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塔之(76)——开封繁(Pò)塔

作者:邢铁申 显示图片

  开封地处中原腹地,地势平坦,少有凸起之地。
  在老城的东南方,有一小丘,当地人一般将这种小丘叫“台”。平原之人可能喜欢高台,王侯将相更喜欢,高台周边,留下了众多名人足迹,保存了众多古代和近代的历史遗迹。繁塔就是其中之一。


  繁塔在这里读繁(Pò)塔,繁(Pò)塔建繁台之上,附近的居民多姓繁,繁做为姓氏读(Pò),地名随姓的音而称为繁(Pò)台,塔自然也就名繁(Pò)了



  繁(Pò)塔原名“兴慈塔”,是开封地区兴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开封地区现存古老的建筑之一。
史书载,繁(Pò)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47年),何时完工史书无记载,寺内有块碑记载了淳化元年(990年)建塔工程捐献钱物人名单,说明二十年后塔还在建设中。根据塔身的体量推断,依当时的技术条件,没有三、五十年是建不起来的。




  繁(Pò)初建成时为六面九层,高度有80多米左右,是一座巨型佛塔。开封有民谣唱:“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达繁(Pò)塔腰。”当年的繁(Pò)塔,今天只残存三层。元代,繁(Pò)塔被雷击中,毁掉了两层,依然十分高大。明朝初期,朱元璋之子朱标迷信风水,且忌惮当时分封在开封的弟弟周王朱肃,认为开封有王气,为维护自已的地位,“铲封王者之气”,下令将繁塔铲去四层,只留下三层,可惜铲错了地方,周王没能成为天下王者,却让燕王夺了其子皇位。清朝初期,有僧人在原来三层残塔的基础上,加修了一座六级小塔,形成了今天形似编钟的独特面貌。
  今天我们看到的塔多为两种,一种为方形,多为唐及五代时期;一种为八边形,多为宋、明之后。繁(Pò)塔的六边形,是中国塔由方形向八边形过渡时的一个代表。
  繁(Pò)塔塔身用不同的加釉灰色方砖砌成,每块砖上均雕有佛像,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罗汉等。雕工精细、形象鲜明。在塔内各层的墙壁和登道上,还镶嵌着琳琅满目的宋代石刻题记。塔身各面转角处都有砖砌的倚柱,相邻两倚柱之间砌出凸于塔身外二层砖来模仿木构建筑上阑额的做法,阑额凸出的深度与倚柱齐平,阑额上又砌出凸出塔身约一层砖深度的普柏枋。一层南北设门,圆券门敬佛,方型门洞作为走道。二层北边、东南边、西南边皆设佛龛,南边设门洞,三层西北开长方形洞口,直通塔顶平台。
  繁(Pò)塔被围在繁(Pò)台上一个小小的院子里,院子小到要拍个繁(Pò)塔的全景都紧紧靠着院墙。小院东向开一小门,明码收费。小院的西、南面有许多破旧的民房,北面的缓坡上散落着不少垃圾,许多的少男少女在放风筝。只有古迹爱好者和信众们会走进小院,去读昔日的历史,去追求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