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古被称之为“表里山河”,到处都充满着神奇,每个地方也会给我们不同的惊喜。俗话说:“三十年发展看深圳、百年历史去北京、三千年文化到西安、而五千年文明到山西。”山西不但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地上文物,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64年,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逐步掀起。从那时算起,山西大寨——这个中国乡村已进入“知天命”之年。如今,这个曾吸引世界眼光的农村在经历起伏跌宕后回复平静。
1964年,毛泽东提出“农业学大寨”。从此,这个偏居山西一隅的中国乡村走上历史舞台,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亿万农民的命运。据官方资料统计,上世纪60中叶至70年代后期,大寨共接待中国各地参观者约1000万,五大洲134个国家2万余名外宾也慕名而来。
离我只有不到200公里的大寨我才第一次走进,自驾来到昔阳县,一下高速就能够感受到浓浓的黄土气息铺面而来,路旁树有约3米见方的大字,上书“为昔阳骄傲,为大寨自豪,为人民祝福”。县城主干道上,依次排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对大寨的评语。
眼前的景色,让我似乎穿越了时代,回到了那个难忘的峥嵘岁月,那句“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回荡在我的耳边,大寨一度成为中国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地标。
带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大寨,重温一下曾经的历史岁月。
游览须知:该景点游玩时间1小时左右,距离大寨村有4公里的路程,如果住在县城可以选择先游览此地。附近停车场很多,都是免费停车。不需要门票属于免费景区。
景点介绍:昔阳县红旗一条街,原名上城街,位于昔阳县政府西南侧约180米,街道全长600多米,呈南北走向。该街道分布有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教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的乐平县衙署等文物古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人民商场、工农兵大舞台、人民食堂、新华书店等保存完好,街道两边的标语和图案样式原汁原味,富有时代特点。红旗一条街先后被评为“山西省特色商业街”“山西省历史文化街区”。
游览心得:
红旗一条街的建筑风格独特,有着时代的年代感,在其个别上,更是有着时代的特色。建筑物上随处可见时代的标语别具一格,热血沸腾的标语让游客们也变得热血起来。剪纸艺术与响亮的标语完美融合在一起,十分出色,这样的剪纸也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让人耳目一新。红旗一条街的历史画作可以让游客了解到一个个小故事,如白毛女、抗日故事等,表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爱国精神。
草帽和红色五角星瞬间就将我们带到了那个红色的年度。免费的停车场就在这里。
眼前的楼叫做梯云阁,穿过梯云阁,便可走进红旗一条街。
进入红旗一条街,年代感的画卷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红旗一条街的介绍,让来此的游客带着一种敬畏之心去游览,去感受这条街道的厚重文化和历史。
红星大队多么遥远而又熟悉的名词。
这条街是看不到明显的广告门头,只有显眼的革命标语和完美的剪纸艺术。
或许是旅游的淡季,这条街很多的店面都处于关闭状态,或者正处于玩维修中,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去感受这条街的时代感。
没有现代化的门头,这样的方式更加的吸引我们的目光,那个时候副食商店应该属于国有的吧。
新华书店与伟人感觉是那样的协调。
工农兵的舞台,现在的很多舞台都是这样的风格,我想应该都是从那个时代留下来的一种风格。
据民国四年(1915年)《昔阳县志》载,乐平县衙署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中轴线由南向北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东西两侧应该有班房和配房,未见于记载;上世纪50年代修建了旁门和房屋。
县衙内的二门的建造风格有一种不同其它县衙的风格,虽然是后修建的,但是我想一定也是按照曾经的建筑风格建设的,有一种国外或者少数民族的风格。查阅资料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的风格。
昔阳县红旗一条街的建筑风格在国内少有,是值得我们过来一看,一定能够让我们回到那个红色岁月。
大寨村红旗广场是走进大寨村之前最显眼也是最鲜艳的一个景观,巨大的红旗旗上是毛主席题词:农业学大寨 一面红旗雕塑非常醒目巨大,红旗灵动地飘着,飘着。随着时代的风造就了时代的乐章。
游览攻略:
交通:从县城就可以坐公交车到此。
票务:在红旗广场游客中心购票,票价格是45元/人,自驾车需要缴纳10元的停车费。注意;门票是前往虎头山景区使用,去大寨村以及陈永贵旧居是不需要门票的。购票规则和其它景区一样。
来到红旗广场,真正的大寨旅行才算是真正的开始,虎头山的游客中心就坐落于此。
巨大的红旗也是大寨景区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是必打卡之地。
巨大的红旗下,停着一辆从那个时代驶来的东方红农用车。这个可能就是时代的符号。
巨大的轮胎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轮胎中央写着向:‘献给以陈永贵、郭凤莲为代表的两代大寨英雄们。“
”我在大寨很想你“,用这样的标语想告诉大家,没有来过的你,抽时间来这里吹一吹我吹过的时代的风。
在红旗广场的驻足购票之后,大寨从这里就正式开始啦!关于大寨那些感人的故事,那个年代岁月,时光可以流失,曾经艰苦奋斗的岁月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沿着这条前人走过的路,感受曾经的温度。
大寨干部学院是省委组织部确定的全省党性教育基地,是弘扬大寨精神,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要载体,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并多次现场调研指导,大寨干部学院的建设事关昔阳整体形象,也关乎大寨精神的传承,为我们下一步的产业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意义重大。
大寨干部学院位于红旗广场右侧,毗邻大寨村委员会,进入大寨村前可以走进学院内感受一下。
大寨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220多户510多人。这里属太行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在陈永贵、郭凤莲等人带领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劳动,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开辟层层梯田,并通过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村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红遍全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村。
在“农业学大寨“的这场群众性运动中,它的影响力可以动员几亿农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之中,增加了水库、水池、水井、水渠、水浇地,增加了保土、保肥、保水的水平梯田,达到县县有建设工程,社社有建设工程的场景,当时农民们改造了地产地,增加了农村公路,造成的成就之大,是古今中外历史上都闻所未闻的。
游览大寨村,仿佛走进了一段历史的长廊。这里曾经是中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大寨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漫步在大寨村的田间小道上,放眼望去,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庄稼。大寨人用勤劳的双手,把这片土地装点得如诗如画。在这里,我看到了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对农业的执着。
走进大寨村的展览馆,我被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所吸引。它们见证了大寨人的奋斗历程,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伟大。大寨人的精神,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敬佩。
游览大寨村,不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诉说着大寨人的故事。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勇往直前,追求更好的未来。
大寨村的火车厢式房屋建筑。大寨村的房屋依山势而建,一趟趟火车车厢式的房屋建在窑洞之上,当年是按人口分配给村民的。
在大寨村口有一棵大柳树,合抱粗细,上面分为两个大枝,伸向天空。它见证了大寨村从解放前到现在的历史变迁,被当地人视为村庄的文化地标,受到了村里的保护。
解放前,这棵树名叫“苦人树”,因为村里的穷苦人遇到灾荒年景如果交不起地租,就会被地主吊在这棵树上毒打,甚至还有人因不堪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在树上上吊寻了短见。解放后,这棵大柳树见证了大寨人在树荫下庆解放、分田地;吃饭乘凉,看书读报,听广播;上级政策传达和村里农活安排;梯田建设新成就、庄稼取得大丰收等。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大寨人把这棵大柳树的名字“苦人树”改为了“乐人树”。
在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月里,每次村里的重要会议都是在这棵柳树下召开,党支部书记陈永贵每当有重要事情也总是在这棵柳树下宣布。
大寨村大寨人民公社旧址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1964 年 12 月,大寨成立大寨人民公社,贾进才任社长,贾承让任政治主任,郭凤莲任副社长。
1967 年 1 月 18 日,成立大寨革命委员会,贾进才任主任。
1983 年,大寨人民公社改制为大寨乡人民政府。2001 年 3 月,大寨乡改为大寨镇。
陈永贵故居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花园3号正南方向170米,是一个典型性大寨式的院落。这座院落并不大,与旁边的院落形制完全一样,大门两侧的对联上写着“一生耕雲鋤月創神農新路,半世從政為官清廉哲賢”,这是对陈永贵最好的评价。
陈永贵是一代劳动人民的代表,是一代人民学习的榜样,陈永贵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从小就勤劳肯干,带领村民们发展农业生产,使得大寨村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不仅没有挨饿,还能向国家上缴公粮。大寨村的成就被誉为“大寨精神”,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
毛泽东主席非常欣赏陈永贵的能力和品格,认为他是一个农业专家,于是在1970年9月9日自己的71岁生日邀请他到北京参加庆祝活动,并亲切地与他交谈。从此,陈永贵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农民领袖。
1975年1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找到陈永贵,告诉他中央决定让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并让他到北京工作。陈永贵虽然感到惊讶和不安,但还是服从了党的安排,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到国家副总理的传奇人生
参观完陈永贵的故居, 细细的品味陈永贵传奇的人生,感动着无数人的时代楷模。历史的车轮没有停留,留下的则是他高尚的情操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简介:虎头山本来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陈永贵及大寨群众一代人的劳动,使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亲笔题词“农业学大寨”,虎头山也名播四海。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时,“到大寨去,已是国内旅游的第一选择。人数最多的一年是1967年,共有370多万人,高峰期一天高达数万人。那时修通大寨虎头山的路上人流汹涌,万头攒动,接待站从早到晚有人吃饭。”
还有人作过这样的统计,说从1965年到1978年,“到大寨虎头山的外国人有2288批,共有134个国家,25478人。高峰期一天竟接待了50多个国家的客人;其中有22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莫桑比克总统就来过两次。”史载江青也曾在虎头山麓挖过一次“战壕”,但是第二年她再来时却被大寨人给填掉了,为此她好生恼怒了一次。
虎头山的游览就从军民鱼水池开始,池边有一条用石头铺成的上山道路。沿山路前行,第一个标志物是刻有“虎头山”三个字的石头,这是叶帅的题字。山路旁有周总理纪念亭,总理生前曾三次到访。继续前行,到达最高点,是陈永贵之墓。继续前行,是郭沫若纪念牌,据说郭老将一部分骨灰撒在虎头山上。
叶剑英元帅于1977年题写了虎头山,如今树立在虎头山上,赫然醒目。
虎头山标志石。
“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大寨就在这山下边……”来到大寨,登上虎头山,寻找大寨人昔日的足迹,梯田葱绿,林木郁葱,水库波光,一幢幢楼房散发着现代化气息,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山村公园。
军民鱼水池见证了大寨人民的奋斗历程,是大寨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
1965年,周总理来到虎头山,他对大寨人说,大寨虽然梯田造得好,粮打得多,但是还要多种树,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从此大寨人开始了虎头山绿化过程。60、70年代,地里舍不得种树,就到虎头山上石缝里种树,绿化了1000多亩荒山。80年代调整农业结构,在坡地上种植了300多亩苹果、桃、红枣等果树。1991年大寨人“退耕还林”,开始在虎头山植树造林,1995年,出动300人,投工10000多个,在虎头山放炮炸坑,一个坑填一车土,在干石山上种植了万余株松柏。
陈永贵是1986年3月26日去世的,去世之后,中央在北京为他举办了追悼会,4月4日,陈永贵的骨灰运回山西大寨村,暂时安放在了他的故居。8月26日,大寨村党支部为陈永贵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陈永贵也得以魂归故里。
大寨的虎头山有一座陈永贵的雕像,在这座雕像的后面就是陈永贵的墓地。我们现在看到了陈永贵墓是1993年重建的,墓地的整体风格仿照南京中山陵,非常有特色。另外,陈永贵的墓地一共有四层台地,五组台阶。
从大寨一路60年间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国乡村应该实行的变迁轮廓和发展轨迹,大寨人的行为和精神也在当时贫困的环境之下鼓舞了极多的中国人。
对于当时的大寨来说,或许没有陈永贵和贾进财的出现,也会有别人,因为人人都是陈永贵,人人都是贾进财。这两位杰出的劳动模范也设立了纪念碑供后人瞻仰。
贾进才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人,自幼务农,在地主家扛长工25年。民国35年(1946)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担任党支部书记。组织村第一个互助组,带领群众搞土改,分田地,积极支援解放战争。民国37年(1948),互助组发展到30多户,党支部以互助组为依托,组织群众搞副业,赚粮食18石渡过灾荒。1952年,提议陈永贵任支部书记,改任副书记。
他是大寨艰苦创业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石匠负责石坝、地堰、水池、排房、窑洞等工程的石料,双手打制的石头一块接一块可从大寨铺到北京,再铺回大寨。1965年5月21日,周恩来总理其为“老英雄”。1966年10月,应邀参加天安门国庆观礼。先后4次参加山西省农业先进单位和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89年9月作为特邀劳动模范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
郭沫若是文人从政,他一面既是学者、诗人、研究历史,一面也有着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会长、文联主席等政治头衔。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走完了自己长达86年的人生征程,在病危之中,郭沫若对妻子于立群和几个子女嘱咐后事:“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之上。”
郭沫若要求把自己葬在山西大寨,从此在虎头山上,耸立起一座“郭沫若同志纪念碑”,后来为防止破坏,墓地四周用铁栅栏围了起来,在确保环境安宁的同时,也守护着这一片珍贵的文化遗产。
1978年6月20日,一架飞机缓缓地徘徊在大寨虎头山上空,于立群从飞机舷窗上,将郭沫若的骨灰全部撒了下去,融入了大寨的土地。
孙谦(1920年4月4日—1996年3月5日),原名孙怀谦,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中国内地作家、编剧。1948年,写出个人的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盐》 。1950年,担任剧情电影《农家乐》的编剧 。1955年,由其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夏天的故事》上映 。1964年,编写长篇报告文学《大寨英雄谱》 ,该剧本于1979年搬上银幕,片名改为《泪痕》。1976年,担任剧情电影《山花》的编剧。1985年,与马烽共同担任剧情电影《咱们的退伍兵》的编剧。1992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孙谦“人民作家”奖 [6]。1996年3月5日,孙谦因病而逝世,享年76岁 。并且长眠于大寨虎头山。
大寨展览馆是一座平面呈倒“山”字形的民族式仿古琉璃瓦建筑,馆内展览了建设新大寨的全过程。该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名录。
大寨展览馆坐落在绿树环抱下的虎头山半山腰,占地面积五千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实际展线约414延米,是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寨历史馆、大寨文物馆为一体的多功能展厅,展览内容总体结构按照时间前后顺序分两部分,其中中厅和本厅两厅贯通,为第一部分《大寨艰苦创业篇》;南厅独立成厅,为第二部分《大寨改革开放篇》。
大寨在大灾之年坚决执行的“三不要”和“三不减”原则更是让他对这些可爱的人们感到由衷的钦佩,即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不减向国家的销售之粮、不减集体的公积之粮、不减社员的分配之粮。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镇的一个村庄,坐落在太行山腹地虎头山脚下。这里平均海拔1000米,年平均气温摄氏9.4度,无霜期145天,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左右。
大寨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先进典型。解放前,大寨人民食不果腹,生活颠沛流离。1945年昔阳县全县解放,受压迫的大寨人民分得土地翻身做了主人,开始了自己的艰苦创业之路。在生产资料的严重匮乏情况下,大寨人全民上阵,搬山填沟造平原,自力更生战洪灾,科学种田、发展水利,无论寒暑从不间断,终于将大寨穷山恶水变成了太行山上的“小江南”。1964年,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一起登上了历史舞台,大寨人艰苦创业精神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与肯定。
大寨展览馆充分反映了,大寨30年的创业史,是一部中国农民脱胎换骨地创造自己生存环境的历史;是一部战天斗地、治山治水改变生产条件的历史,是一部以自己的血和肉顽强拼搏,为美好理想奋斗的历史。直到今天,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有巨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随着展览馆的顺序,如同身临其境到那个年代,随着时光的步伐,走进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斗天斗地的那种豪迈气魄让人感动。虽然作为70后的我没有亲临那个时代,但是通过展览馆的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历史的文字,让我们如同时光穿越。让我想起了:“美好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真理。”
一天的大寨之行,是对我心灵的一次洗礼,是让我为之动容的一天,再多的语言也无法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那个时代人们的淳朴,集体主义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感染着我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来到大寨,来到这个可以激烈我的地方。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大寨,一起去感受那段峥嵘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