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赣州城,半部宋代史。打卡赣州老城,感受古城千年宋韵。

作者:秋日冷风 显示图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词句,这词句也成了本次旅行的一个目的地,赣州——江南宋城。”赣州,别称“虔州”,江西南大门,是宋代36大城市之一,“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自古就是“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实乃战略要地。

       一座赣州城,半部宋代史。江西省赣州市拥有2200多年的建置史,素来有“江南宋城”的美誉,漫步在老城区的南市街、灶儿巷、郁孤台等历史文化街区,与宋代相关的历史遗迹随处可见:全长约3.6公里,国内保留最完整的宋代砖城墙;横跨于贡江之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东河浮桥;北宋时期建成的“福寿沟”排水系统、辛弃疾笔下的郁孤台等,这些历史遗迹经岁月风尘,而今芳华依旧,彰显着赣州这座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https://www.mafengwo.cn/i/24414468.html)赣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老城区作为赣州的历史核心,除江南宋城外,还保留了许多古迹和历史建筑,是了解赣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绝佳地点。



赣州文庙:赣州文庙是为纪念孔子而建的古代建筑群,是赣州的文化中心。文庙内有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布局严谨,雄伟壮观。这里不仅是了解儒家文化的好地方,也是欣赏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场所。



魏家大院:一座历经200多年风雨、横跨三条街巷的清代家族民居建筑,是赣州城内规模最大的清代建筑群,也是赣南客家颇具代表性的“九井十八厅”式建筑,汇聚了客家建筑的精华,融合了每个时代的建筑美学,形成了四水归堂式居民建筑群,堪称赣州客家建筑的 “第一豪宅”,其建筑上精美的木构窗花、封火山墙、屋檐雕饰,更是体现了赣州清代建筑营造的精湛工艺,堪称赣州古建筑中的精华。



福寿沟:福寿沟位于赣州章贡老城区地下,是赣州古城地下的大规模古代砖石排水管沟系统。福寿沟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蓄洪,通往城墙处的水窗;以单向水窗阻挡赣江洪水,并在洪水消退时向赣江排涝。福寿沟博物馆是中国的地下排水系统博物馆,福寿沟是我国古代基础的城市下水道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下水道。



古浮桥:清清贡江水,悠悠古浮桥。赣州古浮桥是中国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浮桥之一,也是赣州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浮桥始建于宋代,历经多次修缮,至今仍在使用。走在浮桥上,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结晶,还能欣赏到章江两岸的美丽风光。



南河浮桥:一座城市,因为水而有了灵气,一座有水的城市,因为桥而有了诗意,桥是连接两岸的通道,也是城市发展的象征,更是城市记忆的见证者。南河浮桥建成于宋朝淳熙年间(1174-1189),
上世纪90年代因年久失修,且实用功能大为弱化等原因而拆除,2006年于原址复建,南起章江新区黄金广场,北接营角上路口,全长约350米。浮桥承载着赣州城厚重的历史底蕴,每天人们络绎不绝地从上面走过,感受那近千年的南宋遗风。



翠浪塔:塔名源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吟咏赣州的诗句“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该塔为仿宋塔建筑风格,塔体八面,高9层。从风水来看,翠浪塔所处的方位是赣州城西杨梅渡一带,均为低平丘陵,在此竖立文峰塔可补缺障空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与杨梅渡大桥相映成辉,共锁章江,起到水口塔的作用。



标准钟:赣州标准钟位于老城区的中心地带,是一幢西式钟楼,四面设有计时大钟。标准钟不仅是赣州的时间象征,也一直被视为赣州城的标志。“不看标准钟,不算来了赣州。”


       赣州文庙位于赣州市厚往路东段,清乾隆元年(1736)年,知县张照乘将县学迁于此,因县学又为祭孔之场所,故又称文庙。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建筑群整体布局和主要建筑均保存完好,是江西省现存的形制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学校址。



        赣州文庙形制基本完整,是江西现存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保存原状最完整的清代县学和祭孔场所。整个建筑群山墙多为曲线且变化有致,具有岭南建筑的风格特点,在结构、构造和装饰上又大量采用江西南部地方做法,是官式建筑地方化的典型代表。



       赣州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万仞宫墙、广场、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节孝祠,魁星阁、尊经阁组成的院落位于崇圣祠东侧,节孝祠在崇圣祠的西侧。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建于高1.5米的台基之上,建筑面积744平方米,高度为14.95米,面阔七间,进深七间,重檐歇山顶黄绿釉瓷瓦屋面,屋脊采用青花瓷,正脊正中为彩瓷宝顶。砖木结构,斗栱全部使用异形雕花栱,廊柱以红石为材。



       大成殿门口上方悬一“生民未有”匾额,清雍正皇帝题“生民未有”四字,颁定阙里曲阜孔庙及天下文庙大成殿予以悬挂,清雍正皇帝御笔题写“生民未有”匾,现存于曲阜孔庙。


       生民未有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生民》,后来在《孟子·公孙卫》中也有提及。在这里,“生民未有”是用来形容孔子的伟大,意思是自有生民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像孔子一样至高无上的圣贤。清雍正皇帝题“生民未有”四字,颁定阙里曲阜孔庙及天下文庙大成殿予以悬挂,以昭示后人铭记孔子在创立儒家文化中的至尊地位。


       大成殿内正堂供奉着孔子塑像,神情泰然,两旁塑有颜子、曾子、孟子、子思的泥像,后两侧还有几尊泥像。殿内正堂也有一仿制匾额:“万世师表”。是清康熙皇帝于二十三年(1684年)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听完监生孔尚任讲完《大学》首章后御赐。后来,康熙根据大臣奏请将此题字制成匾额在全国各州府的孔庙大成殿内正中悬挂。










       赣州慈云塔又名舍利塔,位于赣州市老城区厚德路东段文庙之左,为古代慈云寺之附属建筑物,是一座典型的宋代高层楼阁式砖塔,为赣南古塔中的佳作。该塔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塔原高42米,现高49.9米,塔身平面呈六角形,共9级,塔中心空,各层之间用砖叠涩出檐,并用砖雕饰成梁柱和斗拱。塔顶部安放有莲苞、铁形塔刹。据考证,该塔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距今已有1000年历史。该塔因原来位于慈云寺内,故名“慈云塔”。慈云塔在厚德路小学内,进不去,只能在门口看一下,有的遗憾。







       赣州也称赣南,这里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客家聚居地,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诞生地,被客家人称为“客家摇篮”。赣州老城区有一座历经200多年风雨、横跨三条街巷的魏家大院,是赣州城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城市家族民居建筑,也是赣南客家颇具代表性的“九井十八厅”式建筑。2019年,魏家大院被修缮改造成为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如今的魏家大院,已成为赣州老城区重要的文旅景点,是四海游客了解客家摇篮历史文化、感受赣南客家建筑魅力的热门“打卡地”。


       魏家大院位于赣州荷包塘的罗家巷,一座在深巷中深藏不露的百年大院。老一辈的赣州人对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赣州城内规模最大的清代建筑群。大院平面布局的宏大规模,仍不失当年的雄姿。它不失为一处珍贵的、人文内涵丰富的家族建筑群,对研究赣州的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魏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由客家人魏宗长兴建,历经魏家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才建成,其汇聚客家建筑的精华,融合了每个时代的建筑美学,形成了四水归堂式居民建筑群,堪称赣州客家建筑的 “第一豪宅”,其建筑上精美的木构窗花、封火山墙、屋檐雕饰,更是体现了赣州清代建筑营造的精湛工艺,堪称赣州古建筑中的精华。魏家大院所有建筑全部采用水磨青砖的封火山墙,内部采用木柱、木板、雕花木扁隔断空间,飞檐青瓦,雕梁画栋,栩栩如生,还有那马头墙,屋顶上的瓦片在阳光下,灿灿发光,它们与整体建筑相得益彰,斑驳的墙壁,陈旧的木门,锈迹斑斑的铁锁,见证着时代的变迁,魏家大院也在飞转的时间中成为了历史。如今的魏家大院虽然不再光鲜亮丽
但气度犹在,风韵犹存。



  魏家大院的所有建筑,均采用水磨青砖的封火山墙,房梁用材考究,木建筑精雕细刻,堪称是赣州古建筑中的精华。魏家大院跨罗家巷、荷包塘、慈姑岭三条街,主体由三栋住宅组成,一字排开,大院内有数百间房屋,内部均有腰门相互贯通,形成一组布局呈九井十八厅式的客家建筑,整座建筑呈长条状,厅、堂、房、廊、院等布局错落有致,彼此隔开又互相连通,加上院内房间多、天井多、过道多,并且每栋建筑物均用瓦廊相连接。魏家大院的房子从外部看起来是一个大整体,内部却是相对独立又曲折相连的,大院内还有精美的小花园。整个魏家大院内部院落纵深、回廊曲折、大小相间、雕梁画栋,极其奢华,宛如迷宫。


       2019年,魏家大院被认定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被修缮改造成为“ 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向世人展示赣南客家人深明大义、爱国爱乡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历史。这里,不仅是一座客家民居,更是客家文化的缩影。


       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一共分为四个部分:“摇篮情深——赣南客家源流”、“聚族而居——客家宗族与社会”、“山花烂漫——客家民俗民艺”、“薪火相传——客家精神与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大概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原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原因开始举族南迁,很多人就到了赣南、闽西和粤东交汇的区域,并与当地的土著,还有瑶、畲等族发生融合,并最终形成一支比较特殊的汉民族支系,因为他们自认客居他乡,在登记户口时常被写作客家人。


           第一章:摇篮情深——赣南客家源流






        魏氏先祖一千多年前从河北迁到赣南石城,后又迁到福建宁化石壁,再又迁到汀州府连城。其中有一派定居在赣南,这就是魏氏赣南开基祖魏立盛,魏宗长是其十六世孙。清代乾隆年间。年轻的魏宗长只身从福建连城搬迁至赣州,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新居民。他们以木材和钱庄生意起家,逐渐在赣州崭露头角。然而,42岁的魏宗长在英年就离世,膝下无子,钱庄生意也散了。魏宗长在福建的三弟魏宗远将长子魏天机过继给他,魏天机是魏宗长的侄子,十三岁就到魏宗长开办的钱庄做学徒。几年后,18岁的魏天机白手起家,重新经营钱庄,取名恒隆。至嘉庆年间,生意逐渐兴隆,便开始建造魏家大院。到了民国时期,魏家已名列赣州四大家族之一,达到了家族的鼎盛时期。


















          第二章:聚族而居——客家宗族与古村

















第三章:山花烂漫——客家民俗民艺






          第四章:薪火相传——客家精神与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福寿沟博物馆是中国的地下排水系统博物馆,福寿沟是我国古代基础的城市下水道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下水道。作为地下排水系统专门展馆,突出以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系统地、真实地、有趣地展示福寿沟的修建背景、结构组成、建造技艺、科学原理。同时,利用一段已挖掘的福寿沟遗址,实现与游客零距离接触,为游客呈现一座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


       福寿沟博物馆作为中国的地下排水系统博物馆,在展陈上利用镜面、投影、结构、艺术装置等互动体验方式,重建虚实关系、模糊虚实边界,带领参观者身临其境,领悟身体与空间的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剖析福寿沟,向世人展示中国古代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样板。博物馆还首次展示了一段已挖掘的罕见的双沟遗址,让游客零距离感受赣州先人造城、治城的高超智慧。沉浸式虚拟漫游,带给观者一场“真实”的穿越之旅。


       历经千年的福寿沟位于赣州市章贡区境内,是赣州古城地下的大规模古代砖石排水管沟系统。福寿沟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蓄洪,通往城墙处的水窗;以单向水窗阻挡赣江洪水,并在洪水消退时向赣江排涝。因排水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而得名。它是我国古代基础的城市下水道工程,是当时一项重大的发明与创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下水道。这一套近千年前古人创设的地下排水系统,是一个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活文物”,更被誉为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有黄绿灯带的城市沙盘,展示了赣州城四周环水、形似龟背的地势。有个有趣的传说:赣州城底下有一只神龟,每逢下雨整个城市就会浮起来,使百姓免受水患。神龟自是没有,奥秘就隐藏在“龟背”上闪烁的灯带里,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福寿沟——古人打造的地下排水系统,正是它保护赣州城千年不涝,守护一方百姓平安。


       赣南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向东是与福建交界的武夷山脉,向南是与广东交界的南岭,向西是与湖南交界的罗霄山脉。赣南水系由此从东、南、西三面发端,向赣州盆地汇合。赣州古城位于章水、贡水交汇处,地势低洼,虽为交通便利、易守难攻之地,但雨季来临时,拒外水、排内涝成为城市面临的一大难题。



       从东晋高琰建城、唐末卢光稠扩城到北宋孔宗翰固城、刘彝修筑福寿沟,再到清代文翼、魏瀛复修,一座城市的发展史与本地官民治水史交相辉映。









        福寿沟,位于赣州市章贡区老城区地下,是赣州古城地下的大规模古代砖石排水管沟系统。福寿沟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蓄洪,通往城墙处的水窗;以单向水窗阻挡赣江洪水,并在洪水消退时向赣江排涝。福寿沟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分别通往合围赣州的两条河流——章江和贡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字和“寿”字,故名“福寿沟”。城内众多的池塘与福寿沟相连,这些池塘不仅起到汇集雨水的作用,还充当了防洪系统的部分,起到了蓄洪和污水处理利用的综合功效。虽经历了900多年的风雨,仍完好畅通,并继续作为赣州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赣州老人们都有趣地说,赣州老城为啥不淹水,因赣州是座“浮城”,而且是乌龟形,龟首在城南,龟尾在城北,所以不管江水怎样涨,赣州城都能跟着浮起来。


      福寿沟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它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蓄洪,并在洪水消退时向赣江排涝。此外,福寿沟还采用了分区排水的原则,设计了自动调节水量、自动闭启水窗等功能,使其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水患。福寿沟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历史价值和实用功能至今仍被人们所重视。2019年10月7日,福寿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福寿沟的创设应早于北宋熙宁年间。按嘉靖《赣州府志·卷五·创设》的记载,“宋熙宁中,知州刘彝谋置水窗”,则北宋熙宁时,福寿沟已经存在。后经历代修浚更新。最近一次大修在1953—1963年,为期十年。此次修缮使用了数以万计的,印有铭文的宋—清代历朝赣州城墙砖。


  按《赣州府志》记载,明代天启年间由于民房占据沟道,“水道浸失其故,每岁大雨时,城东北一带街衢荡溢,庐舍且渚为沼,以水无所泄故也。”说明在福寿沟建成几百年后,由于排水系统遭建筑破坏的缘故,赣州也曾出现内涝。直到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在地方官魏瀛的推动下,赣州官民合力修复福寿沟,内涝问题才被重新解决。


  福寿沟的创设应早于北宋熙宁年间。按嘉靖《赣州府志·卷五·创设》的记载,“宋熙宁中,知州刘彝谋置水窗”,则北宋熙宁时,福寿沟已经存在。后经历代修浚更新。最近一次大修在1953—1963年,为期十年。此次修缮使用了数以万计的,印有铭文的宋-清代历朝赣州城墙砖。








          印有铭文的宋—清代历朝赣州城墙砖








        福寿沟建筑特点是呈砖拱结构,沟顶分布着铜钱状的排水孔。据测量,现存排水孔最大处宽1米、高1.6米;最小处宽、深各0.6米,与志书上记载基本一致。



        福寿沟工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将原来简易的下水道改造成矩形断面,砖石砌垒,断面宽大约90公分,高180公分左右,沟顶用砖石垒盖,纵横遍布城市的的各个角落,分别将城市的污水收集排放到贡江和章江。二是将福寿二沟与城内的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蕹菜塘、花园塘、铁盔塘等几十口池塘连通起来,一方面增加城市暴雨时的雨水调节容量,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池塘养鱼、淤泥种菜,形成生态环保循环链。三是建设了12个防止洪水季节江水倒灌,造成城内内涝灾害的水窗,这种水窗结构由外闸门、度龙桥、内闸门和调节池四部分组成,主要是运用水力学原理,江水上涨时,利用水力将外闸门自动关闭,若水位下降到低于水窗,则借水窗内沟道之水力将内闸门冲开。


       福寿篦子,类似于现代的滤水井盖。福寿沟经过之处,路面上或民宅中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铜钱状的排水孔,将水排入沟中。福寿篦子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铜钱造型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吉祥文化。


  福寿沟沿用千年,是个典型的活文物。至今仍是赣州旧城区排水道的主要构成部分,使赣州古城“暴雨不涝”。原管沟总长不少于12.6公里,至少有1.9公里仍保留古代的形制和材料。


  目前已勘测的均井巷-姚衙前、罗家巷两段历史原构沟段,主沟共1066.4米,支沟共37.5米。主沟为0.7-1米宽,1.1-1.35米高的管沟,青砖拱券顶,砖石侧壁,底部平整。保存完好,原构留存,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叠加,功能依旧。


     2016年8月22日,李克强总理考察福寿沟,称赞福寿沟防洪排涝,造福百姓,延寿千秋。


  福寿沟与赣州城墙结合,形成有效的古城防洪排涝系统,是中华几千年城市文明的成功典范,此类历史遗存极为罕见。福寿沟历代更新演变,留下丰富的实物遗存和历史信息,是宋城赣州千年历史的活见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珍贵实证资料。2016年8月22日,李克强总理考察福寿沟,称赞福寿沟防洪排涝,造福百姓,延寿千秋,这说明中国城市地下设施营造经验值得赞叹。





       古宋城赣州,一座有灵气的江南小城,依水而建,章江和贡江环绕。这座城市因为水变得有灵气,因为桥而变得有诗意。赣州历史上曾有三座浮桥,为东河、西河、南河三座,这些在宋朝便有的的浮桥,是古宋城赣州一道亮丽的风景。南河浮桥1990年因“南河大桥”建成而曾被拆除,现在的浮桥是2006年重修而成。在从前,因为水运繁忙,浮桥每天要断开两次,让船只通行。现在,浮桥早已取消了定时断开的惯例,只有特定需要,才会安排拆开浮桥。



       早在宋朝淳熙年间,章江上便已有一座南河浮桥,曾是宋城赣州一道亮丽的风景,与贡江的建春门浮桥交相辉映。1990年,浮桥附近的“南河大桥”建成通车,使得南河浮桥的功能性大为减弱,另一方面,当时的南河浮桥年久失修,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于是在当年被拆除。



       2006年4月,随着城市的发展,应市民要求,赣州市委、市政府开始筹建一座集景观与交通功能于一体的新浮桥,这就是现如今的南河浮桥。新建的章江浮桥全长350多米,桥面宽5米,桥体由90艘小船编成30节浮桥船组成。



       南河浮桥,南起章江新区黄金广场、赣州市科技馆,北接营角上路口,全长约350米,宽5米。整个浮桥由仿古木质桥体、南北码头、2艘趸船、2艘拖轮、管理用房等部分组成。桥面选用5厘米厚的上等杉木板铺就,桥体由90艘小船编成30节浮桥船组成。





       这座千年浮桥,历经岁月的沧桑,不知道经过多少战火硝烟,风雨飘摇,至今仍屹立于章江旁,见证了赣州的历史发展。时至今日,城市的进程日新月异,浮桥早已成了赣州市民闲来漫步的步行桥,尤其是夏日的傍晚,成群结队的人们常常来到这浮桥上漫步,感受江风的凉爽,观赏两岸的美景,浮桥早已成为赣州这座城市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南河浮桥发挥浮桥最古老的通行功能,并为市民提供一个新的步行休闲、观光章江两岸风光的好去处。






       赣州现存两座浮桥,一座是南河浮桥另一座则是赣州东河浮桥(古浮桥)。赣州东河浮桥与南河浮桥最大的不同就是赣州古城墙下的浮桥这段一直保持着鱼市,这样的景象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甚至是老人都是非常喜欢的生活景象。





       赣州古浮桥,学名叫惠民桥,又称东津桥、东河浮桥,位于赣州古城建春门外,浮桥长约400米,
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联而成,整座浮桥分为33组。浮桥最早建于南宋年间,已有800多年历史,经历无数次大小维修,才得以保留下来,至今依然是赣州贡江两岸的交通要道,也是赣州古城重要的人文景观




       东河浮桥使用的船只一共有100 条,新修建了84 条船只,选取其中76 条轻盈的船只替代需要修葺的,其余仍然使用旧船。经过南宋嘉定,明宣德、正统、正德、嘉靖等多次大修,以及不可数计的年年洪水后的中小修葺,赣州古浮桥尤其是建春门浮桥依然能保存并使用,仍然是赣州古城的重要交通线,同时也是赣州宋代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朝历代不计其数的用心维修是离不开关系的。





       古浮桥(东河浮桥)始建于宋代,作为赣州城市建设的一大工程,需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赣州古城在宋代是处于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当时全国三十大州之一便有赣州一席位置。《宋史》中有记载:“崇宁元年,州二百五十四,可谓极盛矣。大抵宋有天下三百余年,繇建隆初讫治平末,一百四年,州郡沿革无大增损。”也就是说当时全国上下有两百五十四个州郡,赣州名列全国三十个大州之一,已经在当时享誉全国了。赣州仍然享誉“宋城博物馆”的称号,可见宋代赣州古城在城市建设上的成绩非常优异,也为后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也达到了赣州的鼎盛状态。


        当人们漫步于这穿越这拥有千年历史的浮桥上,欣赏沿江的美景,感受传统文化积淀的美丽。古老的木桥,总是隐隐勾起人们的许多记忆。年长者总会回忆起在从前的岁月里,浮桥的热闹非凡,在这座桥上,曾经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步行的、推自行车的、骑摩托车的、挑担的、走亲戚的,人们沿这座桥,穿梭于城里和乡下之间,那时的浮桥,是联系城内城外的交通要道。














       由于赣江水流丰富,生态保护较好,一些常年生活在船上的渔民,基本上以捕鱼为生,以船为家。浮桥的一端是小型的水产品市场,一年四季在赣江、贡江上捕鱼的船民,将鱼从河中捕捞上来,在浮桥上买卖,形成了热闹的鱼市场,到了冬天,渔民会将鱼剖开,腌制晾晒成鱼干,俗称腊鱼干。经过反复晾晒的鱼干已成为江边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杨梅渡公园,位于江西省赣州市杨章贡区梅渡大桥西端桥头两侧,是赣州新老城区结合部中最大的一座生态休闲山地公园,总面积为558亩。由赣州市政府投资1000万元建设。公园设计了登山步道,利用原有山地、松林组建观景长廊、茶亭、登山步道。 山顶建有风水塔,名为翠浪塔。翠浪塔中较黑,登塔时须带好手电筒(越往上越黑)。


        杨梅渡公园内的翠浪塔见证了赣州市的发展和变迁,它不仅是一座观景塔,更是一座文化塔,展示了赣州市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


        登上塔顶,可以欣赏到赣州市的全貌,包括古老的城墙、繁华的市区、流淌的赣江等。











  翠浪塔,位于赣州市老城区与章江新区和西城区接合部的章江西岸杨梅渡公园山顶上,与赣州古城的风水塔--玉虹塔相呼应。塔名源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吟咏赣州的诗句"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翠浪塔塔为仿宋塔建筑风格,塔体八面,高9层,基座高3.2米,塔身高69.69米,总高度为72.89米。该建筑采用仿古建筑材料和传统工艺,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力求古今合璧,兼收并蓄。塔身主体为钢混结构,外观为仿宋砖木结构,塔梯采用“壁内折上式”(即在塔壁内环旋折上),外观色彩将以红、青两种色调为主。在塔上可俯瞰赣州城并眺望周边的青山绿水。


       赣州是杨公风水故乡,受杨公风水的影响,自古以来客家人民特别相信改造风水可以振兴科举。赣南有明清以来不断重修的古塔40多座,这些塔几乎都是起着补缺障空、禳压水害,满足人们期望文运昌盛、科宦发达的文峰塔和水口塔。这些塔被民间称为风水塔。


       从赣州城区周围的峦头形势来看,视野所见的秀挺之峰唯有巽方的峰山,又名崆峒山。所以赣州古代官府、寺院、道观、文庙以及学校的坐山立向多为乾山巽向。从风水来看,翠浪塔所处的方位是赣州城西杨梅渡一带,均为低平丘陵,在此竖立文峰塔可补缺障空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与杨梅渡大桥相映成辉,共锁章江,起到水口塔的作用。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城里城外的人皆可读,而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你会读出不同的味道。位于赣州老城中心地段的标准钟,就是每个赣州人孩提时代的城市印象,作为一个城市的地标,已深深烙在每个赣州人的成长过程中,因为无论你住在城里的哪一个方位,都能够听到它的鸣响,几乎孩提时代的每一天的早晨都是在标准钟的当当声中被唤醒的,标准钟也就成为了赣州城的标志。


       标准钟楼位于市区阳明路与和平路交汇的路口街中心,标准钟始建于1952年,落成于1953年5月1日。这一带是当时的市中心,故在显要地段建筑了一幢西式钟楼,标准钟为钢筋混泥土框架结构建筑,四面设有计时大钟而称标准钟。标准钟楼共有六层,高20米,是当时赣州城最高的建筑物。90年代前,这里是赣州城区最繁华的地方,在此后的20多年里,一直被视为赣州城的标志。“不看标准钟,不算来了赣州”,至今仍成为许多游客的共识。



  赣州标准钟建于1953年,一直是赣州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随着世界最大的和谐钟塔在赣州建立,这座有着57年历史的老建筑似乎要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赣州城的标志,已成为来赣州旅游的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