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 在繁华的闹市中有一座宁静的古刹,古朴雅致;它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却依旧美丽。寺内一塔一楼两项“国宝”级的建筑,作为镇寺之宝,不仅承载着往日的辉煌,也蕴藏着许多建筑史上的谜团,这就是——正定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燕赵南大街109号。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原名净观寺,是正定古城八大寺院之一。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开元寺。
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寺内现存主要建筑为三门楼、天王殿、须弥塔、钟楼和法船殿遗址。其主殿在后,钟楼、须弥塔于殿前左右对峙的布局则是唐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
2000年8月12日,为了保护利用石龟碑座及残碑,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协作,动用四辆大型吊车,一辆载重150吨的平板车,经过上百名工作人员21个小时的奋战,将重达107吨重的巨型龟碑座及残碑安全吊运、安装在寺内东南侧保存,与国内现存唯一唐代钟楼和须弥塔相映成辉,形成一处极富文化内涵的旅游新景观,吸引了游客前来游览
赑屃碑座
此赑屃系五代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德政碑碑座。青石质,残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体量之大位居全国同类石刻之首。2000年6月出土于正定县府前街路西,同年8月移至开元寺内。同时出土的还有碑首、碑身残段,均是研究当时政治、军事、历史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开元寺里有一尊巨大的赑屃,巨大到第一次看到此尊的人往往会脱口而出:这么大!!!
这座大赑屃是2000年6月在正定府前街出土的,不久移到开元寺里。“正定挖出个大王八”,当年曾经成为冀中平原的热门话题。
准确地讲,这个“大王八”是一尊巨大的赑屃碑座。长8.4米,残宽3.2米,高2.6米,残重达107吨。
在它出土之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碑,是邯郸市大名县的《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也称为《五礼记碑》,碑身高6.45米,宽3.3米,厚1米。驮碑的赑屃高2.2米,重61吨多。
正定出土的大赑屃比驮五礼记碑的大名兄弟大了几乎一倍,不愧是“天下第一”。
据有关专家推测,这尊巨大的赑屃属于五代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纪功残碑,距今约1200余年,是研究我国后唐五代时期历史的重大发现,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赑屃旁边还有几块五代的残碑,碑文还非常清晰,字迹飘逸清秀。
唐代晚期至五代,藩镇割据,藩王和节度使们拥兵自重、画地为王,成了不受朝廷管辖的“土皇帝”。其中不少人觉得自己保境安民、功德巍巍,死后记载自己功绩的石碑不大到令人瞠目,都对不起自己的功劳。
正定出土的这尊超大个的赑屃残碑基座,和邯郸大名出土的超大墓志铭、超大德治碑,都属于这种“傻大”的自我表彰文物系列。
开元寺中的一些古石狮子。
当我们走下开元寺高高的台阶,大家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那盛世唐朝,決決大唐之风瞬间扑面而来,唐代的钟楼、古塔、三门楼石柱……处处散发着迷人的唐风遗韵。
塔与钟楼遥相对应,互为依托,两情依依,构成开元寺独特的一道风景。钟、砖塔交相辉映的平面布局,默默见证了千年的历史沧桑,生生不息地撰写着古老正定的文明史。也正如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所言:正定具有千古之美,是中华文明最辉煌时代的图谱与证据
这个被砸毁的残碑被称为“中国第一巨碑”,碑中清晰的字迹,仿佛昨日刻上的一般,据说这个石碑在刻立不久就被砸毁掩深埋于地下,如此形制的石碑甚至超过了历代帝王将相的神道碑和纪功碑。
五代 安重荣德政碑
碑文中有“德军节度使安”、“军节度使、镇深等州观察处”和“进检校太傅、进封武威郡开国侯”等残存字样。推测为五代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所立德政碑。
此次出土残碑碑首共有五块。第一块为碑首顶部,为龙的躯体,互相缠绕。残高60厘米,宽22.5厘米,厚88厘米。第二块为碑首中上部,略呈梯形。雕刻二龙前爪,双爪捧托火焰宝珠,爪甲锋刘……残高145厘米,宽357厘米,厚84厘米,重约11吨。其余三块体积较小。
碑首蟠龙,未见龙首,雕刻精美。用材硕大。
安重荣(?—942年),小字铁胡,朔州(今山西朔州市)人。后晋石敬瑭时期的成德军节度使。因不满石敬瑭勾结契丹,天福六年(941年),安重荣拥兵南下,起兵反叛。石敬瑭派大将杜重威出兵镇压,安重荣兵败被诛,该碑很可能也是在此时被砸毁。
出土带字残碑共十三块,皆为青石质。碑文以楷书为主,兼有行书……碑身下部由三块残石组成,第一块……存字18行,108字,重约5.8吨;第二块存字20行,192字。第三块存字15行,42字。另有四块存字甚少,互不衔接。内有一块仅存“封□”、“众心”三个半字……还有三块共存6字,碑文为楷书,工整有致。与巨碑行楷书书体明显不同……从残碑部分文字可清晰看到,“明宗皇帝”,“胜州刺史”等字样。但因受地理位置和开挖环境的限制,挖出的残碑还不到全碑的五分之一。
三门楼建于唐如意年间(692年),原为一座石、木混合结构的二层楼阁,现仅存下层石柱。石柱上镌刻有佛经、佛像、供养人像、赞语提名和碑文等,为研究唐代雕刻技艺、民众信仰、粟特人移民情况及开元寺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三门楼石柱为小八角柱,应为四正面,四棱面。每柱均由上下两段摞置,有明显卷杀。柱顶或凿圆卯,或留圆榫。石柱上镌刻有佛经、佛像、供养人像、赞语和题名等
三门楼的原物只有一些残缺石柱,现存的三门楼基础是经过考证在原位置2008年重修的。基础上面的石立柱是将残缺的原有石柱经过修复拼接而成的,修复的三门楼保持了三门楼原有的柱网结构。从三门楼的复原平面可以看出三门楼面阔为五间,进身为两间。
钟楼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式二层楼阁建筑,面阔、进深皆为三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唐代钟楼,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都曾给予高度评价。钟楼上悬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造型古补,亦为唐代遗物。
正定开元寺钟楼是国内现存唯一的唐代钟楼实例。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思成先生曾经判断开元寺钟楼的下层部分是唐代遗构。唐代木构建筑,原来的说法是国内现存四个半。
山西独存四大唐代木构: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芮城广仁王庙大殿、平顺天台庵弥陀殿。2014年,平顺县天台庵弥陀殿大修中,发现墨书年号,证明弥陀殿创建于五代后唐明宗李亶年间,因此“降级”成五代建筑了。
剩下的半座,就是正定开元寺的钟楼了,由于上层是清代重修的,就被称为半座唐构了。
正定开元寺钟楼,是一座正方形的单层歇山顶二层楼阁。
二楼是木结构,四面有门,楼外四周有一圈装饰着木栏杆的阳台,遮阳避雨,还有利于楼内的通风透光,保护了铜钟不锈、木架不朽。
唐朝木门
梁思成等古建筑专家细心梳理了正定古建筑的年代,从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都有遗存,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历史标本,堪称“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一部物化的历史教科书”。
河北学者梁勇说:“梁思成先生对正定古建筑的每一块门板都装在心里了。他心系正定唐代留下的唯一一座古建筑钟楼,尤其是钟楼的那两扇门是唐代的,恐怕在中国也是孤例。所以他给正定文保所打电话说,务必要把这两扇门先藏起来。”
梁思成先生心心念念的这两块门板,就是开元寺钟楼的门板。
钟楼内部 一楼,进门就看见地面正中有一口圆井,与二楼悬挂的大铜钟,井口对钟口。这种神奇布局,孤陋寡闻的笔者目前也只看到过这一家。应该是为了追求功放传音的效果,清晰地传送钟声,形成环绕声效。
钟楼屋顶是榫卯结构,巨大的铜钟悬挂在楼顶中心的粗大木架上,钟高2.9米,口径1.56米,钟口厚15.5厘米,古朴厚重。
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钟坠楼毁”的传说。据说这口大铜钟与钟楼连成一体,靠大铜钟的重量压着屋顶不散架,重心在铜钟上,钟落则楼毁。重约11吨的偌大一口铜钟,悬挂在木头架子上,千年不坠,也真称得上是天下奇观。
为了解开这个传说之谜,1952年,中国当代数学泰斗华罗庚教授和两名外国数学家专程来正定考察钟楼。
离开时,华罗庚先生感慨万千地说:“正定有为世界所没有的古文物,比如我们这次考察的钟楼。那么宏大的一座大铜钟,挂在一座不起眼的钟楼上,非常牢固,牢固到何种程度,你们知道吗?这是一个迷!从这个谜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在千百年前,铸造了这座钟,建筑了这座楼是多么的富有智慧!多么了不起!”
华罗庚先生解释说,“这个钟再重一点也不行,再轻一点也不行;这个楼的木质结构、长短粗细、辐射方向再差一点也不行。这样建起来,这样挂上去,恰巧钟的重量就一点也没有了,但它结实得好像打上一个非常奇妙的钉子。这是一道世界建筑史上、世界数学史上,建楼挂钟之后,至今还未被后人算清,进而揭示出来的数学几何力学题。我们这次现场测量计算,花了八天时间也没有计算出来。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
正定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佛教文化遗存是名城构成的核心成份。清光绪年重修的《正定县志》中记有寺院46座,城内八大寺院尤为著名,开元寺为其中之一。
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原名净观寺,隋改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奉敕改以开元为额,宋、明、清均有重修。综合历史资料可知,寺院鼎盛时期建筑有天王殿、三门楼、伽兰殿、给孤堂、毗卢阁、钟楼、须弥塔、法船正殿,布局严谨,规模可观。历经沧桑,现存建筑有三门楼、天王殿、钟楼、须弥塔和法船正殿遗址。而塔与钟楼左右对称布置的平面布局为我国现存古代寺院的唯一实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古迹,1988年对唐代钟楼进行落架复原性重修,使其更具时代风格;2005年对须弥塔进行了整体加固和局部修复,使其再现了高耸挺拔的雄姿;2008年复建了三门楼,使开元寺布局得到进一步恢复。
如今,千年古刹开元寺以其独特的古代建筑之美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开元寺铜钟,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形体较大的佛钟之一,其铸造年代要较之被称为“钟王”的永乐大钟早五个多世纪,其历史上与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提到的寒山寺铜钟齐名,有“南寒山、北常山(正定古称)”之美誉,如今,寒山唐代铜钟早已佚失,而开元铜钟犹在,不能不说是名城正定的一件幸事。
法船殿遗址
法船殿原为一座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式建筑,现仅存遗址。殿内正中原放置一座石船,石船上供奉铜质一佛二菩萨像,法船意为佛法如船,可以拯救世间众生渡过生死苦海,了脱生死。此种以供奉具体形像来表现大乘教义的殿阁,在全国尚属孤例。
须弥塔,古称雁塔,俗称砖塔,是开元寺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高42.5米,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九级密檐式方塔,自下而上依次收分。底层四角浮雕八躯力士,形神毕肖。正面门楣上端嵌清康熙元年邑人梁维枢题“须弥峭立”石额。塔身造型简洁古朴、稳重端庄。虽经清康熙年间大修,仍保留明显的唐塔风格。
须弥塔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古称雁塔,俗称砖塔。是一座砖石结构、以砖为主的九层密檐式方塔。
须弥塔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1956年须弥塔被公布为河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塔通高42.5米左右,塔身建在高1.4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第一层正面辟有拱券门,门框上雕刻着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拱券门上方镶嵌着一块长方形石匾额,上面镌刻着“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字,由康熙元年的真定名人梁维枢题写。
进入塔内
第一层内部
塔身的第一层比较高,塔的四面,下面一圈砌着石陡板,每一面石板的两端,都雕刻着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浮雕像,共有八尊。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
塔内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毁坏。今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无台阶攀登。
须弥塔最有意思的就是底层四角处的大力士浮雕,他们以肩撑塔,惟妙惟肖,古时修塔人的幽默感就以这样一种巧妙的形式,穿越重重时光出现在现代人面前。
触摸历史的沧桑感
感悟历史
塔身自第二层起宽度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方正,所以又俗称“方塔”。搭眼一看,就是唐代古塔的范儿,和西安唐代大雁塔属于堂兄弟,但比大雁塔早16年,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刹座、仰莲、覆钵均系砖砌,四周置铜境,光亮夺目。其上,系金属质刹杆、宝殊。宝珠多达四枚,显得格外挺拔。
开元寺须弥塔形式古朴,稳重端庄,外形与西安大雁塔相似。虽经明代大修,仍保持明显的唐塔风格。梁思成先生称开元寺须弥塔是“正定的塔中之最古者。”
自唐代开始,密檐塔和楼阁式塔是中国佛塔最流行的两种形制,现存的唐塔,无论是密檐式还是楼阁式,几乎都是方形平面。而五代、辽宋金时期的古塔,却大多为八边形平面。
院内全景
唐代真是一个很有趣的朝代,也可以说是一个审美百花齐放的朝代。唐时女人服饰华丽夺目,夸张繁琐,建筑上却走了完全相反的路,唐塔规规矩矩、朴素而毫无装饰,倒像是个洗尽铅华、素面朝天的美人。
2005年,开元寺须弥塔加固和局部维修中在塔刹宝珠内发现金银器、玉器、铜器、玛瑙、丝、绢、经书等各类文物千余件。
开元寺不仅创建年代较早,其主殿在后,开元寺钟楼、开元寺须弥塔于殿前左右对峙的布局则是唐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钟坠楼毁”的传说。据说这口大铜钟与钟楼连成一体,靠大铜钟的重量压着屋顶不散架,重心在铜钟上,钟落则楼毁。重约11吨的偌大一口铜钟,悬挂在木头架子上,千年不坠,也真称得上是天下奇观。
正定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佛教
著名,开元寺为其中之一,文化遏存是名城构成的核心成份。清光绪年重修的《正定县志》中记有寺院46座,城内八大寺院尤为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华(公元540年》原名净观寺,隋改解煮寺,唐开元二十六年率敉改以开元为额,宋、明、清均有王修。
综合历史资料可知,寺院鼎盛时期建筑有天王殿、三门楼、伽兰锻殿,给孤棠、毗卢阁、钟搂、须弥塔、法船正殿,布局严逆,规模可观。历经沧桑,现仟建筑有三门楼、天王殿。钟橙,须弥塔和法船正殿遗址。而塔与钟楼左右对称布置的平面布局为我国现存古代寺院的唯一实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史好地保护文物古迹,1988年对唐代钟楼进行落架复原性重修,使其更具时代风格;2005年对须弥塔进行了整体加固和局部修复,使其再现了高耸挺拔的雄姿;2008年复建了三门楼,使开元寺布局得到进一步恢复。
如今,千年古刹开元寺以其独特的古代建筑之美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