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四川西蜀第一山--青城山

作者:祥云游翁 显示图片

              青城山(Mount Qingcheng)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球道教全真道圣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


   为了节省体力果断选择缆车🚡上山,单程35元,哦对了,前山门票🎫80元,往月城湖方向走就能到缆车站了







     在去青城山前山老山门的途中,我们路过建福宫,等回来我们再去拜拜


  青城山,在中国也算名山大川了,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来到四川都江堰市,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是不容错过的景点,正所谓“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徒步一段时间,我们来到青城山索道口,准备乘索道







         索道下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城山慈云阁,是青城山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慈云阁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建筑,始建于唐代,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现在的建筑主要建于明代和清代。

             慈云阁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外观为三层木结构,内部则为石木结构,共有七层。阁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像,香火十分旺盛,是青城山佛教信仰的中心之一。

                   从慈云阁上俯瞰,可以看到青城山的美丽景色,包括山峰、峡谷、溪流和古村落等。此外,游客还可以在慈云阁内参观佛教文物和历史文化展品,了解青城山的历史和文化。

















          穿过慈云阁,我们来到上清宫,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寅。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






















               三清殿是常道观的主殿,重建于1923年。殿前铺设通廊石阶九级,前檐排列大石圆柱六根,立在高1.2米雕工精致的石狮、麒麟和独角兽柱础上。殿堂横列五间,重檐飞瓦,古朴宏伟。其正中高悬清康熙皇帝御书"丹台碧洞"匾额。殿内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楼上是无极殿,有明代的木雕屏花八扇,全系镂空雕刻的芙蓉、荷花、孔雀等,形象生动,色彩明快。

  








       青城山见到“天下第五名山”的摩崖石刻时,反而感到有些惊奇。回来后查找了一下资料,原来青城山是在道教的十大洞天里排名第五,所以被称作“天下第五名山”







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天师洞

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自建福宫北行两公里即至青城主观--天师洞。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古分幽静。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

1943年夏,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青城山是道教的“第五洞天”,也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中国道教的渊源可追溯到中国上古原始巫术、先秦方仙道及两汉黄老道。在东汉时期,早期道教的两大主要支系先后在中国的西南方和北方兴起,这就是东汉顺帝时(126——144)由张陵在西蜀地区建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与东汉灵帝时(168——189)由张角在河北建立的太平道。这两支道教均同源于黄老道,尊崇黄帝、老子,信奉神仙思想,兼杂大量巫觋方术。其不同之处是产生于西蜀地区的五斗米道原始巫觋性质更浓;而太平道地处中原,保留了更多的黄老道与方仙道色彩。









回到山下,途中路过建福宫,建福宫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1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会庆建福宫"。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确良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