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由行的人来说,想要顺利走遍重庆这座城市,还是需要依靠公交系统。
而且重庆的地铁相对发达,是很好出行选择。
同时还需要事先进行周密的规划。
在我们一系列的一日游中,十八梯和山城步道这两处是放在一起走的。
具体线路是:
进轨道一号线小什字站——乘一站到较场口——三号口方向有个专门的出口直接进十八梯;
沿着十八梯主干道一路往下,一直走到厚慈街出,沿旁边大道往南到解放西路再往西;
过一个路口就到了南区路的“山城步道”东南入口;
然后一直沿着山城巷主步道,从金汤街到通远门出,最后转向一号线七星岗一号口进,2站回小什字。
游览价值:
开发开放才几年,所以设计理念比较新颖现代,这样在游览中就会感觉内容真不少。
拍摄价值:
除了立体的感觉外,出彩的机位比较少。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兴路1号,南临解放西路,北临中兴路,坐落于长江江畔。
于2017年5月开工建设,于2021年9月30日建成开放。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占地面积约88亩,建筑面积约16.1万平方米,区划分为A、B、C、D、E五个地块,共设传统文化体验区、国潮文创体验区、国际交流中心、生活方式中心四大功能区域。
分为南北风貌景观带和东西旅游拓展带,两带中打造“十八景”,含有“花街鸟语”、“黄葛挂月”自然风貌景观2个,“古井春风”、“较场揽胜”等艺术景观7个,“于公挥毫”、大轰炸遗址等历史展陈3个,以及“响水茶香”、“巴渝人家”等特色运营景观6个。
我们因为时间关系,只有1、2个小时的话,就只能沿着主干道了。
十八梯的来历,据说是在明朝的时候,这里本来有口水井,附近的居民都吃这口井里的水,这口水井距离居民的住处正好十八步石梯,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作“十八梯”。
现在这里也正好是“十八梯”的中心。
据历史资料记载:
明清时期,重庆是入川门户,陆路水路两栖交通便捷,往来商贾也多在此停留中转,因此彼时下半城至朝天门一带是繁华之地。
此时,十八梯至上半城一带相对偏僻,军队教场设立在附近,现复旦中学的大门位置,便是那时教场军营门口所在地。
随着商贸繁荣,人们也开始在上半城安居乐业,十八梯作为连接上下半城的通道。
1891年重庆开埠后,作为商业重镇的重庆城快速发展。人口激增,扩城与改变市内基础设施成为必要。随着拆城墙修道路,城市交通迅速发展,以南区路和北区路为代表的现代公路开始联通起重庆城。而等中兴路、凯旋路修好之后,十八梯不再成为最主要连接上下半城的通道。
游览价值:
十八梯是一路往下,山城步道却是上坡多,不过由于距离长,相对还轻松。
但值得关注的内容相对单薄一些。
拍摄价值:
记录几个重要点位即可。
重庆是山城,山城步道是只能步行的城市小道。与多数城市的小街巷不同,山城步道有很多的上下坡的台阶,也就是当地人说的“梯坎”。
重庆,自古走出了多条盘山的‘步道’。如今的步道经过维护,保持了老山城的行走爬山的本色,增加了现代元素,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景观,健身,观光串联在一起,形成重庆的地方特色和旅游观光品牌。
沿着条条‘步道’,拾阶而上(下),缓慢而行,饱收上下近远美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重庆市区内有很多条步道,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重庆的第三步道。地处渝中半岛南向坡面,由北向南,依次经过市中山医院(原国民党政府立法、司法院)、抗建堂、菩提金刚塔、法国仁爱堂旧址、悬空栈道等,全长1748米。这是一条最长,坡度较高的历史古道。
沿途串起了抗建堂、菩提金刚塔、第一水厂塔、古城墙、仁爱堂、厚庐石库门、山城巷等独具老重庆风味的历史景点。
其中在石板坡段,还在崖壁上修建了一条可观江景的悬空栈道。在长江边,沿金汤门古城墙,顺山势而建。在栈道上顿足观望,长江南岸的景色尽收眼底。
古道加修后,增设有八个观景平台,更加美观实用。
不过我们没有拐到栈道方向,只是沿着山城巷一路向前。
山城巷经过重新打造,对老建筑加强了保护,不仅有“山水颜值” ,更有“文化气质”。
沿着山坡巷步道,还可走到‘通远门’,现在是重庆城门遗址历史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