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四塔:天宁寺凌霄塔 开元寺须弥塔 临济寺澄灵塔 广惠寺华塔
广惠寺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金、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寺院兴盛时期的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前殿、华塔和地藏殿,华塔东侧为方丈院及僧舍。几经变迁,当年被梁思成先生赞誉为“海内孤例”的华塔依旧傲然屹立在古刹之内。1961年,这座幸存的华塔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该寺建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宋金时期大修,明代中期曾予以修葺。清代后期,寺院废毁,唯塔尚存。由于史料的不足,一直以来,文物界根据塔的结构形式和第一层内壁上正隆六年(1161年)墨迹推断,该塔为辽金时代遗物。但1997年,国家文物局再次对花塔进行维修的时候,于二层佛龛壁上发现了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的题记,由此足可证明,此华塔为宋代遗存
如今,广惠寺已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在这里感受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瑰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乾隆皇帝游广惠寺
广惠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并在金代重修,当时
的广惠寺香火鼎盛,热闹非凡。因此,乾隆皇帝曾多
次来此拈香礼佛并题诗作赋,《冬十一月既望广惠寺
多宝塔》、《辛丑暮春瞻广惠塔作》、《丙午季春瞻
广惠寺塔作》使得广惠寺华塔更加声名远扬。
冬十一月既望广惠寺多宝塔
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一月
高秋结念属嵩洛,行跸经过谢登览。
省方祠岳次第举,初冬未觉严寒犯。
滹沱回渡入权城,道左精蓝一到点。
住空梵宇青莲开,出尘法相黄金范。
千年宰堵高切云,景概近远资葆检。
大茂峰姿在眼背,四禅天乐鸣轩槛。
杜老慈恩资佛力,果然万虑消喊喊。
隋唐奚必究根源,往还已复成荏苒。
豫天赵土指顾间,尔许诗情寄闲淡。
辛丑暮春瞻广惠塔作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
广惠花塔由来称,亭亭杰竖玲珑仍。
拾级自应骋望远,而我来路远倍增。
一万已然八如是,见与不见何殊此。
辛巳之迹奚必循,古稀天子今老矣。
一座造型华丽的塔,吸引乾隆皇帝五次驾临。
一座美的让人过目难忘的塔,被梁思成先生称为“海内孤例”。
一座历经沧桑的塔,一个了不起的解放军团长为它流尽最后一滴血。
这就是正定古城里的广惠寺华塔,中国现存佛塔中的孤品,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出现了一种新的佛塔造型,塔顶就像一层层的荷花花瓣,称为花塔,也称华塔。中国现存有十多座华塔,大多为单层砖塔。
“若由形制上看来,这华塔也许是海内孤例。其平面及外表都是一样的奇特……”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在《正定调查纪略》中,这样评价正定广惠寺华塔。
华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
主塔是一座楼阁式建筑,通高31.5米,共分四层,各层檐下均配置华丽的砖仿木构斗拱,上覆八角亭式塔檐,再上边是八角攒尖形塔刹。
塔身一至三层设置阶梯,酷暑季节,游人登临第三层平座,顿觉凉风习习。清乾隆帝曾先后两次来此拈香礼佛,临塔观景,并乘兴挥毫,题额作诗。
广惠寺华塔因其上半部装饰巨大的彩色壁塑,造型古朴而雄奇,华丽而生动,不仅是我国华塔中最优美的代表,也是我国砖塔中造型最为奇异、装饰最为华丽的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塔是我国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
广惠寺华塔的建筑式样,让见惯了大场面的古建筑专家梁思成也十分惊奇,他于1933年考察完正定古建筑群后,在《正定调查纪略》中描述道:“若由形制上看来,这华塔也许是海内孤例。其平面及外表都是一样的奇特……斗拱配置奇特,每面有一朵主要的补间铺作在正中,两旁另加两杂次要的补间铺作,都是很少见的做法……斗拱是出两跳偷心造,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一朵。其最奇特处在两相接面阑额之安置,不是同高,而上下相错,也是极少见的做法。”
主塔的第一层平面为八角形,塔底层的四个角,各附建一座六角形的单层小亭状小塔,构成亭榭式的套室。小塔环抱着主塔,高低错落,华丽秀逸。
主塔的第二层平面为正八角形,四个正面都有一门,设有格子假窗;另外四面设直棂和格子假窗
主塔的第三层塔身,平座非常大,但是塔身开始骤然缩小,檐上拐角处一共有八个大力士,承托起塔身的第四层。
广惠寺华塔三层塔心室北壁前并列2尊石雕释迦多宝佛像,佛座上枋刻有贞观二年为太宗皇帝寿诞造像的题记。
塔心室为八角形,南面辟门,依北墙砖砌一佛坛,长3.06、宽1.3、高0.39米,占据塔心室近半。二佛像坐北面南,并排供奉于两个束腰佛座上。二佛像汉白玉石质,造型基本相同,其头与右臂皆失,左手、右足残损。佛体态壮硕,肩宽平,颈部有三道蚕节纹。结串珠项饰,身披袈裟,轻薄贴体,袒右肩,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左手小臂平置于腹前,结定印。袈裟覆双腿,裸露两足,下摆自两腿前自然脱出,呈半露莲叶形,褶襞平整对称。二佛背后双肩中部、腰部及须弥座后部两角处凿有长方形卯孔,应为安装背光之用。左侧佛连座高152厘米、像残高75厘米、双膝间最宽81厘米;右侧佛连座高155厘米、像残高78厘米、双膝间最宽82厘米
主塔的第三层以上就是圆锥形塔身,这是塔的主要部分,也是精华,塔身高度占了全塔的三分之一左右。圆锥体内的塔室供奉着两尊石佛。外檐沿着八面八角的垂线,分布着浮雕。八面交错着张嘴的狮头、莲座上的大象、蹲踞的金蝉,菩萨、兽头、大天王力士。
题材广泛、构图新颖、排列有序、做工精巧。其中,尤以动物造型最为逼真,凶猛的狮子、傈悍的大象、欲跃的青蛙,无不生动传神,活灵活现。
妙的是,这层主体塔身远观近看都是变幻华美。近看,各种塑像虽然排列密集,但是错落有致,古朴雄奇。远远望去,塔身形如巨型花芯,层层花瓣正喷薄欲放,更是美轮美奂。
光绪县志中称“塔塑神佛狮象等像,文以五采”。“上下高低、四维四旁施五彩以妆成其间;八菩萨用金箔以贴就...致使天花缤纷,琼香缭绕”,则浮雕表面原本有彩绘,更贴以金箔,初建时定是粲然夺目,金碧辉煌,可惜现已斑驳,难见当年风采。
当你站在塔下凝望这座古塔时,一定会被它精美的第四层吸引,如果仔细看塔身上的浮雕,还可以将华塔的第四层再自下而上分为八层:
“第一层:八角位置各有一个力士造像;
第二层:在八面正中各有一个吼头;
第三层:在八角位置各有一尊站立状的狮子,八面正中则各有一座方形小塔;
第四层:在八面正中各有一尊站立状的大象,八个转角处则各有一尊方塔;
第五层:在八个转角处各有一尊佛像;
第六层:八个正面为仰莲,转角处各有一尊方塔;第七层:八个正面各有一座方塔;
第八层:八个正面各有一尊菩萨造像。”
原先这些塑像上应有彩绘,如今已经凋落,只有第六层的仰莲莲瓣上还留有一些颜色。
历经兴毁重构后,华塔“高数十丈,巍然可观,屹屹乎如中流之砥柱”,明代已成正定名胜。入清之后,更因为一位帝王“情有独钟”地六次驾临,多次登临,反复吟咏,华塔迎来其最高光的时刻。
这位皇帝正是最爱出巡的乾隆爷,初次驾临广惠寺为乾隆十一年(1746),自五台西巡回銮时,登塔远望,“带形滹水半湾合,画景恒山一坐开”,滹沱河和恒山可见。诗中注称“是寺与隆兴寺同建于隋,而修于唐,有寺碑可据”
四年后,乾隆帝再次过广惠寺登多宝塔,不仅题匾额“妙光演教”,更是“御制古风以纪之”。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帝自五台山回銮又过正定,“自南门便道登塔拈香”,“朅然题句朅然去,付与初非识字僧”。
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帝再次出巡驻跸正定,重登华塔,留下了“古稀天子今老矣”的感慨。五年后,乾隆再次路过广惠寺,瞻塔留诗,“遄飞逸兴促成句,句乃成于最上层”。
乾隆最后一次驾临广惠寺是在五十七年(1792),此时的皇帝已是八十出头的耄耋老人,再无四十六年前初见华塔时的意气纷发,“即今瞻穹窿,未步先懒矣”,也再无力登塔了,留下的只是“英雄惯欺人,吾率疑乎此”的感慨。
广惠寺华塔被称为海内孤例,主要指其主塔与小塔的组合形制。
重修会馆过庭碑
原为南关山西会馆碑刻,后用于修筑护城河石桥。2001年7月护城河石桥重修时被发现。该碑主要记述了山两会馆由朋代晋宁庵发展而来,后扩建重修及山西会馆建筑布局等內容。
今天,在广惠寺院内的西北角,矗立着一座纪念碑,正面刻着“永垂不朽赵生明烈士纪念碑”,碑阴镌刻了赵生明烈士用鲜血和生命保护华塔的英雄故事。
解放战争期间,正定县城前后经历了三次解放。1947年4月12日,正定宣告解放。正太战役后,由于我野战军主力部队西调,正定城先后两次受到国民军和反动地方武装反扑侵占。正定城又经历1947年8月24日的第二次解放,以及1947年10月26日的第三次解放。
赵生明烈士的英雄事迹就发生在正定古城的第二次解放中。
赵生明,1917年出生,陕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6年入伍,是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二十九团副团长。
1947年8月24日,晋察冀野战军四纵队奉命解放正定城。人民解放军从正定城的西南角攻入城内,赵生明率领的二十九团追击一股国民党军到了华塔附近。敌人躲进塔内,居高临下,疯狂扫射。
我军用重型武器歼灭塔内负隅顽抗的残寇易如反掌,但是,这座古塔也会毁于一旦。赵生明为了保护华塔,果断命令战士不用炮轰,改用轻型武器进攻。
在敌人强大的火力网下,战斗变得异常艰苦,我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赵生明在指挥战斗时被敌流弹击中,英勇牺牲,年仅30岁。
我军为保护正定古城的古建筑,随即在第二次、三次解放正定时,采取了虚开南门、放敌出城的态势,并在城外扎起了口袋阵,全歼溃逃的敌人。
战后,赵生明同志被授予“大功功臣”。正定人民为纪念赵生明烈士,1947年将他牺牲时所在的这条南门里改名为生明街,后来老百姓口口相传,叫转了音,就成了生民街,这也是正定城虽然有四门,但是在街道的名称中唯独没有“南门里”的原因。
1984年5月30日,正定县委、县政府在生民街路东设立了赵生明烈士纪念碑,碑文叙述了英雄牺牲的经过,并撰刻诗文:“烈士碧血兮,洒我斯土;抔抔黄土兮,埋汝忠骨。壮士一去兮,恸我斯民;烈烈斯民兮,慰汝忠魂。”2001年纪念碑移至广惠寺内。
广惠寺华塔立面形象繁华富丽,其上半部装饰巨大的彩色壁塑,造型古朴而雄奇,华丽而生动,使之成为同类建筑中之典型代表。广惠寺华塔也是中国砖塔中造型较为奇异、装饰较为华丽的塔,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已被古建筑界所公认。
据史记载,广惠寺创建于清顺治七年。建寺者是西藏喇嘛端智嘉措,法号称隆巴端智布。当时名为郭莽寺(郭莽,藏语是“多门”的意思)。建寺初,只有显宗经院,康熙初又设密宗院,遂成了显、密双备的寺院。当时和塔尔寺、佑宁寺、隆务寺、夏群寺等齐名,为青海.著名寺院,是敏珠尔呼图克图的驻寺,在甘肃、内蒙等地颇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