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迈山申遗成功了!旅游宝藏省份一一云南,又多了一个世界遗产地。从此,在世人的眼中,景迈山不再是山高路远的蛮荒之地,而是既可以折叠成一片茶叶,也可以展开成177平方公里的土地,既可以浓缩成一杯茶汤,也可以幻化成一抹丹青的人间福地。
历经13(2010一2023),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云南省的第6项世界遗产。
这可是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普洱茶”作为健康饮品的江湖地位终于得到了国际上的权威认定。
景迈山拥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历史,是的前世界上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人工载培古茶林。
全球产茶的国家和地区约60余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茶树的原产地究竟在哪里?这实际包括了三个维度的问题:野生茶组植物起源地、人类初步驯化茶树起源地、人类充分驯化茶树起源地。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生物学和地理学的相关证据。
沿澜沧江流域,云南境内均发现了古茶树。古茶树种群在澜沧江沿岸的多样性分布,以及沿岸各世居民族利用茶叶的悠久历史,都充分证明了云南境内的澜沧江流域极有可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和孕育茶文明的重要源头。景迈山位于这一区域内的核心位置,是澜沧江孕育的独特茶文明的典型代表。
我得以在龙年早春就投入景迈山火热的旅游潮中,徜徉茏葱的茶园,感受原生态的民风民情,做了一回开心、快乐的弄潮儿。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在交通大发展的今天,航空有景迈机场,陆路从省会昆明至澜沧全程高速,景迈山不再是偏僻难及之地了。
正是一年中和风惠畅,暖阳怡人的好天气,我们自驾普洱市,重点旅游目标就是景迈山。当我们抵达景迈大寨入住“广景腊客栈”,安顿好已是下午5点。离日落尚有一段时间,热情的老板为我们指点迷津,说,“虽然观日落最佳位置在翁基古寨,但距离较远,还要走10公里”,然后探头看了一下窗外,“今天云层不算好,日落不会太好看,建议你们可先到古茶园游览,一路穿过茶园到金塔,在那欣赏日落虽比不上翁基,也还不错。”听上去这个计划一举两得,节约时间,便依老板之言而行,驱车5公里来到了“景迈山古茶林”景区。
刚迈入景区,迎面碰上正准备回家吃饭的三轮车师傅,他一见我们就说,“呀!你们这会才来,茶林已光限昏暗不好看了,而且到金塔的路还很长,你们走到时,日落也会看不到了。我拉你们去,保证啥都不耽搁,15元钱”。
爬上车兜,三轮车在弹石路上飞奔,景迈山早春的晚风带着些许凉意扑面而来。路旁不断闪过高大的树木,引得我不断惊呼,误以为那是古茶树,师傅及时纠正我,“哪有那么高大的茶树,大树下长得矮一些的,排列整齐一些的小树才是,现在茶园光限暗看不太清楚,上午8点前后太阳照进茶林才是茶园最好看的时候”。
约莫10来分钟,三轮车蹦到了大金塔。一眼就看到一坐金光闪耀的大金塔巍然耸立,它就是景迈大寨金塔,是一座具有浓郁东南亚风情泰式风格的佛塔。主塔高大,外围八座小塔,塔身用许多环线勾勤出形态各异的球形,半球形,多边形,从大至小,层层叠加,直插蓝天,纹饰也十分精美繁复,令人目眩,余晖下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大金塔位于景迈大寨的最高点,是附近村民进行节日庆祝、日常祭祀的重要场所。
日落时分,苍翠的景迈山在彩霞的映衬下妩媚动人。
观赏日落后,三轮车又载着我们再次返回茶园。此刻的茶园空无一人。三轮车引擎发出的“突突”声在空寂的茶园呈得格外响亮,看着暮色中一棵大过一棵巨人般的树木,借着车声的掩护,二位6旬开外的老人竟一起放开喉咙,兴奋地对着大树高呼:啊……,啊……,啊……,向有幸逃过天灾人祸仍枝繁叶茂的古树致敬。声浪一声高过一声,一波长过一波,随着晚风漂荡在茶园,这久违的激情瞬间把我们拉回了30年,青春的气息鼓荡在胸间,驱逐出陈年的郁闷晦暗之气,真是畅快之极。
师傅把车开到一条岔道前停下,让我们去看一下茶神树。沿竹篱笆隔成的小路前行不到300米,就看到栓着红布条的茶神树。
茶神树被木栅栏围住,目测树高4米余,胸径约30cm,郁郁葱葱,果然茶树长得不算高大。旁边竖有一木杆,挂着祭祀的经幡,每年春茶季它都会受到村民的祭拜。我想,这棵茶树被封神,树龄一定不小了,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千年古茶?
待返回时,月已上树梢。
从客栈到金塔观日出的路程只有一千多米,驱车不过3分钟,但我们更乐意步行前往。走到寨边的寺庙,看到有不少傣族妇女到大菩提树下的小塔前虔诚祭拜,一问得知,今天正是傣历的正月15日。
到金塔的路车少路宽,不一会就走到。抬眼一看,这坐金塔怎么那么眼熟,这不就是我们昨天驱车5公里,又坐10来分钟三轮车才看到的金塔吗?我们还以为今天到的是另一座的金塔现日出呢,原来是同一座,不仅皖尔。不过日出前的金塔远没有夕照下的金塔漂亮,昨天也不枉多跑一趟。此时,面朝东方的景迈山茶祖先供奉塔则光影柔和,温馨迷人。
景迈山的布朗族、傣族世代以茶为生,种茶、制茶、吃茶、饮茶、祭茶、护茶,形成以茶为中心的生活哲学和精神信仰,孕育出当地独特的茶祖文化。
塔中并排供奉着男茶祖(左)和女茶祖(右),妥妥的男女平等。相传一千多年前,为躲避战乱,布朗族先祖帕哎冷率族人南迁到景迈山时遇到瘟疫,偶然间吃了一种树叶,竟然治愈了疾病,于是便让部落定居了下来,开始栽培这种能治病的树。他死后留下遗训:“我要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遭自然灾害就会死光;要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你们也会吃完用完。就给你们留下这片茶园和这些茶树吧,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一代传给一代,绝不能让它遗失。”因此帕哎冷被奉为茶祖。
7月45分,太阳从远方的山脊一点点露出了红颜,不太大,粉红粉红的,象一个害羞的小卜少扭扭捏捏地慢慢露出整个容颜,人们欢呼起来,以各种姿势迎接她的到来。
在不同的景点看过日出,各有各的精彩,却一样地让人心潮澎湃。朝阳,象征着新生,代表着光明,为世间万物带来希望,每每看到一轮红日跳出云海,跳出山脊,跳出地平线,那一瞬间心灵仿佛得到洗礼,浑身注满正能量,对生活,对未来又信心满满。
我们昨天到古茶林走的是西门,暮色中的茶林寂静幽深。今天则是从东门进入古茶林,朝阳为高大的乔木抹上了一层金黄的色彩,光从枝叶空隙穿过,在茶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虫鸣鸟唱,一片生机,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景迈山现有五片栽培型古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1140~1600米之间,面积共计约1180公顷。位于景迈大寨的大平掌古茶林总面积311公顷,是景迈村唯一开放展示的古茶林。
景迈山世居民族智慧地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为茶树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形成的传统林下茶种植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据估算,目前古茶林中茶树超过120万株,其中树龄100-150年的还占到9.8%,150年以上的占0.7%。
林下茶种植方式保障了古茶林的生物多样性,据统计,区域内有当地原生种子植物134科,524属,约1500种;陆生脊椎动物253种,其中两栖类2目8科14种,爬行类1目8科24种,鸟类12目31科148种,哺乳类9目23科67种。
傣族、布朗族等世居民族很早就认识到茶树的生长习性,直接在森林中育茶种茶,使茶林呈现出“乔木层一灌木层一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其中灌木层为茶树主要分布层,并因人工干预形成茶树优势群落。这种林下茶种植方式,不但有利于调节茶林空气湿度,而且形成了更多漫射光来促进茶树生长。又依靠乔木的自然落叶为茶树提供大部分营养,基于生物多样性来防治病虫害。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景迈山优质的茶叶。
👇需要搭架采摘的古茶树。
为追求高产,景迈山也曾于20世纪60~90年代试种密植的台地茶园,但事实证明,茶叶品质远不如林下茶,先民的智慧在特殊的年代遭到一些愚蠢之人的践踏,但最终得以返朴归真,生态理念再次战胜了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在2007年后又重新改造为延续林下茶种植传统的生态茶园。
大平掌古茶林见证了世居民族悠久的林下茶种植传统,以及茶树植物对种茶民族文化的影响。是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基于此,景迈山才胜出世界各地茶园,申报成功唯一的茶文化世界遗产。这个茶园值得细细游赏,只遗憾没有专业人士的讲解,少了很多知性体验。
大平掌茶园地如其名,罕见地在山头上出现一大片平整的土地,几乎没有明显的坡道,游赏舒适,早晨的空气清新温润,沁人心脾。只是植被好,飞蜢自然很多,一不小心就撞进眼睛,似乎在警告我们,不要过多干扰茶林。
在古茶园东入口前不远处,保留了一小段茶马古道,可直通景迈大寨。古道长约100米,宽约4米,坡度达到20度。陡坡上铺就的石块已凹凸不平,见证当年马帮的艰苦行程。
景迈山古道是茶马古道滇藏线普洱至澜沧段上的一条入山小路。在现代公路开通之前,先民通过这条唯一的对外交通线,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用茶叶换取马帮商队带来的盐巴、棉布、农具等必需品。
该古道出景迈大寨,向西通往孟连;向东通往澜沧。长度约14公里,宽约2米,可容两马并行。1980年修建公路后,多数古道路段被拓宽、覆盖或废弃,残留下这一小段,让人凭悼。
早晨的阳光洒满景迈大寨,家家户户人影攒动,开启了一天生活的节奏。
景迈大寨地理位置优越,连接景迈山十余个山寨的道路穿寨而过,是观赏日出的最佳地点,有开放游览的古茶林,是进山第一天投宿的最佳选择。
但也可能是自然条件优越,发展较快,生活富裕,传统的傣族民居早已被现代建筑替代,只保留着傣式风格的结构。较之糯干、翁基等传统特色保留完好的村寨,景迈大寨在旅游热潮中更多成了过境地。
从古道下到寨子,在街上遇到的都是劳作的傣族妇女。傣族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较高,掌握着生活的主动权,是家里的顶梁柱,也因此成为家里最勤劳的人。
傣族居住的寨子都有寺庙,我非常喜欢缅寺的屋顶设计,轻盈灵动,象一只只展翅欲飞的孔雀,阳光下金灿灿的。
不到上午10点,我们已逛完了景迈大寨,最后在观景台小坐,享受早春温润的和风,让漫山的绿意沁入眼底。
👇景迈大寨的观景台
景迈山共有14个传统村落,分属景迈村、芒景村两个行政村。糯干村是傣族聚居的村落,是景迈村8个传统村落之一,被列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要素的9个传统村落之一。
糯岗老寨嵌于山间盆地,被古茶林包围。海拔1450米左右,处于雾线之上。村寨完整保存着景迈山傣族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以寨心为中心,呈向心式布局发展。
进寨不远,左侧有一条上山游道,我们决定先爬到最高点俯瞰糯干寨全景。寨子几乎都是典型的傣族民居,其中尚保存有79座干栏式传统民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的文物建筑。
一眼望去,寨子里大多数房子里仍生活着原住民,露台上凉晒着衣物,堆放着杂物,原生态的生活形态随处可见,是一个活的古村落。
走到一户人家前,手持茶杯喝茶的傣族大嫂笑容可掬地和我们打招呼,邀请我们到她家里歇脚喝茶。
她家门口种了一棵茶树,我们的话题就从这棵茶树聊起。仅仅这一棵茶树每年采摘鲜叶制成的茶叶就可为她家创收上千元。寨子里家家种茶制茶卖茶,她家的客厅也布置成茶室,游客喝了喜欢就会买了带走,不买她们也不会不开心。她家门前铺着用竹子栅成的地毯,带着新鲜的翠绿色,整洁清爽,透着凉意,忍不住要在上面坐一坐。茶叶使她们过上了富足的日子,可我们仍好奇他们吃的米、菜从哪来?她家上小学的孩子麻溜地说,我家有田,自己种大米吃。看来,这里还保留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可谓“任凭外界纷扰,我自有桃园逍遥。”令人羡慕啊!
闲聊中,大嫂一直手不释杯,走哪都自顾自地品着茶,看来她的日常就是喝茶或是招呼客人喝茶,你看她就喝得神清气爽,快活自在。
这一家呢开了个客栈,主人无事就坐在露台上泡上一壶茶,与游客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享受茶的清淳,也享受着轻松惬意的慢生活。他家的房子是保护建筑,改造出的客房条件有限,却不便宜,住一晚得花三百多元。
走进寨子里,原生态的生活形态更吸引人:传统的房子、独有的装饰、村民的装束、煮饭的场景和劳作的姿态……都让人感受到热气腾腾的烟火日子。
寨子里随处都有烤奶茶卖的,十四、十五元一罐,够2人喝。
我们选了一家较僻静的,坐下来,看着主人为我们现场烤制:抓5克左右的茶叶和大枣放到茶罐里,用微火烘烤出焦香,加少量水,根据各人喜好加少许白糖,冲入一包牛奶煮沸,一罐奶茶便大功告成,倒入茶盏,慢慢品味茶香、奶香、枣香混合的滋味。
其实,单纯的烤茶才是云南茶区常见的饮茶方式,烤茶的茶汤色深味浓,不习惯的人喝起来会觉得较为苦涩,而加入牛奶白糖刚好中和了苦涩味,这应该是为迎合游客而创新的饮料,能为村民赚一点小钱。
而寨子里最主要的收入是茶叶,所以每一家的重头戏是能邀请到游客免费喝茶。泡上一壶茶慢慢喝,喝得嗨,聊得嗨,茶就卖得好。所以女主人才做好奶茶,就忙着去为我们泡了一壶熟茶,茶汤金红清沏,香气清雅,入口绵润,回甘香甜。茶是好茶,只是我们家里屯集的普洱茶几乎够喝一辈子了,这次没打算卖,也就没细问今年普洱茶的价格和行情。
喝好茶,继续逛。一路逛到糯岗佛寺,佛寺位于村落北面高台上。傣族村村寨寨都有佛寺,是村民举行宗教活动与重大节庆的场所。该寺的佛殿大约建于清晚期至民国初年,规模不大,但也有一座小巧精致的金塔。
站在佛寺,可俯橄寨子中心市场。
随着发展,糯干老寨已不够村民居住,另择地建了新寨。政府对老寨投入了不少钱整治,将电线,水管入地,用石块铺平道路,而且家家修了水冲厕所。保留的干栏式建筑是用十数根结实的方形木柱作支撑,一层敝开,通风透气防蛇虫,原是用于饲养家畜鸡鸭,现在发展旅游,多数都改变了用途。
从糯干老寨出来,驱车来到布朗族聚集的翁基村。
翁基村建在缓坡上,从观景台拾阶而下,就被眼前老房子的装饰吸引住了。鱼篓、锅盖做成的路灯,别有意趣。
西葫芦、灵芝、大巴豆随意挂在栏杆、房檐,摆放在屋角,就成了野趣盎然的装饰。
这位大姐站在门前用布朗语呼叫,四姐妹从自家房子里应声而出,她们是相约着上山去采茶的。我好奇地问,不是要再过一个月才能采新茶吗,这位大姐说,一些树已经发芽了。四姐妹约齐后谈笑而去,若不是有人扯后腿,我恨不能跟随而去。
布朗族是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在1950年,景迈山布朗族头人之一的苏里亚(布朗名岩洒)参加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曾将景迈茶精制成的“小雀嘴尖茶”作为礼物亲手送给了毛主席。2001年在上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论坛大会上,江泽民主席送给各国首脑的礼品中就有景迈茶。
茶叶不仅是翁基人的生存根基,也是他们的图腾,在他们的屋顶上,常用一芽二叶的茶叶形象作为装饰。
寨心是景迈山民族村落建设的起点和中心,被认为是寨神所在,是举行祭寨神仪式的场所。布朗族寨心的形式通常为多根较矮的寨心桩围绕着一根较长的寨心桩。翁基寨心由五根寨心桩组成。这五根桩有讲究,中心一根为柏树所制,周围两根为梨树所制,两根为栗树所制。寨心位置的选定也有讲究,据芒景上寨寨心碑文记录,寨心的确定是在村寨中放一匹白马,依白马卧倒的地方而定。
寨子围绕寨心而建,村边、村外随处可见亚热带高大,原始的树木。
独持的房屋结构和装饰让人目不暇接。
让人眼馋的布朗老腊肉。
最后逛到了翁基佛寺。不出意外,寺庙仍是位于寨子的最高处,为2009年重修,占地面积约1718平方米。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佛殿、藏经阁与僧房等组成,在布朗族传统建筑风格中融入了汉传佛寺建筑风格,周围植有种类丰富的植物,是一个很好看,很出片的佛寺。佛殿为直接落在台基上的单层歇山顶建筑,藏经阁为为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建筑。
👇翁基古寺的茶叶浮雕。
👇植于寺外的古柏树。
在思矛遇到的一群昆明老表推荐我们下山后顺道到老达保村,可对比看看同为名村,遗产地与非遗产地村容村貌的差别。
故在回澜沧的路上,拐上去老达保的乡道。虽然路况很好,比景迈山的弹石路好走多了,但架不住弯多且急,不一会坐车的人便开始晕车。虽说只不到20公里,可对于从凌晨就开始持续游玩了十来个小时的人来说,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也成了一种煎熬。下午4点半终于到了老达保,停车后到一家餐厅为手机充电,站在露台上扶栏放眼,见远山如黛,池塘里野草青青,风景怡人,环视一周却没有看到能吸引人的村落。一天急行军般的游玩,从开始看什么都新奇,到后来渐渐麻目,现在已是审美疲劳,已然没有了游玩的动力。
稍事休息准备离开时,看到停车场外有一块指示牌,指示2公里处有一个携程渡假农庄,想起进村时隐约看到山上有一排亮闪闪,类似蜂巢的构筑物,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便决定去一探究竟。
上山的路况很好,只是比较狭窄,好在车辆很少。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很快便到了山庄大门。顺着山边的栈道走去,眼前赫然出现的建筑确实令人惊讶,一个个在科幻电影里出现过的银白色的太空屋独立悬空于山边,让人仿佛置身于想像中的太空城。
整个山庄静悄悄的,见不到一个人。我们猜想这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全智能酒店,不需要工作人员。直到找到前台,才明白,房间内所有设施都是智能操作,但服务人员也还是需要的。
这样的酒店当然价格不扉,1380元起价,的确适合具有超现代理念,超高收入,超会享受的时尚人士入住。我们也就看个高兴,憧憬一下未来罢了。
在酒店的观景平台,可清晰地看到老达保村的全貌,村子依山坡而建,公路修在村边,怪不得先前没有发现。
返回寨子,寻路从路旁石阶上到一个平台,老达保村传统干栏式建筑才展现眼前,但见道路整洁,房舍有序,花草装点美丽,只是电杆电线纵横,有了现代的气息。正如昆明老表说的,对比才知道,景迈山的传统村落政府是下了大力气整治的,表面上看很古朴,很原始,实际上现代的水电等生活设施全是隐藏在地下。
老达保村有一个中心舞台,一个大葫芦十分醒目,葫芦是拉祜人的图腾。据说拉祜族人能歌善舞,凭借出色的歌舞表演,在这里打响了“音乐小镇”的名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我们到的太晚,应是错过了歌舞表演。
站在老达保村看携程渡假山庄,两者互为景观,一明一暗、一高一低,相映成趣。现代与古老同处一隅,生活方式、居住理念却相差千年,对比太过强烈。
又打卡完成一个世界遗产地,但每一次出行总改不了行色匆匆,回家后发现又留下许多的遗憾。也好,有遗憾才有再次前往的动力。
最后,以一组申遗记念茶作为本篇的收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