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最古老的第一佛塔-繁塔(po 塔)

作者:祥云游翁 显示图片

               繁(po,二声)塔位于古城开封东南古繁台,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繁塔位于河南省开封市东南,原名兴慈塔,是开封兴建的第一座佛塔。因建筑在繁台之上,得“繁塔”名。据北宋王瑾《北道勘误志》记载,此塔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开始创建,直到淳化元年(990),甚至到了咸平年间还有人在捐献财物建塔。繁塔初建时九层,高约76米。在明初被拦腰截断,现仅剩三层,通高约36.68米。塔身内外镶嵌7000余块佛砖,一砖一佛,非常壮观。整塔现存石刻199块,其中有字碑刻187块,是巨大的书法宝库。由于建塔时间长,刻石多,繁塔内刻经及题名题刻较为全面地涵盖了北宋初期都城开封楷书的书写原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繁塔是开封地区兴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过渡的典型。繁塔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开封市延庆观繁塔文管所管理。1963年11月,繁塔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后梁高祖朱温曾在台上阅武,所以曾有一个时期叫高台为讲武台。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曾在台上兴建寺院,落成之日,恰巧是周世宗柴荣的生辰“天清节”,为了作柴荣的功德院,便给寺取名天清寺。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将后周的末代皇帝周恭帝从皇宫赶出后,曾逃到天清寺避难住了一段时间。北宋时期,天清寺的名声很大,与当时的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并称为京都四大名寺据北宋王瓘写的《北道刊误志》记载,宋开宝年间(968至975年),重修天清寺时,同时在寺内兴建了一座砖塔,名为兴慈塔,也称天清寺塔,因其坐落在繁台上,故俗称繁塔。繁塔的兴建与铁塔不同、铁塔是北宋政府出钱修建的,所以建得很快。繁塔是由当时的官僚倡导,从民间募集资金修建的,所以建得时间很长。现存繁塔里面洞壁上镶嵌石刻中有建塔捐献过钱财和实物者的姓名和年月。石刻题记表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繁塔才建起一个高高的塔基,到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甚至到宋淳化元年(990年),还不断有人向建塔工程捐献钱物。根据塔内碑刻内容推测,繁塔大约筹建于开宝中期,竣工于宋淳化元年(990年)以后。从筹建到竣工前后经历了20多年。繁塔是等边六角形宝塔,原塔高九层,是当时开封最高的塔,这比著名的开封铁塔高得多,至今开封流传着铁塔与繁塔对比的说法:“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到繁塔腰”。元末天清寺毁于兵火,九层繁塔因雷击遭到部分损毁。明洪武十六年(1384年),僧人胜安在天清寺南前楼废址上兴建佛殿,因寺前有国相门,故取名国相寺。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在天清寺原址上复建新寺,仍复原名天清寺。同时,僧人胜安、圆真等在寺西北白云阁废址上建寺,名为白云寺,国相寺、天清寺、白云寺在繁台上南北排列。明朝末年,黄河水淹开封,三寺淹毁,和尚散离。清朝初年,僧人桂山和尚带领门徒去山西五台山朝拜。途经开封时在繁塔门洞里居住数年,后来他依靠河南巡抚张自德的力量,在繁台上又重建一座寺院,名为国相寺,新寺规模宏大,大门向南,寺殿数进,内有钟鼓二楼,正殿之后为繁塔。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寺毁塔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