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彼岸之空 显示图片

2023年 04月15日,今日行程山西朔州应县木塔,净土寺。


山西省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重楼式木结构塔,本名佛宫寺释迦塔,因塔身全部是木结构,故俗称应县木塔。2013年从太原去大同本来可以顺路去应县看木塔,因为孩子不感兴趣,我也没有意识应县木塔的价值,遗憾错过。今天,特意专程来应县,补上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应县木塔旅行。

应县除了有最值得光顾的应县木塔,还有什么可以顺带浏览的景观呢?跟着我的游记一览今日的应县行程吧。


9:06,莫泰酒店(太原火车站站前广场店),2024年04月15日,今天的行程太原➡️朔州应县➡️大同。


8:18,莫泰酒店自助早餐,酒店的性价比高,标间150含早餐并且地理位置优越,太原火车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


特别称赞这里的红枣豆浆,喝上两碗回味无穷,可以超级浓到当饭吃。


酒店前台办完退房直接去太原火车站。


箭头指示的地方就是我们太原的住宿酒店,步行来火车站是不是很从容?

       有朋友会说:游记和火车站有啥关系?我的游记里,对省会火车站都会做简单、全面的介绍,以备再次的旅行时方便使用和为读者旅行提供方便。同时还是我着手写我走过的全国火车站游记做素材的积累。通过火车站的个数、规模、变迁看一个城市的级别和历史是非常便捷的方法。也是考察国家基础设施的一项重要内容。毕竟机场、火车站、客运站、轨道交通决定着国家经济命脉的走向。

太原一共有4个火车站,分别是太原站、太原北站、太原东站、太原南站。其中太原南站(从北京来太原通常到南站)是高铁车站。

太原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迎泽大街(太原)东头,始建于1907年,隶属太原铁路局管辖,1907年10月,太原站开始运营;1993年1月1日,太原站升为特等站。是联接太原南北的枢纽站。目前,太原站依然是太原铁路运输最大的特等站。

太原北站:太原北站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于1933年启用,隶属太原铁路局管辖,现为一等站。是山西支线的起点站。

太原东站:位于在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始建于1933年,当时称太原总站,1959年改名为太原东站原名太原北站,隶属太原铁路局管辖,一等站。
太原南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是山西最大型的综合
性交通枢纽。是隶属太原铁路局管辖的大型铁路客运一等站。 2014年7月1日投入运营 。

为什么新建的太原南站被定为一等站而非特等站呢?
        火车站的特等站、一等站、二等站、三等站、四等站是根据车站客货运量和技术作业量大小以及在政治上、经济上和铁路网上的地位来确定等级。
        简单讲,根据与旅客最相关的指标有关。就是客、货日运量的多少。符合日均上下车及换乘旅客在6万人以上,并办理到发、中转行包在2万件以上的客运站即可定为特级站。在铁路网上的位置亦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像郑州火车站在全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全国铁路网中必须是特等站的必要条件。

        了解火车站的级别,有利于我们旅行出行乘坐火车时的正确选择。(安全性、票源性。)


我也要为X姐旅程留下注脚。


我来过几次太原站都没有在此留影,这样的特等站必须补上照片。(为今后写火车站专题游记凑材料。)


10:09太原➡️应县,乘坐D5366次动车。票价:64元。运行时间:1小时48分。

9:59,提前10分钟,车站才允许进站安检。


10:27,D5366次动车去应县途径阳曲西站。


列车继续北上至忻州市。就是五台山所在的城市。


2分钟的空隙跑下车,在忻州西站留影。
特别提醒,高铁忻州西站里五台山还有130公里左右,所以,外地朋友去五台山还是从太原市出发方便。


11:57,列车正点到达应县站。


12:08,绝对不能忘记与火车站留影。


山西旅游景观还有运城、阳泉2个地级地区没有到过,再有一次山西行就完成山西预定目标的旅程了。


应县高铁站就有火车站专线(金旅)客车直接送游客去应县木塔景区。客车上满客人滚动发车。每人5元/人。
12:11,专线启程。
妈呀,拍专车,楞是拍到驾驶室正前方的“梨树坪石柱山”!这可是应县的一个地质景观呢!幸运!


迎面一幅宽约100米,高30米,由根根棱角分明的六棱石柱组成的峭壁进入眼帘,悬挂山腰,冲天而起,气势宏伟,像大山怒吼,如火箭待发。这便是应县境内最新发现的国内罕见的地质景观。据地质专家考证,此景观大约四、五千万年前由火山爆发自然形成。火山爆发能爆发成这么规律的标准六棱柱形状的山柱吗?真乃鬼斧神工之作。


12:47,专线车在金城镇辽代街停车,需要返程从应县火车站坐火车的游客,记得问司机要联系方式。最值得称赞的是,我们从太原带着行李在应县火车站下车,提着行李上了这个专车。然而,这车是途径应县木塔景区,我们的行李怎么办呢?和售票员商量,他们负责,可以把行李寄存在火车站的小卖部,每件行李5元,给我小卖部主人的联系电话,我当即接通了电话落实行李。我们就轻装到景区玩,玩完再坐专线车会火车站,取上行李上火车去大同。完美!

应县木塔,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建成。辽朝(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距今968年。它已经成为应县文化之城的精神象征。成为应县的骄傲。应县人民说:爱木塔,就是爱应县。


手机的IP地址显示这里是朔州市应县,金城镇辽代街。这就是应县木塔景区的正门,牌楼上写着“辽代文化城”。

应县发展旅游业将应县木塔正前方的道路东西两侧建起了帮扶当地人旅游致富的店铺。景区门口的东西向街道也是重新规划整齐的景区店铺为主的街道。


景区周边建筑规范。2023年的4月,由于疫情解除控制才不久,这里的游客不多。


2024年2月春节的应县木塔景区是这样的人潮涌动。虽然天气比起我2023年的4月寒冷很多,但是挡不住国民出行的脚步,显示了中国疫情之后旅游行业强劲的复苏态势。


木塔前牌楼。


牌楼的匾额写着“浮圆宝刹”。“宝刹”的详细解释是指一个非常珍贵的佛寺,通常是指佛教中的重要寺庙。


穿过“浮圆宝刹”牌楼就看到应县木塔全貌了。

应县木塔建在4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为7400多吨,呈平面八角形。塔高约底层直径的2.2倍,比例相当敦厚,使得木塔高峻而又不失凝重,将应县木塔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由10万块木构成,无钉无铆,历经千年风雨和地震的洗礼而岿然挺立。应县木塔的正规名称是佛宫寺释迦塔。塔内曾经发现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其中以经卷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中国印刷史上的空白。这些文物为研究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木塔内供奉着两颗全世界佛教界尊崇的圣物——佛牙舍利,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
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城镇应县木塔景区正门牌楼上写着“辽代文化城”也不无道理。


佛宫寺释迦塔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发布《文物保护暂行条例》,正式规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级保护管理体制。同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其中33处为革命遗址)至今已整整63年。而今,截至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已公布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5058处。足已见得应县木塔得到国家文保局的重视程度和文物级别的特殊性。


画面左侧是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的检票处。以观音石像做参照,释迦塔似乎与地平线不是垂直的关系,你说的没错,释迦塔的确有倾斜角度,产生倾斜的原因,在游记中,您可以找到答案。

应县木塔景区入口。


13:18,景区入口第一景很有感觉,红墙是新粉刷的。


我把这样凸显中国建筑元素和色彩的图片定义为“中国风建筑”。


钟楼,鼓楼,寺庙天王殿房顶和骑墙的瓦也明显是新建的,但是,整体建筑协调。


佛宫寺古今最精致建筑组合“中国风”摄影。


佛宫寺山门(天王殿)为近年的建筑。天王殿内有神态各异的四大天王和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佛宫寺”是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


山门挂有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写的楹联,上联:古塔千寻,一州福泽仰国宝,
现在这木塔真是福泽应县一方百姓。


下联:殿宇巍峨,万民乐善颂梵声。
当地老百姓也不断来佛宫寺拜佛。

     山西是国内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故而遗留的古匾额数量也就非常多。
     匾额,是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物件,一块小小的匾额集书法、镌刻于一体;聚行、楷、隶、篆于一身;或刚劲雄健,或敦实凝重,或沉稳圆润。字里行间寓意深厚,韵味无穷,表达了挂匾人的志趣与理想;也体现了写匾人的赞许和敬慕,因此,匾额要用最富有寓意的语言和最能体现这种意义的书法艺术来实现。自应县木塔创建近千年,前往观瞻礼拜者不计其数,流下了各朝代许多牌匾墨宝。因而,  应县木塔的块块匾额聚合成了一座浩大的天然书法艺术馆。
       


塔起源于印度,最初是印度佛教徒的墓塔,后来演变出许多类型,佛舍利塔就是其中一种。佛舍利数量有限,而佛塔无数,不可能每座塔都藏着佛舍利。佛家将藏有舍利的叫塔,没有舍利的叫“支堤”。但是由于一般人都分不清楚,所以将这类型建筑统称为塔。印度佛塔原本不高,传入中国后,我国古代建筑大师将外来佛教建筑艺术与本土楼阁建造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楼阁也叫木塔,应县木塔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一进入院落就被木塔上如此多的牌匾震惊了!我拍的这个画面足足显示了16块的匾额。应县木塔匾额记载共有54面, 现存53面,现悬挂48面,其中明代7面、清代38面、民国1面、年代不详的有2面。可见应县木塔的影响力即高又广泛。反之,能挂在应县木塔上的匾额书法家,立匾人也随应县木塔名垂千古。
      先看画面(第一层副阶外檐东南次间)的小块蓝色金字行书匾额《奎光普照》是清代乾隆丙午年(1786年),阳直吴法恒立。
    这里简单介绍正(南)面悬挂的几块扁额。
        “万古观瞻”匾悬于第一层南门上方檐下,长3.3米,宽1米,字径0.55米,蓝底铜字,赵体行书,笔画圆润清秀,结构端正谨严,神韵连贯,婉媚娟秀,为难得的珍品。上款“大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岁次壬寅八月朔旦”,下款字痕消失,据考为“应州知州章弘书”等字。“万古观瞻”,指佛塔建筑的神巧宏伟和佛光宝气,引人迷恋,是千秋万代观赏瞻仰的圣地。
        “万古观瞻”匾的上方时“天柱地轴”匾额。长3.3米,宽1米,字径0.55米,明万历年间郡人田蕙书,关中王有容立。“天柱”,支天之柱,“地轴”,转动大地的轴承。形容木塔像支天柱那样高大,像地轴般雄厚稳固。
       第二层平座外的“正直”二字匾出自清代雍正年间怀仁知县李佳士之手。“正直”二字一语双关,一指木塔笔直,二指为官做人应正直无私、心地坦荡,颇有教益。
      再往上第四块“天宫高耸”匾悬于第二层外檐正南,长3.88米,宽1、20米,字径0.7米。白底黑色,汉隶体,结构匀称,风格古雅,笔力强劲峻拔,是隶书上品。清光绪十年(1884年)应州知州恕书。
        “天宫”,神话中“天宫高耸”借指佛、菩萨和神仙居的天上宫殿。“天宫高耸”借指木塔高大矗立,似天上宫殿一样,住着佛、菩萨诵经传法,为人间绝无仅有神功建筑。


      再往上的“释迦塔”三字匾额是全塔最古老也是最珍贵的匾额。是“应县木塔”的正式学名。           匾额制扁时间为金明昌五年(1194年)。距今已经整整830年历史了,匾额上的字是标准的颜体。端庄严谨,浑厚有力。仔细看,在“释迦塔”三字的两边还有236个阴刻字的题记,这236字的题记分六次做成,记述了历次修塔的历史,最晚是名成化七年(1471年),前后历时277年!它是最珍贵的史料。它不仅是罕见的书法珍品,而且是研究应县木塔创建、修缮经过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释迦塔”三字匾额的上方是“天下奇观”、“金城”、“應塔”牌匾。
“天下奇观”匾悬于第四层外檐南,左右立竖匾各一:“金城”和“應塔”。“天下奇观”匾长3.29米,宽1.28米,白底黑字。楷书,笔画苍劲凝重,折转峭拔,虚实相间,既有欧体的刚劲峻拔,又有柳体疏朗开阔的神情。融欧柳为一体,风格独特,功夫到家。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七月,武宗皇帝朱厚照御题,万历四十一年(1613)五月重装,钦差分守莫北道山西左布政使臣郭显忠立。

        应县木塔南面最高层的匾额“峻极神工”悬于第五层外檐南,长3.80米,宽1.25米,白底黑四字。边作云纹,正中御书“峻极神工”四字,楷书。“极”字端庄丰厚,笔锋刚健凝重。中间小字楷书“世祖文帝御题”,左边题“南路通判臣”,右边题“万历四十一年(1613)五月端阳日“。

       “峻极”写木塔高峻异常。“神工”写木塔设计之巧妙,建筑之神奇,技艺之绝伦,既颂扬木塔之鬼斧神工到了极致,明初成祖朱棣“峻极神工”四字,既是对木塔雄伟建筑工艺的叹赏,又表达了自己的文治武功达到了鼎盛。一百多年后,明武宗的豪情想来一点不比自己的祖先差。
      此匾万历四十一年(1613)五月端阳重装。至今御书“极”字未失原样,而“峻、神、工”三字,已脱落无迹。1974年应县中学教师俞浩仿“极”字体,书写而成。
     


说完了正面匾额,背面的“永镇金城”匾也必须要议一下。
“永镇金城”匾悬于木塔北面第一层副阶外檐北面明间,长3.5米,宽1.2米,白底黑字。欧体楷书,结构匀称,笔力苍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为书法珍品。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应州知州陆叙钊书。明洪武年间,金城并入应州。以后数百年,金城仍为应州别称。
这也是应县木塔景区所在的地址是金城镇辽代街的缘故。


木塔西北方向悬挂的匾额。
与1901年拍摄的应县木塔旧照相比,现在我们看到的木塔,明显看出倾斜。但是无论地震还是战乱时的炮击都不是木塔现在发生严重倾斜的根本原因,根源在于上世纪20年代应县当地的士绅们私自对木塔结构进行了破坏性改动。木塔明五层暗九层,原先明五层的外廊全部为砖墙结构,内部有木梁斜撑来加强整体结构,有人上塔后是看不到外部景观的,里面漆黑一片,完全靠蜡烛照明。当地的绅商们觉得这种结构太闭塞,他们便私自将木塔外墙全部拆掉,这些墙体的斜撑太过于精美与细小,以致于当地乡绅对戗柱外墙体的结构功能毫无察觉,竟将每层斜向的带斜撑的外墙全部拆掉,改作明窗。塔身外观随即更加通透,采光大好,却严重破坏了应县木塔的承重结构,自然承重结构木梁也都给拆了,按上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能开合的木雕门窗。绅商们收获了美好的应县全景图,但却使木塔的抗风险能力大打折扣,到梁思成1933年赶到木塔身旁,这些结构已被拆了大半。才有了现在的严重倾斜。成为木塔千年生命历程中最严重的人为破坏。从那天起,这座给予了中国人长达近千年骄傲的应县木塔,一天比一天歪斜,直至彻底沦为一座“危楼”。


作为“国宝”的木塔,已经不允许登塔了,只有一二层对外开放,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当得知如此堪称世界木质结构的木塔潜在的危险,更觉得应当,也必须来看一看这座与法国艾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齐名的世界奇塔。由于木塔的特殊结构,目前中国已将应县木塔报备在山西辽代建筑的《世界文化遗产》申请名单中。

应县木塔坐北朝南,二进布局,中轴线自南(入口为南)而北依次建有牌坊、山门(天王殿)、释迦塔、大雄宝殿,轴线两侧钟楼、鼓楼、配殿等。现存建筑唯释迦塔为辽代遗构,是国内外现存时代最早、最高大的木结构塔,钟楼、鼓楼为明代重建,大雄宝殿、配殿等皆为清代建筑。


木塔的东南向有一新建院落,现在好像是个展览馆。西南有一个对称的院落。


院子中一建筑山墙上有9幅看似是“砖雕”的东西。没有说明。


做工不够精细,特别是四周的抹缝极其粗糙。我是按照砖雕从左至右拍下来的,感觉是讲的一个连贯的事情。
1,一行人接上画面上面的这人,


2,到某处休息。


3,又从休息的地方出来,


4.这行人来到一处有水的地方,给一个孩子洗澡。


5,这是在为这个塔开光,还是在庆祝什么?


6,这些人好像在挖坑,立个什么桩?


7,是不是刚才洗澡的孩子被选中座在了莲花上?


8,这个孩子成为被尊敬的佛了。


9,他驾鹤西去了,被弟子做成卧佛供敬。
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这是说释迦牟尼呢!就是这木塔的主人。这木塔不是放着他的灵牙遗骨吗?


此为应县木塔东南的钟楼。


古时有晨钟暮鼓之说,设钟鼓楼报时用。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唐代便实施晨钟暮鼓。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


佛宫寺进入山门后,左右对称建有钟楼、鼓楼,侧院。


钟楼挂钟。


鼓楼架鼓。


从寺庙里的钟楼、鼓楼也可以看出寺庙的规格档次。


13:59,天放晴了,我说过,我到哪里,天空一定放晴。人品好,没办法。
我纯粹是冲着最高木结构世界奇塔拍照,丝毫没有冒犯佛的意思。


远观应县木塔高67米,相当于现在的20多层楼高,仰望木塔,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榫卯结构五花八门,百尺莲开。这样高的纯木结构的塔,为何能如此坚如磐石,历经近千年不倒呢?专家总结出大致有以下三种原因:即使经历千年的风霜雨雪、地震兵燹(xiǎn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依旧巍峨挺立。

1,众多斗拱结构使然。
每层檐下都有众多的斗拱,斗拱是我国古代木建筑中独特的结构方式,应县木塔的斗拱共有54种,480朵。也是现存古建筑中斗拱形式最多的建筑,被誉为中国斗拱博物馆。从下仰望,这么多斗拱就好像一朵朵莲花一样,古人称之为百尺莲开。那么斗拱在木塔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四面八方的斗拱和微结构,在地震来临时,能够向各个角度吸收和传到地震波的力。塔身每一层还添置八边形平座,进一步加固了木塔的整体结构,应县木塔的结构体系就好像一个刚性很强的八边形套筒,其中斗拱起着关键的稳定作用。由于斗拱系统本身是由若干个小木料衔接在一起的,相当于许多小型的悬臂,它们能够调整倾斜,平衡弯距。因此在受到地震,炮击等异常震动时,斗拱会成为一种阻尼装置,通过斗拱卯隼间的摩擦错位,可以消耗掉外来的巨大能量,使得木塔具有较好的抗震、抗冲击性能。即使在现代,这也是理想的抗震结构。这样结构布局的合理性使应县木塔在受到多次地震甚至炮击后,仍然屹立不倒。

2,自然食物链降临这块宝地。
还有千百年来所拥有的一个景致和现象不可忽略,就是一种被当地人称为麻燕的飞鸟,每年都会在清明到立秋之间定期留驻木塔,捕食虫蚁。来繁衍后代,在冬季来临的时候又迁徙到别处,虽然就连当地人也不知道这些飞鸟究竟从哪里来,又飞到哪里去,然而客观上却避免了木塔本身被大面积的虫咬、蚁食。这些麻燕也被称为是木塔的“守护神”。

3,还有一个神奇的现象令应县木塔近千年不倒,那就是木塔双层台基上的24根木柱。




木柱柱子下面的石杵并没有巢臼,柱子的断面直接就在石杵上,所以当地人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大概意思就是说。这24根柱子每个时辰都会轮流上岗值班,木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还有一种说法,据说木塔每天随着地壳运动而转变受力方向。使得木塔能够屹立近千年不倒,到底是什么样的原理,老百姓也说不清,只能说古代能工巧匠们的智慧不得不令后人景仰,是他们让这座木塔具有了生命力。


释迦塔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


塔刹由基座、仰莲、相轮、圆光、仰月、宝盖、宝珠组成,制作巧妙与塔身融为一体。应县木塔顶部的金属塔刹并不接地,所以木塔是没有避雷装置的。民间传言的避雷、避火珠都是不存在的东西。但是构建木塔的材料非常干,几乎没有电阻。建筑材料没有导电性,木塔就引不下雷电。

借用网上的“杨爸图说”视频,可用绘画的方式非常简洁的介绍应县木塔的结构和木塔的创建人。

佛宫寺释迦塔一层坐佛是我国最大的室内坐佛。我们知道,佛像是有供养人的。佛宫寺释迦塔一层坐佛的供养人——契丹萧孝穆家族。


根据应县木塔南北门额上供养人画像已经认定,应县木塔是契丹族辽朝的仁懿皇后【萧挞里】代表皇家倡建在家乡的。南门三幅女供养人画像左边就是兴宗仁懿皇后萧挞里,中间是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右边是钦哀皇后萧耨斤。北门三个男供养人,中间是仁懿皇后的父亲晋国王萧孝穆,两边是皇后的兄弟陈王萧知足、齐王萧无曲。应县木塔是萧家一门三后、一门三王这样的显赫地位的彰显。
此为南门三幅女供养人画像。与下图门楣上的画像对应。

应县木塔外观。


一层佛坛上这尊11米高的金身塑像是释迦牟尼。木塔内禁止拍照。


这尊塑像通天式的袈裟上还绘制了50多条半米长的三爪彩龙。


金身塑像背面北门门楣上的三个男供养人画像。


        仔细观察塑像的面部,面容丰满,高大肃穆,比例适度,神态端庄慈祥,右手向上呈“说法印”,左手下垂。脸部素有一圈绿色胡须,还佩戴有耳环。这在佛教塑像中非常罕见,其实这与塑像的建造年代有关,这尊塑像造于辽代,自然就融进了辽代的审美特征。辽代契丹男子以蓄胡须、戴耳环为美,所以就给释迦牟尼佛留下了胡须,戴上了耳环,以保留建造者认为的释迦牟尼英雄本色。佛像在文革期间遭遇破坏,红卫兵曾攀爬而上。佛祖下垂的左手手指就是那段岁月失落的,现在的手指为后修,很明显与上举的手相比不太协调。
       在释迦牟尼佛像头顶上中间向上隆起,形成一定空间的是藻井。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内部装修的精华,而中国古代建筑设置藻并。并非是为了装饰。古人设计藻井的初衷是为了避免火灾,后来能工巧匠从中发掘出藻井的装饰作用。八角形宝伞华盖式样的硕大藻井,整体布局构图细腻严谨并有序对称,纷繁复杂而变化丰富。中心是太极图,四周以三跳六珠做内墙柱、转角斗拱及补间斗拱,又以炫美彩绘图案,尽显皇室与佛家的尊贵和崇高。


莲坐下八位身态狰狞的大力士身着盔甲,肌肉隆起,筋骨外露,比例适度而略显夸张,富有活力。


支撑莲坐的龙。


这里用龙支撑莲座,有点不理解。可能,龙在佛教里不是那么重要?


怎么是4趾?那就不是龙。 


由于木塔倾斜,考虑到保护木塔的因素,同时出于对游客安全的考虑,目前应县木塔只开放一层,其它层禁止攀登。整座木塔各层佛像大大小小共34尊。这是5层,也是顶层的佛像。本尊为毗卢舍那如来佛。周围是八大菩萨。


一张网络图展示应县木塔的建筑结构和佛像位置。


佛教建筑发展到后来,寺庙格局形成了非常规范的序列。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由山门始,过天王殿,舍利塔,大雄宝殿,再辅以一些配殿等等。整个礼佛过程经过轴线、院落空间等强化,氛围在大雄宝殿这里达到了顶峰。
佛宫寺木塔北面九间殿是世建在高台上的大雄宝殿,殿内塑有3米多高的11尊鎏金佛像。正面是五方佛。大殿两侧分别是地藏殿和观音殿。塑有观音、罗汉、地藏王、阎罗等群像,那种敬畏神秘,佛法无边之感会使人油然而生。


一座建筑在自然浸染的历程中,“它的皮壳会氧化,它的色彩会剥落,它的棱角会变得圆熟,它的触感会变得温润……它会有另外一种‘面貌’呈现出来。”这种面貌是经历了风霜雨露,经历了沧海桑田,经历比一个人长上百倍的时光,才缓慢形成美好的品格。这就是应县古塔的令人动容之处。


应县木塔碑铭。应县木塔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很多美好而有趣的历史传说,其中鲁班兄妹赛艺则是一段经典佳话。在佛宫寺里还有很多块石碑。


离开应县木塔才关注广场前的净瓶观音。


1999年9月9日,山西梨花春酿酒集团敬献给应县木塔景区的观音石像。这是做隐形广告吗?


1000年前的摩天大楼,1000年前的帝国大厦,1000年前的地标建筑,1000年后的世界之最,释迦塔将近千年,也见证了近千年的岁月沧桑,驻足塔下。抬起头,在仰望中,你一定会看到那个遥远朝代的高度,感悟到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铸造一座木塔,并以此铸就了那个王朝乃至中华文明的扛鼎之作。


结束了应县木塔的参观,我们向净土寺走去。


我们是4月18日返京的,结果21日早上,应县雪花飞舞,这是朋友发来的视频截图。我好幸运!

古建专家梁思成曾说,山西应县有三件宝:
一为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杰作,实属国之瑰宝,世之奇葩;
二是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
三是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石狮,“披头散发”,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全国罕见。
应县有三寺, 即塔寺(佛宫寺)、北寺(净土寺)、南寺(归元寺)。


释迦塔塔刹。
参观完释迦塔,我们每人买了一本《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的宣传册(10元),结果得到去北寺(净土寺)的指引。
这座不大的古寺中,有一座金代歇山顶大殿,梁思成先生在画历代木构殿堂演变图时,就选它作为歇山殿演变的代表建筑。或许梁先生当年也和我们一样,还沉浸在木塔带来的震撼中,偶然抬眼,又发现了这座金代古物。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双份快乐,相距不过几百米。

我们按照木塔工作人员所指的方向,穿过木塔景点的东门直奔北寺(净土寺走去。)


14:30,10几分钟后,我们如愿看到了净土寺。
净土寺,又名北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东北隅。该寺创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距今已有830多年的历史。
眼前是净土寺的正门,大门紧闭,没有正式开放。我们趴着门缝往里看,有村民说,给看大门的10元钱,就能进去。


14:37,还好,我们遇见2个大学生,我们一同找到寺庙的侧门,正巧没人把守,我们便夺门而入。听说这里的藻井十分漂亮,就想顺道看看大名鼎鼎梁思成古建专家眼里的歇山殿演变代表作是个什么样子。
眼前看到的寺庙建制规整,钟楼、鼓楼、配殿一应俱全,原来,净土寺大雄宝殿在梁先生测绘之后得以保留,其余在特殊年代遭到毁灭性破坏。2006年5月25日,净土寺作为金代的古建筑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接跃升为最高文物保护级别。应县为更好地保护净土寺大雄宝殿,陆续配套净土寺的原有建筑,恢复净土寺的本来建制。目前还没有营业。


净土寺整个寺庙也是坐北朝南。


净土寺主殿大雄宝殿亦是该寺创建同年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修建。它是全寺之主殿,为金代原物,深、广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虽经历代修葺,仍保持原貌。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教故事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殿内藻井及天官楼阁造型美观,构思繁复,结构玲珑。为金代精致的建筑模型和工艺美术品,是研究金代建筑规制和造型的实物资料。


净土寺大雄宝殿体量很小,不过三开间,除了古朴的屋顶外,似乎貌不惊人。殿前还陈列着寺中出土的两截石经幢,颇有古意。


很少有游客从应县木塔出来,接着来这里。目前只有这两个大学生和我们俩。


黄色琉璃屋顶的是地藏殿。地藏殿对面是观音殿。


古建是现实版的教科书。



看看今天我们有没有福气进去一探究竟。


大雄宝殿里有一位大姐管理,每位游客好像交10元钱,自愿捐款给寺庙。大殿除了建筑得以保留,一切陈设都是崭新的。


大雄宝殿平面呈方形大殿设覆斗形天花板,以梁袱划分9格,分别作成9个藻井,中部的藻井最大,藻井下方饰以天宫楼阁,作混金彩画。围绕中间藻井的8个藻井呈八角形,雕刻精细,色泽花丽,是少见的金代珍品。


两旁的佛像,披锦庄严。


来张全景,够气派。举目望去,不大的房顶,竟然奢华地拥挤着9座藻井。这大概是藻井密度最大的大雄宝殿了!


九宫格中间的藻井的确是非常精美。


仔细看,5号藻井应当是这样位置:藻井内4角的下面角对应的建筑样式是“天宫楼阁”,藻井内其它3个角对应的建筑样式是牌楼的一个屋顶样式。                           

       大雄宝殿内的天花藻丼木雕天宫楼阁为金代原物,以梁枋划分为九格,分为九眼藻井,每个藻井从圆心辐射,用上万块的小木块以卯隼的方式拼插成“天宫楼阁”,混金彩绘。藻井造型各异,分别做成四方、六方、八方等不同形式,并在藻井的四面沿边顶做出一圈天宫楼阁及牌楼房顶样的繁复装饰,精雕细刻,极尽华美。


仅中间5号藻井就有几百个斗拱装拼,排列有序,莲花繁盛。藻井内8边形里的2条龙鳞甲披身,龙爪张牙舞爪活灵活现。藻井太漂亮,金龙太生动。


天宫楼阁竟然出现在藻井的咫尺之间。难怪梁思成先生惊叹: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


每个坐佛头顶拥有3个藻井。这么漂亮的大殿与藻井配得上任何传说。


传说中间两条金色的浮雕双龙会在深夜飞舞,光照大地,熠熠生辉,如同白昼。


大殿墙上的壁画。



壁画。


净土寺观音庙遥望应县木塔,近在咫尺。木塔右面的一片建筑听附近民工说,是应县木塔的二期工程。


净土寺基本具备开业的标准了。看,我拍的净土寺照片,绝对对称。
梁思成古建专家提示净土寺的2个看点。
看点一:藻井,满屋顶部都是木雕
看点二:金代的披头散发的2只石狮子,一只相对完整,一只头部受损。可惜,我们去的时候,2只狮子还没有摆放出来。上网一查,确实罕见,不过可能没有梁先生看到时那么精致了。

应县有三寺, 即塔寺(佛宫寺)、北寺(净土寺)、南寺(归元寺)。
看过了塔寺、北寺,归元寺当然也要瞄一眼喽。

“归元”这个寺名,源于佛经中的“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的偈语,“归元”即归真、归本、意为超出生死的境界,还于真寂本原,俗言就是功德圆满,得道成佛的意思。

应县归元寺离应县木塔不远,打车10元即可到达。


应县归元寺还没有完全建完,这一侧已经住了自愿护寺的人了。她们大都是心里有解不开的事情,到这里念经除孽障,自愿为寺庙做义工。这里好像还管吃住。
归元寺也是二进院,这是一进院。建筑对称,寺院干净。


翻转身拍到的寺庙一进院。中间塔两侧对称的建筑煞是好看。


带喷水的莲花池,估计有活动时会喷水,画面一定更舒心。山门两侧有一对攒尖顶休息亭,休息亭外侧应带是钟楼、鼓楼。我很好奇,这个寺庙的屋顶都是黄琉璃瓦,这建筑等级规格很高啊。


中轴线两侧的侧殿。。


弥勒殿两侧的双层攒尖顶休息亭与弥勒殿屋顶方圆搭配,赏心悦目。


天气极其给力、出片。


二进院。院中央是八卦图。房顶绿色琉璃瓦组成“归元寺”的大殿是“万佛殿”。“万佛殿”两侧是有2个六角攒尖顶休息亭。
“万佛殿”为单檐歇山顶(古代建筑等级第二级)。这寺庙建筑规格够高等级的原因是什么呢?
院落中太极图对应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如果不是疫情刚解除加上天气还未转暖,这里会不会也拍不出这么安静的画面来?
您发现画面中的太阳能路灯了吗?寺庙建设都添加环保元素与时俱进啊。


这得院子中的照明灯也是太阳能装置,造型却古色古香,寺庙建筑古今贯通啊!


那我的拍照也时髦一下,拉个全景——楞把建筑拍出曲线。


实际是这样的!哈哈。。。。

万佛殿内景。


还有开眼的,看这供灯——电子长明灯,比起燃烧蜡烛,安全系数提到老高了。


佛衣也是材质提高了。


门窗的玻璃换上磨砂玻璃。


窗明几净,以至于拍出折射建筑的效果。咱也跟着寺庙时髦一把。


今天算是看到光彩夺目的寺庙了。


香炉。


看六角亭



zhu'deng


弥勒殿四周的休息椅。



勾心斗角。


单层圆攒尖顶休息亭。


我的“中国风”建筑摄影。



古建新姿!


色彩艳丽的寺庙


16:00,花样翻新的寺庙建筑


16:25,从归元寺打车来应县客运站。


在客运站乘坐火车站的专线车(每人5元)到火车站,取上行李乘坐18:10发车D5374次动车去大同市。

非常紧凑、圆满的应县之行在动车启动的那一刻结束了,窗外,夕阳血红。。。


太阳总能给出惬意又惊喜的画面。


风景尤如一幅美丽的油画,令我扫尽一天旅行的疲惫。


18:48,进入大同市区。

18:51,列车准点到达大同南站。


打车之余,给大同南站拍了照片。旅客需要在车站的背面出站打车。


19:03,顺利打上出租车去往酒店。


19:13,十几分钟,顺利进入景城酒店(大同南站方特店)。
高德地图找好次日去云岗石窟的公交车及车站位置,进入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