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
民间集会,如同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
三月的武夷山除了春意盎然的花香四溢
还有两个不可错过的民俗市集
小编在这里先预告一波
跟我一起期待起来吧~
柴头会和蜡烛会,是武夷山的两大民间市集。
起初是为了通过交易活动,农民既能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又方便买到春耕生产所需的物资,为农民的和谐生活和新一年农作物高产丰收创造了必要条件。
两会沿袭至今,实际上已成为两个较大规模的市集,你能在武夷山市西门头、横街头以及各大农贸市场周围的集市上,找到各种各样的新奇物品,一年一次,各为期三天,也是相当热闹了。
柴头会
→ 竹竿柴棍农具
农历二月初六
📷:@武夷山茶旅
据《武夷山志》记载:以城关为中心,每年农历二月初六,集中竹竿柴棍农具及一切日用品于城防售之,故得名。
在中国,每一种节日都有传说,如果没有传说,似乎缺少了一种味道,特别是民间的节日,更需这些传说衬托。柴头会也不例外,起源竟然与农民起义有关。
📷:@武夷山茶旅
据《崇安县志》记载: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洪秀全太平军的影响下,崇安和全国各地一样,四乡农民纷纷起来抗捐抗税,反对奴役压迫。县衙官吏见势头不妙,便加紧检查,下令不准农民携带凶器铁器之类的东西进城,只允许挑柴、扛木、携带竹、木家具等农副产品。
📷:@武夷山茶旅
这样一来,更激起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四乡农民在起义首领陈顺光带领下,于农历二月初六凌晨,扛上木棍、竹叉和扁担等进城,一声令下,冲进县衙门,官军抵抗不住,四下逃走。县官在众怒面前下令免除农民的竹税 、明笋税、茶叶税等,起义获得了胜利。人们为纪念这木棍、竹叉和扁担取得的胜利,决定每年农历二月初六举行一次盛会,取名为柴头会。
📷:@如塵
工业时代的商品,冲击着这个曾经很纯的农民交易盛会,还是能买到从乡下带来的乡土物品,比如手工木制品、竹制品等。卖农具是永远不会缺席的。锄头、砍头、等农家用品,这些已远离城镇生活的物品,能唤起对生活的念想与回味。
📷:人在草木中
📷:小木兰欸
今天的柴头会,虽仍是以木、竹制品为主,但是范围也扩大至花卉、美食、特产等,更像是一场为期三天的大型民间特色集会,感兴趣的朋友们,安排好时间来看看吧,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蜡烛会
→ 秉烛迎奉
农历二月二十一
蜡烛会起源于唐朝,是为悼念辟支古佛而起。辟支古佛姓翁,号藻光,相传古佛十分灵验。因此奉祀辟支古佛的寺庙,也遍布于武夷山市各地,邻县的建阳、浦城以及邻省的江西也有奉祀辟支古佛的寺庙。
武夷山的善男信女对他崇信有加,特在吴屯建有父母庵一座,将他的肉身遗像供奉在那里。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万众秉烛迎奉,这就是蜡烛会的由来。
当天,村民们抬着扣冰古佛等雕像一路巡游,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场面可谓壮观。
而在市区,天还没亮,人们便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带着自家的特产和手艺,准备在集市上大展身手。
📷:@MUTU木途
集市上,摊位一个接一个,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新鲜的蔬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翠绿的农作物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泽,还有各种手工艺品,展现了武夷山人民的巧思与匠心。
📷:@满叶香的茶生活
商贩们热情地招揽着顾客,吆喝声此起彼伏,构成了集市上独特的旋律。顾客们则穿梭在摊位之间,挑选着自己心仪的商品,不时地与商贩讨价还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欢乐而和谐的气氛。
📷:@茶人阳辰
在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集市上,人们不仅可以买到心仪的商品,更能感受到一种淳朴而真挚的人情味。这是一次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的绝佳机会,也是一场视觉、听觉和味觉上的盛宴。
📷:@走茶TEA
生活在变迁
劳动生产工具也更加现代化
在山区,原始的工具依然离不开
柴头会、蜡烛会、还会继续下去
而内容也发生着变化
柴头会、蜡烛会各持续三天
不是节日,胜似节日
这种纯民间的聚会
不要号令,不要专门组织
只要记住农历二月初六、二月二十一
这便是号令了
“两会”里的宝藏远远不止这些
更多等你亲自来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