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正定----寻国宝记

作者:长盛将军2017 显示图片

提起北方的古城,可能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平遥,也许大家都忘记了,其实,在华北平原上,还有座开启“隐身模式”的千年古城。浪漫不止丽江,磅礴亦不止平遥。因为它是一座,将厚重历史和文艺浪漫完美结合的古城。而用“隐身”来形容它,并非是说它的地理位置和信息发达程度处于偏僻境隅,相反,正是因为它身处京津冀发展一体化的政策中心。近代迅速蓬勃发展的经济,或许才让人忽视了其古城的身份。忽视这座古城,是你的遗憾,因为这里,聚集着太多的国宝,它在用最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古城的千古之美。这里是正定,一座寄托着乡愁的古城。


我们今年有幸利用自驾甘南的机会,走进了这座千年古城,我们8月31日傍晚到达正定,9月1日全天,早出晚归匆忙地游览了正定古城的主要名胜古迹和夜景。找到了我们梦寐以求想看的几个国宝级文物,目睹了正定过往的辉煌与历史,以及它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物,真是一次不虚此行的旅行之旅。


三关雄镇有正定,亦新亦古,亦雅亦俗,正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距北京仅200余公里,距石家庄15公里。这里曾是割据一方的独立王国,早在古老的春秋时代,这里便是鲜虞国的国都。到了汉代,改成“真定”,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至今南城门还嵌有“三关雄镇”的石额。


源远流长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瑰玮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称。
城内佛刹林立、古塔高耸,现存的文物古迹,可以说涵盖了各朝各代,且都是各个时代的精品,也正因此,正定亦有“九朝不断代”之美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城内星罗棋布,这在全国来说,实属罕见。


隆兴寺寺前迎门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


琉璃照壁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壁心是由三十六块高浮雕琉璃砖拼砌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颇为壮观。照壁建于大门之外,在环境氛围上起到了庄重和森严的效果。


隆兴寺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始建于隋,初名龙藏寺,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北宋时大规模扩建,后虽经金、元、明、 清历代重修,但仍保持了北宋时期的总体布局。隆兴寺自肇建之初至清末一直备受历代帝王的青睐,尤其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慈禧曾多次巡幸驻驾,拈香礼佛。



寺院占地82500平方米,大小殿阁十余座分布在中轴线及其两侧,气势恢宏、错落有致,是研究宋代佛寺的典型实例。寺内汇集着隋唐以来大量的雕塑、壁画、碑碣等艺术珍品,被梁思成先生称之为“京外名刹之首”。


寺内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的国宝级文物: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罕见珍例”的建筑孤例摩尼殿;摩尼殿中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坐观音;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我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



-------------------------------------------------------- 〖 第一处:宋代摩尼殿 〗--------------------------------------------
宋代摩尼殿,被梁思成先生誉为“艺臻极品”的建筑孤例。
隆兴寺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主体建筑是一座进深七间、面阔七间的正方形殿堂。四面殿身正中各有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著名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大加赞誉:“这种布局,我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有在宋画里见过。”“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并特意拍照收入《世界建筑史》。



宋代摩尼殿牌匾


摩尼殿别具一格的翘角


摩尼殿屋脊


摩尼殿梁架结构


摩尼殿内部的斗拱


在面南的壁上,为宋塑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贤二菩萨塑像。塑像高大、雄浑,气度不凡,均都为宋代原塑。


东西两侧及大殿四周绘有明代壁画。现存面积422平方米。东西扇面墙内壁绘“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檐墙内壁生动地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东西扇面墙分别绘“西方胜境”和“东方净琉璃世界”。


此壁画照片来自“网上”-----为保护壁画我们没有拍照。



-----------------------------------------------------〖 第二处:倒坐观音 〗--------------------------------------------------
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坐观音。


摩尼殿内槽北壁为一座泥塑五彩悬山,悬山中现存塑像共30余身,其中最特别是明朝成化年间的高3.4米五彩观音菩萨像,俗称“倒坐观音”(倒坐,表明观世音菩萨不渡尽众生、永不回头的大慈大悲)。观音头戴宝冠,项饰璎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红色长裙,头微右侧,身略前倾,呈大自在状。眼神微微向下俯视,目光恰好与礼佛者形成感情上的交流。


“倒坐观音”:由于塑像坐南朝北,故称倒坐观音。


泥塑五彩悬山



鲁迅先生非常欣赏这尊塑像,称赞她是“将神人格化”了,将她视若佛教美学的代表作而珍藏,至今仍陈放于北京阜城门内鲁迅故居的书案上,被视为最美的观音。






摩尼殿的北面是一座木结构牌楼门,因隆兴寺南北纵深、院落重叠,此牌楼应为前后两个院落之间的导入之门。




摩尼殿北门出来,有一架小巧的木制牌坊,甬道两侧各有一株寿龄一千六百余年的槐树,一为龙槐,一为凤槐。


相传西汉末年,正定城内一个富家的小姐与家中年轻的长工眉目传情,谈起恋爱。在当时封建社会,不难猜到其后的结局:遭到小姐的父母坚决反对,要棒打鸳鸯。俩人便相约私奔,途中遭家人追赶,无处可逃,相对盟誓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说完,在此处当即化作两株槐树。若干年后,汉光武帝刘秀到正定,闻此情,见此树,深为感动,赐名龙凤槐,后人又称之为夫妻树、姻缘树。



这对古槐树冠在空中相通,树根在地下缠绕,国运衰则叶稀,国运盛则叶茂。人们感知龙凤槐的灵性,若绕树三匝,相信会有福报。




 
-----------------------------------------------------〖 第三处:宋代转轮藏 〗---------------------------------------------
我国最古老、最大的藏经橱


转轮藏阁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阁内正中安置木制的直径七米、八角形的“转轮藏”(即转动的藏经橱):中间两根金柱各向左右让出,其梁架结构,作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则有大斜柱(叉手)的应用,是早期木构建筑中的杰作.


铸造时间这么早、体量又这么大的铜佛像,在全国其他地方很难看到。



转轮藏阁始建于北宋,梁架结构特殊,楼阁下层由于转轮藏的安置,柱网布局突破了常规,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则采用了插柱造法,这在我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



阁内安放的宋代转轮藏(俗称藏经橱),是一个能够转动的大书架,八角形小木制作,直径7米,经橱以上作重檐状,下檐八角,斗拱式样为八铺作,为我国早期斗拱出跳最多的实例。上檐圆,出飞檐,是典型的宋《营造法式》作法,为国内最古老、最大的藏经橱。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体量较大的一个。

----------------------------------------------------〖 第四处:龙藏寺碑 〗--------------------------------------------------
被推崇为“隋碑第一”




矗立在正定隆兴寺内的隋龙藏寺碑,是国内现存楷书碑刻鼻祖。此碑刻于隋开皇六年(586)十二月初五,碑首高82厘米,阴刻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碑高164厘米,宽90.5厘米,正面阴刻楷书30行,每行50字,共1447字。


碑文书法方整有致,结构严谨,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板滞,微露魏隶遗韵,是研究魏隶向楷书过渡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碑刻,为中华名碑之一。欧阳修在《集古录》中首录此碑,近代康有为则称其为“隋碑第一”,后人称楷书第一碑。

-----------------------------------------〖 第五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 〗-----------------------------------------------
我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制艺术品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后部。大悲阁的主体建筑,两侧配殿分别为御书楼和集庆阁,三殿均始建于北宋。阁高33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五重檐三层楼阁。旧名“佛香阁”、“天宁观音阁”。据记载,该阁始建于968-976年(宋初开宝年间)。1944年(民国33年)重修大悲阁时,拆掉了两侧的御书楼和集庆阁,建筑面积较原来缩小了三分之一,现存建筑为1999年重建。





走进大悲阁,矗立在前面的,正是被誉为“华北四宝”的正定大菩萨。这尊高大的铜铸大菩萨,称“大悲菩萨”,高19.2米,立于2.2米高的须弥石台上,是中国保存最好、最高的铜铸观音菩萨像。像奉宋太祖赵匡胤敕令而造,周身有42臂,又称“千手千眼观音”。各臂分持日月、净瓶、宝塔、金刚、宝剑等。观音像神态自若,比例均匀,衣纹流畅,线条细腻,颇具宋代艺术风格。正定大菩萨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高22.28米,始铸于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有3000工匠参与铸造,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续铸造,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制艺术品。


可惜两侧40双铜手臂均被毁,现存观音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铜铸,其余两侧40只全部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据说每只手眼都各有25种法力,40只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这尊观音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





质须弥座(北宋)石原物。



-----------------------------------------------〖 第六处:明代毗卢佛像 〗--------------------------------------------------
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


毗卢殿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959年因寺院残破,为便于保护将其迁建于隆兴寺内。



殿内正中供奉一尊明代铜铸毗卢佛像,像高6.42米,自下而上逐层渐收,似一座宝塔,表层均鎏金。全身分三层,每层均有四尊毗卢佛,头戴五佛冠,手作毗卢印,结跏趺坐,三层莲座的一千个莲瓣上都铸造有一尊小佛像,形成千佛绕毗卢佛的格局。整体共计1072尊佛像。




佛像比例适度,作工精良,衣裙所镶花边都精雕细琢,一丝不苟。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著名古建专家祁英涛先生称“千佛绕毗卢铜铸造像,是国内同类造像中最精美的一座,是明代艺术的珍品”。
此外,隆兴寺的慈氏阁和寺内戒坛,也是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
-----------------------------------------------------------慈  氏  阁--------------------------------------------------------------

慈氏阁,位于隆兴寺大悲阁前东侧,是一座二层建筑。该阁外观为单檐歇山顶,青瓦中心,绿琉璃瓦剪边,下层前出抱厦,上层出平座走廓。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法,简洁明朗。檐柱采用永定柱造法,即∶底层半拱和平座半拱分别於地平立柱承托,平座柱和底柱相依并列,上层柱仍然插於平座斗拱上。





阁内供奉一尊宋代独木雕制的弥勒菩萨。弥勒是古印度语,意译为慈氏,是他的姓,名叫阿逸多,意译为无能胜,合起来就是大慈大悲无人能胜。


弥勒菩萨雕像身躯伟岸,双足开立於两朵青莲上,高七·三米。虽不及承德普宁寺的木质观音菩萨和北京雍和宫弥勒木像大,但雕制时间却比二者早了六百多年。弥勒菩萨面目慈祥,头戴佛冠,上身内著衬胸,外穿天衣,下著齐足长裙。右手上屈於胸前,掌心向外,左手下垂,其形为诸天说法状。菩萨身後为轮廓奇特精美的举身大背光,通高九·九米。背光主题纹饰为雕制的卷草纹,内饰花卉,外镂火焰。整个雕像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戒  坛-----------------------------------------------------------------


戒坛是佛教僧徒受戒时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隆兴寺最早的戒坛位于摩尼殿之北,平面呈方形,面宽五间,进深五间,面积为302.76平方米,高17.7米,为明代所建。

自石台以上现存木结构部分为清乾隆年间所建,这是一座亭台式建筑,四角攒尖顶,四面均出檐三层,从外面看去,戒坛三层四面,第一层每一面有六根廊柱,廊柱之上是斗拱结构,支撑着整个戒坛的大屋檐,戒坛屋顶为攒尖式屋顶,四条屋脊,每条屋脊上有六只神兽,说明戒坛的等级还是很高的。隆兴寺戒坛是我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






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面北而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明朝弘治6年(1493)铸造。


一般寺院的戒坛上多供奉释迦牟尼佛或其十大弟子之一的优婆离。因优婆离持戒第一,所以在戒坛上多供奉其形象。而隆兴寺戒坛上供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及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另外,这尊双面铜佛像具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的风格,在民间极为罕见。



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建有开元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下令在全国曾经发生过重大战争的地方,建造大寺一座,以“开元”命名,这就是各地开元寺的由来。开元寺是唐玄宗为超度在水、陆战争中死亡战士的亡灵,下令在各地建造的寺院。可以说,哪里发生过残酷的大规模战争,哪里就有开元寺。但是全国这么多的开元寺,目前留下古代建筑的真没几个,而留下唐朝建筑的开元寺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正定开元寺。美中不足的是正定开元寺仅留下了一座钟楼的下半部分为唐朝建筑,其他为后续修建或整改的。


正定开元寺,位于正定县燕赵南大街与开元路交叉口。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隋开皇十年(公元591年)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奉诏改名开元寺至今。1988年开元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现存主要建筑为三门楼、须弥塔、钟楼和法船殿遗址。


开元寺大门



一进门就能预先浏览一下寺院的全貌,五大特色四大经典。


------------------------------------------------------------  须  弥  塔  ------------------------------------------------------------


开元寺须弥塔,又称“开元寺塔”或”须弥塔”,因风格与西安大雁塔、小雁塔相似,故有“正定雁塔”之称。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重建,清康熙元年(1662年),开元寺须弥塔塔体重建,四年后竣工,并命名“开元寺须弥塔”。 体现唐代建筑特点的开元寺须弥塔,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须弥塔身高42.5米,是一座砖石结构九级密檐式方塔,正方形塔基,塔身底层砌1米高石陡板,于四角浮雕雄劲有力的力士共八躯,形神毕肖。第一层正面辟拱券门,门楣上端嵌“须弥峭立”石额,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二层以上塔身渐收,并于正面开一方形小窗,顶端塔刹,砖砌刹座,中间雕仰莲,金属刹杆,装四宝珠。形式古朴,稳重端庄,外形与西安大雁塔相似。虽经明代大修,仍保持明显的唐塔风格。



四角浮雕雄劲有力的力士共八躯,形神毕肖。








须弥塔夜景

------------------------------------------------------------   钟   楼  --------------------------------------------------------------


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14米。



开元寺钟楼是一座二层楼,发现之初即认为一层保存下来完整的唐代建筑结构,而二层已在清代被改造,八十年代末钟楼大修,一层保持了原状,二层被“重置”,也就是恢复到当时想象中唐代建筑应有的样子,由于二层结构在这次大修中被彻底改变,所以也可以说现在的钟楼一层是唐代,二层是现代,两层楼差距千年。


钟楼是一座两层楼阁,可以登上去,但台阶实在陡峭得很。在二楼可以看到屋顶的木结构和那口大钟。


在二楼上挂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朴,为唐代遗物。
--------------------------------------------------  赑  屃  残  碑  基  座  -------------------------------------------------------


这座巨大的赑屃残碑基座,据说是国内最大的一只,鼻孔象猪,昂着脑袋,形象笨拙而可爱。 是2000年6月在正定城内府前街出土,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赑屃为龙生九子之长,貌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




周围发现碑体残块18件,从破碎情况看是人为砸坏,碑文中涉及人名之处被凿去。
素有“天下第一碑”之称的河北大名五礼记碑,其赑屃碑座重约60吨,正定这个可称天下第一赑屃,可它的“记忆”被删除了。碑体残块的刻字笔画清晰,显然未经多少岁月磨蚀,应是立碑后不久就被毁。其中一块上有“安乐垒”字样。351年,前燕大将慕容恪在正定一带筑安乐垒,一般认为安乐垒即今正定城前身。


一对可爱的小石狮子











目睹石榴的喜悦


离开开元寺拍了个全景图
价值:正定开元寺大殿在后,佛塔与钟楼在前并列的建筑布局,为晚唐时期寺院从以佛塔为中心向以殿阁为中心过渡的珍贵实例。正定开元寺钟楼是留存至今的3.5个唐代建筑的0.5,也是唯一一个阁楼式唐代建筑,也是唯一一个钟楼。

正定天宁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中山东路57号。


天宁寺前的牌坊


隆兴寺(大佛寺)有三座桥,现在这里也有三座连体石桥,那正定的“九桥不流”,还差三座不知道在哪里?(后来在荣国府找到了)





天宁寺大门


正定天宁寺始建于唐代,据清光绪《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和凌霄塔同时建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据凌霄塔地宫出土的两方石函铭文记载是始建于唐代宗李豫时期(公元726~779年)。当时寺院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由南而北依次排列:牌坊、山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暮鼓晨钟,香火鼎盛。凌霄塔于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大修;金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重修。民国初年,寺院屡遭厄难,殿堂一一毁坏,主要建筑独存凌霄塔。





门口一对形态憨憨的大石狮子应该是元代的作品。



凌霄塔,早期称慧光塔,是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九层楼阁式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高40.98米,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一至三层为砖结构,四层为砖木混合结构,五至九层为金代重建木构架,外部轮廓逐层递收,给人以稳定柔和、轻盈挺秀之感。其精妙之处是于塔心室四层以上保留着对稳定塔身极为有利的塔心柱结构。宋代高僧怀丙巧修凌霄塔塔心柱而流传的“抽梁换柱”故事也被載入史册。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谈到此结构时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尚存这一种结构形式。”其在中国古塔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正定•临济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燕赵南大街临济路11号





寺院山门也是天王殿
石家庄•正定•临济寺又名临济塔院,始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公元540年)。因临滹沱河侧遂得临济之名。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在此驻锡。临济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一派的发祥地,也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


天王殿后面是澄灵塔,是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的舍利塔。唐咸通八年(867年),义玄禅师在大名府圆寂后,他的弟子存奖等人,将他的舍利,分而为二,一分留大名,一分运镇州(今正定),建塔存藏。唐懿宗皇帝钦封为“慧照禅师”,赐塔名曰“澄灵塔”。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世宗胤帧加封义玄为“真常惠照禅师”。寺院奉旨在塔第一层正面圆拱形门楣上端镶嵌篆书“唐临济惠照澄灵塔”石匾。


临济寺澄灵塔,高30.47米,为八角九级砖仿木结构密檐塔。塔下面为一宽大石砌基座,正中砌八角形石质塔基,之上为砖砌须弥座。须弥座束腰及平座的栏板上雕有奇花异鸟。上部刻三周莲花座。九级塔身端立于仰莲之内,和所有密檐塔一样,塔身第一级基高,四面设有对开式假门,四侧面设假窗,转角做圆形倚柱,雕刻精细,独具匠心。以上八级相距较近,层层出檐,塔以跳出的斗拱承托。各斗拱设计精巧,富于变化,重檐密布的塔身之上置塔刹。1985年在有明老和尚住持下,进行了修葺澄灵塔。古塔造型挺拔峻秀,雕饰华丽,正定人送一雅号“青塔”,梁思成先生赞誉为“清晰秀丽,塔中之上品”。




现在石家庄•正定•临济寺中轴线对称布局,照壁、山门(天王殿)、澄灵塔、大雄宝殿、东偏殿(法乳堂)、西偏殿(传灯堂)、圆通殿(藏经楼)、东偏殿(禅堂)、西配殿(三圣殿)、东配房(寮房、斋堂、僧寮),还有客堂、流通处、有明禅师纪念馆等。




正定广惠寺(华塔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广惠路与燕赵南大街交汇处东侧20米,燕赵南大街249号。


正定广惠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4)。现在寺内建筑仅存一座华塔,所以又称“华塔寺”。“正定广惠寺华塔”具有极高的历史,建筑,美学等价值。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北省古建研究所负责设计施工。于1995年4月至1999年9月对主塔进行了重新整修,并恢复了四隅小塔。


正定广惠寺内佛、殿、僧舍无一留存。据《正定府志》载,华塔塔高十三丈五尺,主塔为四层,平面呈现八角形,四隅面各建一扁六角形亭状小塔与主塔相连,现小塔仅存残址。主塔各层檐下大部饰砖仿木构斗拱,第一层至第三层平面作八角形,底层四正面辟门。二、三层设平座,除正面牌门外,侧饰佛龛和斜方格假窗。第三层塔身之上,即是花塔的上半部花束形塔身,约占塔身全高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上按八面八角的垂直线,刻塑出虎、狮、象、龙和佛、菩萨等形象。 自花束状塔身以上、以砖刻出斗拱和椽、飞、枋子,上覆.八角形塔据屋顶。塔刹已无存。


广惠寺的华塔,又名多宝塔。从造型上来说,它属于花塔类型。重要特征就是在塔身上半部分,装饰有各种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好像巨大的花束,华塔是现存为数不多的砖塔中,造型最奇特、装饰最华美的一座。


塔身有两部分组成: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史料记载,因造型华丽,清乾隆曾4次驾临华塔。古建筑专家梁思成也称华塔为“海内孤例”。


清乾隆皇帝曾多次来此拈香礼佛并登华塔题诗作赋,《冬十一月既望广惠寺多宝塔》、《辛丑暮春瞻广惠塔作》、《丙午季春瞻广惠寺塔作》,使得广惠寺华塔更加声名远扬。


华塔,俗称花塔,又名多宝塔。据记载华塔始建于唐代。现存华塔为金大定年间重修后的重要遗存。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关于广惠寺华塔的创建年代,现有资料记载多歧。从造型上来说,广惠寺华塔它属于花塔型,重要特征就是在塔身上半部分装饰有各种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好像巨大的花束。这种塔形成于宋辽金时期,元朝后几乎绝迹,国内现存华塔总数也不过十几座,正定华塔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华塔中造型最奇特、装饰最华美的一座,为海内孤例,其艺术价值以及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已被古建筑界所公认。






华塔塔身最上部是整座塔的精华所在,花束型塔身占了大约整体的1/3左右,其上按八面八角垂直线刻塑出狮、象、佛、菩萨、兽头、大天王力士等形象,各种刻塑参差错落、变化有致。主塔北面有阶梯可攀登,穿过塔心室直至二层。二层下为平座,塔身每面三间,四正面明间辟门,次间及四斜面各间均饰方格假窗。二层仍设回廊,廊内壁置佛龛,斜面两壁对应分布,四龛一组,呈上下两行排列。从北门出至第三层,回廊即逝,塔身骤小,使座颇显宽大。塔身东西两面有假门,余四斜面为假窗,南面辟门,内为塔心室,室内供两尊唐代释伽、多宝佛像,佛首早年失,结跏跌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束腰处作伎乐人,座上枋四侧面均刻铭文。檐下施斗拱,补间铺作出60度斜华拱。三层以上至四层斗拱间为华塔壁塑部分,也是华塔精华之所在。这里通体塑出力士、海兽、狮象、佛、菩萨等艺术造型,塑像的八角八面参差交错分布,整体造型极其华美。四层为塔之顶层,檐下施斗拱,补间出一跳华拱,再上为八脊青瓦一跳华拱,再上为八脊青瓦塔顶,塔刹早年坠毁,式样不详。塔内一、二层塔心宝顶部为砖制藻井,三层塔心室内壁残存壁画,叠压达三至五层之多,据猜测,可能为历次维修时所致。




在正定,有座府,富丽而不失传承,它便是荣国府。不如去荣国府,品品红楼文化,感受87版《红楼梦》的拍摄胜景。


红楼圣境牌坊


荣国府前的影壁墙



荣国府前的牌坊


荣国府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严格设计和建造的,这是一座具有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群,分为荣国府和宁荣街两部分。


景区总共占地22000平方米,房间有212间之多,游廊102间。其内一花一木,一草一石的独特设计,再现《红楼梦》所描绘那般:“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当你来到正定,逛过荣国府之后,你会发现,这座府邸给这座安定、静谧的古城,增添了一阵细乐、悠扬与婉转,使人遍历尘嚣,终得安心。似又给这座历史积淀深厚的古城,增添了一份馨香与厚重,令它余味婉转,缈上层云。



正定历史文化街





自在正定




古城下的广场





河北的旅游宣传口号:“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




正定古城明代城墙位于滹沱河北岸,始建于北周,初为石筑。唐宝应元年(762年)因滹沱河溢水灌城,城日以圮,进行拓建。四城门东曰迎旭,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并均附有月城和瓮城,后世重修或改建也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近年城镇建设的发展,正定城除现存城门外、已多为土城。东城门已埋于国防工事之下,南门存里城门和瓮城门,西门存里城门、瓮城门,北门存里城门及月城门。2013年3月正定城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中轴线上的阳和楼,建于金末元初,台基高如城墙,双门洞,700多年前城市交通就有了上下道规范,七间阁楼,碧瓦飞檐。










正定古城墙已有1600多年历史。东晋时土筑,北周时石砌,唐代扩建为土城,明朝扩建后改为周长24华里的砖城。现存正定城墙是明代遗存,城垣残存8106米。


当你站在阳和楼城楼上向城内眺望,广惠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须弥塔错落有致,正定古城可尽收眼底。用当地百姓的话来形容,生活在正定,可谓是:“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寺塔,记得起乡愁。”







在天宁寺前,有一片绿地公园,公园中央有一颗爱心古树。











正定古城,每个街道收拾得都特别干净,主街道旁的人行道每天早上都用清洗车清洗。


街道两侧攀缘在墙壁上的凌霄花正在热烈绽放,像垂挂的花瀑布。



正定还是常胜将军赵云的故里,在正定有一座赵云庙,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去。

----------------------------------------------五  彩  缤  纷  的  古  城  夜  色-------------------------------------------------


夜幕降临,华灯璀璨,古城、古寺、古塔流光溢彩,置身其中,如梦似幻,宛如画中游。




梁思成在《正定调查纪略》中写道:“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阳和楼建筑工艺及风格是国内外孤例……



登临阳和楼,俯瞰正定古城夜景



















走进时代记忆的上海雪花膏店


正定人爱吃,正定人又会吃,千年历史沉淀出丰厚的饮食文化。那么,来到正定,有哪些美食是不可错过的呢?
正定八大碗、王家烧麦、马家老鸡、郝家排骨、缸炉烧饼、常山郡热切丸子等。


自正定郝家排骨问世以来,正定古城方圆百里人尽皆知,备受广大食客喜爱,是一家传承着祖上排骨烹饪秘方的百年老店。店里还有烧麦、饸饹、崩肝等正定特色美食,来这儿吃绝对不亏。







我们入住的酒店。


如果你亲尝过令人垂涎的正定美食,如果你见识过古朴沧桑的正定古城,如果你感受过时光悠悠的正定古街,你会明白“古城新韵,自在正定”所言不虚,是的,正定这座古城的魅力,需要你走近细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