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第八次自驾云南了,在不同的时间去了不同的地方,这次计划去普洱,主要的目的地是景迈山。景迈山2023年9月17日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想去看看景迈山的古茶林,还有原始风貌浓郁的傣族和布朗族古寨。
我们去时景迈山不收门票,没有停车费,进山对外地私家车没有限制,但不允许房车进入。进景迈山的游客不多,商业气息不浓。在山上听说后续可能会收取门票,限制外来车辆进入。没有想到回来2个月不到,景迈山的限制就来了:自2024年3月28日起,限制私家车上山了,需要坐景区的交通车进出,虽游玩不是那么方便了,但对遗产地的古茶林和古寨也是一种保护。
景迈山古茶林,世界遗产。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
景迈山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相传,傣族因景迈山曾经有白象而搬迁而来的,白象是傣族的吉祥物,所以景迈山也叫做白象山。
景迈山以普洱茶盛名,其古茶林景观,包含5片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茶林,和分布其中的9个古村寨以及古茶林之间的3片分隔防护林。连绵的陡峭山谷、南朗河及其支流南门河将其环绕,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恍如世外桃源。遗产专家表示,这一独特的古茶林文化景观,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生命力。
千百年前,人与茶的邂逅就在这里发生,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了野生茶树,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这里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村寨建在茶林中、茶林隐在森林中,古茶林与古村落布局巧妙,他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并与自然长期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伦理和卓越生态智慧。
景迈山共有14个传统村落,分属景迈村、芒景村两个行政村。景迈村有景迈大寨、糯岗、班改、勐本、芒埂、老酒房、南座、笼蚌共8个传统村落,芒景村有翁基、翁洼、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那乃共6个传统村落,组成了景迈山万亩古茶园,各村的茶鲜叶都以“景迈山普洱茶”的名义对外销售。
其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村寨只有9个;景迈村的芒埂、勐本、景迈大寨、糯干古寨,这4个都是傣族村寨;芒景村的翁基古寨、翁洼古寨、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大寨,这5个都是布朗族村寨。景迈山最有特色的寨子有景迈大寨、糯干古寨和翁基古寨,这也是游客主要停留的3个寨子。
景迈山上少数民族以傣族和布朗族为主,还有少数的阿昌族、佤族、德昂族、哈尼族、拉祜、汉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存着语言、风俗、节庆、祭祀等民族文化传统。
景迈山是著名的六大普洱茶山之一,有着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保存比较完整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林,这里除了有着千年历史的万亩古茶林,还有保存完整的千年古村落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与茶共生,山野林趣融于世界茶源。
这里几十个寨子分布在景迈山的周围,有大寨小寨、山寨水寨、傣寨布朗寨,寨寨有佛寺,寨寨有神树。每个寨子间隔也就3、5公里,非常适合寻茶旅行。
从普洱出发到景迈茶山约210公里,但是这段路需要3—4个小时,横跨高速、国道、省道、乡道盘山公路,路况比较复杂,最后上山的盘山公路蜿蜒曲折多弯,需要慢行。
随处可见的标语:世界的普洱,中国的茶。
下图这个桥是景迈大桥,11点多钟,我们到达景迈大桥,这是进山必须经过的例行检查站,跨过景迈大桥,也正式进入景迈山古茶林了。景迈山上的茶下山也必须经过这个检查站,山上的茶只能运出,不能运进,以防假冒。自2024年3月28日后,外地车辆就不能再过这个桥上山了。
景迈山上村寨之间道路都是石子铺就,很是颠簸,这些坑洼不平的石子路叫做“搪石路”,音同“弹石路”,开起来真是一弹一弹的,就这样我们一路松筋活络地上了山,虽颠簸但灰尘极少。
初到景迈山的人都会困惑,为什么不修成水泥路或者柏油路,而要修成石子路呢?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1、山区修路不易,材料、设备和运输是个问题,弹石路的石块就地取材, 也不用大设备,只是人工费,山上人工也不贵。
2、弹石路好过沙土路,较平整不易有坑凼,没有扬灰。
3、沥青路在阳光强晒下,挥发的味道和物质会影响茶质。据说有山民曾比较路边和林中的茶,路边的茶会带股“胶”味。而且,沥青路渗水难,无法调节水土,从自然角度来看,石和土取之于山用之于山,而沥青毕竟是外来者。
听说现在越来越多的茶山都选择弹石路。也许大家都意识到,未来除了“茶”,“山”也会作为主角亮相。路与山的气质贴合成了一种远见。其实,不管是何种原因,既然来到景迈山,就接受这里不是那么好开的弹石路。
山上寨民常使用摩托车出行,也常见女骑手,山上有一道交通景观:女摩托手撩起筒裙、披着长发,车后驮着茶篓,车前夹着小孩,从村口飞驰而过。
景迈山的族人世代将茶树当作生命的一部分供奉和传承,充满敬畏。先祖帕艾冷临终前,给布朗族后人留下庄严而又有哲理的遗训:留下金银财宝,怕你们会吃光用光;留下牛马牲畜,它们终有死亡的时候;那就留下这茶园和茶树给你们,方可让子孙后代有吃有穿,你们要向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布朗族人至今恪守先祖留下的遗训。
中国环保形象大使、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在芒景村与布朗族村民一起发布《景迈山宣言》,宣誓保护景迈山的一草一木、空气、水、古茶园和民族文化。
从普洱方向进入景迈山的第一个寨子就是芒埂,寨子位于景迈山的东北侧,是一个傣族寨子。村落整体建筑为傣族风貌,村落布置在紧邻山脊线的北侧,建筑由南向北逐层降低,均以摘心呈向心形布局。
芒埂村寨由芒埂一个社组成,芒埂的村落中心由相邻的萨迪寺、寨心以及萨迪冢共同组成。有傣家村寨、萨迪寺、萨迪井、金水塘、蚂蚁堆、景迈香坊、牵手福等景点。这里是景迈香坊文化旅游为主的旅游观光型村寨。
勐本与芒埂村寨相邻,村落格局也相似,也是一个傣族聚居地,村寨建筑由南向北逐层降低。勐本村落寺庙(金塔佛寺)与寨心分离,村落建筑以寨心为中心而布局。其实,勐本寨子建造在先,芒埂是后来从勐本分出来的。
勐本村寨由勐本一个社组成,有傣族村寨、金塔、千手观音、三棵树、景迈印象等景点,是景迈山的旅游村,是以发展村寨佛教文化旅游为主的旅游观光型村寨。在这个原生态的傣族村寨,家家种茶,户户制茶,茶叶在这里犹如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
在进入勐本村的路旁有三棵古榕树,是三个老人的故事,是三个民族的种茶历史,也是三个民族和睦团结的象征。相传傣族和布朗族为了茶山上一块不起眼的土地产生了矛盾,还发生了械斗。在拉祜族头人的调解下,他们便歃血为盟,结拜兄弟,发誓要永结同心。为了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三个头人种下了三棵榕树,作为永结同心的见证,这动人的千年故事流传至今。
老酒房是景迈山上唯一的汉族寨子,也是山上唯一不种茶的寨子,因不种茶只酿酒,故而得名老酒房。虽是外来者,没列入保护,但他们是远征军的后代。还有一种说法是,作为外迁者能够和平共处,选择种地酿酒。
老酒房村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在以产茶出名的景迈山,老酒房靠酿酒这门绝技享誉十里八乡。以前这里叫老酒坊,也就是酿酒的作坊,后来政府工作人员误写为老酒房,就改称老酒房。
老酒房最早的汉人是1850年前后从景谷勐班乡南北寨过来的。景迈村土地属于傣族的,老酒房属于勐本寨的山,汉人是后来的,没土地,就找勐本头人要,分多少就种多少,地不够就酿酒卖,就这样形成家家做包谷酒、谷子酒的传统。
老酒房做酒有着多种独门绝技,除了得益于天赐的景迈山泉水之外,最大的秘诀来自独特的酒药配方,老酒房是用景迈山珍贵的中草药来配制,酿酒的酒曲用谷子做的,所酿造出来的酒色香味俱佳,而且还可舒经活血、提神解困。受景迈傣族头人的喜爱,也被称为“头人酒”。
景迈大寨地处景迈山的中心位置,是傣族先民迁徙到景迈山后定居下来的第一个寨子。在傣语中,“景”为人聚居的地方,也可意为城或者寨;“迈”为新,“景迈”就是傣族迁徙而建的新寨。
景迈大寨全村有200多户人家,因村寨规模大、户数多,故而得名景迈大寨。寨子大部分是傣族,还有少部分的佤族、拉祜族等。景迈大寨除了面积可观的近五千亩古茶林外,还有景迈金塔、缅寺、茶马古道等遗迹,以及20多栋的古民居建筑。
当初傣族先民从瑞丽迁徙到景迈山,最先定居的地方就是大寨,然后再建了勐本、糯干等其他寨子,芒埂是后来从勐本分出来的。
每个寨子都有一颗大树,誉为神树,寨民相信神能庇护保佑族民。据说,这树还有划分寨子区域界限的意思。
这个在万亩茶园深处,如同古茶树一样,沉淀了上千年时光的古朴寨子,烟火气和雾气轻轻缭绕着整个村落,拥有着恍如隔世的安宁与平静。
景迈观景台是个观云海的好地方,这里有家网红咖啡店,还有一个小广场,几个寨民在卖茶,热情邀请喝茶,不买也没有关系。可惜当时天气不好,雾蒙蒙的,没有看见云海。
这里适合喝咖啡,看风景;喝茶聊天,拍照打卡。
大平掌古茶林,是景迈村唯一对外开放展示的古茶林,被誉为出最好景迈茶的地方。
古茶林禁止车辆驶入,需停在指定的停车场,然后步行游览。游客在景迈山古茶林参观,茶林中,有一株系着红布条的茶神树,古茶林附近,还保留一段茶马古道遗迹。成为当地对外交往和开展茶叶贸易的见证。
大平掌古茶林,高大乔木下,错落分布着大片约2米高的古茶树,古茶树随着年龄的增长,根部越来越深,吸收的矿物质也越来越过,并且越是不施肥,不打农药的古茶树品质越好,因为自然会淘汰掉生命力差的,所以,留到现在的古茶树都是经过多少次的自然环境的洗礼才留下了的。
茶树喜阴怕晒,这里的茶树是被森林保护得最好的,茶林里不全是茶树,还植有桂花树、多依树、香樟树等。巨大的樟树或者大青树在上面,茶树在下,森林滋润,落叶为茶树提供了很好的有机肥,而动植物的多样性也减少了茶树的病虫害。蜘蛛治虫害、枯叶当化肥,其特有的香味会传递给茶叶,使茶叶具有天然的香气,同时也抑制了某些病虫害。很好的生长环境也造成了这万亩茶园的规模。古老的养树传统也延续至今,使得这里的茶树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保持自然生长,并伴有独特芳香,茶叶品质上乘。
高大的古茶树,空气清新,带着大自然的气息。
由于成片的古茶树和非常好的自然环境,造成了这里还有一种东西特别畅销,就是“螃蟹脚”,一种寄生在古茶树上面的草本植物,有清热生津,滋肾明目的功效,之前市场炒得很热。
但是真正成熟的螃蟹脚是红色的,我看现在市场上大多是绿色,问了当地的村民,他们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还没有长大,另一种是因为不是寄生在古茶树上,而是红毛树上。所以,大家如果感兴趣,要注意区分颜色。
糯干古寨、又名糯岗古寨,又称之为水寨, 是一个拥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傣家古寨,是以傣族为主的自然村寨,保存较为完整的傣族文化和原始古村落,也是体验和感受山地傣族原生态文化及风情风貌的理想之地。
据说,1300年前,傣族先民们原是居住在古寨东面的山头上,为了避免炊烟引来土匪,又发现经常有一大群鹿到西面的山坳中饮水,先民们为了避匪祸,加之有水,就搬到了这个山坳。一代代傣族先民们用智慧和勇气创立了这个傣族古寨——糯干古寨。糯干傣语意为“鹿饮水的地方”。
糯干是整个遗产申报区内唯一分布在山间小盆地,古寨目前生活着百余户人家,村内有各类建筑140栋,有传统民居93栋,坐落在万亩古茶园间,原始古朴,糯岗古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民健康长寿,有“长寿村”之称。
村落构成为向心式布局,由寨心、民居、佛寺和巷道组成,还有四棵守护村寨具有象征意义的树。佛寺由寺门、佛殿、戒亭、僧房、佛塔等组成,位于村子最高点,观景台也设于此,寨心设在村落的中心位置象征着寨子的保护神。
村寨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淳朴。他们也有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但依旧守在自己的故土里悠闲的生活,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古寨里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酒吧,这里的人们过着相对原始的生活方式,只有原生态的淳朴与自然,还有老茶坊里飘来的普洱清香,来这里放松心情,洗涤心灵。
糯干古寨坐落在半山腰的傣族村落,古村寨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民居特色全部为木质结构干栏式建筑,一般分为2层,都是由住房、楼梯间平台及阳台三部分组成,一楼杂物储存,二楼主人及餐厅。每一栋房屋顶部都有一对黄牛角作为标识,这种设计布局应该是为了适应热带雨林的常年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
村中多数家庭也是以种植茶叶为生,他们世世代代种茶,淳朴善良。村寨中散发着芳香的基本都是有百年历史的古茶树,这些茶树看起来不大,但产出来的茶叶却芳香无比。当地的寨民说,这里的古茶树生长得比较缓慢,哪怕上了百年历史,看起来也没有其他地方几十年的茶树高大。
古寨里,几乎每家人都设有茶室,店家非常热情,无论你买茶与否,他都愿意邀请你进去坐一会,喝茶聊天。
这个千年古寨,现在依旧处于母奇系社会,女性的地位至高无上,经济大权在女性手里,女性主外男主内,不仅可以娶男人,还可以休丈夫。
有一条小路可以走到寨子西边的山坡上,整个寨子处于一个封闭型的山坳里,呈月牙型分布,青灰色的屋顶整齐排列,四周被长满茂密树林和苍劲古茶树的山峦包裹着,古茶古树、小桥流水、佛寺、竹林、木篱笆……有竹林及芭蕉林遮挡,不好拍照。
傣家烟火气
普洱三宝:茶、咖啡和石斛。村寨的屋檐下挂着自己种的石斛,形成了一道景观。
糯干古寨的居民信奉小乘佛教,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庙是这里最显眼的建筑,傣族风情浓郁,这是他们的信仰,寨民们每周都会集体到佛寺举办活动,虔诚的信徒们都会来这里烧香拜佛。
翁基古寨,布朗族的古老村寨,被视为布朗族的缩影,因完整保留着布朗族的原生态文化和历史传承,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文化突出,被誉为“千年布朗古寨”。初见翁基村的古朴魅力,能够感受到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茶的故事。
翁基古寨位于哎冷山北端的景迈山,海拔约1350米,处于雾线之上,我们到时,恰逢景迈山降温开始,又是临近傍晚,车上没有感觉冷,到了寨子了才体会好冷,风也大,让我们放弃了翁基吃晚饭的打算,绕着寨子逛了一圈就离开了,有些匆忙。
布朗族是中国最早的先民之一,也是云南历史上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居住在横断山和澜沧江一带。布朗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没有留下文字,他们的历史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布朗族的祖先古濮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叶并利用的民族,也是云南最早栽培和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如今,他们仍然以茶叶种植和制作为生计,被誉为“古老茶农”。走进山寨,似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是茶叶,茶叶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除了饮用外也被用来做菜,甚至是当地人常喝的中药。
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古寺庙是小乘佛教传导布经的场所。石块垒砌的基座,重檐阔脊的正殿,乌瓦朱墙的城楼,面向两侧怒视的红石麒麟,这是庇荫居民的神庙又是族人聚会的会客室。
翁基古寨建筑风格跟糯干古寨相差不大,也是同样的干栏式结构,但由于翁基旅游发展的比较早,所以居民的一楼大多用作商铺,翁基古寨整体感觉更有活力、开朗一些,没有糯干古寨那么的内敛与祥和。村里的道路都是石板路,四通八达,虽说也是鸡鸭成行,但清洁少尘。
翁基村的布朗族建筑是特有的干栏式民居,茅草屋顶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而整个村落被古茶林所环绕。这种竹楼的住宅结构多为两层,底层架空的民居形式,坡面屋顶铺满传统挂瓦,屋顶还装饰着一芽两叶的图案,代表着布朗族人的图腾—茶叶。
楼下用于堆放杂物,楼上则是人们的居住空间。屋内的中央是火塘,起到供热和烹饪的功能。每个房子的布局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差异是屋门的朝向,可以根据地势的起伏来调整。而在每个房子周围都有栅栏,没有围墙。屋顶则采用歇山式的建筑风格,分为四面,脊短坡陡,覆盖以草排或瓦片。此外,在屋子的旁边还会摆放一些香蕉、茶叶和云南特有的菌子等特色物品。
景村有展示厅,详细介绍了村寨的概况:历史、人口、民族、节日、风俗、土地、生态等等,可以去展厅看看 。
翁基古寨最醒目有一棵巨大的柏树。高达20余米,据当地人介绍,其根部径围有11米,树龄约有两三千年。关于柏树,在寨子中还有一个传说:相传翁基后山有妖龙为恶,为解除苦难,一佛爷来村头打坐诵经,点化恶龙。日久天长,恶龙终受感化而变身成为柏树,与古寺相伴相生,最终绿荫蔽天,成为人们纳凉的好地方。
布朗人比较喜欢鲜艳的色彩,着装、装饰色彩多样,五彩缤纷的颜色煞是好看,大胆的配色一点也不觉得失调,和寨子古朴的风格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
色彩艳丽夸张的布朗族耳环👇
布朗族信仰多神教,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有山的灵、树的灵、河的灵等等。因此,布朗族有着丰富的祭祀活动。每逢重要的节日或者村寨重大事件,布朗族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在仪式中,他们会献上食物、茶叶和其他物品,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祈祷。
茶叶是翁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从古寺往下走,路的两边都很多茶店,无论走到哪家茶店,老板都会非常热情的招呼你进去喝茶。寨子里“免费喝茶”的标牌随处可见,几乎每家都有一个茶亭,用来招待各地茶商、游客。
在景迈山每一个寨子都可以看见屋檐下挂有这种物品,不知有何寓意。
因翁基古寨坐落在高山之巅,寨子可观云海,这里也是看云海翻涌的地方,极目远眺,可以看到芒景上寨、芒景下塞、芒洪等,布朗族、傣族村寨掩映在密林的山腰,像极了隐世桃花源。目前景迈山上的住宿餐饮都基本集中在翁基,设施较完善,商业化程度刚刚好。
为了纪念布朗族的祖先帕哎冷,芒景上寨的西北侧建造了一座茶祖庙—帕哎冷寺庙。布朗族传奇古今,是濮人的后裔,最初以采集狩猎为生,后向傣族学习掌握农耕技术,是云南地区最早掌握茶树种植技术的民族,被大家称为“茶艺的始祖”,意为管理山头的事务大臣,从此有了正式头衔“帕”,故称“帕艾冷”。
帕艾冷死后,灵魂化成一片茶林。为了感恩,布朗族每年都会在景迈山上举行祭祀茶祖的活动,壮观,神秘。布朗族每开辟一片茶园,心怀敬畏地种的下第一棵茶树,就是这片茶园的“茶魂树”。每年在茶魂树上采摘下的头拔鲜叶便为“茶魂茶”,其采摘工艺为一芽两叶,极为珍贵。茶魂茶不仅象征着茶祖的庇佑,更是民族信仰的化身。
千百年前,来自布朗族的先民发现和认识了野生茶树,与傣族及少数民族的先辈们一起,探索出林下种植技术,形成了现在的万亩古茶园。
茶是布朗族的民族信仰,“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茶树。”千百年来,布朗族信仰茶祖帕艾冷,每年祭祀时都要拿自家最好的茶敬献茶祖。景迈山自古形成了独特的“茶祖信仰”,对茶祖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这里,种茶、采茶不是一种生产方式,而是一种信仰般的存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茶祖庙为芒景上下寨的重要宗教场所,为了纪念茶祖帕哎冷,每年4月中旬是春茶季,是傣族、布朗族的新年,家家户户杀猪,庆贺丰收和新年,傣族是泼水节,布朗族是山康节、茶祖节,历时四天,都要前往芒景山茶魂台拜祭茶祖帕哎冷。
景迈山有两个村委会,除了景迈就是芒景。芒景上寨就位于景迈山南部布朗族村寨的中部,是一个以布朗族为主的村寨。
从芒景上寨过来,穿过一颗公主榕树,也是芒景上寨与芒景下寨的寨界,过了榕树就是芒景下寨了。
芒景上、下寨之间建有货真价实的“芒景茶博物馆”,芒景村有展示厅,详细介绍了芒景村的概况:历史、人口、民族、节日、风俗、土地、生态等等!进山旅行的一定要来展厅看看 展示了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芒景下寨一带沿路都有客栈、饭店,停车都没有问题,饭店一般不会开到太晚,21点后可能就都关门了,大家吃饭不要太晚。导航设芒景村、芒景小学都可以;到达芒景村后,芒景村委会、展示厅、公共卫生间都在路的右侧;芒景小学及停车场在路的左侧;都很容易看得到。
听说芒洪大寨的八角塔也可以看日出云海,我们在天亮前就开车到了八角塔,打着电筒去了可以看云海的小山坡上。在大风中等到天亮,天气不好,结果失望而归。其实在前一晚客栈老板告诉我们,降温了,明天早上大概率没有云海,我们想来都来了,去一趟,万一有呢。
云雾下的芒洪大寨
芒洪大寨的村尾有棵古茶树王,被村民圈围了起来,以便祭祀供奉。在小山坡站了近2个小时,实在是太冷了,我们就远远的看了一眼,没有走进去。
芒洪八角塔位于芒景村芒洪大寨的入口,导航定位可以直接到达,就在马路旁边,有一块空坝可以停车,没有看到指示路牌,但上去空地后就能看到,这里有八角塔的简介。八角塔虽不显眼,但在当地寨民心目中的地位是极高的。
八角塔曾是芒洪佛寺旧址,现仅存一座八角塔, 该塔雕刻精美、技艺精湛,造型在南传佛教信仰地区较为罕见。八角塔是一座布朗族小乘佛教佛塔,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且反映了景迈山早在清代就存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整座塔的建筑风格独特,精雕细凿,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八角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采用当地红砂岩建造。塔座为八方须弥座式。塔身分为两层,一层中空用于收藏经书,东向设门。佛塔共有23幅石雕图案,塔座8幅为世俗题材的吉祥图案,塔身二层有7幅,东门两侧的2幅为佛教题材图案,雕有释迦牟尼菩说法讲道的场景,其余5幅为花卉、动物、神话人物等图案。顶层浅浮雕则为道教暗八仙。塔身共十六个翼角,雕刻有象鼻、祥云和卷草等。 根据对八角塔的建筑造型、装饰题材与雕刻技艺的研究,推断其建于清代,由澜沧江内的汉族工匠建造。
下山路上风景
(一)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
交通方式:建议自驾或包车。
游玩时间:建议两天一晚,至少一天一晚。
(二)景迈山怎么去?(这是我们去时情况)
1、景迈山公共交通非常不便,建议自驾。上山路线为2个方向,从西双版纳上山或者从普洱上山都可以,建议走环线(普洱—景迈山—西双版纳)不走回头路,也可反方向走。
2、路线1:景洪~勐海县~惠民镇~景迈山。
3、路线2:普洱~澜沧县~惠民镇~景迈山。
4、进入景迈山后,山上的路都是弹石路,可以降低车速,轿车开起来没有问题。
5、景迈山上有公交车,村寨之间可以到达,建议掌握好时间。
⚠️现在去景迈山有限制,需要按照以下通告。
(三)景迈山怎么吃?
1、一般住那家客栈就在那家客栈用餐。
2、客栈一般是当地家常菜,价格实惠,食材新鲜。还有些常见的云南菜和川菜居多。
3、我们住宿的客栈含早餐,没有固定时间限制,起床后告诉老板一声即可,有馒头、白水鸡蛋、红薯、米线。
4、寨子里还有傣族开的的傣味菜和布朗族开的小饭店,游览寨子时也可以用餐后再回客栈住宿。
5、当地特色美食:山上的食材都特别原生态,推荐土鸡、腊肉、茶叶炒鸡蛋。
茶叶炒鸡蛋
(四)景迈山怎么住?
1、客栈主要集中在景迈大寨、翁基古寨、糯干老寨和芒景上、下寨。
2、景迈大寨,寨子大且条件比较好。
3、翁基古寨、糯干老寨,条件可以,位置不错。
4、芒景上下寨,条件可以,民宿不多。
5、目前景迈山客栈基本上都是寨民家自己开的,旺季供需失衡,价格较贵且紧张,需提前预订。寨子里还有很多私人的房间没有挂网上,淡季去现场定也是没问题的。
6、客栈大多都有自家的小院子,也提供餐饮。
👇我们住的客栈,山景房
(五)景迈山怎么玩?
1、逛寨子,体验民俗风情。必逛寨子:景迈大寨、翁基、糯干、芒景。各寨子之间开车10—20分钟不等,各景点都可以开车直达。
2、看风景、看茶林古树,山林风光。
3、喝茶,走在各个寨子的路上,都会非常热情的邀请去喝茶,不在意你是否购买,主人家都会热情的泡好一壶茶与你聊人生故事。
(六)必打卡景点:
1、惠民镇大营盘老寨,打卡大榕树,太美。
2、大平掌古茶林:顺道打卡茶马古道、景迈大寨和佛寺。
3、 艾冷山古茶林:不能错过布朗族村寨芒景上下寨以及芒洪寨的八角塔。
4、傣族的典型村寨:糯干老寨(老寨周围山上都是古茶林,早上云雾特别漂亮,老寨的北侧高台是佛寺,西南侧是观景台,东侧入口有风雨亭,西侧有停车场。)
5、布朗族的典型村寨:翁基(翁基是景迈山保留Zui一个村寨,宛如世外桃源,布朗族的很多人文景观在这里都能看到)
6、建议路线:遗产综合展示中心一观景台一景迈大寨—大平掌古茶林一糯岗一翁基一芒景上下寨一艾冷山古茶林。
(七)景迈山云海
1、有一种云海叫着景迈山的云海,必打卡。
2、景迈山秋冬季是一个云的世界,只要天晴,几乎天天都可以看到云海。
3、理想的云海观赏地有:景迈大寨后山,翁基古寨,老洒坊后山、八角塔。
👇自驾行程路线
途径地:重庆一会泽一墨江—那柯里一普洱市一景迈山一孟连一宜良一曲靖一宣威一重庆
◇那柯里 | 古道蹄声响 入梦那柯里
@https://imfw.cn/l/317549099
◇孟连 | 多巴胺爆棚的中缅边境小城
@https://imfw.cn/l/317549104
◇茶马古道 | 茶之源 道之始
@https://imfw.cn/l/317549109
◇普洱 | 有风的地方 悠闲的慢生活
@https://imfw.cn/l/317549114
◇云南石林 | 天造奇观 世界遗产
@https://imfw.cn/l/317549122
◇景迈山 | 古树茶山 世界遗产
@https://imfw.cn/l/317549273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