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崇文街前往贡院
中山后圃广场
定州,自古北方人文荟萃之地,这是状元群塑,气宇轩昂,代表着定州繁盛的文脉,状元像旁是定州贡庙了。
门票价格:20元
开放时间:08:30-17:30;停止入场时间:17:00。
游览时间:1个小时左右.
💟影壁
影壁,是贡院的起始建筑,总长22.5米,高6.1米,是整个建筑组群的序幕,有遮避和装饰的作用,同时也是考后放榜的地方。
影壁是用来张榜的,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一朝上榜,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若名落孙山,则寒窗苦读皆白费,冷言恶语扑面来。所以说它既见证了中榜者的喜极而泣,也见证了落榜者的扼腕叹息,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现在影壁正中悬挂有一榜文,榜文与我们在电视剧中所看到的有所不同,首先它上面没有考生姓名、名次和籍贯,所写的只有考生的座位号,通过它的排列顺序可以数出考生所考的名次。
💟贡院的大门,是考生进入考场的第一道门,经过此门会进行搜身,防止夹带小抄
入场搜检,清代考生进入考场大门之前,有专门人员对其所携带笔墨、食品、衣物等进行严格搜查,以防止夹带作弊。考生要解开发娶,祖愚衣服,连鼻孔耳朵都要仔细检查。后来因这样检查对读书人有零斯文,受到不少官员的反对,于是改成了考试之前必须在考场指定的地方沐浴洗澡,然后换上官方准备的衣服。这样一来,明显显得斯文文明许多,作弊现象也大减。
定州贡院(又名考棚),是我国北方目前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社会选拔秀才和贡生的考场,清乾隆三年(公元173年),由定州州牧王大年筹建定州贡院,汇集辖区内文武考生应试,为考取秀才、贡生之所。道光十二年(公元1822年),州牧王仲槐劝捐于民,展拓场地、重修、增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考场,历经修缮保留至今,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贡院发现的石碑为大理石材质,宽80厘米,高200厘米,厚25厘米,碑文《重修贡院碑记》1030余字,由道光十八年定州知州王仲槐楷书撰写。
中国皇权制度能维系两千余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隋唐以后建立起比较严格而公平的科举制度。参加科举考试给贫寒子弟打开了一条走向社会上层的通道,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地方就称之为贡院。
◆先来说说科举考试的发展演化和考试制度。
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备。
宋代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录取范围和人数大大增加。
01宋代以后的科举考试中,读书人先在县、府参加考试,通过考试的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考取“秀才”之后,才算获得了参加正式考试的资格。
02接下来,首先是参加“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
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秀才,一般在八月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
乡试考中,称为“举人”,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除了参加会试继续考取进士外,也可以选择入仕(做官吏)。
03通过乡试的举人,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
会试,是中央考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因为考试在春天举行,也称为“春闱”。
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
04贡士可以参加接下来四月份的“殿试”。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考试结果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目的是对贡士进行区别、选拔官员等,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由武则天创制于神都洛阳的紫微宫洛城殿,所以是从唐开始的。
通过殿试的人为进士。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明代设立庶吉士,从新科进士中选拔,留在翰林院中学习,三年之后要完成毕业考试。明朝的内阁就是脱胎于翰林院。满清入关以后,秉承明制,非进士不翰林,非翰林不宰相(大学士),庶吉士又被称为“储相”。
◆连中三元
01乡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举人的,称为“解元”。
02会试贡士的第一名称为“会元”。
03殿试进士的第一名称为“状元”。
在乡试中当“解元”,在会试中当“会元”,在殿试中当“状元”,就叫做“连中三元”。
这样的牛人,历代数下来,文科考试总共出现过17个。另外还有两次武科举的“连中三元”。
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就是定州人崔元翰(公元733~795年), 名鹏,字以行,博陵(今定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状元。在唐代141名状元中只有他和王维列入《旧唐书·文艺传》。
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里的崔莺莺,就是崔鹏崔元翰的女儿。
这段浪漫传奇故事,后来被元代的王实甫改编为杂剧《西厢记》,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乾隆双槐
乾隆双槐,位于大门二门之间。相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过定州曾到贡院亲手植下了这两棵槐树。
有一次他到贡院慰问考生,亲手种下两棵槐树,就成了考生们小憩纳凉沐浴皇恩的地方。
直到现在它仍然是枝繁叶茂,笑迎宾客。
大门后边观双槐
在乾隆双槐的北边,原本是有贡院的二门,但已被破坏,只有二门的基址。二门是对考生再次搜身检查。目前在二门基址上设立了祈福台,可以面朝魁星请香许愿(我去这天并没有见到请香处)。
💟魁阁号舍
魁阁号舍是贡院的主体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九间,是考试的正式场所,可容纳上百人,最南间魁阁为半四角攒尖结构,殿脊叠涩四层出檐,翘起的翼角如鸟似翼,结构严谨复杂,与出三檐硬山卷棚顶形式的号舍相连。
魁阁层层叠涩出檐,如鸿燕展翅高飞,寓意考生只有经过层层跋涉才能高中状元,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定州贡院的一绝。
魁星阁的全貌呈品字形,像燕翅疾飞、鸿鹄展翅,从屋顶看又宛如七星北斗横挂苍穹。
据说,这样严谨复杂的建筑造型,只有贡院才有。因为在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中,北斗七星代表文曲星,南斗六星代表文昌星,都是掌管文运的星宿。就是为了鼓励考生们学业昌顺,鸿鹄展翅,直凌青云。
明间有一个魁阁,里面供奉着泥塑的魁星神像。相传魁星是天庭里的主考官,历代招考文、武状元时,所考的试卷都要经他批阅。
柱联
魁阁下面是号舎大门,前柱上一副对联“不负苦心,三日辨才烧玉处;能酬壮志,十年磨剑亮禄时”。后面门 柱上还有一副对联“凭三尺书案七寸素毫,写出安民策;把十年心血一生宏愿,化为辅国身”。
他的形象是取“魁”字而会意的,一脚向右跷起,如大弯钩,左手捧斗,用来衡量每个考生的德才优劣,右手执笔,寓意朱笔点状元之意。传说魁星是主文的神,所以考生们对这尊神像是毕恭毕敬,开考之前,朝拜者络绎不绝。号舍,是考生们正式答卷的地方,原来在号舍的门楣上有一块金字木匾,上面写着“笔参造化”四个大字,因为在封建社会,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四个大字就是向读书人预示了只有参加科举竞争,才能取得一官半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年寒窗若,只为求功名。
走进魁阁号舍,便见到了当年的考场。位置分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等,考生按分配的顺序入座。
内部
领导题字
◆“郝三本”郝浴
人称“郝三本”的郝浴,就是在定州贡院考取举人,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顺治八年,升任湖广道御史,并委以钦差大臣巡按四川。
因为疏劾吴三桂,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郝浴被流徙奉天。从此,郝浴在沈阳、铁岭度过了漫长的二十二年流人生活。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郝浴在铁岭自家园内设帐办学,传授理学经典、普及文化。“致知格物”是郝浴的座右铭,也是他的办学宗旨,郝浴“实践而体之”,讲学十八载。
康熙十四年(1675年)郝浴复职还朝,留下宅院为书院,并命名为银冈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书院,是清代著名的五大书院之一。
1910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在银冈书院读小学,现在的书院西院辟为“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
“致知格物之堂”是郝浴讲学的场所,后来改为“郝公祠”,现在展出有郝浴的办学经过和生平事迹。
康熙十四年(1675年),郝浴回朝,复授湖广道御史,迁左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后仕至广西巡抚。郝浴多次上书陈谏,警世革弊,传说他有每天上奏三本的习惯,人称“有事无事奏三本”。
魁阁号舍收藏了许多当年的考卷、准考证、录取通知书,甚至还有考生向考官行贿的贿票和作弊的小抄。
展柜中的展品,让您详细了解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报名如何严谨,怎么防止考生冒名顶替?还有古代考生考试的形式和内容都有哪些?以及古代读书人为了功名铤而走险准备了哪些作弊神器,被考官发现后又会承担哪些严厉的惩罚?了解完这些相信您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科举被欧阳修先生称。
通向大堂
💟号舍后面有两个盘龙柱,盘龙柱高4米,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两个盘龙柱之间被称为龙门。
考生们答完卷后就由龙门到大堂交卷。为了防止中途作弊,龙门到大堂只设有2.5米远。传说鲤鱼跃龙门,就可以发生龙的变化,成为神龙。考生们也正是想通过考试跃龙门这一关而金榜题名,从此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两个盘龙柱的装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精美的雕刻艺术,也表达出梓梓学子的美好愿望。
💟大堂
大堂:是考官议事、收取、封存试卷的地方,也是考生举行簪花礼的场所,由学政在大堂召集中试考生行簪花礼,再由知州撰学子们到孔庙拜谒孔子,之后到学宫拜见老师,算是正式入学了。
大堂是考官收取封存试卷的地方。当天下午,考生们就开始交卷,直到傍晚才清场。收卷官每收一卷,就发给考生一个出门的竹签,到大门的时候验交,考生达到30人才开门一次,收一竹签,放一人。考生的活动范围到大堂也就算是结束了
颁簪花礼是学政大人对考取的新秀才进行祝贺性、勉励性礼仪。全部过程为赏给红花,并为新秀才帽子上插花,叫做簪花,然后到孔庙向孔子像行礼等。本场景为学政大人为新秀才颁簪花礼的情形、
感悟一下
大堂后边
💟二堂
二堂:是考官评阅试卷的场所,阅悉人不准由当池人和任,必须在本省五下里之外招瞻,避免徇私舞弊的现象,这才是点正决定考生命运的地方。二堂建筑已破坏,现为二堂基座,
💟揽胜楼
揽胜楼,又称后楼,为考官办公、住宿之所。
两侧的耳楼是在道光十四年,由定州的州牧王仲槐在重修贡院的时候所建的,用来临视文场东西两侧,以防止场外作弊。当时除了定州塔以外,再也没有其它高层建筑了,所以来自不同地区的文人雅士们常会聚集于此,登城赏景,题师会友。因此也被称为“揽胜楼”。
💟◆“天下第一循吏”王瑚
冯玉祥的老师王瑚,被称为“天下第一循吏”,23岁在定州贡院考试中举,后来进京考中了进士。
1895年,王瑚被放为四川庆符知县,任职五年期间平息匪患,罢黜赃官。生活简朴,步行下乡处理政务,就地解决争讼,极受当地民众爱戴。1902年,四川总督岑春煊邀请王瑚再度入川平定匪患,王瑚还建立贫儿工厂,收留数千名流浪贫儿。
1910年,王瑚被授为吉林伊兰兵备道。伊兰地区地处边陲,地广人稀,王瑚派人从河北、山东招来10万移民,他亲自率领移民拓荒种田,使伊兰地区焕然一新,为开发建设东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2年冬天,民主革命家章太炎担任东三省筹边使,考察吏政,看到王瑚从1894年出仕,曾在四川、河南、吉林等地任职,不管在哪儿当官都能有出色的政绩,章太炎不无感慨地称赞王瑚为当代“循吏第一”。
1921年6月,王瑚被任命为江苏省长,他毅然查处贪污受赃的省警察厅副厅长及其同案人员,打击了官场腐败的风气。
1923年8月,王瑚辞职回到原籍,务农为生。这年冬天,西北军冯玉祥延请王瑚佐助自己。1926年9月,冯玉祥率部五原誓师响应北伐,此后王瑚随冯玉祥转战陕甘豫等地。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冯玉祥组织抗日同盟军,王瑚拿出了仅有的五万元积蓄作为军费。1933年4月,七十岁的王瑚病逝。临终前,老人念念不忘上战场杀灭倭寇。
王瑚先生的灵柩被送往定州时,有两千多人自发前往清风店车站迎灵。王瑚去世后家中除了大量图书外,并没有太多资产。冯玉祥将军称赞王瑚是“中国第一流清官”。
定州贡院是举行乡试和会试的地方,而且具有文武两科考场。终清一代定州共中得文武举人227人之多。曾盛名于清未明初的冯玉祥老师王瑚被称为天下“天下第一循吏”者,也就是23岁在定州贡院中举后,进京考中进士的。人称有事无事奏三本的郝浴,也是先在这里考取举人,后又进京参加考试的。
定州贡院中轴线上的建筑排列犹如一段短小精练的乐曲,高低起伏,缓急相间。影壁作为重音开始,待续到大门,经过平淡的二门过渡,到中部魁阁号舍掀起高潮,旋律渐趋华丽,到后楼的小高潮做结束,整个建筑布局不仅给人一种森严之感,同时兼具艺术美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贡院的建筑气势雄伟壮观,别具一格,显示了清代建筑风格与高超的设计技巧,行置其中,既可领略雄伟壮观的建筑群落,又可想象当年宏大的考试场面,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历史见证
住宿~距离定州博物馆 开元寺塔 宋街 贡院 文庙 定州古城比较近的一个宾馆,与清真寺对面。
安排好后去参观定州古城,明天早上第一个参观点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