叫做佛山的城市,中心城区也很有意味地叫做禅城,而市政府与区政府所在地,居然同在一个叫祖庙的街道办事处。也就是说,祖庙,不仅是一座庙的名字,而且还是当地最小一级政府机构的名称。甚至还是广佛地铁一号线一个站的名字。而无论是佛山市、禅城区,还是祖庙街道办事处,三级政府的名字,还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命名的。
拜了祖庙,才算是到过佛山,佛山祖庙博物馆集明清古建筑艺术和佛山传统文化于一身,既是一处古迹人文景观,又是一处爱国教育基地。博物馆馆藏文物以道教及佛山地方民俗文物为主,充分展示道教文化、武术文化、佛山民间艺术等民俗文化,并且举办春节祈福、“三月三”北帝诞、乡饮酒礼、春秋谕祭、“孔庙学童开笔礼”、“黄飞鸿醒狮表演”、“粤剧表演”等影响深远的民俗文化活动,常年吸引百万余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祖庙是一组建筑艺术高超,装饰工艺精美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群。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祖庙大修,形成今日的祖庙建筑群。禅城祖庙与肇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陈家祠合称为岭南古建筑三大瑰宝,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祖庙作为一个博物馆,是一个具备岭南特色的古建筑公园。里面不仅陈列道教文化、武术文化,更具备佛山民间艺术、民俗。
不定时还有舞狮、民俗文化、粤剧等表演,佛山祖庙已成为佛山的地标和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黄飞鸿纪念馆门口的舞狮很出名。广东人又爱拜神,祖庙指的就是供奉真武大帝的大庙。春节人极多,八天客流30万是什么概念?!下图是11点参观到孔圣园的高处居高临下拍的,真是人山人海。
这是走到祖庙西门拍的
祖庙导览图
2月16日一早7:00不到就出门,准备先去吃早茶,然后到祖庙西门排队看第一场醒狮表演,但是万万没想到,广东人喜欢吃早茶,但是不是一早就吃的,一路走到祖庙西门,先是大马路上走,再往小路找尽然没有看到有吃的地方,走到祖庙西门吃的没找到,到看到已经有人排队了。
我们两人一人排队一人去找吃的,在不远处的飞鸿街有个买包子的,就将就一下填饱肚子。照理我们看醒狮表演肯定是个好位置,但是我们犯了两个错误,还是看了狮子的屁股。第一,排在最前面的一家人,他们是来烧头香的,我们和一些游客跟着他们进入灵应祠正殿,耽误了一点时间。更严重的是第二,攻略没有做好,在小红书看了一篇说了错误位置,太坑人,不知去这人处于什么心理这么写的。其实想想我也真笨,表演肯定要面向祖师爷的表演。现在我总结了一下,最佳观赏位置:是台子左边(黄飞鸿楼前),也就是梅花桩最高的方向。要摸狮子坐在座位上体验是不够的,要在最前排地上席地而坐(地上有黄线),才能更好的参与摸狮子互动
8:30开门游客争先恐后直奔黄飞鸿楼前广场,抢个好位置,我们可惜了
春节景区加场,第一场9:00
由黄飞鸿武术醒狮演出,祖庙舞狮表演流程是先敲锣打鼓 热闹气氛
醒狮表演:醒狮又称南狮,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
醒狮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佛山醒狮更是其中的翘楚,被誉为“东方舞狮之王”。
佛山醒狮,原名“瑞狮”,是广东佛山民间传统的庆祝方式,寓意吉祥如意。它起源于唐代宫廷狮子舞,经过五代十国时期的南迁移民传入岭南地区,特别是明清时期,在广东南海县(现佛山南海区)尤为盛行。佛山醒狮的来历与一段民间传说紧密相连。据说,古时候佛山地区出现了一种独角怪兽,经常在夜间出来破坏农作物和伤害家畜,当地居民深受其害。为了驱赶这种怪兽,人们制作了竹篾和彩纸制成的威武狮头,以及彩布制成的狮身,并伴随着锣鼓声进行舞动,以此来战胜怪兽,保护一方平
随有时间的推移,睡狮逐渐成为佛口地区的一种文化象征,并在民族危难时期,即鸦片战争之后,佛山人出于民族忧患意识,将“瑞狮”改名为“醒狮”,寓意着“东方雄狮不再沉睡”,表达了爱国情绪和振奋民族精神的愿望。醒狮不仅是一种民俗表演,还融合了武术、舞蹈和音乐等元素,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在广东佛山,醒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醒狮的表演通常包括采青等环节,其中采青是舞狮表演的高潮,象征着生猛和好运,舞狮者会用各种动作来展示狮子的威猛和灵活性。总的来说,佛山醒狮不仅是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也是佛山人民精神和文化的重要体现。
舞狮一般是一双舞狮,一只红色的,一只黄色的。如果要四只舞狮也是一样,两只红色的,两只黄色的。
红色代表关羽,黑色代表张飞,黄色代表刘备,白色代表马超等等啦。这是广东的狮子啦,北派的只分公母。在大多数情况下舞狮是不讲究那么多的,只要喜庆就好。
今天看了红(关羽)和黄(刘备)两头狮,据说黑色(张飞)是冠军狮,没有看到。
醒狮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东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节日里舞狮寓意着人们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醒师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 “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 “高台饮水”“狮子吐球”、 “踩梅花桩”等。
摸摸狮子头,平安发财不用愁;摸摸师子尾,万事顺风又顺水。
摸狮子环节互动很好,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咻咻一直摸来摸去,所以一定要坐第一排。
在祖庙,你可以看到一群群身着鲜艳戏服的醒狮表演者,他们在鼓声和锣声的伴奏下,跳跃、翻滚、摇头摆尾,形态各异,生动有趣。他们的表演既有力量感,又不失灵动性,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些醒狮表演者并非专业演员,而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通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将醒狮这一传统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名的人了解和支采这项非语立化,小演员们给力
这是我又一次这么近距离看醒狮(舞师)表演,真的太有年味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去摸醒狮,还有往嘴里塞红包的,太好玩了!人真的太多了,祖庙从门口到进场看演出,一共排队1.5小时,但确实很值得!
看完醒狮,我们进入黄飞鸿纪念馆参观
黄飞鸿纪念馆广东佛山,古称陶城,有多个历史头衔,佛山是丝织品汇集之地,是粤剧的发源地,是中成药之都,当然对黄飞鸿来说,最著名的一个头衔就是佛山是武术之乡,要寻找南派武术的源头就要到佛山。
黄飞鸿(1847年7月9日—1924年12月),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除了武学,黄师傅对舞狮文化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使其真正成为了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
黄飞鸿纪念馆直通“叶问堂”,
叶问,咏春拳一代宗师,原名叶继问,1893年出生于佛山,先后跟随陈华顺、梁璧学习咏春拳,技艺日益精湛。
1941年在佛山招收第一批门徒。1949年定居香港后继续致力于咏春拳的推广与普及,并对教学方式、训练器械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吸引了海内外各个阶层人士跟随其习武。
出了叶问堂我们回到祖庙西门
“佛山祖庙景区”的西门,也是“佛山市祖廟博物館”大门“祖庙”牌坊并非祖庙原建。这座始建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的牌坊,本是当地“李参军祠”中两座相同的牌坊之一。1960年“李参军祠”被拆时,其中一座牌坊移置此处,成为了祖庙公园的正门。 该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石混合结构,为适应岭南多雨潮湿的气候,台基、抱鼓石及柱子均用灰沉积岩,所雕纹饰简练古朴;梁、枋、驼墩及斗拱等均以硬木制作,具明代特征;楼为绿琉璃庑殿顶,以三层如意斗拱承托,明代古风犹存;屋顶上还有龙珠、鳌鱼及陶塑花鸟瓦脊等装饰。
褒宠牌坊建于明嘉靖初年(1507),原为佛山郡马梁祠牌坊, 1972年迁移至祖庙内。此牌坊为四柱三门楼式,面宽28.5米。牌坊采用了大量砖雕,其内容丰富,鸟兽花卉、人物百态均见于此,可谓别具匠心。牌坊正面坊额刻有“褒宠”二字;背面坊额则阴刻皇帝的敕书,全文196字,内容正是皇帝对梁焯出色表现的嘉奖。后梁氏家族为显耀梁焯所获荣誉,追念其功而立此褒宠牌坊。
碑廊
古代宫、庙前用以视日影和拴牲口的竖石称为碑。秦时开始在石上镌刻文字,作为纪念物或者标记,也用以刻文告,称之为刻石。汉以后这种形式广泛被采用,并称之为碑记。佛山历史上有过较多的碑记,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其中有关祖庙的碑记共十五篇。但因日久失佚,有不少已经下落不明了。此碑廊修建于1981年,其中的碑记都是从佛山不同的地方收集回来的,是研究佛山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石雕云龙柱:祖庙内两座云龙柱本为市内药王庙(药材行行会)梁架石柱,于清道光四年(1824)以著名的连州青石雕造而成。该庙拆卸后,云龙柱被移至祖庙,并于1958年改建为华表。华表,古称桓表,是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功、装饰、标识的立柱。华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多为莲花座或须弥座;柱身一般雕有蟠龙和流云纹饰;上端横插一云板;顶部的蹲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犼。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华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富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与神韵。
铜铸獬豸,獬豸又称解豸(xièzhi),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勇猛无畏的独角神兽,知晓人言通识人性,能辨是非曲直、善恶忠奸;其形类麒麟,常怒目圆睁,额上常长有一角。獬豸是中国传统司法追求公正的象征,传说上古帝皇尧曾饲有獬豸,以助治狱辨罪。此铜铸獬豸仿制于20世纪90年代,其原型源自北京故宫钦安殿外天一门前的清代铜鎏金獬豸像。
在玻璃罩下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佛山”,还标有“贞观二年”。我们都知道,贞观二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这块来自于唐代的石碑可不简单,它可是佛山得名的见证。
醒狮台,所有的狮子均为清代佛山本地建筑使用过的古物,红色砂岩基座也是佛山成凤里清代建筑遗物雕制的。
佛山老地图和双龙壁
佛山陶瓷业在明清时期发展鼎盛,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至今佛山石湾仍被冠以“南国陶都”之芳名。琉璃双龙壁,佛山石湾大型陶塑代表作,长12米,高3米。“琉璃双龙壁”,原壁是石湾陶塑艺人梁华甫、劳直、邓辉、廖坚、吴宝、谭垣等人合作制作的,1958年9月30日首次安置在祖庙,原壁于文革期间被毁,此壁于1981年由石湾建陶厂重新烧制。同年8月24日,安装回原位。
壁上两条巨龙遨游于蓝天碧水之间,呈二龙争珠之势。两条龙釉色浑厚,跃然灵动;祥云波涛,洋洒壮阔。作为人人皆知的神物,龙不仅是生命力、权力、无所畏惧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几千年来,龙成为了我国最重要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装饰题材,其中所蕴涵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与精神。
造狮子滚绣球瓦脊。道光乙未年(1835)奇玉店造。
人物瓦脊,瓦脊饰物最平见于汉代,在宫殿正脊两端置海兽吞脊状饰物,称为鸡吻,有辟除火灾之湾,此后历代相沿、清代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祠堂庙宇等高级建筑物,亦多有瓦脊装饰,一般以陶朔花卉鸟兽为主,清晚期则喜用以民间故事传说为内容的大幅陶塑人物,这些瓦脊饰物除用于建筑外,也有祈福消灾之需,多由石湾制造,此瓦脊光绪葵卯年(1903年)石湾均玉店进
祖庙三门,崇正社学、灵应祠、忠义流芳祠三座建筑物的正门联建在一起,称为祖庙三门。崇正社学是祖庙东面的的附属建筑,又称文昌宫,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忠义流芳祠是祖庙西面的附属建筑,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因祀镇压黄萧养起义而受朝廷敕封的忠义官而得名。
至于灵应祠三拱门的建造年代,地方志和碑记都没有记载,根据有关资料考证,应建于景泰初年。把崇正社学、灵应祠、忠义流芳祠三座建筑物的正门联建在一起,是正德八年的事。
佛山祖庙,热闹的屋脊和各种人物。佛山祖庙是国内少数真正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未经太大的破坏,所有的木雕、砖雕、石雕保存完整,连庙内的陈设用器和塑像也全部完好如初,完整地反映了清代时期祖庙的文物状况和风貌。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早期称“龙翥祠”,初为九社和八图乡民共同的祭祀中心。明代中叶开始,佛山已是全国著名的工商名镇,“富户多聚于佛山”。明正统七年(1449),南海人黄萧养越狱,率众犯遂以佛山为重点进攻目标。危难之时,佛山梁广等二十二老聚庙议事晓以大义,并藉祖庙北帝神威,率领八图子弟英勇御敌。佛山乡民坚守六余月并最终取得胜利。后佛山耆老请求官府上奏朝廷封典,以隆祀祖庙。明景泰帝下诏“以北帝庙为灵应祠”,敕封佛山为“忠义乡”。自此,祖庙从社区香火庙擢升为官祀庙宇。
作为一座地方庙宇,灵应祠的建筑规模仅为三开间。其后附建于左右的崇正社学和忠义流芳祠亦同为三开间建筑。故当时把三座建筑物的正门联建在一起,祖庙三门就成为一座八柱九开间的宏伟建筑。正中拱门上有明景泰皇帝朱祁钰题“敕封灵应祠”的匾额;而左侧红砂岩墙体上悬挂木雕对联: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惟我独尊,则是对祖庙在佛山地位的精辟写照。
三门内保存有两通古碑,东侧一通为“世济忠义记”碑,西侧一通为“佛山真武祖庙灵应记”碑。前者刻立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记述了佛山民众抗击黄萧养义军的义举;后者刻立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记载了祖庙得封灵应祠的经过。
三门进出来是一处天井,天井中筑有一座石柱香亭,亭内悬有四三块匾额。正北一块为“国朝祀典”,匾额上方的“玉音”二字告诉我们这可是皇上说的话,或者说是皇上的意思。
东侧一块为“道则高矣”,“道则高矣”语出《孟子》,意为高尚的道德,在这里应该是对真武玄天上帝的赞美;
西侧一块为“钦德流辉”。“钦德流辉”没找到出处,当是一句感念皇恩的无典故漂亮话。
西侧一块为“极有其会”
站在前殿的天井抬头往两侧看,这里还有两条陶塑人物瓦脊,也是光绪二十五年祖庙进行大修时安装的,制作者是石湾均玉店。东廊正中为“郭子仪祝寿”,两旁为“福禄寿喜”;西廊正中为“哪咤闹海”,两旁为“八仙过海”
亭内所置铁鼎铸造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由佛山当地冶铸商号“万明炉”完成,代表了当时佛山冶铁业的最高水平。上面铸有铭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
穿过香亭,即进入祖庙的前殿。前殿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三间,大致呈方形,里面供奉的是真武玄天上帝的文臣武将。内侧东西四位分别是大家比较熟知的赵元帅、陈元帅、周元帅和温元帅,外侧十数位大多叫不出姓名。前殿南端置有一张长约4米的柚木贴金镂雕神案,上下两层分别为“荆轲刺秦王”和“李元霸伏龙驹”故事。制作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有多层镂空浮雕,技艺精湛。据介绍,1958年对这张制作于清末的神案进行修复时,在隐蔽处发现了“大明江山”四个小字,进而引发了人们对神案所雕故事的联想,猜测神案的设计者以荆轲刺秦王和李元霸伏龙驹来暗示反清复明。
制作于清嘉靖年间的大铜镜,直径113厘米,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古铜镜。
前殿北端梁枋上悬有一块横匾,上书“辰居端拱”四个烫金大字,题刻和重刻时间分别为清咸丰元年(1851年)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辰居”指帝王居住之地,“端拱”的本意为端坐拱手,在这里借指帝王无为而治。
前殿与正殿之间的天井里也筑有一座香亭,形制与前文提及的香亭类似,亭内所悬匾额“忠义鸿名重地”同样有“玉音”铭记。该匾额初刻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现有匾额为1945年重刻。亭内放置的“狮纽盖铜鼎炉”是祖庙的重要祭祀彝器之一,钢鼎的身上同时亦保留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鼎的颈部正面铸有铭文“灵应祠”三字,上款“光绪二十五年仲冬谷旦”,下款“玩时和堂敬送”;背面则刻有“省城天平街仁兴店侍”、“省城竹栏门内达新街李义益作”等待造信息。回顾史志可知,此铜鼎是清代佛山著名中成药商号“阮时和堂”委托诗臣定制,专为先绪年间祖庙大修而敬奉的礼器。
“灵应祠”狮钮盖曲耳兽足大铜,通高254厘米、通合115厘米,重约10004斤、由盖、鼎、座三部分组成、鼎盖呈钟形,上方待以把球瑞狮作组,盖身通四处续空气孔以疏烟气,整体绕刻福禄寿田、双喜等吉祥田案。
鼎身折沿束颈,鼓腹国底,曲耳附接在口沿和服肩上,折沿诗饰西番莲与拐钩纹,鼎腻铃饰缠枝莲、回纹和倒垂花叶纹名一圈,双耳四侧铸饰“游鱼化龙”、“牡丹引凤”纹饰,顶部又筑待台座与抚球小瑞狮各一,与鼎盖上的大狮相互呼应。鼎足三分直下,侍作狮首衔咬兽足之形象,更彰稳重肃穆之感。底座的待造呼应了鼎足的位置,整体待作一个三等分的如意云高台座,座中诗饰出水想首之云龙,可谓相相如生。
寿字云蝠纹铁磬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此磬为铁质铸制,长68.5厘米,宽115厘米。此磬整体作传统磬形,中心铸饰圆形团寿图案,两侧分别环饰如意云纹和蝠鼠纹,下方显现一对飞龙穿梭于祥云间;磬的上方开一孔以衔挂,边沿铸饰如意云状纹,背面光素,铸有铭文“大清乾隆己卯吉旦”,可知此磬铸造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磬是一种中国古代打击乐器和礼器,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的劳动工具,其形后有多种变化,制作材质亦发展出玉制、铜制和铁制等。磬是道教宫观在科仪中的常用法器之一,一为沟通人神,二为警戒人众,《洞玄灵宝道学科仪》载回:“有悬钟磬,依时鸣之,非唯警戒人众,亦乃感动群神。
绕过“狮纽盖铜鼎炉”,即是正殿,也称灵霄宫。现存正殿重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单檐歇山顶,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但进深尺寸稍长。
正殿殿口明间摆放着一张金漆木雕神案,案上为锡五供。这张神案与“狮纽盖铜鼎炉”同年打造,由当时的粮油业行会“平码行”出资制作。神案通体雕刻了两组内容,上部为“竹林七贤”,下部为“薛刚反唐”。“薛刚反唐”在粤剧剧目中又叫《偷祭铁丘坟》,而著名粤剧艺人李文茂率领众多弟子追随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惨遭杀害的艺人集中埋葬地亦被称作“铁丘坟”。如此一来,神案选用“薛刚反唐”的故事来借古喻今的用意就不言自明了。神案上的锡五供东倒西歪,且有明显的破损,当是仿制品,而非文物原件。
正殿是祖庙的主体建筑,是祖庙最重要也是最早的建筑物,采用宋代建筑法式,营选施用大量斗拱,使之大幅度向外延伸,保护下面的柱子免受南方雨水的浸蚀,形体固实厚重,外观雄伟稳健,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少见的宋式斗拱实例。殿周三面围墙,南面敞开,面宽进深各三间,柱子十六根,殿前左右两侧有廊,与前殿相连,中间有天井。殿内置有明正统年制作的形象威严的真武大帝(北帝)铜造像,披发端座,清静庄严,彩绘龙袍,金光闪耀。是祖庙供奉的主要神像。下图是网络图片
正殿两侧摆放的兵器仪仗皆为铜制,由佛山中成药老字号“马百良”出资打造于清光绪年间。这套兵器仪仗原有37对74件,“文革”中有一件散失。正殿东北、西北两隅各有一座小神龛,内中分别供奉观音菩萨铜像和武神模样的真武玄天上帝铜像。在祖庙内的诸多神像中,除上面提到的3座铜像,其他24座神像均为干漆夹苎工艺。清光绪的八宝仪仗
清光绪的兵器仪仗
殿中有大量的、精美的木雕作品,真的是巧夺天工,这得益于佛山发达的民间工艺,据说佛山是广东木雕的重要产地之一,以红木雕刻为主,也有贴上金箔而成为金漆木雕,禅城木雕以其刀法利落,线条简练,豪放、粗矿、流畅,构图大方饱满,装饰性强而著称,题材以人物、动物、花卉、瓜果等为多,以建筑装饰木今为主。
最值得称道的是祖庙的建筑装饰大量采用了陶塑、木雕砖雕、灰塑等。
其中在建筑中应用的陶塑瓦脊共有六条,分别装置在三门、前殿、正殿、前殿两廊和庆真楼等建筑的屋顶脊之上。规模最大的三门瓦脊。全长32.02米。正两面均有以戏曲故事为主要题材的雕塑,雕塑人物的面部、手部均露胎,不施釉,目的是为了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神态表情和手部造型。
这种陶塑瓦脊在祖庙里共有六条,全部以戏曲故事为题材塑造,装置在一些屋顶之上。釉色以绿蓝酱黄和白色为主,人物面部手部均露胎,不施釉,古朴典雅,历经百年风雨仍然光亮如新。
釉色以绿、蓝、酱黄、白为主,色彩高贵华丽,古朴典雅。设于祖庙各处的陶塑瓦塑历经百年风雨,其釉色仍光亮如新,可见其精良的制造工艺。
精美的瓦脊太长,拍出来看不到细节,我们用长焦拉近来看看,几十米上的瓦脊上全是如此精美的人物故事情节,而且没有重复的,每一个人物都不一样,有的是陶塑,有的是灰塑,陶塑很好理解,是烧出来的,灰塑又叫灰批,同样是佛山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之一,灰塑主要用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
三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东掖门称崇敬门,西掖门称端肃门
崇敬门据说由前文提及的李待问和其兄李好问捐资兴建,建造时间应该是在李待问得中进士之后,也就是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到清顺治二年(1645年)之间,因为李待问在顺治二年八月即被清军擒杀。崇敬门上方有一组灰塑作品,内容为“桃园三结义”,关羽的美髯和绿袍识别度最高。崇敬门南面墙上嵌有一幅砖雕,画面内容为“牛皋守房州”。
这两幅砖雕作品完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屈指算来已经有130多年历史了。
端肃门上方的灰塑作品为“唐明皇游月宫”,南面墙上的砖雕为“海瑞大红袍”。之前还真不知道名茶“大红袍”的来历,到这里才知道和海瑞有关。这两幅砖雕作品完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屈指算来已经有130多年历史了。位于崇敬门南侧的钟楼和端肃门南侧的鼓楼均为歇山卷棚顶,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
钟鼓楼,位于祖庙三门前的东西两侧。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建在2.6米高的青砖平台上。钟鼓楼均长3.63米,宽2.84米,高4.1米,梁架式结构,四柱有青石柱础。屋顶是卷棚式结构,四角均有灰塑动物造型的吉祥图案,栩栩如生,与祖庙的其他建筑和谐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钟鼓楼的屋顶分别有“声韵”、“悠扬”的字样,令人的耳边仿佛回响着悠 远飘渺的钟鼓声。祖庙里的钟鼓楼除起到一般庙宇“晨钟暮鼓”的作用外,还具有“峙左右之钟鼓,而壮庙貌之形胜也”、“闻鼓兴思莫不信奋忠义”的作用。
灰塑其题材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以及书画等。在祖庙中,这种禅城传统的民间灰塑艺术作品比比皆是。
锦香池开凿于明正德八年(1513),原作防火之用,现已成为放生池。池中两株五百年的九里香和龟蛇石雕是最为耀眼的焦点。据传池中的石雕龟蛇原是蛇精、龟精,由六天魔王所放出的坎、离二气所化。龟精和蛇精在下界打得不可开交时,被北帝收服,成为北帝座下的先锋将士,替北帝降妖伏魔,护佑世人。它们的出现预示着北帝将圣显降临。道教中北帝是福神,能驱魔伏妖,解难泽恩。因此来祖庙游览的人喜用硬币投掷池中石雕龟蛇,以求为自己带来福气。而佛山人民在新春期间则形成了“逛祖庙、投硬币、拜龟蛇”的信俗,取敲神祈愿、鸿运当头的美意。
大殿的正对面是一个高大的牌坊,名为灵应牌坊,据了解这个牌坊也不简单,它始建于明朝景泰2年,因明景泰皇帝将祖庙赐封为灵应祠。所以牌坊施工构建格外讲究。壮丽异常。牌坊建筑为三楼三层式,威严耸立,檐柱间大量施用斗拱,飞檐叠翠,飘逸凌云。正面顶层正中有竖书“圣旨”二字匾。下层横书。“ 圣域 ”、“灵应”二字。背面顶层竖书“ 谕祭 ”二字匾。朱红的木结构映衬着贴金大字。配以绿色琉璃瓦上盖,使整座牌坊显得辉煌夺目。在明代,灵应牌坊曾是佛山祖庙的大门,人们先穿过牌坊,跨越锦香池石桥,然后进入三门庙内。
灵应牌坊顶柱间采用斗拱结构,全部入隼而成,不施用一根钉子,结构精密且通风性好。斗拱下方每边台基各有柱子六根,中间为木柱,外侧为石柱,这种设计目的是将木柱保护起来,以适应高温多雨的岭南气候。木柱两侧倚以抱鼓石,在结构上起承重作用。抱鼓石还雕刻有龙凤等图案,增强了牌坊的装饰效果。牌坊是单体独立建筑,柱子除承受自身重量外,还需抵抗南方骤然而来的强台风。整座牌坊虽为木石结构,但稳固坚挺。故1976年遭遇十二级台风时,灵应牌坊依然屹立不倒。
灵应牌坊的后面是一个古老而华丽的戏台,这个戏名叫万福台,原名华封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是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保存最完整、装饰最堂皇、规模最大的古戏台。
台前有宽阔的石铺场地。东西两侧是两层式长廊供民众和乡绅富户观剧之用。台高2.07米,从万福台到两旁的两廊,再到灵应牌坊,形成一个天然的整体立体环绕声回音壁,保证了极佳的演出音响效果。
与对面北帝居住的紫霄宫遥相呼应,可见当初戏台是为酬神而建的。故过去每逢佳节或神诞特别秋收以后,万福台都必定会大演神功戏,酬谢北帝保佑之恩。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而万福台更是广东粤剧的审戏台,见证着粤剧在佛山的历史与发展。旧时戏班每年组班一次,组班后的首场演出必选定在万福台。一为祈求得到灵应祠内北帝的保佑,主要还因为,只有演出成功才有资格乘船到四乡表演。禅城至少有28个粤剧戏团,每天晚上和周六、周日全天,在此演出,一年就演出了700多场。300多年前的戏台,如今还照常使用,足见中国建筑声学技术之高超。故万福台现已成为海内外红船弟子寻根的重要场所。
春节里每天有好几场,我们等到10点30分,欣赏了一会
戏台隔板上共有6幅金漆木雕,其中“万福台”匾额上方的为“福禄寿三星”,下方为“曹操大宴铜雀台”,两侧篆书联语为“传来往事留金鉴;谱出高歌彻紫霄”;左右的4幅则为降龙罗汉、伏虎罗汉和八仙。整座万福台被金漆木雕装饰所充斥,金碧辉煌,令人眼花缭乱。万福台在粤剧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旧时诸多戏班每年重新组班后举行首演式的地方,粤剧名伶白驹荣、红线女、罗家宝等都曾在万福台展现过风采。
万福台左右墙面以及两侧建筑的墙头都有灰塑,显然是近年重塑的,但工艺着实不错,只可惜用料不佳,已有掉色的现象出现了。
“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项目于2014年启动,2016年正式对外开放。
作为第一个全面展示佛山祖庙历史文化的陈列展览,其内容分为“真武崇信、圣域春秋、祖庙仪典、古建华章、艺宫寻珍”五大部分。该展厅面积800多平方米,以“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作为其设计理念和陈列主线,共展出文物126件/套,实物照片115张,古籍文照38张,以及一大批珍贵民国时期档案资料等。本陈列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祖庙、佛山乃至岭南独具风格的文化元素,其厚重的历史沉淀出一方与千年圣域佛山祖庙的对话空间。
真武神灵的塑造,千百年来,真武从最初的星宿崇拜、龟蛇图腾,发展成为镇墓护卫、辟邪安宅的将军,从动物化走向人格化。宋元时期,真武信仰开始从民间信俗和道教神祇,发展为帝皇救封的国朝祀典。明代,自国家到民间,对真武的神灵塑造和崇奉祭祀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真武也从武神演变为文神帝尊,从地域神演变为国家神
麒麟照壁
经堂古寺铁塔,此塔通高4.6米,重近4吨。塔呈方形,塔身分段铸成,下段为莲瓣台,中段四侧壁龛各藏铜佛一尊,壁龛上方铸 “释迦文佛”铭文,上段飘檐四峙,有飞天、卷草等纹饰,塔尖立一株待放莲花。
据乡志记载,此塔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建于佛山市内经堂寺的正殿,塔内供奉由东莞宝坛迎请的舍利子200余颗。后经堂寺历经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大修及嘉庆四年(1799)重建,塔方成现今仿阿育王塔式。清咸丰四年(1854),经堂寺僧和尚能(邝能)参加了由陈开、李文茂率领的红巾军起义,经堂寺曾经作为都督府来指挥作战。后红巾军起义失败,经堂寺被焚,仅余铁塔巍然独存。
经堂古寺铁塔后的孔圣园大门,孔圣园是上世纪的1911年,佛山本地人士为崇拜祭祀、纪念孔子所建。孔庙的主殿“孔圣殿”就位于孔圣园内,是一座具有100余年历史的建筑。
进入孔圣园内左侧的“古洛芝兰”牌坊为四柱三楼石结构牌坊,坊额正面题“古洛芝兰”,背面题“季华留芳”。牌坊正间宽2.2米,次间宽0.8米;坊檐以石雕斗拱承托,坊额上下透雕龙凤、雀鸟,雕工精致。牌坊整体小巧精致,极具岭南古建特色。佛山孔庙一带旧属祖庙铺古洛社,历史上佛山又称季华乡,因此“古洛芝兰”、“季华留芳”无疑是佛山人对家乡的赞美之词。该牌坊原立于社亭铺梁氏祠堂内,为梁氏百岁族人梁持璞所建,名为“升平人瑞”牌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佛山孔庙重修,“升平人瑞”牌坊重新竖立在孔圣园内,并以新的“古洛芝兰”坊额替换损坏的“升平人瑞”坊额。
走过牌坊,下三步台阶,有一座砖砌照壁,中央嵌有红砂岩浮雕的麒麟像,故称“麒麟照壁”。
“麒麟照壁”的后面,为烧瓷壁画《孔子授课图》,壁画前是一尊青铜铸造的孔子立像
孔子塑像右侧的鱼池和小亭,鱼池则是孔庙内的一处景观,池内种植着各种水生植物,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弋其中,是一个非常宁静和美丽的场景。
从小厅边楼梯走上去,就是许愿树
许愿树是佛山孔庙内的一个特色景点,游客可以在许愿树下许下自己的愿望,祈求平安和好运。
修复后的“孔圣殿”为单檐歇山顶,面宽、进深各三间,穿斗式结构,殿内置孔子石刻像,并于东西两壁增嵌《孔子庙堂碑》拓本刻石。
“孔圣殿”简介:我国历代均推崇孔子创立的儒学,甚至各府县掌管教育的衙署就设在孔庙。因此各地多有孔庙设置。佛山孔圣殿与1911年本地人士为崇祀纪念孔子所建。殿内东西壁嵌有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所书《孔子庙堂之碑》的翻刻本。墙上的砖雕,则是本地“李氏大宗祠”的建筑装饰。1978年本馆征集改装于此。殿堂明间檐柱的石柱础,刻有负重压的洋人形象,与该石柱所刻对联相呼应,发人深省。该对联意为“为孔子建立庙堂,在他的故乡和在佛山没有甚么分别,无须分远近;熟习孔子的教喻,防止中国外国化,中国各族凡有血气的人,无不敬爱孔子”。
万钱迷砚”,又称“国粹三号砚”,重450公斤,墨堂广平,墨池深宽,周边底面高浮雕,按原形精刻古钱币图像3131种,集历代古钱于一身,林林总总,凡一万余件,可谓“钱海”之大观。此砚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陈日荣先生雕刻的,曾入选吉尼斯记录,堪称“中华一绝”、“国之瑰宝”
铜铸三头鹤雪炉吉祥物仿制北京故宫养心殿三头鹤香炉。由佛山德众药业有限公司(原佛山市药二厂)捐赠。佛山市特艺美术铸造有限公司精铸。传说鹤是仙禽,“鹤寿千年”是吉祥长寿的象征
11:10从祖庙里出来感受:这是座历史悠久的殿堂,人文和艺术在这里交织,构成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是个民风剽悍的地方,孕育出黄飞鸿、叶问这样的人物绝非偶然。在门口的点吃了双皮奶后去岭南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