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博物馆(Dingzhou Museum)位于河北省定州市中山东路南侧,紧邻开元寺塔、贡院、文庙、晏阳初故居四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州市博物馆于1959年11月建馆,新馆于2018年8月28日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3.6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
据2021年1月定州市博物馆官网显示,定州市博物馆展览面积7000平方米,馆藏文物31216件,其中珍贵文物965件,有陶、瓷、玉、石、金、银、铜、骨、木等,以汉代和宋代为主,藏品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定州市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6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5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库房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定州市博物馆馆内有汉家陵阙、北朝佛陀、天下大白、尘外千年、畿南文献、故乡星空六个展厅面向公众开放。六大主题展览,依据时代先后顺序,呈现定州地区跨越千年的发展变化。
新馆很气派,以气势恢宏形容也不为过,是定州市古城恢复改造工程中的标志性建筑。斗拱、高台、坡屋顶,仿汉代风格造型,挺拔简洁。高大空间和通透的视觉效果充满现代建筑气息,端庄大气。
馆藏以汉代和宋代文物为主,最吸引人的是3件国宝级文物,其中2件更被列入195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不能不服这家县级市博物馆的底气。
大厅内部
汉家陵阙展览的名字和序厅设计即取自李白词意,(《汉家陵阙》四字,集自刘修墓出土竹简文字)。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极为深远的强盛帝国,汉族、汉人、汉字、汉语莫不与汉朝紧密相连。本展览展示了汉朝时期定州的文物
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公元前202年12月——公元8年11月),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又称前汉。公元8年,王莽废除了西汉末代皇帝,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既然有前后的说法,那么中间就有断代,中间这一截叫王莽新朝和玄汉。后世史学家不承认王莽新朝的合法性,定性他是“篡汉”。都说到篡权了,那王莽新朝这一段还是得合并到西汉的历史里。玄汉,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刘玄复兴汉室而建立的两年政权,也随顺他的初衷合并到西汉历史里了。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公元25年6月——220年11月),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又称后汉。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
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西汉景帝封皇子刘胜为第一代中山王,打这儿开始,卢奴(今定州)这地界儿就做了汉代中山王封国的都城329年,西汉东汉加起来传了十七代中山王。
刘畅是第十六代,也是东汉第六代中山王。刘畅死后即位的刘稚,没有子嗣,中山王的封号也在这一代结束,中山国被朝廷降格成了中山郡。
据记载,中山封国有户16万,人口66.8万,领14县,包括现在的满城、安国等地,在二十多个诸侯国中居第三位。
考古调查研究显示,两汉十七代中山王中除了中山靖王刘胜和刘竟、刘衎以外,其他中山王及其陪葬墓都在现在的定州市境内。
定州市近郊遗存大量汉墓,共发现并编号281座,统称为汉墓群。1959年以来,先后对中山简王刘焉墓、中山穆王刘畅墓、中山怀王刘修墓等进行了考古发掘。
东汉鎏金嵌贝瑞首席镇 东汉铜蚕
东汉双烟管羊型铜灯
其出土主要文物展出在河北博物院
大名鼎鼎的要说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三件宝贝,最吸引人的就是两件国宝:东汉青玉龙螭衔环大玉璧和东汉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还有一件至美的东汉掐丝镶嵌金辟邪。
定州为汉代中山国国都,历时300余年。东西两汉共有17代中山王,刘畅是第16代,也就是东汉第六代中山王。刘畅墓位于定州城南北陵头村西约200米处,墓中发掘了多件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和汉代许多帝王贵胄的想法一致,刘畅也有一个重生梦,为此他为自己打造了一件银缕玉衣。走进定州博物馆,聆听这件银缕玉衣背后的故事
定州为汉代中山国国都,历时三百余年,中山穆王刘畅,是东汉第六代中山王,公元141年至174年在位。其墓葬位于定州市北陵头村,1969年被发掘,出土了金银器、铜器、铁器、陶器、骨器等各类文物1100余件,银缕玉衣便是其中一件极具研究价值的文物。
玉衣作为汉代帝王贵胄的高级葬服,按等级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种。刘畅墓总计出土了1000余片玉衣片以及部分用于连接玉片的银线。玉片大部分为长方形,另有部分为三角形,均为青玉质,一面磨光。其中最大的玉片长4.8厘米,宽3.4厘米。
银缕玉衣出土原件主要集中在玉衣的前部。为满足大众的观览需要,定州博物馆参照其他玉衣形制,后配了部分玉片,复原了完整的刘畅银缕玉衣。
汉代帝王贵胄为什么喜欢用玉衣做葬服呢?因为在汉代推崇厚葬并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
需要从辽宁省运岫岩玉,然后切割成大小不同的形状。其中最大的玉片长4.8厘米、宽3.4厘米,最小的玉片只有成人拇指盖大小。仅一个手套就需要100多片小玉片,制作一整套玉衣,需要一位熟练的玉工花上十几年的功夫才可以制作完成。成本呢,相当于10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盗墓贼为了偷取他们身上“银缕玉衣”的银线,而将尸身从棺椁中拖出,得手后,又将遗骸随意丢弃在中室内。谁能想到,堂堂一代中山王,死后竟会遭受拖尸剥衣的奇耻大辱。
而被盗墓贼遗弃在墓内的还有银缕玉衣上的玉片,这可比串联玉片的银线更值钱。此次发掘的玉衣碎片共有1000余片,均为青玉质,一面磨光,大部分为长方形,一部分为三角形。
刘畅墓出土的美到极致的稀世珍宝:东汉掐丝镶嵌金辟邪。东汉掐丝镶嵌金辟邪出土了两件,一件为双角,一件为独角。
辟邪是传说中的神兽,应该是以虎为原型,颇具想象力。汉代开始流行,帝王陵寝前常有大型石刻辟邪守护,汉代的金器和玉器中都出现辟邪。
这件辟邪,高3.1厘米,长3.9厘米,宽1.6厘米,重8.4克。这么小的金器上却用足了焊接、累捏、缠绕和镶嵌技法。
幸亏本尊的上方有放大数十倍的照片,可以毫厘毕现:
小家伙昂首迈步,前额隆起,独角向脑后垂卷。绿松石的眼睛,张口露齿。用金丝累捏成骨骼、肌肉和双翼,肌骨偾张,坚蹄利爪,站在一片金叶上,金碧辉煌。长尾曳地,角尾用粗金丝制成后,又缠上细丝。全身镶嵌绿松石和红玛瑙,绚丽夺目。
这小家伙身上还用到了一种很特殊的工艺——炸珠工艺。
就是将黄金在炭火上烧熔凝结成小金珠;或者是把黄金熔化成液体,过滤滴入冷水中冷却成小金珠,焊接在掐丝金器的表面,成为器物表面的装饰纹理。小辟邪身体表面装饰了很多小金珠,犹如卷发,看起来更像一头小狮子,威风凛凛。
东汉青玉龙螭衔环大玉璧,是目前国内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一件玉璧。
中山穆王刘畅是第十六代中山王,在位 34 年,1969 年发掘出的刘畅墓,出土文物 1100 余件,三国宝之一的青玉龙螭衔环乳钉纹青玉璧就是其中之一,以其精美、大气被人称作是“汉玉瑰宝”。它是用一整块新疆和田青玉雕制而成,玉色莹润透亮,为玉中极品。上部透雕了龙螭衔环的图案,一龙一螭同衔一环,象征圆满如意,一龙一螭虽然对称却形态各异;玉璧左右两侧还分别透雕了一龙一螭做璧耳,它们都双目凝视做沉思状。玉璧表面雕饰了整齐的乳钉纹。这是一件祭天的礼器,也是帝王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块玉璧是目前国内所见最大的一块出廓玉璧,一般的古代玉璧,通高都在十几厘米左右,而这块玉璧通高达到了 30.5 厘米,而且保存十分完整。
通高30.5厘米、宽24.4厘米,最厚的地方约1.1厘米。和田青玉质,两面的形式和饰纹相同。
主体是一个圆璧,内外缘各有一圈凸宽弦纹,圆璧上满满装饰着凸起的排列有序的谷纹。
天圆地方,古人以苍璧礼天。传统意义上的“璧”,就是这枚大玉璧中间的圆璧,内外皆圆,中间有留孔。早期文明的玉璧,几乎都是没有纹饰的素璧。商周以后,开始在玉璧上加工图案。
谷璧,就是在玉璧上雕刻谷粒(小米)的纹饰,中国古代重视农桑,谷纹璧成为六瑞之一,代表最高的礼玉规格。
这枚大玉璧,不仅中心圆璧是谷纹璧,它还是“出廓镂空玉璧”。
出廓,就是在圆形璧的孔内和外缘有一组或几组透雕的附饰,常以龙、虎、凤、云等为题材,俗称出廓玉璧。始见于战国,盛行于两汉。
这枚大玉璧,上面出廓的地方,镂空雕刻着一螭一龙在云雾中穿行,中央顶端雕出一个圆形穿孔,供挂系用,就像翻云覆雨的螭和龙一起衔着一个玉环。
螭龙昂首挺胸,大幅度地扭动躯体,表现出一种刚健遒劲、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力度。
圆璧主体的两侧也出廓了,各自镂雕着一组不对称、不相同的螭纹。
《周礼》中记载的礼仪用玉有璧、琮、圭、璋、琥、璜六器。汉代玉璧的纹饰、造型和风格都突破了以往的传统,发展了透雕、刻线、浮雕、粟纹等多种装饰加工工艺,圆形璧外出廓透雕等新的雕琢方法,增强了玉璧的装饰效果和立体感。
据专家介绍,刘畅墓早年曾被盗扰,墓室顶部有部分已经坍塌,墓室里十分凌乱。很庆幸的是,这块玉璧滑落在地上银缕玉衣的玉碎片中,没有被盗墓贼发现,从而保存至今。
汉代的玉器是中国玉器制造史上的一座巅峰,当时的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儒家文化主导地位的确立和社会财富积累的雄厚,促进了玉器制造的理念和工艺的发展创新,继往开来,气势非凡。
东汉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2013年8月19日,被列入195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透雕神仙故事飞座屏
玉座屏通高16.9厘米、最宽15.6厘米。玉料呈黄绿色,局部有灰白色浸蚀。由两个支架和两块屏板卯合而成
玉座屏的主体,是上下两块透雕加线的半月形玉片
上面屏片的正中是“西王母”,分发高髻,凭几端坐在岩穴状云气中,两侧有殷勤探看的青鸟、机警的玉尾狐,还有虔诚的羽人伺候。下方左有三足鸟,右有朱雀。
下面屏片的正中是“东王公”,发后梳,凭几端坐在岩穴状云气之中,两侧也有虔诚的羽人伺候。左面羽人的外侧匍匐着一只小兔,右面羽人的外侧站着一只啸叫的神兽,像熊又像豹子。下方是左右两组蛇龟缠绕的玄武形象。
东王公、西王母的故事,在汉代开始流行。《集说诠真》中说东王公是男仙之主、西王母是女仙之宗。反映了当时人们受黄老思想的影响,向往神仙羽化升天、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
这类故事在汉墓的壁画和砖画中很多见,因为故事的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很难用简单的器具或者场景表现,特别是在玉器中很少见到,更不要说在这样小的玉器上了。
1969年在定州市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这件玉座屏,堪称小中见大,完美表达了这两个神仙头儿的故事。
众多的人物、动物、景物,合雕在一架长不满16厘米、高不过17厘米的小玉器上。
姑且不说雕琢技艺是多么的细腻精致,阴线刻的手法在细若毫发的操作中间,还要做到婉转刚劲。
就说说这么众多的图案,被神奇地组合在巴掌大的地方,这功夫,真是堪称绝伦。
驻足看了很久玉座屏,愚钝如我们,没大整明白。接茬儿仰着头看上方的大比例图片,白描图案加文字解说,才一一对上号儿。叹服之下,我们建议设计专业的人士可以来看看,绝对可以提供专业大师级的启发。
这架玉座屏,还是目前国内考古认定的第一件组合玉器。由两侧支架和上下两块屏板铆合而成。
两片玉片作为两侧的支架,玉片的形状像上下两个圆璧相连,各自有一个长方形卯孔。
左侧的双璧上各自镂空透雕着一条翼龙,缠绕着正中的卯孔;右侧的双璧上则是透雕着螭虎。应该是左青龙右白虎,分别代表了东西方位。
上下两块主体屏面的两端,有长方形的榫,榫端各有一个圆孔。各自用直榫插入支架上的卯孔里,组成一架玲珑别致的小座屏。
据专家说,这件玉座屏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先采用透雕工艺雕刻出图案的主要轮廓,再用细若游丝的阴刻细线雕刻出图案的细节。
这种阴刻细线技法被称为“游丝毛雕”,是中国汉代一种重要的玉雕手法。就目前来说,这是将人物、景物、动物合雕在玉器的唯一实例,全国就这一件,因此非常珍贵。
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繁荣,形成了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诠释佛教文化内涵的造像被大量雕刻。定州是河北省早期佛教发展中心,也是北方佛教造像中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州造像体系。
根据河北省博物院林章芹的研究,持长茎未敷莲花的观世音菩萨像只在定州区和青州区造像中发现, 而青州区造像又是受到定州区造像的影响而产生的。虽然云冈石窟中也有半跏思惟菩萨像, 但都是以主尊的胁侍形象出现的,作为供奉对象的单体半跏思惟菩萨像在定州地区非常流行。北齐至隋代时期广泛流行的双尊像, 如双佛像、双观世音像、双思惟菩萨像,在定州地区大量出现,成为中国佛像雕刻史的一朵奇葩。
自来佛首
自来佛为白石佛立像,坐落在定州城东北隅众春园东侧。“文革”期间,佛首遭到破坏,修复后收藏于定州市博物馆。佛身仍保存在原址,并重做佛首安放其上。
自来佛雕刻于北朝晚期,通高6.7米,坐东面西。佛首肉髻低平,身着搭肘式佛衣。左手掌心向前,手指托宝珠。右手施无畏印,跣足立于莲花座上。
自来佛造型高大,雕镌精美,是北朝时期定州佛教繁盛和雕刻工艺高超的证明。
北朝佛陀展览展厅面积530平方米,展品180件,展示了北朝时期出自定州的佛教造像。定州地处太行山东麓平原,交通便利,盛产大理石,具有悠久的雕刻传统,因此成为中国北方佛教造像中心。展览展示的佛教造像普遍运用了浮雕、透雕、描金彩绘等雕刻技法,其中,双尊像、龙树、基座上雕双狮、博山炉、化生童子、力士、供养人等是其鲜明特色。
青石一佛二菩萨像
展陈的佛教造像,运用了浮雕、透雕、描金彩绘等多种艺术手法,双尊像、龙树、基座上雕双狮、博山炉、化生童子、力士、供养人等是其鲜明特色。曲阳造像的基本样式为背屏式,背屏之上刻有头光、身光和背光,光内浅浮雕莲瓣、火焰等纹饰,基座分为趺床式四足座、长方形座、束腰须弥座等样式。佛通常有高肉髻,受北魏国都洛阳龙门石窟的影响,“褒衣博带,秀骨清相”,是北魏晚期流行的造像风格。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展出的佛像大都是残缺不全的,其原因有的是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文化浩劫中造成,有的是历史上灭佛运动的后果。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前两次就发生在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第一次灭佛时,大量寺庙被拆毁、大量佛像经文被焚烧、僧尼被杀害。此后随着文成帝的登基,佛法再兴。然而一百多年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灭佛,到隋文帝再次复兴……尽管如此,这些残缺的佛像仍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令参观者流连不去
在定州博物馆“北朝佛陀”展厅中,有4尊东魏的观世音菩萨,均是舟形大背光,头带花冠,身着天衣,披帛飘垂,双足跣立。一手上举于胸前,执莲蕾,一手下垂贴身侧,握桃形物。观世音菩萨像的大量雕造,说明北朝时期观世音信仰的盛行。
定博有一尊北朝造像被称为“东方维纳斯”,她非常独特,她有佛的特征,比如头顶髻,著佛衣。但又和其他佛像不同,比如双手合十,身姿婀娜。有的学者称她为辟支佛,也有的学者称她为供养菩萨,至今她的身份都是一个谜。在面部的刻划上,此尊造像圆润,佛衣呈现出轻薄贴体的效果。造像一经出土,就引起了轰动,因为她太美了,她面带微笑,既有像蒙娜丽莎一样的神秘,又透露着发自心底的欢喜。她体态婀娜,既有古希腊裸体造型的神韵,又不失中国传统的含蓄。是我国佛教造像史上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展陈中的曲阳造像作品甚多,其中的东魏青石弥勒佛造像、东魏汉白玉金彩观世音造像、北齐圆雕观音童子像、北齐透雕双思惟像等造型秀美,雕工娴熟细腻,形神兼备,体现了定州白石造像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艺术水平,特别是其中的彩绘作品,洁白的定州白色大理石与鲜艳瑰丽的彩绘互相映衬,显得更加光彩绚烂。
博物馆中还有多尊双思惟菩萨像,如其中一尊,主尊双思惟菩萨并排而坐,左右对称,他们都以外侧手支腮,作冥想状,外侧腿盘起,内侧腿垂下,表现的是悉达多太子,怜悯众生,思惟悟道的情形。两尊思惟菩萨外侧各立有一弟子一胁侍菩萨。
白石透雕双思惟菩萨像
定州造像有浅浮雕、高浮雕,还有透雕,能制作出如此复杂精美的白石透雕造像,优质的石材与制作者精湛高超的技术必须完美地融合,才可以达到。也正是因为这种造像工艺太难掌握,再加上优质石材的短缺,所以这种白石透雕造像从东魏后期出现雏形,到北齐发展成熟,北齐之后,消失不见。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存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犹如昙花一现,成为千古绝唱。定州造像工艺的高超,也由此可见。
北齐时期双思维菩萨像底座
天下大白
天下大白展厅面积840平米,展出文物233件。展厅展示了北宋时期定窑制作的众多定州瓷器。同时展厅设计追求的是宋代风格,洁净雅致。馆标文字采用的是宋徽宗的瘦金体,清秀挺拔。
象牙般的定窑白,成为引领白瓷的“天下白”。柔和悦目、温润恬静,被誉为中和之美,受到宫廷和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乾隆皇帝咏定瓷的诗计存有三十二首,诗中说道: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质韫珠光堪作鉴,纹镂花鸟具传神。
“纹镂花鸟具传神”,说的就是“定州花瓷”的花,定窑瓷器的装饰花纹。
除了白釉的色调莹润美观,定窑瓷器还因为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深受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饰刻画在象牙般质感的白瓷胎上,秀丽典雅。
定窑纹饰的题材构图吸取了唐五代国画的立意章法和技巧,内容有动物、花卉、民间故事等,丰富多彩。常见组合纹样有云龙纹、凤穿牡丹纹、游鱼水波纹、石榴花纹、菊花纹、荷花纹等,还有鸟类、动物组合的自然风景纹、婴儿戏花纹、狮子滚绣球纹、犀牛望月纹等。
定窑白釉“官”款蝉纹盘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
宋代有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其余各窑以釉色见长,只有定窑以生产白瓷为主,以纹饰见长,主要纹饰有划花、刻花与印花等。定窑,是邢窑精细白瓷的继承者,是中国北方白瓷的中心。定窑在唐代开始烧造白瓷,五代北宋和金代是极盛时期,元代开始走向衰落。
1969年,建于北宋初期的定州静志寺和净众院的塔基地宫出土了170件白瓷,这批瓷器是北宋早期有明确纪年的标准器物,弥补了北宋早期定窑历史的空白。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就是在定州净众院的塔基地宫出土的。
2022年1月19日起,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真品在定州市博物馆正式展出。
莹润的白瓷有几分发黄,这个正是北宋定瓷的特点,釉色是温润的“象牙白”,釉面十分匀净。
细细再看,大净瓶本尊有几处小瑕疵,悠远的千年时空一下子浓缩成眼前的真实。
这件国宝通高60.9厘米,腹径19.1厘米,口径2厘米,足径10.1厘米。定窑产品以中小型器物为主,大器十分少见,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20余件净瓶的尺寸多在12——30厘米。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龙首净瓶,之所以在1993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13年入选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除了器型修长腴秀,纹饰精细流畅之外,就是因为形体特大,是目前存世的定窑瓷器中器型最大的,是宋代定窑器的代表作,被誉为“定瓷之王”。
净瓶又叫军持,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后来随佛教传入中国,是佛教僧侣随身携带的贮水净手用的器皿。这件大净瓶肯定是不方便携带的,应该是举行佛事活动的礼佛法器。
净瓶的颈部细长,刻着七节竹节纹。肩部刻着三重仰莲纹。肩部的一侧塑着龙首形短流,就是壶嘴
龙首壶嘴的龙头高昂,脖子短粗,前额突耸、怒目、张口、露齿,下颌还装饰着一绺龙须,造型生动。
净瓶圆肩、鼓腹。瓶身最鼓的上腹部刻有一圈缠枝菊花,细腻流畅,刻花工艺刻出了漂亮的浅浮雕效果。下腹部刻着四重仰莲纹,莲瓣大而饱满,层次分明,同样具有浅浮雕的效果
净瓶的各组纹饰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刻花刀法犀利,纹饰线条流畅,完美阐释了定窑瓷器刻花装饰的独具一格,精美绝伦。
黄釉鹦鹉壶
绿釉桃
定瓷不是以“白”著称吗
为什么这么绿呢?
其实啊 定窑中的绿釉瓷器简称绿定,是一种稀少而珍贵的瓷器,是目前我国发现最完整的一件绿定产品。不仅釉色夺人而且纹饰生动,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游鸭图,体现了宋代人身心放松 与世无争的心态 。
瓷枕自唐代开始,到宋朝已经发展到数量惊人。宋代瓷枕的装饰技法突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纷纷出炉。数量最多的是磁州窑白地黑花系列瓷枕;而做工精湛、艺术价值高的,还是定窑系列瓷枕,特别是定窑白瓷孩儿枕。
白釉褐彩驰鹿纹枕
白釉狮托印花如意形枕
此外 瓷枕虽然高但是还是有一定弧度的,符合古人侧卧的习惯
白釉划牡丹纹饰卧狮枕
展示的是北宋静志寺塔基地宫和静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舍利供具、佛教造像、香具、法器、供养品等珍贵文物,以及塔基地宫场景复原和临摹品壁画等。
两处塔基地宫1969年发现并发掘,完整出土8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舍利供具、佛教造像、香具法器等,是佛教研究和宋代考古的重大发现。静志寺塔基地宫有金银器、石器、瓷器、木雕、串饰、铁器、丝织品等700余件,战国至北宋的铜币2700多枚,定瓷115件。静众院塔基地宫共出土文物106件,主要有银塔、银棺、银瓶、石函、石棺、琉璃葫芦以及北宋早期的定窑瓷器55件。
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錾花金棺
净众院塔基地宫位于定州市新立街。原塔已毁,仅存塔基地宫。地宫建于北宋至道元年(995),瘗埋有银塔、银棺、银瓶、石函、石棺、琉璃葫芦以及北宋早期的定窑瓷器 55 件。塔基内还保存有彩色壁画,北壁为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奔丧情景,东西两壁绘帝释天、梵天礼佛图,穹窿顶彩绘花卉、凤凰。画面构思协调,画技高超,线条流畅,不失为壁画佳作。
阿育王铁塔
为吴越国王钱俶效仿印度阿育王而造的八万四千塔之一。铁制,方形,模铸,镂空。塔身四面均设栱形装饰区,内有佛本生故事画面。四角各立一只金翅鸟,塔四角的山花蕉叶上有上下两层画面,共十六幅佛传故事。塔顶正中为五层相轮。
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鎏金铜力士像
定州静志寺和净众院塔基地宫都是为供养舍利而建。两处塔基不仅均出土了用于盛放舍利的金银棺、铜石椁,静志寺塔基地宫还出土了佛像、天王、力士、菩萨等造像。两处塔基地宫还出土了供奉给佛陀的金银器、玉器、青铜器、国产和从西亚进口的玻璃器以及各种装饰品等美器美物,有些甚至是为供养舍利专门定制的,体现出人们对瘗埋舍利的高度重视,也使得定州博物馆的藏品愈发宝光璀璨,炫目耀眼。
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白釉波浪纹法螺
白釉波浪纹法螺,静志寺塔基出土。壳为螺旋状,通体饰波浪纹,中心耸起锥形体,喇叭口,尾端有吹孔。螺侧有一小圆孔,用以调节音量和节奏。此器胎白而厚重,质地细腻,釉色洁白透明,尾部无釉。佛教常以法螺之音比喻佛陀说法之妙或表示佛的威力,今天有成语“大吹法螺”,但含贬义,不过这件法螺倒是令我们认识了其本来的形象。
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玻璃瓶
琉璃葡萄 北宋
葡萄粒呈紫黑色或紫红色,不透明,以金属丝缀连成串,鲜活逼真。造型工整,内部中空,外表有螺旋纹理,为有模吹制成型的高铅国产玻璃制品。
故乡星空展厅展览采用文字、图片、绘画、雕塑、多媒体相结合的手法,将从定州这片土地上走出的名人进行了集中展出,其中包括廉颇、李延年、崔护、刘禹锡、王瑚、鹿钟麟、江潮等许多英杰,集中反映了定州辉煌灿烂的历史。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祖籍中山(今定州)。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童年时寓居苏州,曾拜皎然、灵澈学诗。自称越郎、越客、江南客、刘中山。二十二岁登进士第,又登宏辞科。二十四岁始为太子校书,累迁监察御史。与柳宗元志趣相投,交谊甚深,世称“刘柳”,共同参与王叔文集团,积极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贬为郎州司马,后改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礼部郎中兼集贤殿学士等职,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后期与白居易唱和甚多,有“刘白”之称。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死后白居易诗云:“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哭刘尚书梦得》)。
刘禹锡其诗通俗流畅,含蓄婉转,爱憎分明。今存诗八百余首,多作于贬谪之后。《飞鸢操》、《昏镜词》、《百舌吟》,用比兴手法,痛斥权贵,寄寓其革新失败后的满腔激愤。《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踏歌词》、《堤上行》等,是他谪居巴楚时向民间民歌学习的优秀成果,既保留了民歌清新爽朗的情调、响亮和谐的节奏与比兴谐音等手法,又凝练婉转、词藻华美。《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脍炙人口。《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广为流传。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我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刘禹锡的散文与诗歌一样词藻瑰丽。编入中学课本的《陋室铭》简练隽逸,脍炙人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定州城南三里庄有刘禹锡所筑陋室,并有铭《陋室铭》。今已不存在。刘禹锡郡望中山,现在的定州是他的祖籍。民国《定县志》载:“禹锡有诗云,我本山东人,时恒山东概称山东,则为中山人无疑。”新唐书载:“刘禹锡,字梦得,自言出中山。其七代祖刘亮系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元魏时任冀州刺史迁居洛阳。”
苏东坡,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进可安天下退能怡自身,他一生起起落落,经历坎坷,演绎着超旷豁达的人生传奇,也许正是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留下那么多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河北省定州市是古代中山国所在,也是北宋时期边陲之重镇。苏东坡先生曾于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至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三月在定州任知州,虽然时间不长,但他以人格的魅力,果敢的胆识,为定州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留下了许多佳话和传奇故事。
苏东坡在定州修建的故居名为“雪浪斋”,具有北方建筑的朴实、幽深,又有江南园林建筑之精巧、典雅,是北宋群体建筑的代表之作。在自己的后花园还偶得一石,此石黑质白脉,中涵水纹,展现出一幅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卷,犹如石间奔流、百泉涓涌、浪花飞溅之态。苏东坡如获至宝,为它定名为“雪浪石”。并从曲阳恒山运来汉白玉石,琢芙蓉盆将石放入盆中,还专修雪浪亭保护。如今,在雪浪亭外还有一块“后雪浪石”,那是乾隆31年(公元766年)赵州刺史在临城掘得的一奇石,运到京城,乾隆看后,御题了“后雪浪石”四个字,命官员把“后雪浪石”运往定州“雪浪亭”与苏东坡的“雪浪石”为伍。但不知何因,1952年重建“雪浪亭”时,只有苏东坡的“雪浪石”在亭中,而“后雪浪石”却在亭外边。
晏阳初
晏阳初(1890年-1990年)英文名Y.C.James Yan,四川巴中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和乡村改造奠基人。毕业丁美国耶鲁大学,终生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发起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了为期11年的平民教育实验,成为世界平民教育的成功典范。1943年与爱因斯坦、杜威等同获“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殊荣。
“文艺教育以治‘愚’,生计教育以治‘贫’,卫生教育以治‘弱’,公民教育以治‘私平民教育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推行“四大教育
张寒晖(1902年5月5日—1946年3月11日),原名张兰璞,字含晖,河北定县人(今河北省定州市)。人民艺术家,与冼星海、聂耳并称“音乐三杰”。
1925年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回老家组织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1935年去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1937年再度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他创作的《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去当兵》等著名歌曲,曾在解放区和全国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松花江上》是1935年张寒晖在陕西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风靡中华大地。
1946年3月11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张寒晖病逝。边区文化协会为纪念他出版了《张寒晖遗作歌曲集》,在张寒晖墓前,竖立了一块一米多高的红砂石墓碑,上面刻着:“人民艺术家——《松花江上》作者张寒晖之墓”。1960年,定县建成了张寒晖纪念馆。
张寒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十几部戏剧和小说,创作了70多首歌曲,且绝大多数是既作词又谱曲的。张寒晖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风格和创新精神。张寒晖是中国20世纪当之无愧的、杰出的人民音乐家。
张寒晖的音乐创作以歌曲为主,共写有歌曲五十馀首及几个配合革命斗争的秧歌剧。他的作品,绝大多数由自己作词作曲,其代表作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还有他用陇东民歌曲调又创作了著名的《军民大生产》,这首久唱不衰歌曲后来也被收入到大型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有谁会想到为中国人民写出了许多首优秀歌曲的张寒晖,始终没有专门学过音乐,也没有专门从事过音乐创作。他是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创作,为了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而创作的。他虽然早已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松花江上》和《边区十唱》等优秀歌曲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