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afengwo.cn/i/18063997.html
●山西一行的全部攻略,包含云冈石窟、大同凤临阁、九龙壁、四牌楼、古城墙、悬空寺、山西博物院、山西面食博物馆、晋祠、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壶口瀑布、皇城相府、五台山景区的详细介绍。
●中国民居建筑素有“北看山西,南看安徽”之说。皖南民居粉墙黛瓦清新,晋商大院高墙深邃富丽。晋商执中国商帮牛耳500余年,大院群落是他们巨额财富积累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晋商大院结构严谨,一般呈封闭结构,有高大围墙隔离;沿中轴线左右展开,以四合院为建构组合单元,院院相连,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晋商大院不仅将民居建筑文化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山西民居、甚至北方民居的精华,同时,它也是晋商五百年兴衰史的见证。
●这次旅游走访了自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两院一府民居建筑群落,一处是商业家族的乔家大院,一处是官商结合的王家大院,一处是文化政治家族的皇城相府。虽然细微风格略有不同,但总体感受是刻板、保守、森严、压抑居多。
●皇城相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治家育人的雄心壮志和政治领域的低调克制。行走期间,细节上的雕刻装饰不如王家大院的精美、奢华、张扬,更多的是河山楼和藏兵洞的雄壮大气,政治上的居安思危。
皇城相府景区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整个皇城相府的建筑特征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古朴庄严、浑厚坚固。
皇城相府是康熙朝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清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
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由内城、外城、紫芸阡、西山院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南书院曲径通幽,西花园风景别致,紫芸阡御碑林立。纵观相府景区,历史人文底蕴厚重,造型独特,气象万千,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整座建筑反映了明末社会状态及清初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陈家从陈廷敬的祖父起兴盛五代,败落后,故居陆续住进了1000多户村民。自1998年5月以来,当地政府将村民迁出,并筹资2000万元对建筑群进行了修缮。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府阳城 ( 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其中诗歌二十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
明清两代,陈氏一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有“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的评价。乾隆皇帝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对陈廷敬及陈氏家族予以褒奖。
●据记载,陈家祖上是河北人氏迁徙至此,以挖煤和垦荒务农为业,后来又兼事冶铁才在此处置起了家业。 只因陈家所居之处上下皆村落,陈家居于联结梅庄与三槐庄道路的中间地段,所以称为“中道庄”。
中道庄从老祖宗陈林的竹篱茅舍起步,经过陈家八代人270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陈廷敬入阁拜相的那一年建成了规格庞大、气势恢宏的城堡式庄园。
●在阳城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说陈廷敬做了朝廷大官,陈母想去京城看看皇城的模样。陈廷敬是大孝子,担心母亲年事已高,禁不住舟车劳顿,就答应给老人家修一座“小北京 ”以表孝心。没见过紫禁城的山间乡人深信真正的皇城也如此这般,皆以“皇城”称之,久而久之“中道庄”之名被人们淡忘了。亦有说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
一早从吉县出发奔赴皇城相府,偶然发现右侧后视镜趴着一只小蜗牛,在后备箱里还有一只小壁虎。当时只觉得好玩、可爱,在皇城相府门前的草丛里给放生了,后来想想是不是上天在庇护我们,提示我们要注意安全、慢点开车,越想越觉得它们是我们旅途中的吉祥物。
有确幸当然也会伴随着遗憾,我们赶到相府已是中午,错过了上午的迎驾表演,晚上为了赶路,也没法欣赏壮美的《再回相府》的演出。
中道庄,皇城相府外城,陈廷敬府邸,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为陈廷敬府邸。其实最初建立“中道庄”也是陈昌言的意愿,陈大伯在外一路高升,他的俸禄都交给了二弟陈昌期,也就是陈廷敬的父亲,由他来具体操持陈氏的家务。在内城已经大功告成之后,为了给自己再修建一座别院,陈大伯授意陈昌期建造“中道庄”。从开展建造开始,历经几十年的时间,屡经改建,直到康熙四十二年才基本完工。然而陈大伯自己在这里并没有居住多久,因此上这座宅院最辉煌的时期都属于陈廷敬。
●第一座城楼是御书楼,俗称“皇阁楼”,是皇城相府的入口。御书楼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因楼上珍藏有康熙皇帝御书而得名。“午亭山村”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楹联是康熙皇帝晚年为陈廷敬所题,是对陈廷敬一生功绩卓著、晚节昭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仰头望去,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金黄色琉璃瓦覆盖其上。重檐歇山顶建筑是清代级别较高的建筑,说明陈廷敬地位高崇。
●第二座城楼,抬头可见楼檐下巨大的“相府”牌匾,它昭示着这座城堡的高不可攀。大门门洞上方一上一下镶嵌着两方石匾,上匾题曰:“天恩世德”,令人仰之弥高;下匾镌刻“中道庄”三个大字。
经过中道庄的门楼,就看到了一座大石牌坊。自古以来牌坊都是昭示功德和祭祀的载体,石牌坊约建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是陈廷敬官居吏部尚书时奉旨而建。整座牌坊四柱三门 ,高大雄伟,蔚为壮观。坊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上面详细记载着陈氏家族一门五代人的官职和功名,是研究陈氏家族的重要资料。
牌楼正间上枋镌刻“冢宰总宪”的大枋额,居高临下。“冢宰”是宰相的别称,意为百官之首;“总宪”乃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察院是清朝的监察机关,负责监督百官,而左都御史就是这个单位的“一把手”。
牌楼从下至上分别镌刻陈廷敬极其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职和功名。在大石牌坊左右所镌刻的铭文则全面记载了陈廷敬升任吏部尚书后,其兄弟子侄上下五代人的具体功名和官职。
明清两代,皇城陈氏一族共处了9个进士、10个举人,而这9个进士中有6人入了翰林院。由此,乾隆皇帝对此还赐了一副对联,“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来昭示恩赐。在牌坊的额匾上分刻着“一门衍泽”、“五世承恩”,显示了陈氏家族对五代人所受皇帝恩泽的万分感激之情,并祈愿这一恩泽被及后世、代代衍传。
牌坊护柱石上滚绣球的狮子摸得又光又亮。民间俗语说“摸摸狮子头,万事不发愁;摸摸狮子背,荣华又富贵;摸摸狮子尾,长命又百岁”。
经过石牌坊,左手边就是大学士第,始建于明朝末年,于清初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间,屡经改建而成。整个建筑布局为前堂后寝、东书院、西花园、小姐院、管家院。
俗话说,官有多高,门有多大。大学士第面阔三间的大门向南而开,门额走马板上“冢宰第”有三个木雕大字。门檐两柱间,陈廷敬入阁拜相后加悬的“大学士第”牌匾,字体端庄,风光依然。
进入大门,有一座雕工精美的影壁。正中“麒麟吐玉”寓含陈氏子孙后代繁荣昌盛;两边的民间八宝及四艺吉祥图案,标示出主人的风雅、高贵和门第的尊荣、显赫。影壁两侧的吉祥图案暗喻了一幅楹联,给所有经过相府的人命了一道考题。
入仪门,院内正面的主体建筑是相府的迎客大厅。五件七架结构,方梁方椽,雕梁画柱,工艺讲究,都为它烙上了一品官宅的标志。进入大厅,正面雕漆屏架上方高悬着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匾额:点翰堂。
“点翰堂”匾额有个有趣的故事:当年康熙皇帝南巡,曾两度驾临皇城,并在这里住宿。其中一次,由陈廷敬陪同,微服轻车,餐风饮露,君臣一行渡黄河,进深山,访民情,察官吏,来到皇城看望陈家高堂。行至樊溪河口,遇到一少年以理服人,干净利落地解决了民间的一桩矛盾纠纷。康熙爷暗暗称奇,对陈阁老说道:“ 阳城 真是人杰地灵,小小孩童竟有如此能耐,实不简单,要知他姓甚名谁,我一定御笔点入翰林。”可这世上真有如此凑巧之事,这十二三岁孩童竟是陈廷敬三儿子陈壮履。康熙得知后,将陈壮履点为新科翰林,并题写了“点翰堂”大字金匾。
在内府展示大厅里,《午亭文编》收入了陈廷敬的《经筵讲章》、《经筵对奏录》,还有很多向上呈送的奏折和康熙皇帝的御制圣旨。一页页真实的记录,一段段精彩的奏对,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这一长一少、一师一徒之间深切情感和至诚信任,贯穿了一满一汉、一臣一君励精图治、经世济民的为政思想轨迹。
穿过大厅来到内府后院的正厅,这里据称是当年康熙皇帝驾临皇城相府时下榻的地方。院子的西厢房是皇帝随从抑或大内侍卫所居,如今被辟为陈廷敬著作的展览室。打开呈放着的《康熙字典》,总阅官陈廷敬的名字让人肃然起敬。而陈廷敬的小儿子陈壮履也名列28个编修人员之中。陈壮履当时任职翰林院,与父亲一道同编一部文学巨著,终被后世传为美谈。
小姐院位于外城相府 西北 角高大厚实的城墙里,院子正北一字排开的五间两层小楼是小姐的闺房,也称绣楼;东西厢房为一层建筑,是丫鬟和女仆们的居所。小姐院的建筑屋顶省略了屋脊和兽头,前后屋坡的交界处呈弧面形状,好像一张张巨大的弓就势俯卧在屋顶上,其实这是采用传统的卷棚顶构造。不过,这种屋顶,在 中国 传统民居建造中是很少见的。卷棚顶在建筑规制上等级较低,从这里不难看出,陈府小姐院完全采用卷棚顶的构造,一方面寓意女子必须温柔贤惠、恪守妇道,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陈家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意识,同时还提示男士、特别是外来者,未经许可不得擅入。
陈氏家族封建礼教约束严格,但毕竟还是名门望族。一来见多识广,二来财富充盈。因此对千金们还是有所娇宠,在执行严格的礼教规矩的同时,给她们消愁解闷安排了一定的去处,这就是小姐花园和望河亭。
小姐花园坐落在大学士第西畔,亦明西花园,与小姐院南北毗邻。闲暇时,陈家小姐们在丫鬟的陪同下,穿过幽而不深的小巷,就来到了这座小巧玲珑、精美别致的园林。这是一个集 江南 水乡与北国风光为一体的私家园林,假山、 鱼池 、花圃、回廊等一应俱全,错落有致,清秀典雅。
形为珠蚌的 鱼池 是小姐花园的中心。池内有两股泉水喷出,形成许多水泡,极似珍珠,所以称为珠潭蚌池。池中之水常年不竭,且有暗渠通往城南的止园湖中。蚌池东是迂曲的回廊,两旁簇拥着姹紫嫣红的花和郁郁青青的树;蚌池南用水涮石堆砌的一座假山,据说是以 泰山 之姿为模建造,故有“微型 泰山 ”之称。山上有一小亭叫望月亭,是小姐们赏月的去处。“花里回廊树杪台,时将不借破青苔。帘摇碧玉吹风柳,林堕黄金雨落梅。冰水藕丝巡竹去,双柑斗酒听莺来。清晨算到黄昏后,博得衰颜几次开。”陈壮履的一首《夏日慕园漫兴》,为这秀丽的小园凭添了几许风韵。
在蚌池的西面,紧靠城墙下,有一个精致的秋千,这可能是陈氏小姐、丫鬟们唯一的健身设施。但在如此高大厚实的城墙内,恐怕陈家小姐们连这极其短暂的欢乐享受都无法得到,真可谓“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
城墙上视野开阔,我们一路沿着走了上去,一直到藏兵洞才下来到斗筑居内参观。东侧城墙上看到的景色↓
内城叫做“斗筑居”,是陈昌言于崇祯年间发起建造的,当时主要是为了应对明末动荡的社会局面,包括以防卫自保为主的河山楼、屯兵洞、城墙等等,后来又陆续建造了陈氏的宗祠、麒麟院、容山公府、御史府等建筑群。
我们继续沿城墙而上,直接走到城墙东北角的文昌阁。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 文昌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宰文运功名的神祗。陈氏家族在修建内城时在城墙险要位置建造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后来果然人才辈出,科甲鼎盛,被称为 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大家族。
春秋阁,供奉关圣帝君。关帝即关羽,关公以“义”著称于世,故被历代帝王屡次加封,陈氏家族建阁供奉关帝,既是对忠孝节义封建道德观念的推崇,同时也期待保护陈氏族人世代平安。
藏兵洞,又叫屯兵洞,战乱时期驻藏家丁或垛夫的隧道,共计五层125间。隧道间或通、或不通,或三五间相连,层间有暗道相通,可直达城头。最高一层筑于城墙之内,并设炮眼对着城外,既可发射火器,又可观察敌情。
可以看到东侧远方的文峰塔。
东侧远方的文峰塔。
树德院,现为中华字典博物馆,探索、总结 中国 字典文化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向人们展示以《康熙字典》为代表的历代主要字典作品及其蕴涵着的文化信息,珍藏 中国 历代各种形制的字典,是 中国 目前唯一的一所字典博物馆。
河山楼,最具特色,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据说是为抵御流寇侵扰所建。整体为砖石结构,没有方木,曾有八百人在此避难,无一伤害。如此大规模的民用军事防御堡垒,虽经四百余年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雄姿依旧,可谓明清建筑史上一大奇迹。它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 石门 高悬于两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为了便于探知敌情,河山楼楼顶不仅建有垛口和堞楼,而且还专辟有利于转移逃生的秘密地道。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河山楼内还备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储有充足的粮食。
麒麟院,相府内城明代早期建筑之一,原为陈廷敬祖父陈经济居所。门边石兽、门前照壁均有麒麟图案,故取名“麒麟院”。
陈氏宗祠,陈氏家族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庙。建于明嘉靖年间,结构为两进院落,前为祭祖堂,后为先贤祠。宗祠建在内城的中轴线上,除了表示对已逝祖先的崇敬,希望先祖们能福荫后世,保佑家族繁荣昌盛。
御史府,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府邸。因其官居 浙江 道监察御史,故称御史府。由于地理位置所限,主体建筑被建成并列两院,左为庭堂,右为内宅。正门牌楼上记有“台谏清风”四个大字,见证陈昌言一生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之气节。此院落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城生铁冶铸展览馆。
世德院,是皇城相府内城的早期建筑之一,创建于明正德年间。院落依山而筑,正房三层,雄伟壮观。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陈廷敬在此出生,这里是陈氏家族走向鼎盛的起点。
十二月事变纪念亭
早在三百多年前,陈廷敬就大兴土木修建了南书院,不然也不会出现“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盛况了。南书院,创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两进院落,规模宏大,主体建筑宽敞明亮,严谨整肃,是陈氏子弟学文习儒的场所,科举仕进的摇篮。书院十分宁静,把孩子读书学习的学堂修建在城外景色怡人的园林里,主人们可谓是用心良苦。大门前的影壁格外引人注目:一处影壁潘龙欲腾,活灵活现,隐喻陈氏家族蒸蒸日上,代代光宗耀祖;另一影壁的莲藕栩栩如生,以励求弟子宁静淡泊,洁身自好,实现金榜题名、超越自我的梦想。
止园,建成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坐落在止园书院的西北角,是陈氏家族最大的一处园林,占地近1.1万平方米。这里是相府主人经常召集文人墨客饮酒作诗、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止园内绿满荫稠,流水潺潺,怪石嶙峋,波光粼粼,呈现出一派鸟语花香的人间仙境,让人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名句。
止园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景致,要数皇城八景之一的“石壁飞鱼”了。相传在陈昌期(陈廷敬父亲)年轻时,一日在路上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道横卧在地,便特地施予其食物。老道吃饱喝足后告诉他:山中有一石鱼修炼千年,即将飞仙。鱼跃 龙门 ,陈家后辈将有将相之材。说罢老道扬长而去。陈昌期后来在老道坐卧之处刻上鱼纹,筑起了“飞鱼阁”。没过多久老道的预言果真应验,自己的儿子陈廷敬果然入阁拜相。上述传说的真实性虽无从考证,但陈家子弟在这风景怡人的止园书院中学习,其益处是今天的人们确确实实能够感受到的。
如今的樊溪河畔,桥卧清波观鱼嬉,林荫绿径闻鸟啾,每日里车水马龙,盛况空前;相府愈显城堡楼堞之雄、官宅民居之幽、亭台楼榭之秀,一座全新的皇城相府正以一幅独具魅力的容颜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止园往西,又会重新回到外城中道庄内,此处可见斗筑居大门、小牌坊和陈廷敬纪念馆。最后,按指示前往出口。
这部《 再回相府 》就像一个纪录片,跟着它穿越悠长岁月,历经繁华沧桑,从陈廷敬和他家族的不同侧面切入,一窥一代帝师、名相的心路历程和陈氏家族六百年绵延的秘密。
《 再回相府 》全篇分段式递进,包含“序•御书楼广场”、“一区•石牌坊”、“二区•止园”、“三区•院落”、“四区•城墙”五个场景,游客们跟随演出移步异景。
第一场景,陈氏祖先放粮赈灾。放粮赈灾,是一个离我们远去的时代记忆,但当我们看到那一个个饥民拿到大米开心的笑容,才明白此人间大爱。
第二场景,讲述陈廷敬70岁回忆自己的一生,两岁拿书,20岁离家,想去天下,而70岁想着回家,但家却难回,75岁老死任上,回忆和现实不断交叉,带人进去历史,很有感触。对整个皇城的再现,对勤奋苦读、圣人教诲、家训家教都得到充分体现。家、国,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跟随着陈廷敬的梦境和过往,在这里我们看到他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感和家国责任感。
第三场景,讲述陈廷敬夫人封诰命时,回忆自己从进入陈家与陈廷敬相守一生的事,不仅融入了古代结婚礼制,让游客了解传统婚礼,通过旁白的方式,展现陈廷敬夫人贤良淑德的品格。
第四个场景,登到城墙看演出,在河山楼和靠山的藏兵洞外墙表演,巍巍的皇城、高耸的河山楼保佑这这里的子孙后代,守护着皇城村,一片安泰祥和。
(交通)
(交通)
(交通)
(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