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全景——游走在南京的梧桐树下

作者:老夫子 显示图片

南京,前前后后去了好多次,这次是时间最长的一次。我将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紫金山,又称钟山,最早被称为“金陵山”。宋代王安石有名言:“钟山只隔数重山”。民国时期,钟山与紫金山两个称呼并存,但“紫金山”的使用率更高,由民间称呼逐渐演变为官方称呼,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从地铁蒋王庙站开始攀登紫金山,这是一条最陡的登山线路,也是攀登时间最短的一条线路。开始的时候,沿着山脚下的小径前行,坡度缓缓地上升。过了三分之一距离后,几乎都是垂直上升的台阶,难度顿时增加。头陀岭景区内既有专门的登山步道,同时也有紫金山观光索道。


看完日落,天也很快黑了,索道已经下班,只能徒步下山了。

颐和路,一条充满民国风情的老街,仿佛是时光的隧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累。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民国时期花园洋房住宅区和国外使节公使馆区,也是南京民国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展示地。


民国建筑的外墙历经岁月洗礼,砖石间生长出青苔,为这古老的街道增添了一份厚重的历史感。


行走在颐和路上,可以看到行人在这里悠然自得,或是在树荫下漫步,或是在民国建筑前驻足欣赏,更有许多小姐姐在自拍互拍。



我们从头陀岭西马上山,从明孝陵的8号门进入明孝陵景区。沿途都是碎石路,直陡陡的下坡,没有台阶,一路下滑,看不见人影。走了好一段才看见台阶,心里感觉踏实了许多。


下到最底下就是六朝北郊坛,过了这个桥就是紫霞湖了。这条线路将紫金山第一高峰头陀岭和紫霞湖贯穿起来,徒步下来可以感受到紫金山的深邃与幽静,充满了神秘色彩,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在7号门处右转,便来到了金水桥,从这里进去,便可参观明孝陵陵宫。明孝陵的陵寝制度承前启后,独创新规,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地位崇高,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帝陵规制上具有里程碑地位。


参观完明孝陵景区原路返回,从金水桥出来,跨过棂星门,就是翁仲路神道,位于明孝陵神道的中段,全长约250米。


这一段神道的最前方矗立着一对望柱,顶部装饰有圆柱形冠,柱身上雕刻满了云龙纹,这与唐宋以来神道望柱顶部常见的莲花式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创新。


紧接望柱之后的则是东西相对而立的翁仲,他们被分为四组,每组包含一对武将和一对文臣,总共八尊。文臣武将端庄威武,他们是陵墓的仪位者和忠实的守护者。


最后就是最精彩的600米神道了。石象造型简洁生动,形态逼真,十分传神。在东 汉时,帝陵神道上已有象的位置,明代继续沿用。




在通往5号门的石像路左侧,有一条将近百米的梧桐小道,堪比陵园路梧桐大道,同样的高大挺拔。走到5号门的时候,天差不多黑了,600米神道游玩得意犹未尽,只能下次再来了。

南京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由名胜古迹区、烈士陵园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和生态密林区六大功能区组成,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今天主要是游玩高座寺,雨花台只是顺道路过一下。

高座寺是一座有着近1800年历史的晋朝名刹。寺庙建于西晋永嘉年间,最初叫做甘露寺,得名于寺庙附近的一口清甜的甘露井。这口古井上建有一座八角亭,非常古朴典雅,至今仍然保存在寺庙北面的拱门外。




午门是明故宫宫城南面的正门,俗称午朝门。它是传达皇帝圣旨和朝廷文告的地方,也是皇帝处罚大臣“廷杖”的场所。午门遗址以及后面的奉天门遗址已经一起被开辟为午朝门公园。


南京明故宫,也被称为南京故宫,是大明王朝初期(1368至1421年)皇权统治的中心。它由皇城和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为“皇宫”。布局上,宫殿相望,集万代宫廷建筑之大成,并开创了一代新制。它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北京故宫的建筑制度,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南京博物院,简称南院或南博,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还有两个是故宫博物院和台北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其前身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现有藏品43万余件(套),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江苏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南京博物院的建筑布局体现了“金镶玉成,宝藏其中”的理念,形成了“一院六馆”格局。


近来火爆网络的不是南京长江大桥,而是大桥旁边的半弧形玻璃栈道。这条栈道从岸边一直延伸到水中,由主线桥和圆形玻璃景观桥组成,护栏采用了玻璃景观护栏,桥面还增设了透明玻璃。


它如同一弯优美的弧线,将长江与南堡公园连接在一起,成为南京长江大桥最佳的观景台。站在玻璃栈道上,你可以俯瞰脚下的长江美景。大桥公园被高大的梧桐树环绕,只是现在不开放了。




南京长江大桥与玻璃栈道,阅江楼与静海寺、天妃宫,绣球公园,以及中山码头相距不远,可以安排一块儿游玩。阅江楼景区南门有一座石牌坊,上面刻有“阅江揽胜”四个大字,由李啸先生题写。进入景区后,山腰处的平台上有一照壁,上面刻有“狮岭雄观”四个大字,由言恭达先生题写。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天下安定,这年秋天,朱元璋率领大臣徐达、刘伯温、宋濂等人登上了卢龙山(狮子山),感受到了大江东去、爽气西来的气势,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景象,于是决定在山顶上建造阅江楼,以便观察敌情,威震四方。


阅江楼高52米,共有7层(外观4层暗3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展现出鲜明的明代风格和古典的皇家气派,被誉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六七年后,天下甫定,百业待兴。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城北的卢龙山了。看到诸山环列,根据各座山的形状,分别命名为狮山、虎山、象山,取“猛兽环列,拱卫京师”之意。此后,他又亲自执笔,写下一千多字的《阅江楼记》。实际上,朱元璋最终也没有建阅江楼。原因之一是“天象有异”。原因之二则是“惜其费财”。

中山码头是一座轮渡码头,建于1925年,并于1928年8月8日竣工,当时被命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后来在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京迁葬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由于码头是灵柩在长江南岸停靠的第一站,因此被命名为“中山码头”。



中山码头,曾被称为下关码头,毗邻着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明黄色的塔吊高耸入云,与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工业风情。你可以花费2元钱坐上轮渡,尽情欣赏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站在渡船上,打开窗户,一股清风拂过脸颊,带来江水的清凉气息。江水如一条巨龙蜿蜒而过,奔腾不息。


浦口码头已成为中国内河航运的重要节点,也是连接南京城市和周边地区的重要门户。出了浦口码头,对面就是浦口火车站,也被称为南京北站,始建于清光绪34年,并于1914年正式开通运行。


在浦口火车站,你可以感受到朱自清留下的背影,为这个火车站增添了一份文化的氛围。浦口火车站、中山码头、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扬子饭店旧址、渡江胜利纪念碑、挹江门、江南水师学堂遗迹、穿过新民门(南京现存唯一牌坊式城门)、静海寺、阅江楼、天妃宫、南京火车站西站、民国风情大马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下关历史陈列馆、江豚观赏地、沿江高架步道、民国海军医院旧址、铁路轮渡栈桥(亚洲第一条铁路轮渡)可以作为一条完整的citywalk 。

今天骑着单车在南京逛了一圈,先去了汉中门。汉中门,是南京明城墙民国增辟的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城西(今东汉中路虎踞路交汇处),城门现已不存,附近辟有汉中门广场,明代城门汉西门(又名石城门)瓮城位于广场内。



南京的别称“石头城”和“金陵”都源自于清凉山,这里是南京城的起源地、金陵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佛教法眼宗的祖庭所在地。在清凉山景区内,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值得一游,如驻马坡、古崇正书院、扫叶楼(龚贤纪念馆)、清凉寺和还阳井等。此外,还有中华奇石馆、魏紫熙艺术馆和李剑晨艺术馆等现代人文景点。每年举办的兰花展和银杏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旅游活动也吸引了众多游客。


清凉山还是一个以银杏树为主题的美丽景区。西山谷种植了三百多株银杏树,每到秋季,整个银杏谷都被金黄色的银杏叶覆盖,仿佛铺上了一层天然的地毯,景色优美,令人陶醉其中。



自2015年起,每年11月,清凉山都会举办盛大的银杏文化旅游节。这个节日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这片金秋时节的美景。清凉山银杏谷因此成为了南京观赏银杏景观的首选地。深秋时节,正是枫红杏黄。当秋风轻轻吹过,树叶纷纷飘落,大地仿佛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

一旧一新,一古朴一繁华,前景是灰色的居民楼,背后是摩登现代的紫峰大厦,一股浓浓的科幻感扑面而来。长500多米、宽不到10米的西桥,就是这张“紫峰魔幻照”的拍摄地。西桥不是桥,两边连接着南京的现在与过去。



西桥离颐和路不远,骑着车逛起来很方便。




本来想参观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怎奈两个学校都不让进。顺道就去了南京师范大学边上的傅抱石故居参观。


马路对面就是南京师范大学。






这天人非常多,门口排队买票,时间也有点晚,就在门口转了一下走了。





从鸡鸣寺出来,可来到玄武湖公园的解放门,这里不仅可以登城一览城墙内外的壮丽景色,还可以入园游玩,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这里是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自然爱好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从太平门出来,天已经黑了,路过大报恩寺,门口拍了一张照片。


网上关于石臼湖有许多美丽的照片,还号称什么天空之镜。今天天气不佳,什么效果也看不出来,白白花了半天时间。回来先去了鸡鸣寺。



1989年,寺庙重建了高达44.8米的药师佛塔,成为金陵一大景观。(现在维修中,暂不开放)


鸡鸣寺以其悠久的素食历史而闻名于世,并享有盛誉。别看门面这么小,里面可别有洞天。来到鸡鸣寺,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品尝到美味的素食佳肴。

总统府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遗址,现已辟为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南京总统府既有中国古代传统的江南园林,也有近代西风东渐的建筑遗存,分三个参观区域。中区主要有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西区是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秘书处和西花园——煦园;东区主要是行政院旧址、马厩和东花园。其中分布着诸如天下为公、漪澜阁、忘飞阁、桐音馆、印心石屋等著名景点。


毗卢寺始建于南朝,已有1500年的历史。1845年,曾国荃以清庭钦差大臣的身份大兴土木,扩建了毗卢禅寺。各个殿堂和建筑墙体都使用了明代的城砖,将原毗卢庵旧址周边扩大,使得毗卢禅寺成为金陵地区最大的寺庙。


毗卢寺现在珍藏着一只印有“太子太保两江总督一等威毅伯曾捐置毗卢禅寺永远宝用”字样的荷花缸。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效法祖父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进行视察。


如今的毗卢寺庄严肃穆,正在重塑五百罗汉像,这些雕像由香樟木雕刻而成,高达一米一三。来自南京的游客、香客都会来到这里数罗汉,参观国宝,寻求禅修之道,阅读佛经,品尝素食和茶。



在总统府和毗卢寺之间,还有一个梅园新村。沿着长江路到汉府街花一天时间,可以将周边的国立美术馆旧址、江宁织造博物馆、总统府、六朝博物馆、梅园新村、毗卢寺一路走完。




白天的夫子庙人不多,转了一下就离开了。


燕子矶位于南京市的东北角,是长江边的一座壮丽山峰,因其形似展翅欲飞的燕子而得名。


燕子矶位于长江之滨,三面临空,山势险峻。站在矶头俯瞰江面,夕阳余晖映照下,江天一色,壮丽无比。“燕矶夕照”是燕子矶最具标志性的景观之一,每当夕阳西下时,游客们纷纷涌来欣赏这一美景,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去的时候是中午时分,看不到这样的美景了。



游客们可以在攀登山路的过程中欣赏到这些摩崖石刻,这些名人题词的石刻不仅增添了燕子矶的文化氛围,也成为了游客们拍照留念的好去处。除了壮丽的江景和丰富的文化遗迹,燕子矶的自然风光也十分秀美。这里有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溪流和奇特的山石。




历史上,燕子矶曾是重要的渡口。乾隆皇帝南巡六下江南,五次登上燕子矶。景区内的御碑亭、劝诫碑和观澜亭等建筑见证了这一历史。摩崖石刻也是燕子矶的一大特色,燕子矶的崖壁上刻有一些当地名人题词的石刻。这些石刻记录了历代文人墨客对燕子矶的赞美和感叹,展示了他们对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的独特见解。



作为“万里长江第一矶”,燕子矶以其独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秘。燕子矶早有耳闻,并不是因为乾隆登临过,而是这里似乎是自杀圣地。早年去过南京好多次,感觉太远就没去。现在燕子矶地铁通了,距离已不再遥远。

玄武湖是南京市的一处著名景点,其名称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玄武说”,即湖以神名,指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四大神灵之一的玄武。另一种说法是“黑龙说”,即湖以黑龙命名,因为永嘉末年有黑龙出现在湖内。


根据史书记载,黑龙被发现的时间是448年,而玄武湖的名称最早出现在446年。因此,“黑龙说”后来居上,成为了玄武湖名称起源的主流说法。


玄武湖湖水清澈碧绿,周围环境优美。湖中有五个岛屿,其中最大的岛屿是梁洲,上面建有梁洲亭和观鱼台等景点。湖边还有游船可供游客乘坐,欣赏湖光山色。


玄武湖由五个小岛构成,分别是环洲、樱洲、梁洲、菱洲和翠洲,每个岛屿都有独特的景色和特色。


整排高大的梧桐树挺拔而壮观,枝叶茂密,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大地奏起一曲优美的乐章。这些梧桐树像是公园的守护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美丽的绿洲。




览胜楼始建于六朝,清宣统元年重建,是徐绍桢邀请文人雅士联吟结社的地方,被称为“湖山览胜楼”。该楼为二层四角攒尖式建筑,重檐拱斗,图案彩绘。2006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门东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以东,因地处南京京城南门(即中华门)以东而得名。与老门西相对,是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门东是南京传统民居聚集地,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世家大族居住之地。


老门东一带早在三国时期就有民居聚落出现。明朝时,中华门与内秦淮河沿线成为城市的经济中心,这里成为重要的商贸和手工业的集散地,呈现出繁华的景象。清末以后,老门东、老门西等老城南地区逐渐成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集中体现了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的风貌。


在这里可以参观金陵刻经、南京白局等文化场所,还可以欣赏德云社的相声表演,学习手制风筝、布画、竹刻、剪纸、提线木偶等民俗工艺。




前几天刚刚去了明孝陵景区,时间匆匆,意犹未尽,决定第二次再去。新街口开往苜蓿园站的地铁2号线早上头班车为6:10分,四站路,苜蓿园站下,1号出口出,跟着导航疾走到明孝陵3号门,大约500米距离,花时5、6分钟,就能赶在6:30分前免票进入明孝陵景区,省下70元门票。


很多人在3号门口的桥上等待日出,拍摄燕雀湖落羽杉。




明孝陵600米神道,是一条通往历史长河的神秘通道,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墓所在地。这600米神道,值得一遍又一遍地往复来回,就像在历史中穿梭。一进入神道,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古代的帝王时代。


石象路两旁种植了众多银杏、乌臼、鸡爪枫和柏树。如今已是深秋,树叶已经转为金黄色与红棕色,落叶纷纷飘落,营造出一片金黄色夹杂着红棕色的海洋。整个景色显得宁静而温暖,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中山陵音乐台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博爱广场东南方。建于1932年至1933年,占地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由关颂声、杨廷宝设计,1932年秋动工兴建,1933年8月建成。就在博爱牌坊的对面,有些人会忽略。


音乐台是中山陵的配套工程,主要用作纪念孙中山先生仪式时的音乐表演及集会演讲,是中山陵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舞台后建有大照壁,仿中国传统五山屏风样式,表面以水泥斩假石镶面,既为舞台背景,又是起到反射声波作用,同回音壁原理相同,以汇集音浪。


音乐台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在利用自然环境,以及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充分吸收古希腊建筑特点,而在照壁、乐坛等建筑物的细部处理上,则采用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表现形式。从而创造出既有开阔宏大的空间效果,又有精湛雕饰的艺术风范,达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和谐统一。








栖霞山7点以前进入可以免门票,太早了,还是老老实实买票进入吧。


“第一金陵明秀山”栖霞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南京东北郊,北临长江,这里以其山高景美、古迹遍布、红叶满山、钟灵毓秀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


自明代以来就有“秋栖霞”之说,而“栖霞丹枫”更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栖霞寺坐东朝西,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



从西门进入,走过一座桥,便是栖霞寺的牌楼。放眼望去,栖霞寺掩映在深秋的红叶之中。金刚殿,古寺的山门也称金刚殿。单檐歇山五开间,檐下“摄山栖霞古寺”匾额是清高宗皇帝御笔而成。两边的对联:栖山观自在,霞水乐长安。走过山门,门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遍红。金色雕塑之上,大方广佛华严经精雕细刻。






如果你坐火车到南京站,千万不要急着离开,到南广场出口出去,看看南京山水城林的美丽景色。走出南京站南广场,这座被誉为中国最美火车站,眼前展现的是一片碧波荡漾的湖泊和迷人的城市天际线。


从南京站北广场走到南广场可以选择以下路线:询问服务台工作人员,让你从白色的小门进站,从2、3号口进入地铁1号线站台,走到1号线站台的另一端,穿到1、4号口出,北广场进,南广场出。不用买票,只要跟服务台打招呼就行,亲测有效。


南京站的南广场被誉为南京“山水城林”的最佳观赏点,东依紫金山、南伴玄武湖,直接连接主站房、地铁出入口,与各停车场连接快捷。因此,南广场不仅交通便利,而且景色优美,是旅客们喜欢的景点之一。





灵谷寺景区位于紫金山南麓,中山陵东侧,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自然美景的旅游胜地。一踏入灵谷寺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山门。门额上高悬着“灵谷胜境”四个大字,红墙碧瓦在阳光的映照下呈现出斑驳的光影,给人一种独特的韵味。


微风轻拂,似乎夹带着山林的凉爽和宁静。要是碰上好天气的话,来到这里不仅不会感到寒冷,反而会有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



灵谷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刹,已有1500年的历史。它以晨钟暮鼓和长明灯焰而闻名。寺庙内传承着高僧辈出的法脉,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绕过松风阁,抬头远眺,眼前展现出无尽的纵深感,灵谷塔近在咫尺。这座独特的宝塔有九层八面,高66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披檐。各层外面都环绕着花岗石走廊,塔中间建有螺旋形扶梯,可以沿着252级阶梯直登九层。登上九层毫不费力,螺旋形扶梯却让人晕眩,但眼前的景色绝对会让你觉得不虚此行。


登高望远,南京城市的天际线展露在眼前,灵谷景区层林尽染,享尽秋景之美。



来这里赏景踏秋的游客,不约而同地直奔无梁殿。这座殿堂独特之处在于它全屋无一木梁,而是全部由砖瓦砌成。门前耸立着一棵高大挺拔的银杏树,金黄的叶片在微风中发出微弱的“簌簌”声响。


流徽榭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典园林建筑。流徽榭,又称中山陵水榭,是一座建于流徽湖上的长方形亭子。它由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陵园工程主任顾文钰设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建,并于1932年冬天完工。亭中悬挂着“流徽榭”三字楷书匾额,这是由徐向前元帅题写的。


流徽榭曾多次作为影视剧的拍摄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成为了南京市的一张名片。
















中华门原名聚宝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京城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路南端,坐北朝南。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城堡式城门之一。






中华门外就是大报恩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佛教寺庙。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其生母皇太后所建,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建筑艺术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地标。


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竣工以后,郑和还特其从海外带回的“五谷树”、“娑罗树”等奇花异木种植在寺内。


如今,大报恩寺已经成为南京市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建筑的美学魅力,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和文化底蕴。


天气晴朗,今天就要离开南京了。还是选择到陵园路走走,先坐地铁到苜蓿园,到明孝陵3号门外面燕雀胡拍照,这里可以不买票。


然后沿着紫金山路一直走到灵谷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