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冬季,感知历史,探访福陵、昭陵和永陵三个清朝皇家陵寝

作者:清月 显示图片

       在辽宁,除了沈阳故宫外,还有“盛京三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阳,满语称“谋克敦”,汉译为“兴盛之城”,“三陵”是指福陵、昭陵和永陵三个清朝皇家陵寝,是清朝开国之君及其父祖们的陵墓。
      2023年1月25日和26日,花了两天时间,打卡“盛京三陵”——福陵、昭陵和永陵,此行对清朝历史有了一个直观的感知。

      福陵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世界文化遗产、盛京三陵之一。


【资料】关于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氏,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辽东苏子河流域的建州左卫,父“塔克世”,明朝建州左卫指挥使;祖父“觉昌安”,建州左卫都指挥。努尔哈赤10岁时,母亲喜塔喇氏病故后,受继母纳喇氏虐待。他时常上山采集山货,到抚顺交易售卖。此后,他投身明朝总兵李成梁帐下,作战勇猛、屡立战功,18岁时与佟佳氏·哈哈纳札青成婚。经过艰苦奋战,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新宾赫图阿拉城建立大金国,年号“天命”。
      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口实起兵反明,连续占领抚顺、清河等城堡。著名的“萨尔浒大战”后,努尔哈赤先后占领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北宁等地。从1583年起兵至1619年平灭叶赫,经过36年的征抚,基本统一了女真诸部,创立了八旗制度,同时将女真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等融为一体,为一个新的民族共体登上历史舞台做好了准备。
      1626年3月,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结果失败;同年8月11日,努尔哈赤死于现今于洪区翟家乡大埃金堡浑河水域,终年68岁;8月12日,葬于沈阳城内西北角;天聪三年,正式安葬于福陵。努尔哈赤一生有后妃14人、16子、8女。
      传说努尔哈赤死后(1626),即位的皇太极,没能找到一块称心如意的墓地安葬父汗十分着急。一天他狩猎路过石嘴山麓,见山顶紫云缭绕、佳气葱茏,就起了登山的念头,登顶后见一条长蛇和一只雉鸡正在嬉戏争斗,看见人来雉鸡展翅飞入九霄,长蛇化为光柱直冲云端,皇太极忙命人在山颠立巨石为标,说龙凤争斗之处必为福地。按照中国古代风水学说的标准,石嘴山前临浑河,背依辉山和兴隆岭,周围群山低首拱卫,百水环绕萦回,达到了“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式理气诸吉咸备”的完美境地。建陵于此定能呈现万象朝宗惟我独尊之势。
      1629年陵寝竣工,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哲哲、孝烈武皇后(大妃)乌喇那拉·阿巴亥迁葬与此,初时称“先汗陵”或“太祖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运长久。到顺治八年(1651年),石嘴山因长蛇化为天柱更名为天柱山,陵寝也全部建成,后来在康熙和乾隆年间又续有增建。  


    福陵总面积约19.48万平方米,整个陵园背靠山峦,风景优美,气势宏大。形制为外城内郭,由前院、方城和宝城三部分构成,自南向北渐次升高。陵园周边为青松古林环抱,称“天柱排青”,是盛京胜景之一。
    整个陵墓的布局是典型的清代皇家陵墓风格,按其自然布局可分为三部分,即大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三部分。不同之处在于正红门前有30度的斜坡,长40米宽7米的青砖石天路从低向高,共108蹬。为碑楼,内立康熙帝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记载着努尔哈赤的功绩。
阅读完这些背景资料(其实这是留着给我自己以后再翻阅的时候阅读的),让我们好好看看这座陵墓。

——下马碑——
福陵的下马碑有6座,四座在陵前,两座在东、西红门附近,正红门前两侧的下马碑上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写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正红门——
      陵园的正门,两侧是五彩蟠龙袖壁,四周是矩形红包缭墙将整个陵园圈为一体,正红门为三楹单桅歇山式仿木架结构,上顶铺满琉璃瓦、大脊、重脊、大吻、重善一抹金黄。拱门三道,彩油为饰,上有染金门钉及兽面“铺首”、三道拱门,正中一间叫“神门”,是供所谓墓主“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间平日不开,只是在大祭时供抬祝版,制帛以及其它祭品的官员出入,其它人不得行走。东为“君门”是皇帝祭陵出入之外,西为“臣门”是祭祀大臣走的门。


——神道——
进正红门一条与神门相连的300米长“神道”直至石拱桥。神道和神门有极严格的使用规定,除抬祭品的官员可以通行以外,其它人一律严行禁走,违者受法律惩处。

——石望柱和石象生——
神道两侧成中轴对称,整齐的排列着一对石望柱和四对石象生。石望柱上各坐犼一只,相传犼是龙的九子之一,因其好望,故让其守陵。石象生依次为狮、虎、马、骆驼。据说,石马是仿当年努尔哈赤的坐骑龙马——一种典型的蒙古马雕刻的。


科普照片:


——一百单八磴——
    清代陵墓有一项特殊的规定,神道与隆恩门之间必须修一座建筑做隔断、名曰“一眼望不断”,寓意大清江山万事一系。
根据地理条件,沈阳福陵位于神道和方城隆恩殿之间建有108级台阶,俗称“一百单八磴”,它青砖铺就,由于福陵的主体建筑修建在天柱山巅,而大红门及神道、石像生则建在山前的平地上,两者之间隔着一段倾斜度约为45度的山坡,因此修建了一条从低向高的青砖石路进行连接,这条路“天路”长40米宽7米,108级台阶,两侧为1米砖砌透孔扶手墙,墙顶覆黄色琉璃瓦,色彩艳丽。

为什么台阶的数目是108,而不是别的数?
    1、与星与星宿有关,即108指36颗天罡星和72颗地煞星,意为福陵将天上的星宿踏于足下,即保福陵平安,又显皇权神圣。
    2、民间传说:据说负责修建福陵的总监工草菅人命,虐待民工。鲁班神灵来惩治此人,总监见事不妙,急忙跪地求饶,共磕了108个响头,在福陵的设计图上留下了一个挨一个的108个头印。修陵的工匠们悟出了其中的奥秘,于是就修建了这一百单八磴,不仅解决了建陵中遇到的地势难题,使山上的主体建筑成为了一个整体,此外从山下仰视福陵的108磴还会发现,它并非一排天阶直通向上,而是一波三折。
在108磴的首尾建有两座石桥,它避免了福陵遭受雨水的冲刷和侵蚀,起到了排除积水的作用。这对古建筑的保护十分有利,也为后人留下了妙趣横生的景致,即使是依山而建的唐陵也没有此貌,是陵寝建筑布局中的大手笔,开创了中国建筑史的先河,堪称中国历代陵寝建筑中的独一无二。

站在桥上拍,显示不出45度的视觉:


科普照片:


——神功圣德碑楼——

沿一百零八磴台阶拾级而上,在一个平整的台地正中建有一座重檐歇山式碑楼,内立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康熙帝撰写,内容是歌颂祖先创业开国的功德。


福陵神功圣德碑有一奇特的现象,每当阴雨天气,碑身的背面会显现宽袍大袖,飘飘然如踏云而来的观音侧身像,又称观音石。碑楼内地伏四角各雕一凹型海水漩涡,每个漩涡内各雕一鱼、鳖、虾、蟹,阴雨天漩涡内会蓄满水,古称“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现象。


——方城——
    方城为砖筑长方形,周长约370米,墙高约5米,墙上有马道、垛口, 墙城的四隅各有一座角楼,均为二层重檐歇山式,南面正中辟门,黄琉璃瓦顶。是一座最具满族特色的城堡式建筑,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


——站班松——
    隆恩门两侧有八颗松树,象征皇帝生前文武大臣垂手恭立于门前,故称为“站班松”。


城门外粗大的口是用来搁置栓门的,因为是陵墓,所以门栓在外:


——隆恩殿——
    即方城正殿,建在五尺高的大须弥座上,是祭祀的重要场所。


    隆恩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周围边廊。上盖黄色琉璃瓦,架梁全部为和玺彩绘,隆恩殿三间四门八窗,明三间以隔扇门为装饰。



殿内有大暖阁,大暖阁内有小暖阁,供有灵牌。


    隆恩殿前有焚帛亭,两侧有东西配殿,均为歇山式建筑,带回廊。


      沿隆恩门两侧砖砌石阶,拾级而上便到了方城之上。相传,秦始皇陵的内埠和外郭,就是按秦都咸阳的规制建造的,由此皇陵中的方城是都城的象征,以体现“事死如事生”。


——石柱门、石五供和券门——
隆恩殿后,石柱门、石五供和券门。



——大明楼、圣号碑——
    方城大明楼中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福陵圣号碑。
    “圣号碑” 与其它碑制不同,具有特殊的地位。碑面用朱砂染成红色,碑文填金,其它各部用红、黄、白、兰、绿五色彩丝,金光闪闪,鲜艳夺目。
    清末以后由于失修色彩脱落,特别是1962年5月7日大明楼着火被毁,此碑受到一定损失,现在的大明楼为后来修复。


——月牙城——
    在直达宝顶的方城后正中辟一劵洞门,直通其后月牙形小院,人称月城。将此院建成弯弯的月牙形,是缘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古语,满月象征团圆,月牙则代表离散。帝王死亡也是一缺,由此以示悲哀。这种建筑历朝没有,唯清朝所创。


——宝城——
    月牙城北一座半圆形的“城”即宝城。相传修宝城要用“童子夯”,即用十岁左右的男童踩踏,不能用木夯或石夯,古人心中童男童女是圣洁、吉祥的象征。
    北墙正中为琉璃照壁,据说照壁是地宫的入口。当年朝廷修完宝城地宫后,为防止陵工泄密,逼迫他们服用一种失声药,从此都变成了哑巴,月牙城因此也叫哑巴城。


——宝顶——
    宝城中间高大的土丘——“宝顶”,宝顶之上的一棵榆树,是附会新宾永陵的神榆。


——地宫——
    “宝顶”之下是福陵的“心脏”——地宫。努尔哈赤及皇后、太妃长眠于此。


——陵松——
福陵有三万多颗古松,是这里的一大特色,三百多年来,古树挺拔参天,默默滴守候这一方净土。


在陵园里栽种树木,是古代的一种制度,详见以下科普照片:


      昭陵,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1927年奉天省政府将清昭陵辟为公园,因位于沈阳市区北部,故称为北陵公园。
      昭陵是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也是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风格与福陵差不多,但有几处特别之处,至今仍是不解之谜。

——为何用“昭”字作为陵名?
有关清昭陵的名字有三种不同的解释,其一为仿效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而得名,其二说与古代昭穆制度有关,其三为彰显功德之意。到底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至今成谜。
——隆恩殿前石狮子为何雌雄错位?
清昭陵隆恩殿前的石狮子雌的在左雄的在右,不符合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这也是昭陵的一大谜团,至今未解。
——清昭陵地宫扑朔迷离?
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的遗体是火化的,并没有棺椁,而是骨灰瓶。所以,清昭陵到底有没有地宫始终是一个谜。据说地宫前照壁那幅浮雕(图5)藏有地宫秘密,但至今仍然无解。
——正红门两侧琉璃袖壁上的龙,为何一绿一黑?
——龙身和围绕着的琉璃瓦上刻画着数字(图8),代表什么,至今仍然无解。
——现在见到的铁链估计不是原来那根了,但资料介绍说,建造时就有的。
传说当年雕刻神兽时,石匠的手被划伤,鲜血滴在石兽身上,使石兽有了灵气,经常伤害守陵的士兵。于是,皇帝下令用铁链锁住石兽,以免其危害人间。

有意思吧,那我们就带着诸多不解之谜,好好看看这座清朝入关前的最后一座皇家陵墓。

(题外话,2023年1月21日,大年三十,磨磨蹭蹭到中午才出门,坐地铁来到北陵公园已经是中午13点45分,结果人家说今天是除夕,北陵公园随便逛,昭陵14点关门不对外了,好吧,进去踩点,走到门口再看看。1月25日,年初四,再续前缘,再次来到昭陵,零下18度晒着太阳逛陵墓,别样旅游体现,相当有趣!)


购票后进入这个大门,到达陵园门口,路程长达2公里(没记错的话),可以乘坐电瓶车,也可以慢慢散步前往。


我是选择边走边看,好几个冰湖装扮得五彩缤纷,高亢的音乐此起彼伏,当地市民有的在冰上快速飞舞,有得踉踉跄跄,有的坐在凳子上双手奋力扒拉着,我这个南方小土豆被快乐感染着。。。

走了1公里多,到达皇太极广场。广场中心矗立一尊皇太极塑像。
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文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青年时随父亲创业征战,屡建功勋。1626年被拥戴为新汗王在沈阳继位,1635年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次年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在位期间国力大增,为大清入主中原奠定基础。1643年病逝于沈阳故宫,葬于城北清昭陵。


与福陵一样,参天古树千奇百怪神态各异,给昭陵增添神秘的一抹色彩。


——石牌坊——
走过神桥漫步台阶,一座石牌坊巍然耸立着。它是古代建筑里一种特殊的门,也是明清时代建筑,用于装饰寝陵、增加气势、表彰功德。石牌坊4柱、3间、3楼,雕刻各种花卉图案。



柱脚下有坐狮4对、獬豸1对,生动逼真。整个石坊雕琢精细,堪称石雕艺术的精品。


——正红门——
    穿过石牌坊拾级而上,就到了正红门。正红门便是陵寝的总门户,建于顺治六年,单檐歇山式建筑。三拱门正中的叫神门,东侧为君门,西侧为臣门。神门是当时供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
,此门只在大祭时开启,只许抬祭品的官兵进入。皇帝祭陵走君门,祭祀大臣走臣门。


——琉璃袖壁——
正红门东西两侧墙壁为一字琉璃袖壁,袖壁上镶嵌着五彩琉璃行龙。不解之谜:正红门两侧琉璃袖壁上的龙,为何一绿一黑?



——东、西跨院——
在正红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处院落。东跨院为更衣厅,是后嗣皇帝谒陵按制更衣休息之地;西跨院为宰牲亭,是祭祀前宰杀祭用牲畜之地。


——神道——
走进正红门,才是真正进入陵墓区域。
脚下一条笔直的石路叫做“神道”,神道由长条木板铺成,通向陵寝后部。它是整个陵寝的中轴线,昭陵的主要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对称分布于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除了抬祭品的官兵可以走“神道”,相传当时其余人走“神道”都会有如下后果:“横走罚,竖走杀,马过砍蹄”。


——华表、石像生——
      在神道两旁矗立着两根洁白晶莹的华表,华表柱顶部端坐着一只石兽。似犬非犬,披鳞挂甲,它叫做“吼”,生性好望,所以也叫做“望君吼”。面南的“吼”叫做“望君出”,面北的“吼”叫做“望君归”。
      顺着神道两侧看,还有6对石像生,依次为狮子、獬豸、麒麟、白马、骆驼、大象。这些石兽虔诚地守护陵寝,也成为了逝者皇太极身份地位的象征。


——神功圣德碑亭——
      往前行便是神功圣德碑亭,又名大碑楼。


内立巨形石碑,重达10万余斤。碑文共1810个字,由清初著名文臣高士奇等撰拟,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文治武功。驮碑的叫做赑屃,喜好负重,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第一次到这么巨型的赑屃,果然是帝皇家的:


——隆恩门、五凤楼——
继续往里走,进入方城,这是昭陵的第三部分了,也是昭陵主体的祭祀区。
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方台式砖石结构,门楣正中用满蒙汉三种文体竖刻“隆恩门”三字,隆恩门的顶部是门楼,俗称“五凤楼,”五凤楼是仿沈阳故宫凤凰楼而建的。



门栓:


——隆恩殿——
      沿着隆恩门进入到方城,方城的主体建筑是隆恩殿:


     隆恩殿是陵寝的正殿,又称“享殿”,是供奉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神位的地方,也是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


 昭陵的不解之谜:隆恩殿前石狮子为何雌雄错位?殿前的石狮子雌的在左、雄的在右,不符合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这也是昭陵的一大谜团,至今未解:


——东、西配楼和配殿——
      隆恩殿东西两侧均辅以配楼和配殿,东配楼和西配楼为清代存贮祭祀所需果品之处;东配殿为祭祀时尊藏祝版和制帛之处,西配殿为举行祭礼时诵经作法之处。


——角楼——
      隆恩殿四隅各设立一个角楼,角楼在当时可供官兵登楼远眺,起到保护陵寝安全的作用。


——棂星门和石祭台——
      隆恩殿后面是棂星门和石祭台。棂星门两边由两根方形石柱,又叫“二柱门”;石祭台由汉白玉雕造,为举哀和献祭酒之处。


      柱子顶端各有一只护陵兽,传说陵寝的地宫门就在石祭台下面,这两只石兽就是用来护卫陵寝的,护陵兽的身上都各锁着一条铁链。
     传说当年雕刻神兽时,石匠的手被划伤,鲜血滴在石兽身上,使石兽有了灵气,经常伤害守陵的士兵。于是,皇帝下令用铁链锁住石兽,以免其危害人间。
究竟是传说还是真事,成了昭陵的不解之谜:


——券洞门——
这道门就是方城的北门:


——月牙城——
      形状宛如一弯新月,又名哑巴院。据说当年修陵时怕陵工泄露地宫秘密,地宫封闭后将陵工们集中到月牙城内,强迫每人吃一种药,从此都不会说话。


——琉璃照壁——
北墙正中有彩色琉璃照壁,与福陵不同之处在于,照壁上共有13朵牡丹花,枝繁叶茂,翠绿琉璃,为这座月牙城添加了几分色彩。据说这里藏有打开地宫的秘密,你能看得出来吗?


——明楼——
      登上城墙,走进昭陵的明楼。明楼里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碑额浮雕二龙戏珠,正中开光部分是以满蒙汉三种字体书写的“昭陵”,碑身也是以满蒙汉三种字体书写的“太宗文皇帝之陵”。




——宝城——
走在城墙上,看到一个半圆形的宝城,宝城中间突起的地方是昭陵的“宝顶”,它的下面便是地宫,埋葬着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地宫至今没有被打开。


清昭陵地宫扑朔迷离?
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的遗体是火化的,并没有棺椁,而是骨灰瓶。所以,清昭陵到底有没有地宫始终是一个谜。据说地宫前照壁那幅浮雕藏有地宫秘密,但至今仍然无解。


最后,再回到正红门,看看绿色琉璃袖壁上,龙身和围绕着的琉璃瓦上刻画着数字,代表什么,至今仍是不解之谜。


      2023.1.26  今天继续打卡永陵。路途有点远,坐沈阳去新宾县的班车,两个半小时后中途在永陵镇下车,永陵距离这个镇2公里。

      永陵,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称兴京陵,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尊为永陵,这里是清朝皇帝的祖陵,陵内葬有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曾祖父、祖父、父亲、伯父、叔父等人及其老婆。
      从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


      永陵的建筑特色基本与清代的“前朝后寝”的陵寝形制一样,二方一园,南北排列,三进院落。


与福陵和昭陵相比,规模小很多,但永陵有四最、九特、十不全之说,相当特别,下面记录一下:

“四最”:1,辈份最大、2,宝鼎最小、3,碑楼最多、4,形制最简。
“十不全”:一缺石象生,二缺华表,三缺石牌坊,四缺神道碑,五缺方城角楼,六缺陵寝门,七缺石五供,八缺大明楼,九缺哑叭院,十缺大地宫。
九大特点:
 1,永陵的正红门的门户以六扇木栅栏门启闭,既可谓一特。
2,福陵正红门两侧设有五彩蟠龙袖壁,永陵却没有。福陵正红门外左右各有一座石牌坊,永陵也没有。
3,神道,永陵由正穴向南一条长约1公里的笔直神道,极为震撼,但是却没有华表和石像生。
4,碑楼,永陵并列四座碑楼场面宏大、气势不凡。且每座碑楼前后辟门,这有别于福陵碑楼的四面辟门。福陵的碑楼檐下没有斗拱,而永陵四碑楼却铺作三翘七栖斗拱。
5,方城城门,永陵方城入口称为启运门,启运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与福陵方城重檐式隆恩门不同。
6,蟠龙影壁,福陵无论在隆恩门二侧或正红门二翼皆有彩色琉璃蟠龙袖壁。永陵正红门两侧没有,却在启运门两侧,它不是琉璃材质,而是陶制烧造外饰彩绘而成,这是清皇陵中绝无仅有的。
 7,焚帛亭,永陵方城内的焚帛亭为青砖瓦砌筑,而其他陵墓的是汉白玉燎炉和琉璃燎炉。
8,方城城墙,福陵中方城墙为城堡式,墙体宽厚,人可在城墙上往来行走。永陵方城城墙仅为单墙上覆脊瓦。
9, 宝城和宝顶,自古以来帝王陵寝只能葬帝王一人及其后妃,绝无祖孙君臣共一陵的情况。永陵中除了葬有努尔哈赤的四祖以外,还有两位郡王、贝勒,君臣共为一陵是永陵的特别之处。

除了以上这些,还包括碑楼门前的“彩绘石雕坐龙”、启运殿屋脊上的“日、月”龙吻。

好了,科普完,那我们就好好看看这座特别的清朝皇帝祖陵。

与福陵和昭陵不同之处,下马石在2公里以外:


清永陵的布局,简单说来,就是个三进院落。与福陵和昭陵相比,规模就少很多了,但他的辈分最大,努尔哈赤的多位长辈埋葬于此。

永陵的正红门的门户以六扇木栅栏门启闭,是为九大特点之一。这种木栅栏为建州女真人“树栅为寨”的古老生活遗俗,突出了满族早期建筑特色。这么低矮的正红门,如此低调,毫无皇家寝陵的气派:


穿过前宫门,没有石象生、华表、石牌坊、神道碑等等皇家寝陵的标配,一步到位,四座碑楼直接映入眼帘。


四座相同形制的碑楼,三翘七栖斗拱,从西向东,依次为肇祖猛哥帖木儿、兴祖福山、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的碑亭。



碑亭内各立贔屭座神功圣德碑,碑上分别镌刻着颂扬四祖文治武功的铭文。


驮碑的赑屃没有昭陵的那么巨型硕大,但却是呆萌呆萌的:


方城城门,永陵方城入口称为启运门,启运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与福陵方城重檐式隆恩门不同


福陵无论在隆恩门二侧或正红门二翼皆有彩色琉璃蟠龙袖壁。永陵正红门两侧没有,却在启运门两侧,它不是琉璃材质,而是陶制烧造外饰彩绘而成,这是清皇陵中绝无仅有的。



穿过启运门,即步入第二进院落。院落内的正殿名启运殿,是供奉四祖神位及祭祀的场所。



启运殿屋脊上的“日、月”龙吻。
清帝诸陵享殿大脊的两端均为鸱吻,唯永陵享殿大脊的两端是龙吻。尤为独特的是,在龙吻侧剑把上,分别透雕“日”“月”二字。日字在左,月字在右,日字与月字合则为“明”字。将“明”字分开置于大脊两端则有破明(朝)之意。此为永陵的奇特之处。


启运殿后,便是墓冢,称为宝城,宝城内南北长18.7米,东西宽22.4米,分上、下两层。上层葬肇、兴、景、显四祖,其中肇祖陵为衣冠冢,下层是努尔哈赤伯父、叔父的墓地。


自古以来帝王陵寝只能葬帝王一人及其后妃,绝无祖孙君臣共一陵的情况。
而永陵中除了葬有努尔哈赤的四祖以外,还有两位郡王、贝勒,
君臣共为一陵,实属罕见,这是永陵的特别之处。


焚帛亭,永陵方城内的焚帛亭为青砖瓦砌筑,而其他陵墓的是汉白玉燎炉和琉璃燎炉。


方城城墙,福陵中方城墙为城堡式,墙体宽厚,人可在城墙上往来行走。
而永陵方城城墙不到2米高,单墙上覆脊瓦。


庆幸在寒冬腊月来到这里,红墙白雪,难得一见:




规模不大的永陵,很快就能游览完毕,回到2公里外的永陵镇,坐班车回沈阳,至此,打卡“盛京三陵”之行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