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野外考察之缙云仙都:倪翁洞——仙女峰——初阳谷

作者:夏木南方 显示图片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史记·封禅书》中有“黄帝在仙都鼎湖峰铸鼎炼丹,觞百神后驭龙飞升”的记载;晋代郭璞在他的《山海经》中记载:“东阳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黄帝曾游于此”;南北朝虞荔的《鼎录》中记载:“金华山,黄帝作一鼎,高一丈三尺”。


相传阪泉之战,炎帝失败,率部退居长江以南的洞庭湖畔。黄帝挥师南下,炎帝不久驾崩,葬湖南炎陵。黄帝一统天下,心情愉快地越过并冈山,途经庐山及黄山,来到浙江南部山区,最后浩浩荡荡一路风光到达缙云,铸鼎炼丹。缙云新碧镇的黄碧村,因黄帝车辇住跸的地方,所以叫“黄跸”,后改成“黄碧”。


这块岩壁叫“绀沐岩”。“绀”是稍微带红的黑色,“沐”是蒙受、润泽之义,故“绀沐岩”即润泽微红色彩的黑岩。清乾隆间缙云训导王诰在《绀沐岩》诗中有“绀石峨峨凉雨洗,青山隐隐晓光扶”诗句。岩壁上有摩崖石刻“仙都”二字,这是现代书法泰斗沙孟海,于1981年所书,横竖勾撇,浑然一体,为沙老晚年佳作,也是仙都摩崖中的精品。



由十余座柱状峰岩构成,平均高约20米,岩性为流纹质角砾玻屑凝灰岩,犹如一群窈窕少女,对着月镜梳妆,故又称神女峰。它们分布在残存流纹岩台地外侧,是早期台地边缘,经风化、侵蚀和崩塌作用之残留体,印证了地貌演化导致台地萎缩、消亡的规律。


眼前清澈碧绿的池塘,叫青塘。相传青塘本是一个装满食油的油缸。有只山鼠从青塘后山偷偷进来,把尖尖的嘴巴伸进油缸,拼命地偷吃食油。恰好有位神仙路过此地,用拂尘一掸,从此山鼠化为小山,油缸化作青塘,留下这惟妙惟肖的老鼠偷油景观。老鼠居十二生肖之首,勘舆家认为这处风水绝佳。


月镜岩、仙女峰是火山流纹岩地貌景观,是流纹岩沿着多组节理经雨水侵蚀、自然风化、重力崩塌,而形成的奇峰异洞。月镜岩和十余座柱状峰岩百米相对,像一群窈窕少女,遥对月镜梳妆打扮,组成仙女照镜神奇景观。


月镜岩。独峰书院好山上岩垅,薄如锦屏,天然形成一个六角形孔洞,远看如月似镜,与群玉山上仙女峰共同组成仙女照镜奇观。因流纹岩多组节理经雨水侵蚀、自然风化、重力崩塌,从而形成陡峻的岩屏和美丽的穿洞。







初阳谷。倪翁洞内景观奇特,灯洞、米筛洞、读书洞三洞并连,当早晨太阳升起之时,阳光射进洞中,一缕阳光直接穿过不同方位的三个洞,故称为“阳谷三窍”。最北边有“初阳谷”摩崖石刻,为颜真卿所书。“初”字缺一点,是书法家有意为之,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射进来时即可补上这一每天清晨初升阳光首先照到,故俗称阳谷洞,又叫朝阳洞。点。初阳山中有洞似幽谷,洞口朝东,每天清晨初升阳光首先照到,故俗称阳谷洞,又叫朝阳洞。







如此一个幽静而雅致的天然石室,自古以来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留下众多珍贵的摩崖题刻。仙都摩崖题刻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浙江省最早被列入“国保”的摩崖题刻群,共125处,占丽水市古代摩崖题刻遗存的1/3,占浙江省古代摩崖题刻遗存的1/9。仙都摩崖题刻自唐朝开始直至当代,真草隶篆行书体兼具,诗词歌赋记文体齐备,且不乏名家力作和精品佳作,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不多见的。


洞内石壁上这块“崇祀名贤”石刻残碑,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立,由铁面御史樊献科撰文、缙云知县梅淳题额、孔文同书写。上面刻的是历史上来过仙都的名家大家,他们是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山中宰相陶弘景,唐朝书法家李阳冰,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宋代大学士潜说友,明朝知县李时孚。文革期间,歹徒以为这块碑后暗藏古洞,为盗宝,竟然将这块碑敲碎。尽管是残碑,但这些名家的印记永远留在了这里。



宋代陈氏父子碑”。这是父子俩相隔五十多年,在同一块石壁上留下的石刻,父亲的题字为红色,儿子的题字为绿色,父亲的字比儿子的字大一倍,表达儿子对父亲的尊重。父亲陈伯奇于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来游仙都,在初阳谷洞口题字“嘉定丙子,重阳前一日,邑人田君锡、天台陈伯奇伯彝来游。”过了五十多年,也就是南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儿子陈绍若任缙云县令,来到倪翁洞,发现父亲留下的题字非常开心,也在同一块石壁上留下了题字。



洞内“倪翁洞”三个字是仙都摩崖石刻价值最高的一处,由唐朝著名书法家、缙云有史可查的第一任县令李阳冰所题。李阳冰的篆书笔法独特,劲力豪爽。历史上把他和李斯并列为“小篆二李”,后人尊其为“笔虎”。当时颜真卿所书之碑,必请李阳冰题额,可见他的篆书影响深远。李白有诗写道:“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
据《缙云县志》记载,李阳冰留在缙云的真迹有十多处,现存世者仅为四处,即倪翁洞、黄帝祠宇、城隍庙碑(宋拓)、忘归台记(残)。这是其中的一处,是缙云最珍贵的文物之一,也是国宝。
李阳冰是陕西泾阳人,李白的从叔。李白垂危之际,将诗稿托付给李阳冰,李阳冰对保护和整理李白诗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倪翁洞是隐居圣地,因倪翁隐居而得名。明朝刑部尚书李鋕(号旭山)和御史樊献科(号斗山),也曾先后隐居于此。

洞高6米,宽15米,进深6米,岩性为流纹质角砾玻凝灰岩。相传古时倪翁隐居于此,因而得名。由于岩石中含有较多不均匀分布的团块状浆屑,易于风化,且处在好溪凹岸,早期受水流强烈冲刷侵蚀,从而形成大小不一的洞穴,后经地壳抬升,现位置高于好溪。



“旭山”是洞内最大的石刻,字径达2米以上,是仙都五大摩崖石刻之一,为明万历年间樊献科四子、缙云县令樊问德所题。“旭山”是缙云人刑部尚书李鋕的名号,他晚年也曾隐居在这里。李鋕有大宋“青天”黑包公之誉,为官正气凛然,公正廉明,不畏强权。“旭山”二字笔力雄健,安如泰山,有刚正不阿之气,为李鋕为官处事的典型形象。


洞内大卧像是倪翁,身边依偎着一只白猿。倪翁是与范蠡一起设计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国的计倪,越国八大夫之一,老子之徒,范蠡之师。计倪助越灭吴后,为防越王加害,隐居在这里。


倪翁,姓辛、字文子,名计然,亦名计倪,春秋蔡丘濮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人。其先晋国亡公子、先拜老子为师,博学,尤善计算。周游列国后,入越拜为大夫。助勾践图强。《史记》称“计然之策七、越用五而得意(减吴)。范蠡师事之,后用其策施于家。乃治产锯万。据传著有《万物录》。
周元王三年(-473),范蠡奉命至瓯越(温州),筑东瓯城毕,用计然策,辞别越王、自五湖入海。计然亦装疯离会稽。入缙云墟黄帝岩岳修炼而成仙。相传倪翁在此洞收伏千年古猿,为民造福。唐乾元初(758),缙云县令李阳冰篆“倪翁洞”三字于此洞。



倪翁洞内景观奇特,灯盏洞、米筛洞、读书洞三洞并连,当早晨太阳升起之时,阳光射进洞中,一缕阳光直接穿过不同方位的三个洞,故称为“阳谷三窍”。







摩崖石刻“枕流漱石”是明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龚勉,在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游仙都时题写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西晋冯翊太守孙楚,少年时隐居山林,对太仆王济说:“当枕石漱流(用石头做枕头,用泉水漱口)”。由于说快了,把这四个字说成“枕流漱石”。王济问:“流可漱,石可枕吗?孙楚说:“所以枕流,是想洗耳;所以漱石,是想磨砺牙齿。”
落款上有“偕同年郑昆岩来游题此”。郑昆岩,即郑汝壁,缙云人,与龚勉为同榜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这时郑汝壁正赋闲仙都。



问渔亭。青莲石上古亭,为重檐八角攒尖顶,雕梁画栋,顶饰双鱼,底边长5米,高7米,是临溪休憩、垂钓好去处。明嘉靖年间,一号称濑仙的人寻访隐居于倪翁洞的御史樊献科,到此迷路,问津渔人,引路相见。濑仙以诗记之:“水洞云”后人建亭纪念,故名问渔亭。气深,仙翁坐谈奕。相寻路忽迷,渔引花间入。



问渔亭建在一块形似莲瓣、四面临水的巨石上,巨石形似莲花,叫青莲石。


据说明嘉靖年间,缙云进士樊献科辞官回到缙云,隐居倪翁洞,自号“斗山洞天”。有一天,他的朋友濑仙来拜访他,因为仙都山有大大小小一百余个山峰,当中的奇穴异洞,更是多不胜数。濑仙划船走了一大圈还是迷了路,遇到了一个老渔夫,询问樊献科的住处。老渔夫说:“这里住着一位斗山先生”。濑仙一听斗山先生就是他的好朋友樊献科,于是三人见面了。斗山先生拿出了酒,渔夫拿出了刚打的鱼。三人一边喝酒,一边叙旧。渔夫起身告辞的时候,濑仙拿出了五十两白银赠送给他,渔夫坚决不肯接受。濑仙深深敬佩这渔夫,就拿这五十两银子交给樊献科,在溪边青莲石上建了“问渔亭”,用来纪念他“访友迷路、借问渔夫、老友相会、辞谢赠金”之事。

君子石。原是初旸山延伸入好溪的一道天然石屏,如砥柱于中流,为青莲石和问渔亭挡住好溪上游来水,故名君子石。1958年修建公路时,石屏中部被炸断,辟为公路,致使岩壁上南宋状元王十朋等名人所书的多处摩崖惨遭破坏,现仅保留“君子石”“问渔亭”“山亦萍跡”石刻三处。


倪翁洞天





前湖村,辖上前湖、下前湖,旧时又称上神坛、下神坛,面积约4.1平方公里,村座落于缙云县城的东大门,美丽的仙都,黄平公路和五壶公路穿村而过,全村共505户,1045人。





缙云土爽面


前湖村上山塘山塘位于仙都街道前湖村,始建于1958年,总容积1.20万m3,正常容积1.0万m’,集雨面积0.01Km2,主流长度0.2Km;大坝为粘土心墙坝,最大坝高8.3m,属普通山塘。山塘主要用途为灌溉,下游灌溉面积40 亩。山塘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溢洪道和放水设施组成。



上山塘山塘始建于1958年,列入了2023年水利项目。工程于2023年4月开工
2023年6月完工。整治内容主要包括:
1、溢洪道整修改造;
2、坝顶及外坝坡修整加固
3、增加安全标志、水位尺及标准化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