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行29)走进正定⑫九楼之首 畿南名楼~阳和楼

作者:濦水风帆 显示图片

前往阳和楼路过历史文化名街


燕赵南大街被辟为“历史文化街区”,全长1500米,恢复了沿街的明清古建筑,2001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


路边雕塑


历史文化名街牌坊


阳和楼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中心至南城门的中段,横跨正定城南门内南大街上。它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楼七楹、建立在高敞的砖台上,台下有圆拱洞门,左右各一,行人车马可以通行,其布局略似北京天安门端门,但南面正中还有关帝庙一所倚台建立。今人痛心的是阳和楼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毁。



1947年,阳和楼主楼被拆毁。1966年,剩余的砖台和楼前的关帝庙被夷为平地。2017年,阳和楼在昔日的旧基址上复建完成。
    主持阳和楼复建工程的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正是梁思成先生的弟子,曾主持过杭州雷峰塔重建等工程。


如今的阳和楼,横跨正定城内燕赵南大街中段。主楼建立在高敞的砖台上,砖台楼基高8.6米,东西长66米,南北宽21.6米。


阳和楼像城门一样跨街而建,台下并列有东西两个圆拱洞门,将大街分成两股道,行人车马可以通行。


《正定县志》载:1489年(明弘治二年),“滹沱河溢,冲坏城墙,大水从城西南角入,从东北角流出。全城居民死亡无数,幸存者仅阳和楼左右数十家”。可见阳和楼是风水宝地,“龙脊”的隆起处。


阳和楼的平面很简单,是七楹长方形。面阔七间,进深两间,中间的五间敞着,东西两头各有一间类似钟鼓楼的单间。单檐歇山顶,楼高17米,高大广阔


1933年4月16日,我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来正定考察古建筑时,对阳和楼给予高度评价,在他的《正定调查纪略》中这样写道:“七间大殿立在大砖台上,予人的印象,与天安门端门极相类似,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龙过于罗马君土坦丁的凯旋门。”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阳和楼所居的南大街是一条“龙脉”。阳和楼和紧靠它的关帝庙是龙头,西北街北头龙王堂是龙尾,自龙头至龙尾的街道是龙背,阳和楼的两个门洞是龙的双眼,关帝庙的平台是龙的前脸,庙前的两根旗杆是龙须,而庙台上向外鼓出的两处半圆形是龙的鼻子。在阳和楼附近还集中了关帝庙、岳王庙、五道庙等众多庙宇,因此,这条中轴线的格局特色有“道夹庙,庙夹道,十字路口五条道”之说


阳和楼面南两门洞间夹建一座小巧别致的关帝庙,规模虽不很大,但设置十分完备。庙前有月台多层,这种布局使阳和楼在雄壮之中又多了几分繁丽


阳和楼范围内还有一座关帝庙,在阳和楼的正南,规模不大,设置十分完备。
      这是在台的下边,它有一个高台。我们登上去看一看,这个正面有两个小石狮。石狮的上面就是两根木质旗杆。雕刻的是栩栩如生。


上来之后正中这个牌楼,写着“忠义千秋”四个大字。下边有两个稍大的石狮把门。


咏柱介绍
里面是这个呛柱,它的做工非常的精细,堪称精美。真的是,看这个木工雕琢的朋友们,咱们近距离的欣赏一下。看它的做工的精细程度。这个牌楼里面还是两个小石狮。关帝庙虽然不大,但是设施十分的完备啊。


有牌楼三间,牌楼后面,有两层平台,围着精美的石栏杆。


有多层的月台,第一层的后半上有一对狮子和一对旗杆。第二层上还有一对狮子。第三层上有牌楼,牌楼后面还有两层月台。这个是月台上面还有一个月台,围着精美的石栏杆,还有这个雕刻的狮子栩栩如生。


关帝庙三个大字,我们近距离看一看。上了这个台阶之后呢,一边一个铁质石狮。关帝庙肯定是供奉咱们关二爷。关二爷自古就是人们非常崇拜的一位神灵。



庙门之前立有铁狮子一对,塑工虽不见佳,却也是明代遗物。



门内为平面呈丁字形殿宇,檐下斗拱的形制也呈示其年代的久远,就说与阳和楼本身同时建造,也属可能。


殿内


关羽读《春秋》雕塑



2017年,阳和楼正南面的关帝庙,也一并得到修复,狮子、旗杆、牌楼、平台、石栏……基本符合梁思成先生当年照片中记录的样子


中国历史上名楼众多,没有哪一座楼对文化的影响能够超越正定的阳和楼。
      宋元以来,阳和楼一带便是市井繁华之处,是元曲的创生中心,是元杂剧的演艺中心,更是名人异士、文人墨客登临眺览、题诗作赋的理想之地。


著名的中国四大名楼,都因有一部名篇而传世,但正定阳和楼,却是元曲的摇篮。
     正定,古称真定。元代初期,真定的经济文化较早得到恢复。元军镇守真定(今正定)的将领史天泽喜爱填写散曲,他的儿子史樟曾经撰写过杂剧。父子俩都喜欢结交文人。
      元好问被誉为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一代文宗,史天泽初到真定就结识了元好问,元好问感召了大批文人名士聚集真定,创作队伍不断扩大。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修阳和楼记》记载:“阳和楼者,镇府巨观也”。“每登于斯,南瞰滹水,北瞻恒岳,右挹太行之晴岚,左观沧海之旭日,飘然若出尘世,御天风于九霄之上”。
       文人喜欢登上阳和楼把酒临风,吟诗作赋,研讨作品,交流创作心得。在阳和楼上的一次次思想碰撞中,元曲从民歌时调发展到创作的文人化、专业化,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


沿砖台东边拾级而登,台上可以了望全城。台上有殿七楹,东西碑亭各一。殿身的梁拱斗拱,使我们心花怒放,知道这木构是宋式与明清式间紧要的过渡作品。这一下午的工作,就完全在平面和斗拱之测绘


如今的正定“登得上城楼,看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夜晚的阳和楼歌舞升平,还有摆摊儿的市井烟火,热闹极了。
       远观天宁寺凌霄塔


牌坊西侧是开元寺须弥塔


东侧是临济寺澄灵塔


城门东侧是广惠寺华塔


临济寺澄灵塔                       广惠寺华塔


开元寺须弥塔                                  天宁寺凌霄塔


不少文人闲士、达官贵人多在阳和楼附近兴建宅第。楼北不远处便有明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梁梦龙”的御封牌楼和“梁氏宗祠”。清代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的“蕉林书屋”亦在附近。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载:“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垆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可知这里之繁华。


北面悬挂“广大高明”匾额。东侧有阶梯可以上下。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碑亭。


正是有了阳和楼这个交流的平台,才奠定了真定元杂剧的历史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此后,正定的戏曲事业一直长盛不衰,清末成立全国第一个票友组织蓝菊社,蓝菊社延续为正光剧社和二黄学等票友组织,赵振铎、李秀章等经常组织票友自娱和演出,戏曲越来越深入普通民众的生活。正定的许多老年人仍津津乐道正定票友多次与梅兰芳、奚啸伯、梅葆玖等大师的交流,甚至还为大师们在正定的演出临时救过场。


南面为正面,楼檐正中悬挂写有“阳和楼”的楷书大字牌匾。
     阳和楼(门)的命名,看来好似一个简单的事情,实际上“阳和”二字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社会理想、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体现,承载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寄托者营建者虔诚的希冀。


元人钟嗣成所著的《录鬼薄》中,收录元杂剧作家56人,作品345种,其中真定作家7人,作品45种。
特别是白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齐名,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创作的《梧桐雨》被戏剧界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悲剧之一,他的《墙头马上》被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喜剧之一,与《西厢记》、《拜月亭》、《倩子离魂》合称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尚仲贤的《柳毅传书》是我国戏曲的优秀传统剧目,196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越剧电影《柳毅传书》。还有李文蔚的《燕青搏鱼》等,都是久传不衰的优秀剧目。
      余秋雨先生到正定时曾说:这里是元曲的故乡啊。


而今一座崭新却又古朴的砖台楼阁再次横跨南大街,登楼遍览全城美景,兴起一赋华丽篇章,必是十分惬意之事,登楼如斯者,情怀喷涌,常忆古人者,烟雨平生。时常念叨的那首古老的“道夹庙,庙夹道,十字路口五条道”的阳和歌谣,再次被传承下去,也让许许多多的正定人都能够记住这浓浓的乡愁。

第二层上还有一对石狮

第一层的后半上有一对狮子和一对旗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