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 | 世界越来越美了,我只想被阳光晒透

作者:Joyce 显示图片

“两洋三洲五海”的战略要地,沟通着亚欧非,多元经济与文化交汇碰撞的大熔炉。

当厚重历史与华丽现代交织,当信仰让人与人之间真诚链接、却又让这片土地常年充满争端;当沙漠与海、高原与地表最低点在这里相遇……坦诚来说,开始写关于中东的记录,着实需要一些决心与勇气——一篇文字能够承载的好像的确太少。索性,尝试从一个“闲逛者”的视角,还原一些不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在地感受片段。

本文从适合中短途游览的部分海湾地区(阿联酋-阿布扎比、卡塔尔、阿曼)和约旦写起,对于临时起意、偶尔经停、参加各种展会和洽谈间隙间的行者,这篇记录也许能给你一些灵感。









1. 冬季天气更舒适
2. 防晒!补水!(可上油类护肤品)
3. 穿搭:喜欢的围巾必不可少;参观宗教类场合提前备上覆盖度高的服装,也可以到当地的市集(Souq)购买
4. 礼仪:当地人招待做客,尽量不要拒绝主人递上的咖啡/茶(客人不喝可能会被看成是对主人的不信任)/甜品(寓意是送甜甜蜜蜜!);商务场合,阿拉伯人习惯在见面时问候十几次才谈正事(除非非常熟),且应只问候其家庭而不问候其太太(与男士谈话避免主动问及其夫人)。


联邦各酋长国中,阿布扎比实力最强,迪拜次之,联邦经费基本上由这两个酋长国承担,其中阿布扎比负担最多。两个酋长国间仅相隔1.5小时车程,却给人以几乎全然不同的感受。如果要用文字描述:需要安静又不失趣味的假期时光,选阿布扎比;寻找新的刺激感官体验,选迪拜。

在阿布扎比,未必要按固有制式赶行程。

冬季,这里的阳光明朗清透而不炙烤焦灼,亚热带干燥气候的风舒适吹拂。规整设计的街道简洁明快,踢着人字拖行走,总是心情明媚:往来行人的衣着色调多为黑白,步履悠闲地穿梭在以浅色为主色调的建筑间,在温和光线的笼罩下,一切都显得格外宁静平和。

作为阿联酋首府,阿布扎比并未呈现资源与权力高度汇聚下的紧迫感,精心设计的绿化和海滨大道在这座海湾南部的明珠之城舒展着融成一片。不妨暂时把脑子里的各式行程计划清空,换上最舒适的鞋子,随性走走。


“但是酒店、沙滩和商场不足以让阿布扎比和其它著名城市区分开来,只有文化、价值观和主张能够做到。”——阿布扎比文旅局局长Saif Saeed Ghobash

阿布扎比卢浮宫起源与2007年法国与阿联酋签署的政府间协议。在这里,只要惦记着“连接”,仔细观察和感受建筑结构、布展思路、藏品分量,便能在细节间洞见西方与阿拉伯文化的和谐对话和暗流涌动的野心。





作为法国在海外最大的文化项目,在卢浮宫及其他法国博物馆支持下,馆内拥有涵盖了所有历史时期和所有人类文明的永久性藏品。布展从历史时期和所属风格与主题为主线,久负盛名的西方作品和阿拉伯文明交替,向参观者娓娓道来。



正值博物馆5周年庆典,法国卢浮宫将这幅Saint John the Baptist(公开信息里达芬奇最后的一幅画作)慷慨出借2年,展出于阿布扎比卢浮宫的永久画廊内。这也是这幅重磅藏品离开法国卢浮宫周期最长的一次,也足以探见法国对经贸合作的诚意和阿布扎比扩大国际文化影响力的意图和野心。


永久画廊中,还有另一幅颇耐人寻味的文艺复兴时期肖像作品(A Portrait of an African Woman Holding a Clock, Annibale Carracci)。

通常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鲜有将黑人作为画面主体,多是避免出现、抑或是处于边缘和衬托作用,而这幅画中的黑人女性拥有清晰的正面肖像,穿戴齐整,眼神坚定且有力。肖像是原本另一幅大画的残留部分,而原作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观众和学者只有通过画面中的细节推测这位女性的真实身份:有人猜测这是一位黑人奴隶或仆人,却又被她犀利的眼神困惑,难以得到最终定论。




观画期间,刚好记录下这幅身份成迷的女性画面面前,男性视角下的影像、推着儿童车匆忙经过的母亲、自由探讨的女性和发呆沉睡中的女童。

女性身份本就丰富多元且充满无限可能,仅凭画面残存的边角和对肤色的既定认知推测答案,或许还远远不够。



馆内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收藏同样丰富,按照作品特征,对陈列进行“混搭”:创作风格进入超现实主义时期的毕加索、灵感来自于毕加索和马蒂斯的夏加尔、先锋派艺术家Natalia Goncharova、单色创作家克莱因…颇有一番观看神仙同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趣味。

Between Darkness and Light, Marc Chagall:


Natalia Goncharova (Portrait of a women) 和毕加索 (Woman In Blue, 1944) 作品同框:


Yves Klein代表性创作 (Untitled Anthropometry Ant 110):





天气正好,阳光穿过多层镂空金属交错叠加、重量与埃菲尔铁塔一致的穹顶,自由跳跃着洒在地面上,呈现出棕榈树林下枝叶婆娑之感。



对于阿拉伯人来说,棕榈树有着特殊的意义。阿布扎比附近的艾因绿洲(Al-Alin)以棕榈树林为主,被认为是阿拉伯文明诞生地:阿拉伯人在这片棕榈树林中利用雨水和地下水建造了水利系统,人口得以繁衍生息并迅速壮大。

当象征法国精神的埃菲尔铁塔与象征阿拉伯文化起源的棕榈树以如此方式呈现和交互,很难让人不驻足感叹法国人的浪漫。






建筑本身的设计灵感也因地制宜,源自博物馆选址所在的Saadiyat岛——一座位于沙漠与海洋的交界处的泻湖岛,在光影之间呈现万种风情。

和阿布扎比最大的清真寺“谢赫扎伊德清真寺”相仿,使用了通体白色的建筑色调,并在建筑物周围设计了水池。





阿布扎比的城市街道设计以多元需求平衡为导向,在展现热情与包容的同时,专注于前沿且保护文化资源的城市设计,进而培育阿拉伯穆斯林基础社区、创造城市居民和建成环境间的良好舒适互动。




在《阿布扎比2030》的展望中,面对气候炎热、汽车拥有率极高的城市状况,形成了促进步行、创造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目标——街道必须反映阿布扎比独特的人文与环境:多种类型的人群和文化混合,其街道应具备热情好客、多元包容的特点;同时,在炎热潮湿的滨海沙漠气候中,街道需要通过创造适宜步行的网络、遮蔽的环境、高效率的水利用与回收、通风降温廊道等方式贯彻可持续的环境政策。



为了更好落实这些目标,阿布扎比对街道使用的优先权进行了行人-公共交通-自行车-机动车的排序划分,并基于此对道路设计、行车要求和建筑位置的定义形成了严谨的规定,包括文化包容度、街道使用效率、清真寺和学校等社区设施的可达性等等。





在这里踢着人字拖在街道间漫无目的地行走时,总能感受到往来车辆川流不息却井井有条;道路四通八达、生活便利而丝毫不拥挤;阳光毫不吝啬地倾洒,仍能在微风和树荫下感到行走的惬意。

看似慵懒闲散的街区生活表象之下,实则暗藏着无数的发展决心和规划纪律——正是这些全面的思考设计和严谨的落成,支撑了这些表面上看轻松舒适的日常。








谢赫扎耶德·本·苏尔坦·阿勒纳哈扬是首任阿联酋总统,连任6届,被本国人尊称为国父。谢赫·扎耶德见证了阿联酋一无所有的时期,他敞开了阿联酋的大门,接受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不同的信仰,也自此奠定了阿联酋开放文化、包容且注重合作的基础,成效在许许多多的建筑与文化体验中延展开来。


提到中东最奢华的地方,非阿布扎比总统府(Qasr Al Watan Palace)莫属。这里也是其现总统府所在地,占地150公顷,以精巧绝伦的设计、丰富的馆藏和别开生面的活动生动诠释着阿联酋文化内涵和灿烂历史。

馆内有各类文物和珍贵手稿,讲述着阿拉伯世界对人类科学和人文艺术方面的贡献,延续着国父对知识的尊重、对多元价值的包容与重视、和崇尚光明与合作的理念。





厅内的椭球形金色雕塑名为“The Power of Words”,是艺术家Mattar Bin Lahej为总统府设计的三件作品之一。这是一位来自迪拜的艺术家,在绘画、雕塑和摄影方面自学成才,善于通过字体艺术和钢材结构的结合进行创作。点开艺术家本人的Instagram账号,扑面而来是他创新、前沿和大胆的创作,简单而不失精致,独树一帜的风格耐人寻味。



椭球体的设计直接引用了阿联酋国父谢赫·扎耶德的言论:“Wealth is not money and oil. Wealth lies in people, and it is worthless if not dedicated to serve the people.”这段话被处理成阿拉伯语的书法样式,镀金形成一个摆设与参观交互兼具的椭圆球体,重达6吨——恰如这些文字的厚重份量。




正午,璀璨阳光与宫殿装潢交织,若醇厚隽永的焦糖。大厅内富丽堂皇,颜色组合与意象携手共舞,将奢华质感拿捏和表达得恰到好处:米色和蜂蜜色代表着阿联酋在灿烂阳光下颜色变换的沙滩、白色代表纯洁、蓝色代表天空——也正是这些清透的白色和清冷蓝色,中和了金碧辉煌的“土豪感”,在克制中彰显宫殿的顶级质感;吊灯和环形布局,象征着阿联酋对光明与平等的承诺。










从外观看,建筑彰显着16-18世纪流行的莫卧儿时代伊斯兰建筑精华:尖拱门、硕大的洋葱式圆顶穹窿、小圆顶凉亭等建筑构件的组合;奢华的庭院、精致的装饰和郁郁葱葱的修剪过的花园,形成一种既简洁明快又富丽的风格。








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是全球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其建成来自于谢赫·扎耶德的构想:一座不仅是当地穆斯林的信仰精神和文化园地的清真寺,也是一座海纳百川的文化圣殿,希望到此参观的众生能找到心灵的启迪。

整体而言,宗教类场合是对穿着覆盖度要求最为严格的场所之一,关于参观时间与着装的规定也会定期更新,出发前可以先到清真寺官网查看最新讯息。如果选择在白天到访,莫兰蒂色系的长袍和头巾都会是出片的选择——当然,传统的黑白永远不会出错。 






傍晚,当太阳的余晖渐渐隐匿至云层之后,丹楹刻桷的清真寺在橙蓝交接的天空幕布上形成剪影。建筑外墙的白色大理石被灯光染上一层静谧的蓝——蓝色灯光能够随月光变化调整明暗;暖黄的室内灯光交相呼应,摩肩接踵的人影梭梭,眼前的一切倒映在光洁且纹路设计考究的地板上,形成一幅神秘又肃穆的画卷——夜晚的清真寺成了玲珑剔透的殿堂。



人在寺内穿行,光亮、水池、蓝色、穹顶、大地和规整的几何,相较白天的耀眼直白,更多了一层深入人心的信仰氛围感,在夜幕之下,让人不禁有无限想象、又深感宇宙的规则和纪律。

近几年来,随着中东世界开始大力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阿布扎比清真寺也比过往接纳了更多倍数的游客。清真寺中央空地已经被围起不再开放,拥有世界上最大花纹的大理石瓷砖依然光洁地映射着倒影,而寺内也更多了一些建筑和宗教之外的表达。





拱廊两侧立着数千根(1096)由白色大理石镶板制成的柱子,每根柱子顶部的棕榈树装雕刻都由黄金打造而成。行至清真寺祈祷大厅内,墙体的空白占比骤然降低,象征着天堂与花园的伊斯兰藤蔓蜿蜒盘踞,与吊顶的斯华洛世奇水晶灯交相呼应。





主祈祷殿内的空地中央聚集着到访的小团,画面像极了会在一千零一夜中出现的场景。

奢华的细节继续在室内的每个点位上延续:地面上是全世界最大的手工波斯地毯,图案是伊斯兰大奖章,材质质感精细无比,采用含70%来自伊朗及新西兰的顶极羊毛,由1,200名伊朗工匠花费1年编织而成。环顾四周,设计灵感来自于珍贵的枣树的柱子在暖色的光线下轻闪微光,青金石、红玛瑙、紫水晶、鲍鱼壳和珍珠母跳跃着镶嵌其间。



再往殿堂内部,殿墙中央的金色内凹(壁龛),是清真寺建筑里不可或缺的一项元素,也是信徒朝拜、指向麦加的方向,所以这面嵌着壁龛的墙也称为朝拜墙。墙的设计灵感来自可兰经中(Surah Mohammed-15)的天堂,向观者将天堂中丰富的河流娓娓道来:水河、乳河、蜜河与酒河;而壁龛的金黄色玻璃马赛克,正如向下流淌的金色蜂蜜河,细细密密、耀影扑闪。


离开时,从车窗里回头看,宣礼塔在深紫色的夜幕中傲然屹立,分不清时设计意图使然还是主观认知的巧合,夜色为这里叠加了仿佛无限的关于严肃梦境的想象。


在一个饥肠辘辘又无所事事的午后,穿过一条文化商业综合街区Al Maqta' St,闯进一间当地出名的洞穴咖啡馆。


和大多数聚集场合一样,身着长袍的宾客们在男女区分开落座。不知道是店员有意安排还是巧合,我的位置非常巧妙地位于两个区域之间中线上的小桌——左手边是披着黑袍、低声细语的精致女性,右手边是穿着白袍、肢体语言慵懒而开放的男性。


和隔壁桌闲聊,得知这是他们朋友新开的店,在Instagram营销和运营上颇有心得,很快便聚拢了一群铁粉、热度在城内攀升——甚至,精准触达至出发前的我。

在用户习惯上,当地人没有在用类似大众点评的软件,而是在Instagram的一站式推荐账号上搜罗最近的好去处。


不知不觉听着歌发呆了许久,准备起身离开时,店员才过来说我的账单已经被隔壁桌临走前顺带付过了。或许正是这些不经意间的善举,让好意在人与人之间链接流淌,构成了谢赫扎耶德理想中互信互助的人文氛围。

走出门,傍晚的阳光已经把天际染得金黄烂漫,洋洋洒洒地给每个人都镀了一层毛绒绒又懒洋洋的金边。风嬉戏着拂过脸颊,脑海里不由得浮现黑塞的文字:

“Die Welt ist schöner geworden. (世界越来越美了。)
Ich bin allein, und leide nicht unter dem Alleinsein. (我独自一人,却很自在。 )
Ich wünsche nichts anders. Ich bin bereit, mich von der Sonne fertig kochen zu lassen.(我别无所求,只想被阳光晒透。)”



在关于阿布扎比记录的最后,想插入一张在迪拜拍到过的最钟爱的一张影像。谈到阿联酋,迪拜作为经济中心早已享有远超其他酋长国的知名度,除了它人尽皆知的酒店、沙漠和海湾体验之外,我对这里最深的感受浓缩在这个奇幻的图景里——不足3平米的天地之中,纵览折叠的三重世界。


作为一个位于中东和亚洲交汇处的半岛小国,卡塔尔长期以来也一直是不同文化的熔炉,拥有大量的文化场馆,而这些场地多集中在首都多哈——传统与现代在目光所及之处的点滴中互相渗透。

如果计划一个看展一日游,这个穿梭于现代艺术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粉色小巴士正好合适。博物馆开放时间整点发车,停靠在展馆出入口处,十分方便。


在干旱且风如刀锋的沙漠中,细沙和海洋飞沫在几千万年的风雨雕塑中碰撞风化成花状的晶石,色彩剔透瑰丽,被称为沙漠玫瑰石——卡塔尔国家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正来源于此。环绕卡塔尔第三任埃米尔之前的宫殿而建,博物馆外饰面采用环环相扣的悬臂式圆盘,现代与抽象风格并存。


通过安检机器时,执勤的安保人员指着我的相机双眼闪烁,问能不能给他留下一张博物馆影像。阳光刺眼极了,也看不太清屏幕。凭着一些莫名的手感,拍下了一张正儿八经的图像。





馆内的11个展厅间相互连通,展览按时间顺序排列,沿着历史脉络,通过音乐和历史录像带、图片和香氛,向来者展示卡塔尔的过往、当前及对未来的展望:这片神奇的土地,从曾经的半游牧贝都因人沙漠国家,历经几十年发展,形成现代经济活动和交通的枢纽。



博物馆观光游止于中央的庭院 (howsh),这里是商人们曾经卸货的地方。每年冬天,这里会举行周末集市,使这一传统得以流传。




在大多数场景里,建筑服务于土地规划本身;而位于多哈波斯湾边的伊斯兰博物馆,为了建筑的透彻尽兴表达,填海成岛。这也是贝老耗时4年、享誉已久封山之作。


为了更好表达充满多样性的伊斯兰文化魅力,先生探访了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建筑与文化,从中找到能体现真正内核的共性——几何。八边形、弧形、球形,看似简洁的几何叠加组合,构成了庄严肃穆又耐人寻味的场景。



博物馆中央大厅的中心顶部,采用了造型类似八芒星的穆卡纳斯(Muqarnas)穹顶。穆卡纳斯是伊斯兰文明的创造发明,也是伊斯兰建筑中典型的装饰纹样:“将斜角或冲天或几何形状的几何细分成许多微型斜角,产生一种细胞结构”。在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内,抬头看向穹顶,阳光从中心洒落,强化了复杂几何切面造成的眩晕感,光影重叠,变化多端。



室内这片硕大的窗景,已经频繁在各种攻略中出现过。然而当置身其中时,依然感到平面图像无法彻底表达的震撼。

午后,温度与光影恰到好处的阳光洒在窗外微波粼粼的水面上、穿过幕布笼罩着宽敞的室内,大堂的火焰装饰灵动跳跃着,远处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窗外湛蓝的水波、窗内低声交谈的人——扎实稳定的布景与闪烁跳跃的星点动态,完整地交汇在一个画卷中。


多哈作为伊斯兰世界的中心,博物馆在规划之初便承载着世界伊斯兰艺术汇聚之地的角色。在馆内穿行,笼罩在氤氲光影里的作品熠熠生辉。这些年来,好像已经成了一个很少再为什么场景感到情绪波动的人。

然而当这些纤毫毕现的展品赫然眼前,当这些自由流转的花纹精心勾勒着阿拉的卓越、不可分割、无穷无尽,当天然与人工交错形成的明艳色彩讲述着波折的过往与苦难抑或美好的馈赠,不经意间好像被什么击中,久久驻足,潸然泪下。











日落时分,走出露台,平地视野开阔,对于游客而言,是同时观看多哈老城和新城风景最好的位置之一;对于当地人来说,这里是携家带口散步的好去处。






一些在街道和卡塔拉文化村的随影。卡塔拉 (Katara) 一词采用古老的拼写形式,是一个自成一派的文化村,坐落在灯光闪烁的西湾金融区和珍珠岛住宅区的半月塔之间,是集艺术、文化和美食为一体的综合街区。

















抵达阿曼机场后,上了车,司机师傅开口第一句话:“Do you know about Omani?(你知道什么是阿曼style么)”
我沉默着摇了摇头。

师傅发动引擎,打开音乐,摇下些许窗户,随着节奏拍打方向盘,摇头晃脑地开了起来:“Welcome to Oman. (欢迎来到阿曼)”

阿曼坐落在阿拉伯世界、东非、波斯、印度和俾路支斯坦之间的十字路口,也自然对文艺产物海纳百川、形成一种独特的传统音乐风格:口语占主导地位、具有丰富装饰感的打击乐节奏扬起、管弦乐交织其间。


带着温度的微风钻进车厢,车穿过棕榈树伫立的整齐马路,重峦叠嶂在窗边闪过,不经意间便在这些具有复杂的节奏和奇妙的能量的音乐中,到达了位于Qurum沙滩边的下榻处。

阿曼之行是临时起意的一人游。恰巧,好友Sophie刷到我的story后,决定周末来加入我的行程。有趣的是,在这个原本打算沉浸式听阿曼音乐、安静感受在地文化的计划,只在安静的海滩边完成了一小部分。或许这个看似静谧辽阔的环境之下,实则生活着热情又活泼的人,与后续加入行程的好友一样、他们闯进我的时光和镜头里,留下一些明媚的时刻。

Qurum沙滩位于阿曼首都Muscat一处宁静的海湾,不仅景致让人心旷神怡,周边配套也十分完备。作为想感受阿曼生活缩影的游客,这里会是不错的的去处,附近分别坐落着居民区、使馆、酒店和热闹的商业街,周围聚居着当地人、阿拉伯外派人员和东南亚人口,大家常在闲暇时间里到这里与一家人散步和野餐、抑或是参与踢球和各类水上活动。





天朗气清,人烟稀疏。有趣的是,海滩上、海岸边,总有这样或那样的路人闯入拍照画面:足球玩家沿着沙滩边跑步训练,热热闹闹又手舞足蹈地经过;长椅上慵懒晒着太阳打电话的大叔,突然起立示意我拍一张个人肖像。



走了一段,在一个色彩与形状令人心生欢喜的建筑旁支起三脚架,光影正好,趁往来行人稀疏时开始自拍。玩儿了不出一小会儿,又有一群恰好经过的行人颇有默契地闯入,相机也留下了这些瞬间。



Ayisha此时正光着脚,捧着一包脆脆圈沿沙滩散步。或许是一时兴起,在我调整画面的间隙突然靠近,要求也加入我的自拍时光:
“你一个人玩?”
“我一个人玩。”
“加上我,现在是两个人了。”




于是,在这些十秒倒计时自拍间,我们继续一些无厘头的对话。Ayisha在附近的大使馆工作,每天工作时间在4小时左右,剩余的时间里就学习各种语言和证书、精心挑选当日零食、沿着海岸线捧着零食光脚游走,已经形成了风雨无阻的每日午后仪式。

- Ayisha:“你的每日仪式又是什么呢?”
- 我:“我的每日清早仪式——喝一大壶水,各种运动,炒蛋黄油草莓酱芝士面包+咖啡组合的早餐,冷水澡和创作。”

- Ayisha:“谢谢你与我交换新的仪式灵感,作为回馈,或许我可以开车带你周围转转。”
- 我:“你光脚能开车?”

- Ayisha:“我车上有鞋。”
- 我:“走。”









傍晚的海岸线另一端,海风轻轻,海水开始涨潮。日落的黄金时刻里,白天沙滩的喧闹也一并褪去,沙滩后的餐厅陆续亮起了星星点点的暖灯,音响里节奏欢快的音乐弥漫开来,海水的颜色变成沁人心脾的蓝。





日落后,Ayisha提出接下来是周末,她可以继续带我玩儿。恰巧,Sophie即将抵达阿曼。实在无法习惯一个过于热闹的行程,便委婉谢绝了Ayisha的好意。

当晚,Sophie闪现Muscat与我汇合。俩太久没见的人儿在熄了灯的房间里嘻嘻哈哈地相见——至此,沉浸式风格的一人游正式变成吵吵闹闹二人游。






在阿曼发现石油以前,Muttrah是阿曼的商业活动中心。


当前,其作为一个大型海港仍保留着重要经济枢纽的地位,海湾大道周围分布着著名的Muttrah城堡、各式市集和社区——这些在昏暗灯光中售卖着各式闪亮、花纹精美的物品的市集,有的已经存在200多年,成为阿拉伯半岛最古老的市集之一。

在一个温暖冬季海风吹拂的午后,沿着丝带般缠绕在山体上的曲径朝城堡攀登。



行至城堡山脚,祷告广播在一瞬间响彻整个山谷,呢喃着回荡在被阳光晒透的空气里面——下午4点前后,是穆斯林当日的第三次祷告时间(脯礼ASR),人群开始向祈祷的地点聚集。这个全国统一的时间里,电视会直播麦加圣地祷告现场,广播、和各个伊斯兰教堂都同时响起祷告的音乐。

信仰者的慎独和自我纪律感永远让人佩服,在这些对抗熵增的时刻里,每日五次的祈祷已经深深嵌入信仰者生活中的一部分,线上商店也上架了不少界面考究的APP,作为每日祈祷提醒和记录的载体。



对于一个户外爱好者而言,爬坡的路段驾轻就熟,而对于不太运动的朋友来说,前往城堡路段的趣味性也能同样对冲攀爬的乏味与疲倦感。





城堡位于山顶,视野绝佳。1580年代,葡萄牙人为了抵御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攻击,筑起了这个全景俯瞰整个港口和海湾的制高点。

对于即使是处于繁荣时期的葡萄牙,这座城堡的建造投入也不容小觑,足以瞥见Muttrah在当时的重要程度:在当时,苏伊士运河仍未修建,正是Muscat的Muttrah海湾承担了联通并往来于欧洲、印度和远东的战略节点角色。


如今,各个文明和族群间在频繁冲撞中相互征服和占领的时代已经远去,城堡留下这些过往创造、冲撞与妥协的痕迹,也成为了Muscat观看日落的最佳点之一。







城堡上还开了一家位置绝佳但出品一般的咖啡店(Fort Cafe),许多当地人涌进店里,无论是炎热夏日还是舒适冬季,想必这家小店都是一个歇脚的好去处。





当夜幕降临,夕阳余晖勾勒出锯齿形的山体边缘。漫步在滨海大道上,眼前的画面显得愈加深邃,散落着的街道光影有些昏昏欲睡。游船经过,夜晚被彩色点亮。风尽兴地扑在脸上,发丝儿一顿乱飘,让人不由得裹紧了身上的外套。和海湾道别,步履匆匆地找寻晚饭的地方。


10度上下的水温,我想下水、Sophie想看海豚。于是,浮潜和出海追海豚的行程兼具的Daymaniyat岛半日游正好合适。


早上,载着蠢蠢欲动准备下水的旅人的面包车在酒店接上我们,穿过明朗的公路,蜿蜒着向位于Muscat北部的海岸线驶去。出海的船只停泊在Bandar ar Rawdah码头,在Whatsapp上对接的服务人员留下一句“Good luck to anyone who sees the dolphin! (看到海豚的朋友们,见者好运)”,便彻底消失在线上世界中。




船行至深海区,海面上船只寥寥、却也不至于风平浪静,一船人在甲板上迎着风晃晃悠悠,聚精会神地盯着波澜悠悠的海水,等待海豚的踪影。或许是运气正好、或许是智商超高的海豚一手策划的默契,不出一会儿,它们的身影便相继随着船行驶的方向快速游动,欢快地跃出水面,又灵活地旋转着身子,上演了一场仿佛精心彩排过的表演。




离开码头40分钟左右,我们抵达了此行浮潜的下水点——Daymaniyat岛。小岛曾作为封闭的海洋研究和保护区域,直至2013年才面向公众开放。也正因如此,这片水域的生态被保护程度相对更高,同时聚集着鲸鲨和大量海龟,水底生长着大量珊瑚礁。

船方才停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换上浮潜装备、下饺子似的钻进水里。一会儿潜进水里看着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类和热闹的海龟群在眼前川流不息,一会儿仰在水面上呆呆地漂浮,时间仿佛在这个场景里悄然静止。




在Muscat,各式清真寺、剧院、街道建筑都采用清爽的通体白色墙体。可以看出来,建筑的年限都不太长,融合了伊斯兰、印度、欧洲的设计风格,与园林中精心修剪排布、颜色鲜艳的植物交相辉映,中和了背景中重峦叠嶂的严肃,在阳光照射下,翠绿色铺满大地、粉色与艳红色恰到好处地点缀着,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中东唯一一个没有石油的国家。

西与巴勒斯坦、以色列为邻,北与叙利亚接壤,东北与伊拉克交界,东南和南部与沙特阿拉伯相连。也正因为没有石油,地处纷乱世界的中心,约旦仍维持了常年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态。

这也是各式各样传奇与经典文艺作品的取材地。

《一千零一夜》中四十大盗的藏宝之地、好莱坞电影《变形金刚2》《火星救援》的拍摄地;迈克尔·杰克逊也曾唱道:“Hold me,like the river Jordan(就像约旦河般,请拥抱我).”正如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旅人心中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千年约旦”。


约旦并非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区域,承载着更为深沉的历史故事。对于不会开车也对当地文化了解不深的我而言,找对向导,完美探索之旅便已经达成了一大半。

Travel light and stay tuned,出发前快速把各式黑色衣物塞进小行李箱,和向导确认好“接头暗号”,顺上一支定焦扫街小相机,简单出发。


历经十几个小时飞行,抵达位于约旦北部的安曼机场。作为约旦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传统与现代十分自洽地于安曼交汇。在前往位于保留着众多古迹的东安曼沿途,车行驶在崭新的柏油马路上,两旁的建筑与街景充斥着浓郁的现代风格。经济活动上,安曼也是是阿拉伯世界最受欢迎的跨国公司设立区域办事处的地点之一,与多哈并列,仅次于迪拜。




穿过新城,沿蜿蜒的公路前行,宽敞的道路逐渐缩窄,两旁房屋呈现出更为一致和密集的状态,乳白色的墙体整齐划一,街道更为紧凑起来,不知觉间便抵达俯瞰整个安曼老城的城堡山。



城堡山散落着3000多年历史更迭的痕迹:公元前11世纪,信奉太阳神的阿蒙人部落建立了阿巴斯·阿蒙王国,并在城堡山上建立了首都阿蒙(意为太阳)。 公元前三世纪,埃及托勒密王朝重修阿蒙城并将它改称为Philadelphia(与美国费城同名)。最后,改名为安曼(Amman),并沿用至今。

自公元前745年,亚述人、巴比伦人、马其顿人、希腊人、罗马人(统治达数个世纪)、拜占庭人、阿拉伯帝国、十字军,土耳其帝国都分别统治过这个地区,直至1957年约旦政府废除《英约同盟条约》后,约旦才真正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用Jordan Pass进入园区后,随着缓坡行至山顶。开阔的空地上,几根10米高的的科林斯巨石圆柱擎天而立,这是马库斯·奥里利乌斯大帝仍在位时修建的神庙,早已在风吹日晒中变成废墟。

建筑的构件散落一地,在和煦的天气里懒洋洋地趴着,云朵慢悠悠地在天际飘着、洒下一些同样移动的棉花糖状阴影,翠绿的草争先恐后地从还留有前蓄雨水的土地里钻出来,周边的游人纷至踏来,而废墟岿然不动,一切仿佛早就与历经沧桑的它们无关。



被罗马人占领过的地方,当然也少不了古剧场。从城堡山出来后往老城区方向走,同样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剧场赫然眼前。有意思的是,这里的人仿佛也是人均社牛,一本正经站着拍游客照,经过的女生便也活泼地闯进画面。


剧场本身保存完好,巨石堆砌的一排排阶梯看台可容纳数千位观众,奇妙的回声系统也都还在线。倘若在没有那么晒的日落时分前往,和友人分布在剧场半圆的两端玩儿传声游戏,一定也别有趣味。





一个佩特拉,半部人类史。

当暗含底蕴的古老沉淀下直抵人心的美貌,佩特拉展现了比文字记载更深远的过往、更艰难险阻的际遇、更寂寥的辉煌。在扬尘与石头交错的路上穿行,游人一路经过的既是自然风貌,也是呢喃的历史。在光影交错和人影憧憧中,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人类文明的冲撞、交融与传承。


从死海出发,穿过开阔山体与荒土连绵的道路,历经3个多小时车程,当眼前开始出现奇形怪状的石头背景下的繁忙街市,便抵达了佩特拉古城的入口附近。

佩特拉的希腊语意为“岩石”。2000多年前,勤劳的纳巴特人依靠双手,在悬崖峭壁上一斧一凿,雕琢出这座岩石中的浩瀚城市,打造了建筑史上一个宏伟的成就,也成为了运送丝绸、香料与其他贸易路线的重要枢纽,从沙特到加沙港口,通往希腊和罗马的香料之路成为纳巴特人的命脉,基于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让一个沙漠部落一跃成为强大的王国。


公元1世纪,罗马人占领原属于纳巴特人的佩特拉,其作为商路要塞盛极一时。在日常的修缮维护中,纳巴特人一手铸造的建筑被注入了更多罗马风格;公元3世纪起,海上贸易于红海兴起,路上商路的枢纽佩特拉开始衰落;公元6世纪,几次大地震毁坏了佩特拉大部分地面建筑,古城就此被遗弃;公元7世纪被阿拉伯军队征服时,佩特拉已彻底沦为废弃的空城。


后来的时光里,日复一日、旭日东升又夕阳西斜,光线交织渲染在以赤褐色砂岩为主的山体岩石上,浪漫的玫瑰红色美轮美奂,而古城佩特拉在广阔寂寥的沙漠中央伫立无言。直至1812年,这个埋藏了数个文明和部落过往的失落城市,又被来此探险的瑞士人重新发现。

20世纪,这片风格上融会贯通着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希腊以及罗马建筑、类型上覆盖了纳巴特墓冢群、神庙、祭坛、城市,以及罗马驿道、剧场、教堂、军营等的文化瑰宝又再进入大众视野。这里也成了考古学家研究的重要而严肃的课题之一,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看作为中东最大的考古宝藏。





通往佩特拉古城入口的,是一条由高达数十米的峭壁形成的、深约200英尺的天然通道,峡谷蜿蜒深入,其表面在长期风沙侵蚀的雕琢之下,纹路层层叠叠而光滑。阳光透过石头的缝隙,在峡谷间反射跳跃,勾勒出一副幽暗与玫瑰红色渲染交错的画面。



行至峡谷的尽头,古城中央、传说中阿里巴巴的藏宝地、曾经让无数少年魂牵梦绕的“芝麻开门”咒语所在地——卡兹尼神殿(Khazneh el-Farum)豁然出现。这座罗马科林斯式神殿也同样从砂岩山壁挖凿而来,曾因为拥有耶稣的圣杯而光彩照人。


神殿整体分为上下两层,6根圆柱屹立支撑,门厅上几处浮雕精致装点,远看具有一种强烈的写意风格。上层的3个石龛中,分别雕有天使、圣母和带有翅膀的战士的石像。原本清晰的雕像在风沙变得光滑而模糊,威严的神庙在时间的冲刷里也逐渐开始显得更为柔和。


古城里的野狗过于调皮,蹦蹦跳跳地跑向人类,张开口就开始冲着鞋子一顿咬,也不知道是城内实在没有什么吃食所以太饿,还是喜欢和往来的游人开顽皮的玩笑。


离开“藏宝地”后,悠长的峡谷小道豁然开阔,一片广袤的平原倏然眼前。再往前行一段路,不远处的en-Nejr山脚下,罗马人占领统治过的痕迹——同样由岩石凿成的玫粉色巨型剧场傲然屹立。


色彩交叠的岩石中,仍能分辨出剧场座椅的纹路。剧场能够容纳8000多人,曾经上演着各种诗歌朗诵、喜剧和拥有至高关注度的角斗。363年约旦河谷地壳断裂造成的加利利大地震中,剧场损毁严重。多年以后,这些许许多多载歌载舞、万人空巷又锣鼓喧天的鼎沸时刻,都成为了后人凭文字记载和废墟,在沉默不语的深思中形成的想象。





佩特拉还散落着其他各式建筑,炎热又尘土飞扬的攀登与步行中,向导仍孜孜不倦地耐心和我讲解这些底蕴深厚的遗迹。对于花费近十年修读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法系的向导而言,关于这片神秘土地的渊源已经信手拈来,在约旦从业旅行已久,生意风生水起,也成了使馆接待的指定供应商——即便如此,仍保留着最初开启这份事业的热忱和专业。




一个大型的裂谷纵贯约旦,沿着这条裂谷的方向,便也能一路探访约旦的主要自然景观:自北部穿过著名的死海、Wadirum沙漠、再抵达南部有约26公里的海岸线,毗邻红海的亚喀巴湾。

死海曾属于地中海的一部分,后来在地壳运动中与之分开。在悬崖绝壁的束缚中,始终没能再回到大海的怀抱,成了富含矿物质的内陆湖。坐拥负430米的湖面海拔和地球上已露出陆地的最低点的湖岸,这里又被趣致地称为“地球的肚脐”。


从安曼前往死海的路上,打开手机的指南针,只见海拔数字随着车辆在公路上飞驰而缓缓跳动,不出半个小时,让人习以为常的数字突然变换为零,负号趁着谈话的间隙出现。

按下车窗,干燥的空气里的风夹杂着一些颗粒感冲过面部、穿过头发,发梢很快便变得干涩,车内的音乐与脆脆的风声交叠,整个人被午后惬意的海风与和煦阳光包裹,不由得有些昏昏欲睡。当海拔数字灵敏地跳到-400,便抵达了死海边上。


在这里的第一个早晨,从与一只好奇小鸟的吵闹互动中开始。

一大清早,选了个面朝湛蓝死海的户外座位,一边听着耳机里的早间新闻,一边享受我的约旦早餐。一只羽毛锃亮的小鸟盘旋着从天而降,稳稳当当地落在空着的座椅边上。我用余光瞥了一眼,继续吃饭。小鸟见状,身手敏捷地跳上了桌,机灵地扭着光溜溜的头,瞪着子弹似黝黑发亮的小眼珠子,表情带着些许嘲讽与试探地与我四目相对。

那一刻,嘴里塞满食物的我突然沉默了。


瞬间,空气仿佛凝固。或许是在我漫不经心的眼神里没读到任何攻击信号,又或许是看我一个人吃饭想来帮忙热热场子,还不等我反应过来,小鸟便一个小跳步啄了一大口芝士炒蛋,美滋滋地吃到以后还看似欢快地对我仰了仰头。全程不出30秒,隔壁桌的朋友们早已看得目瞪口呆。

服务员和我说这里的鸟类怕人,这种状况并不常见。不管怎么说,在对炒蛋的审美上,这只顽皮小鸟和我口味着实相近。

重新又在室内用过早餐后,走下沙滩。晨星还在清透的天幕中轻闪,水波不紧不慢地推着岸,死海上泛着透亮的蓝。刚开放的酒店沙滩边人影疏疏,踢掉拖鞋、光着脚闯入被淡淡晨雾温柔笼罩的景致。



带着自己看了一半的书到水里进行一个经典游客式摆拍,本还想尝试躺在水中认真看一会儿。没想到看似平静的水面其实暗流涌动,推得人即使控住核心、还是晃晃悠悠,稍不留神就会有水花溅到眼口周——苦苦辣辣的根本不是滋味,书也在离开死海以后在页面里蒙了细细密密的盐粒。


沙滩的工作人员从水里打捞了一大桶新鲜的死海泥,我捧了许多抹在身上,黑黝黝地不亦乐乎。



大多数时候,死海都是安静且克制的——虽然这里是历史、文化与物理密度上都高度浓缩的独特生态:地处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交界,是三类宗教交汇、曾经繁荣的商业路线中心;发源于约旦河的水流在干燥炎热的气候中加速蒸发,死海的盐度逐年不断上升——淡然仍是我对这里最深的感受,是一个可以完全放空、冥想或打坐一整天的好去处。

阳光清朗,云也微微,风也轻轻。白色。蓝色。波纹泛滥。
仅此而已。没有更多,也不需要再有更多了。




近日落时分的岸边,自然光影渐暗,烂漫的小坡与海滩逐渐连成了一块沉静的剪影;山坡上,灯光陆续点亮,泳池边响起重低音与曼妙哼唱交错的音乐。酒店的建筑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在死海边玩耍尽兴的人们像散落的铁珠,默契地向靠近建筑的方向走去。



在从Petra离开、前往Wadi Rum沙漠的环山公路上,找到一处绝佳位置,等待这年的最后一个日落。


当地家庭结伴而游,在空地上铺开纹路绚丽的毯子,满满当当地摆着保温壶各各式野餐盒子。小孩儿活泼又不吵闹地玩耍,家长们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看到我没戴帽子在山顶上被风吹得满头凌乱,递给我一杯加了生姜的热咖啡。





在粗犷山体、呼啸晚风的铺垫中,这天的日落显得格外含蓄。咸蛋黄般的夕阳慢吞吞地下坠,一瞬间就消失在层峦叠嶂里面,天上的云朵仍不紧不慢地飘着,蓝灰色的边缘悄悄融进了淡蓝的天幕。赶行程的我们又再上路,越过盘山公路后,又穿过华灯初上的山城、突然明艳的粉色荒野夜幕——日落比想象中逗留了更长的时光。





不知道过了多久,一年的最后一晚,在被夜幕吞噬的浩瀚无垠沙漠中央,终于抵达遗世独立的一角。

在帐篷里收拾好行李,裹着毛绒绒又暖洋洋的外套穿过冷飕飕的暗夜,一头钻进车里。打开天窗:天空像一个巨大的圆盘,星辰像是被随手打翻的珠宝,在圆盘中扑扇着四散开来。苍穹之中,“星座之王”猎户座清晰可见——“腰带”、“宝剑”、“盾牌”点点生辉,恰如科普图片般平铺直叙。


满天繁星之下,一切都静谧得没有一丝声响,脑海里却好像被喧闹璀璨烟花的幻像填充,不知觉却也昏睡过去。再睁眼时,车窗上蒙了一层轻纱般的薄雾,周围还是一如既往的寂静,手机里的日历显示悄然跳入新的一年。

古兰经中的谜题、一千零一夜中象征勇敢与智慧的冒险之地、集沙漠和峡谷于一体的神奇地貌——约旦西南的瓦地伦(Wadi Rum)红沙漠也是中东最迷人壮观的沙漠。

Wadi Rum被认为得名于《古兰经》中描绘的一座遗落的城市(Iram of the Pillars)。沙漠的地貌与月球表面实在相似,因此也被称为月亮峡谷。



2011年,这里被收录至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看似空无人烟的沙漠接待了纷至沓来的游客,前往参加观光、徒步、攀岩、热气球等行程。

当新年的第一轮朝阳在远方微微泛起橙光,一片漆黑的夜幕缓缓拉开,让人得以一览这片广阔土地的样貌:与月球表面环形山极其类似的地表上,覆盖着广袤的橘红色沙漠、奇骏的悬崖和峡谷,为平缓的地平线增加了跳跃刚硬的线条。




天微微亮,我们乘上民宿的皮卡车到沙丘里看日出。

约旦的汽车没有报废制度,很多汽车都是海外进口的二手车,车商一番改造修缮以后,又能继续在路上狂野许多年。民宿的皮卡想必已饱经风霜,后座的门歪歪斜斜,甚至还能看到一些连接着的线,需要在每次关门时假装暴躁地重力狂拉几次,才能恰好关稳。沙漠里的路颠簸极了,门随着车晃晃悠悠,仿佛下一刻就会散架。我牢牢抓紧扶手、即使睡眼惺忪,仍试图保持全神贯注——毕竟,门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


抵达观看日出的沙丘时,天已半亮。沙漠被阳光调了色,从褐黄色摇身一变成亮眼的橙红。月亮峡谷不同于大部分沙漠,是沙漠的同时,也是峡谷。沙子中应该富含铁,所以也呈现出以橙红色为主的状态。不同区域的沙子随着一天中阳光的变化,变幻着不同的色彩。










自史前时期以来,不同人类文明在Wadi Rum交汇:在约旦、迦南的南部和阿拉伯北部营商的纳巴提人(Nabataeans),在沙漠和峡谷中刻下他们独有的岩画、铭文记录和神庙废墟;近代,半游牧的贝都因人抵达这里,带着骆驼驻扎起羊毛帐篷,在时间的沉淀中形成了当前稳定聚居的社区。


除了不同文明和族群在石头上留下到过的痕迹外,风也有自己的创作体系——在一望无际的颜色独特沙漠之中,雕刻出独具审美的嶙峋怪石。





贝都因人在石头旁支起帐篷,邀请被清早的风吹得瑟瑟发抖的我们进去避风。不足30平米的场地里,铺着红金交织的地毯,空地中央的桌子上齐整摆放着各式小商品,再往里头是温暖的火炉,我们坐定在紧挨着火炉的地毯和坐垫上。身材硕长的贝都因人动作缓慢,一言一行间夹杂着来自非城市化地区的沉稳、和受商业化习惯影响的狡黠。

他招待我们喝上一杯又一杯热腾腾的茶,其间还不忘来推销奇趣的商品。最喜欢的是装在玻璃小罐里的香料,据说是用沙漠里不知名的花制作而成,取一小撮在手腕上揉碎,特别又清新的香味和工业制成的香水一样,能在身上留香许久。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能来此住进贝都因人的传统帐篷、品尝当地食物,并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参加各种沙漠活动——在世界开放和时代的变迁中,游牧人也兼具了营商人的角色。





暖过身子、买到各式的纪念品后,钻出帐篷,在洋洋洒洒的阳光里踩着细腻的砂子走了一会儿,向导捧起一些红红的沙子抹在脸上,竟然就成了天然的胭脂。

Wadi Rum本身是一个可以待满2天,慢悠悠观看日出日落和星空、遍历整个沙漠和各式狭窄的峡谷、高耸的峭壁、天然拱门、坡道、巨型滑坡和洞穴的地方,对于时间充裕且喜欢沙漠的人而言,配置好各种保暖衣物,一定会在这片无穷天地里感受到“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乐趣。




回程,反正皮卡看起来就要散架,那就直接坐到露天的货箱上去。

太阳已经高高挂起,夜晚的寒气还未被完全驱散,刀子般的风在皮卡颠簸间咆哮着扑面而来,让人在低下头裹紧衣服和抬头观赏这片景色之间来回摇摆横跳。沙漠中央不知道从什么时候闪现几只小狗,似乎在这片天地间汲取了无限的能量,跟着皮卡车一边叫着一边使劲儿狂奔,不知不觉跑出好远,才突然觉得体力不支停止追逐。




圆顶帐篷的与周边沙漠和山体的色彩在透彻的阳光下一览无余,沙色底布完美地融入了这片毫无人类修饰痕迹的豪放景色。想起各种海边和沙漠森林营地,不得不感慨最简单的设计反而又最适配和通用。暖气叠加阳光把房间内烤得像快要融化的棉花糖,收拾好行李,便又再出发了。


结束沙漠行程后,向导突然提议,离晚上航班的时间仍十分充裕,可以先到红海边上的亚喀巴一趟。


仔细一想,原本计划好的3日躺平之旅已经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按向导的说法就是,反正事已至此——新年伊始,也不好过于懒散,秉承着那句“来都来了”,便也一口答应。



亚喀巴(Aqaba)位于约旦南部大裂谷即将结束的地方,与以色列埃拉特隔海相望,是一处渡假胜地,也是约旦唯一的港口。到达时,天气好得让人无法用言语和图像完整记录,只管换上泳衣,尽兴投入到蓝色里去。





后来的几个小时里,头发湿漉漉,皮肤上沾着闪烁的盐粒和沙子。在躺椅上,蓝色透过墨镜活跃地调高了饱和度,音乐从耳机里钻进耳蜗;在新年第一天写下一些今年的清单,在无限的广阔里,一些脑子里的想象豁然纸上。



回程的路上,印证了“这个港口的进口金额为出口的3倍”的说法:背离港口的公路路面明显磨损更重一些、大型货车也更满满当当。

约旦全国缺水、且缺乏石油之类的自然矿产品,因此关税为政府重要的财源,作为其唯一进出口港,Aqaba也扮演着重要的收入贡献角色:对进口的奢侈品、烟酒、电气用品及汽车课征重税,以收寓禁于征之效。











从亚喀巴离开后,便驶上一条朝向大裂谷另一端的绵长直行公路。向导开始调大音响音量、在车里循环播放我们这几天常听的歌单。

原本,我想向同游的人分享喜欢的曲目,没想到的是,当旅途接近尾声,脑海里已经完全被向导收藏的音乐填满——正如这里对多元和差异性的态度:以历史积淀和大框架的约束为容器,以包容为催化剂,让各自文化与习惯中更好的那一面相互交汇、碰撞与发展,形成了和谐共生、独特又引人入胜的景象。



我曾一无所知,而周遭生机勃勃。

夹杂着烈日余温而清爽的风、蔚蓝海边潇洒的椰枣树、豪华装潢的各式建筑、辽阔相接的沙漠与海、多个文明相遇后留下的痕迹,好像也还不足以完整拼凑成关于这里的一角。

在与这片土地的交互中,有一人独行的悠哉,有友人陪伴的默契,也有幸遇到一些人,感受到许多智慧、善意与热忱,为这片自带神秘色彩的地方温柔地揭开层层面纱。也正是这些际遇推动着我,在面对如此深沉的过往、复杂的文明和丰富的地貌时,仍在抓耳挠腮间尝试求索、留下一些粗浅的记录。

我深信,时间缓缓向前,历经碰撞交汇、一切也将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