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 | 日行两万,看不尽世遗之城的美——泉州晋江、石狮5天4夜

作者:lilac1993 显示图片



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
是现在有名的鞋都……
这里是泉州~

她有很多好听的名字,鲤城、刺桐城、温陵……
“鲤城”,原为泉州古城的别称,因古城从清源山上俯瞰,形肖鲤鱼;
“温陵”,因城北有高阜,地气独温;
“刺桐城”,因五代时,环城种植刺桐树。

每一个名字都有一段故事,
每个故事都在这里留下一些痕迹,
让她最终被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个地区的文化积淀会通过很多外显的载体来呈现,那泉州到底有什么?作为初到泉州的外地人,如何更快速地感受泉州、融入泉州、爱上泉州呢?
古城、古建、宗教、非遗传统、簪花、海边、闽南美食……
这些都是当地的文化的外显,也是我们更快融入当地的一种方式。

但对我来说,我更喜欢用走路的方式,近距离、慢节奏地去感受泉州古城,寻找我眼中的泉州的美。
因此这次5天的行程,几乎每天都是2万步的节奏,从早走到晚,一路走过泉州的街巷、走过泉州的海边,去寻找那些我眼中的泉州。

泉州挺大的,不同的地级市和区县之间也有一定距离,所以花了1天去石狮市(祥芝、洛伽寺、永宁古城),1天去晋江传统民居(五店市传统街区、梧林传统村落),还有的时间基本都在古城附近转悠,时间安排比较松散。



下2图为泉州古城附近转悠的一些区域,不包括涂门街(文庙、清净寺、关岳庙)。



下图为祥芝码头附近的行走路线,看着很短,但是走了一上午……意外发现了清净寺的最佳观景点。


下图为永宁古城和洛伽寺的路线,我们先从清净寺打车去了永宁古城,再步行去了海边和洛伽寺。

务必定位【石狮黄金海岸游客中心】,否则会导航到小区里去,或直接定位洛伽寺即可,海边比较普通。



红砖白石双坡曲
出砖入石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起
石雕木雕双合璧
——黄金良《泉州民居》
寥寥数语,就道明了闽南特有的建筑风格。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乐章,也是封存了厚重历史的画卷。

行走在古建中,犹如在古建博物馆中徜徉,每一个抬头、每一次转角都会看到不一样的惊喜,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

在泉州更是如此,抬头看燕尾,低头看出砖入石,伸手触得闽南红砖,还需要仔细寻找稍纵即逝的滴水兽和石敢当,还有数不清的建筑细节,都深藏了闽南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蕴含了独特的闽南审美。

闽南烟炙砖又称为闽南红砖,是用闽南本地稻田中的泥土作砖坯,以斜向堆码入窑,入窑后以松枝烧制。在烧制过程中,松枝的灰烬落于砖坯相叠露空部位,这些部位由于灰烬在这些的局部露空部位的堆积,使成品出窖后,在每块砖的侧表面就会出现规律性的两三道黑紫色纹理,称“烟炙砖”。
砌砖时,将有紫黑色烟斑一面作为看面,且将上下两层的纹路“镜向”结合,形成“〈”形。



闽南红砖拼贴(烟炙砖):
在泉州,红黑相间的烟炙砖,由于不同的拼贴方式形成了纹路和色彩的迂回变化,方寸小砖上气象万千。和谐统一的几何构造,制造出奇妙错落的古朴频率,无处不在的几何元素,绽放古厝特色光彩。淡雅清爽,不事雕琢,令人惊叹。




砌砖工艺:
砖砌工艺是闽南红砖厝的一大特点,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空斗组砌工艺。
所谓空斗组砌,不是指砖头一块一块垒砌,而是由4块砖头组成一个中间空的斗,中间空斗处经常是再添加另一种规格的特色红砖后,再一组组砌起来,最后形成一堵图案丰富、变化多端的墙面。

墙面铺砖纹样上,既有铺贴上的人字形、工字形、六边形、八角形、菱形、万字形、双环金钱形等基础的组合方式;还有花样墙面,如梅花封、龟背(延年长寿)、古钱(代表富贵发财)、葫芦(代表福气),还有组砌成表面具有凹凸光影效果的文字样式“万”“福”“寿”“囍”的花砖墙饰,无不蕴藏着对吉祥、幸福、辉煌的向往。














































闽南砖雕:
闽南砖雕的图案和纹样五花八门,通常有山水风光、梅兰竹菊、花鸟、虫鱼、蝙蝠、麒麟、禽兽、人物故事等,承载闽南人的信仰崇拜和闽南文化,很有吉祥寓意,表达了闽南人对求吉、避凶、消灾的朴素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传承了中原吉祥文化,又表现出闽南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多元特征。在不同几何堆砌花纹的基础上,浮雕花纹的设计,丰富了砖墙的层次感,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





闽南古大厝的窗户形式多样,有外墙防盗的条枳窗、竹节窗、螭虎窗、红砖花格窗;有通风散热的花枳窗;面向天井设置的笼扇,通风采光又美观;天窗让房屋充满阳光;还有方便观察外部的阁楼小窗,或临街开放做生意窗胡柜,非常有老闽南的生活气息,这些窗户与建筑主体相互协调,融为一体,是闽南古大厝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砖入石”是存在于闽南红砖中一种十分独特的砌墙工艺,即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和各种规格的红砖片甚至是碎片混筑而成的墙体。

这种“石竖起,砖横置,上下间隔相砌,石块略退后”的砌法,因其所砌出的建筑立面的外观所呈现的效果而得名,称“出砖入石”究其起因,据说源自明末时期闽南地区发生的一次大地震,因震后房屋坍塌无数,闽南人就在废墟中为重建自己的家园,于是就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瓦、砾等与大块的石料拼合构筑墙体,这种做法反而促成了一种独特建筑立面装饰效果的出现,以至于此后沿袭成风而被保留至今,“出砖入石”构筑的墙不仅坚固耐用、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堪称我国民居因地制宜的建筑艺术的典范。

刚开始看的时候,差点以为是在墙上打的补丁,看着很破旧,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砖石的疏密排列,都会让每一个墙面变得独一无二。


下图中的佛像、莲花、石材、烟炙砖等混合在一起的墙面,甚是有趣。











以下几张也是出砖入石的特点,但更加具有审美感,而且看着更新一些。








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被誉为“美丽的冠冕”。闽南红砖民居绝大多数为悬山式屋顶(传统民居)、硬山式屋顶(闽南山区),而泉州庙宇多为歇山式屋顶(如开元寺大殿),泉州文庙级别最高,为重檐庑殿顶。
山墙,沿着建筑短轴方向而布置的墙体,因像一座“山”,故被叫作“山墙”。
悬山顶与山墙部分会有悬空,硬山顶则会将山墙紧紧包住。(下图来源于网络)


硬山顶山墙面因形如马背弓起,被称为“马背山墙”。马背山墙形式多种,结合多年的田野调查,姚洪峰归纳了泉州传统建筑山墙做法。除通常的硬山燕尾做法外,还有几字规、单弧型、梅花规、马鞍规和尖角规。其中单弧型、梅花规弯曲的弧度,显得婉转柔顺;几字规形态较为直线平稳;马鞍规、尖角规因其向上的尖角,显示出了气势锋利的特点。也有些地区依照山墙顶端的形状,将山墙分为“五行山墙”。五行山墙,顾名思义,便是“金、木、水、火、土”五种样式来装饰的山墙,这大概是源于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之道。



燕尾脊屋顶正脊,也称中脊,正脊两端线脚向外延伸并分叉而成。“燕尾脊”分单曲和双曲,多用于主厝,装饰相对华丽。流畅的曲线飞扬挺拔,轻巧、俊逸的燕尾剪出了岁月的流光。红的、绿的、精致细腻的各种装饰,飞龙彩凤一跃脊上,合着七彩的云纹装饰,这般传神动人,着实叫人惊叹闽南燕尾脊的鬼斧神工。

为什么用燕尾脊呢?有不同的说法。
---说法1:按照闽南民间的说法,只有举人以上的官宅才可使用燕尾脊。所谓的“皇宫起”大厝,大多使用燕尾脊。台湾民间也有相似的说法,林道衡先生记曰:“明清时代,在福建南方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中了举人的人家,才能盖燕尾型的房子,一般人家只能盖马背型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地域上,泉州地区民居使用燕尾脊的现象十分普遍,至漳州、同安一带民居则使用相对较少。
---说法2:本地人唤燕尾脊为“双燕归脊”,寓意着“盼燕归巢”,希望在外的游子早日归乡。
---说法3:闽南地区多台风,翘起的燕尾能起到避雷的作用,又能降低屋脊的重量。








下2图为双曲燕尾脊




下图为梅花规形




下图为梅花规形和单弧形


下图为马鞍规形


闽南古建筑山墙,除了屋顶精致,墙身还集大成了墙面、鸟踏、水车堵和风窗等看点,丰富了山墙的立面元素,形成了不同的立面趣味。


“鸟踏”:在山墙檐口高度偏下的位置,大多有一条挑出的砖带,称为“鸟踏”。在硬山式屋顶中,鸟踏可以对山墙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主要是防止雨水的侵袭。 常有鸟雀栖息于鸟踏之上,甚至筑巢其间,鸟踏之名或得于此。这也让建筑多了一些温度。(下2图)



水车堵:在标准较高的民居当中,也有将正身墙的水车堵向山墙面延伸,并在其上铺以瓦材,高约20公分,深约8公分,长则根据民居的长度来定,一般是与民居的长度相等。有些人会发现,水车堵有点前倾的趋向,之所以有点“斜”,一是为了便于人们仰视观赏上面的装饰,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起到阻隔雨水冲刷墙的作用。
水车堵内多用泥塑彩绘、交趾陶作装饰。题材选择以人物、花鸟、山水、走兽为主,有花果、狮头、宝镜、书卷、八宝、瑞草、祥云等,寓意吉祥、平和、兴旺。人物题材多为表现儒家道德伦理秩序的历史与民间传说故事。(下2图)




风窗:山墙上的风窗不仅仅是装饰,还能减轻台风对墙面的冲击。大山墙上通常会留两个对称的风窗,小山墙只在中间留一风窗。风窗材料由陶瓷烧制,款式基本上为花窗(菊花、梅花、海棠花等)。(下3图)





山墙的鸟踏线部位以上的山尖,称为“规尾”,从鸟踏线到规尾、脊尾部分,形式多种多样,体态轻盈秀美。装饰手法有灰塑、剪粘、绘画、浮雕、木雕、交趾陶制品等装饰。

纹样有:犀角、蕉叶、元宝、书、画、鼎、祥云、灵芝等合称“八宝”;另外还有珍珠、葫芦、如意、书卷、飘带、云龙、花篮、狮子衔剑等组成较为复杂的图饰,简单的也有用三块绿釉琉璃镂空组成品字形、下挂坠饰物,以示吉庆。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图案等构成、两边分别对称设计,中间饰以花灯、花篮。




闽南建筑常见的滴水兽,是闽南地区特有的排水构件,据泉州地方志,英国长老公会于清咸丰六年从厦门派牧师杜嘉德来晋江安海传教,带来了滴水兽,所以这也是文化融合的外显了。
滴水兽,形象多变却藏着人们对好日子的期许,鱼代表年年有余,狮子代表迎福纳祥,大象表示太平有象、万象更新,麒麟则有麒麟送子的寓意。还有一些花造型的滴水。












石敢当,旧时立于宅门外或街口巷冲的小石碑,称石将军,镶刻“石敢当”三字。古时民间驱邪、禳解方法之一。西汉史游的《急就章》记载:“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唐代盛行。在不同的地方,石敢当有不同的样式,有浅浮雕的;有圆雕的;有的刻有八卦图案;有的什么装饰也没有。

在泉州,在一些老街深巷、旧宅村口,常能见到石敢当。




福建方言把房子叫“厝”。闽南人家的传统建筑,采用红砖砌墙、红瓦铺顶, 大红基调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喜庆豪放,尽显建筑之张扬,也像极了闽南人开放热烈的豪迈性格。

如果把前面几种特色融合在一起,再加上骑楼、番仔楼等国外建筑特色,是不是就融合成了传统古厝的样子呢?











以上文字部分参考:
1.《乡土建筑 | 晋江传统民居-红砖厝》作者:高鹿野  @***?id=2309404638302698602903#_loginLayer_1708058046873
2.《八闽文脉·创造|泉州古厝山墙上的独特风景》专题策划:“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id=1761136190889435572&wfr=spider&for=pc
3.《闽南红砖的中国传统美学观》(作者系福建工程学院副教授)本文来源:福建日报 @***?id=1706390273043332949&wfr=spider&for=pc
4. 《泉州古厝屋檐下的“彩画”,你注意到了吗?》编辑 | 小张@***726900343_121124765
5. 《【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匠道路 | 执着传薪火 | 灰陶、陶作与剪粘》@***402234224_99919448
6. 《穿越宋元·知行泉州|泉州古城里那些古老且独特的建筑美学》来源:泉州古城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原标题《泉州古城,蕴含着中国古代建筑美学》@***_22666773
7. 《以红砖为底 配以造型不一的脊端筑造 闽南山墙古韵长》@***?id=1751061676660674061&wfr=spider&for=pc
8. 《红砖古厝•燕尾脊篇 飞龙彩凤的闽南燕尾脊为何随处可见?》红砖古厝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9. 《盘点!泉州那些别样“石敢当”→》来源:福建日报 @***?id=1734577469092468581&wfr=spider&for=pc


在泉州古城西街附近住的民宿【尚泽水深】,所以每天基本都要穿行西街,每天早上必打卡开元寺,每天清晨刷街西街附近的巷子,对于景点,其实没有特别关注,只是在走街串巷的时候顺便去看了一下。

个人比较喜欢走到元妙观时的【玉犀巷】、【状元街】,觅鲤文创园附近的【镇府巷】、【承天巷】,定心塔附近的【古榕巷】、【壕沟墘】、【花巷】。还有【裴巷】,是我们民宿的地方,因此每天都经过,这条小巷也是非常值得一逛的。这些小巷里面的古城传统民居的特点会多一些,而且还会带点番仔楼(西式洋楼)感,如花巷中的一些房子。

钟楼附近的【中山中路】一直到【涂门街】,现代民居中的闽南元素会多一些,【中山中路】上的骑楼和外立面装饰建筑的东西非常漂亮。

关于【西街】,基本上中午到晚上都是人爆满,但是早上七八点人不多,只有当地人电瓶车穿行,适合闲逛,不过如果是为了吃小吃,那还是等人头攒动的时候去吧。




泉州古城内有173条街巷,其中包括西街、裴巷、金鱼巷等36条一类历史街巷,台魁巷、通政巷、米仓巷等104条二类历史街巷,以及东街、涂门街、讲武巷等33条与历史格局相似的街巷。纵横交错的老街巷,就像从历史延伸至今的脉络,较完好地保留泉州古城的格局风貌,见证了“刺桐城”的繁忙与富庶,也在烟火气中传承着千年历史文脉。 (来源:百度百科)

西街的清晨⬇️












在开元寺门口看到了小记者⬇️


清晨的西街上已经开起了许多小店,各有特色。







清晨的西街尽头,钟楼旁还有车辆可以穿行在西街上,等到中午这里早就被人挤得走路都会摩肩擦踵。



西街附近的街巷,推荐中山中路、西街向南的一些小巷,网上推荐的三朝巷什么的倒不是很推荐,因为基本已经重建翻新了,像不出名的巷子,都很好逛,如【花巷】、【古榕巷】、【壕沟墘】、【象峰巷】、还有中山中路东侧的【玉犀巷】、【镇府巷】、【承天巷】等。




玉犀巷中的老房子(下几图)









镇府巷附近(下几图)



镇府巷和承天巷之间的沟尾下(下几图)



东街旁的现代民居↓



西街上的房子↓


小城隍路到镇府司的路上看到了一所学校还没放假↓


伯勒番仔楼(应该是网红,有综艺节目去拍过)↓2图



镇府司路到中山北路的路口↓


泉州剧院旁边的墙挂,网红图↓


泉府小西埕↓2图



西街转进壕沟墘⬇️


非常有特色的牡蛎壳墙⬇️


定心塔⬇️(已经在人家房子里了,开门后才可以参观)


各种砖石混杂而成的墙面,而且还是这里的特色了,被当作背景墙⬇️


出砖入石的墙面,有些还被刷过,但还是漏出许多,看着有些破旧,不过这就是当地人的家⬇️



窄窄的一扇门,肩宽的人估计得侧着才能进⬇️


大户人家,改做民宿了⬇️几图




出砖入石,以及泉州古城的界桩⬇️



破的有点看不下去,但很有意思,这面墙上有很多种不同的材料,多看几眼还是有种和谐感⬇️


位于许厝埕的花巷天主教堂⬇️


许厝埕附近房子,一个不知道用来干嘛的小洞,以及暴露出来的砖石⬇️


许厝埕附近的民居⬇️


古榕巷附近的街心公园,里面也有很多红砖墙面⬇️



又看到了一个砖墙做背景的墙面,应该是三朝巷⬇️(下几图都是)



走进象峰巷,就可以和塔同框,这里的居民每天都可以与他们同框⬇️





象峰巷尽头与西街交界的地方有个死角,里面有两口当地人的井,不过目前已经不用了⬇️


象峰巷里的芥子书屋,胡杏儿也去拍照打卡过,里面很小但是东西不少⬇️3图




花巷上的老房子↓




董杨大宗祠↓


旧馆驿古街巷里的清晨景象⬇️几图






涂门街上的现代骑楼、民居,色彩、纹样都传承了闽南特色⬇️几图








元妙观始建于西晋,是道教传入泉州后所建的第一座道观,也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教宫观。


































此地原为纸品厂,后改建为文创园,里面有住宿、娱乐、美食等多种内容,本来看中了这里的民宿,特地过来看看,没想到还挺好看的。

下图即为民宿外墙⬇️






在小红书上看到了原创插画师的小店,在承天巷附近,很容易找到,老板还给画了一个卡通像。





在去五十弦前路过了这家很有个性的店↓



承天巷附近的老建筑,墙面上装饰的这是灰塑还是什么,很好看⬇️




开元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10世纪奠定主体格局,保存着中国古代大型佛寺建造形制发展成型初期的典型布局,即在中轴院落的东西两侧另建塔院,14世纪后少有出现,非常珍贵。

寺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主要建筑包括自南向北依次为紫云屏、天王殿与拜亭、拜庭及东西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及其东侧檀越祠。东、西两侧矗立着镇国塔、仁寿塔两座宋代石塔。






镇国塔非常适合看日出,在这里看到了2次日出,太美了!













院内的樱花都开了⬇️


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在晨光下,特别温柔和庄重⬇️



宋代的经幢,左右各一个













院内的木雕也是很漂亮。



在一个正在维护的院子里看到了一些经历时间的大石头,








泉州府文庙及学宫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时的基本格局,构成一个集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较为完整的府文庙建筑群,建筑规模为中国东南七省之冠。
作为府文庙建筑群核心的大成殿,始建于10世纪,1137年重建,基本保存了宋代结构。面阔七间,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龙纹柱身、殿内通饰彩绘等建筑做法。(来源:百度百科)


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







泉州文庙到涂门街边的民居↓


清净寺位于市区涂门街中段北侧,又名麒麟寺,或音译为艾苏哈卜寺,俗称清真寺。始建军于北宋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在伊斯兰世界也是有数的古寺之一。主要建筑有大门、奉天坛、明善堂三部分。 (来源:百度百科)




关岳庙的香火是真的旺,去的时候人头攒动,全是拿着香的人,差点被烟呛到了,所以没有往里走,只在门口看了一下。






建筑上的剪粘、交趾陶是真好看⬆️几图


临时约的博物馆,展馆不大,内容挺多的,是闽南文化的专题馆,详细介绍了闽南地区的演变发展过程。











下几图是在路上发现的家族派别⬇️






闽南建筑特色的山墙和艺术手法剪粘⬇️




说实话,去博物馆是对现实场景参观的补充,有些在路上看到的东西,不会仔细追究是什么,怎么做,但是到了博物馆会有更具体的了解,同样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就看到了更多的泉州及闽南一带的传统工艺。

内容非常丰富,可惜的是,我们是工作日去的,周末去还会有手艺人现场互动。




这里的石雕和木雕都非常厉害,就地取材,因材定主题,很厉害。



木偶戏的木偶⬇️


木雕⬇️


纸扎⬇️


花灯⬇️


在开元寺影壁那看到了这两位⬇️







需要提前在公众号上预约购票,需提前留意,否则很容易满座。

一共1小时,演了《我叫小沙弥》、《若兰行》、《钟馗醉酒》、《训猴》、《元宵乐》五个节目,除了第二个比较哀怨外,其余几个都很好看,各有特色,最后一个元宵乐最精彩,还有一眨眼就没了的换装瞬间,直呼手上技艺精湛,竟然和真人表演一样精彩。





承天寺,又名月台寺,初名“南禅寺”,南唐建寺,北宋改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承天寺历代屡经重修,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有“一尘不染”、“梅石生香”等奇景。(来源:百度百科)

说实话,承天寺没有好好逛,只在里面绕了一圈,看到了经幢上的大力士们,后来看到了冰箱贴同款。



美丽的花窗⬇️


寺内还有写生的孩子们⬇️



特地问Skylar借了一段簪花视频。

来泉州不簪花有点可惜,簪花是蟳蜅(xun pu)的特色,至今为止,当地的老人们依旧保留着簪花的习惯。

说实话,簪花还是要和环境配,如果放在现代化的街头拍簪花有点格格不入,所以如果是西街附近簪花,还是去找一些小的街巷比较好。


在小红书被种草了祥芝镇,但是去的那天天气不佳(降温的几天天气都不好),所以不是特别有感觉,但是沿着丹东线一路走,路上没人的感觉还是挺不错的。

下车时在这个位置,正好看到了框中的祥芝码头。







沿着丹东线一路走,看到了许多房子,但是几乎看不到一个人……





于是一路走,走到了网红打卡转角


沿着丹东线一路走,从渔港路走到一个新的路口,就可以看到网红打卡的路牌,不过在渔港路上我们还看到了一个高处,拍的景色也是不错的。





在地图上看到“清净寺”,我差点以为我看错了,以为是小红书热门的涂门街清净寺,走过去才发现是一个新的寺,四楼的观景休息室视野是真的好。






中午,我们打车前往永宁卫城,它建于明洪武年间,永宁卫城有新、旧卫城;旧城因地形走势如鳌,又称“鳌城”。两城均为古代东南沿海海防工程的重要遗迹。(来源:百度百科)







里面还有一个明洪武年间建造的城隍庙⬇️几图

















这座古城没啥东西,几乎和民居融为一体,很难在短时间看完所有内容,所以我们就放弃了,直接去找洛伽寺了。但是千万要直接定位【洛伽寺】,否则容易绕弯路。

洛伽寺被誉为“海天佛国”,从海边拍摄洛伽寺,真有种海上庙宇的感觉。
这里也被李现带火了,大家都来打卡李现同款。

网上对这个寺庙的建造时间说法不一,有说是古建筑,有说是2000后香港人资助建造的,但是不管如何,建造在这个位置,本身就是一种特色了。











想要看闽南大厝,还得去专门的地方,所以花了1天时间去了2个古村落聚集的地方。
相比较而言,五店市街区更加能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娱乐、旅游、文化一体的空间,不论是逛、吃、休息都更胜一筹。
梧林这里的空间很大,古厝也很多,但是相比较而言人比较少,而且里面的许多房子都被作为酒店区域了,很难走进每一间古厝。

梧林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间。清末,梧林开始有人旅居海外,随后陆续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回国出资建造了大量精美的洋楼,村庄规模逐渐扩大,建筑风格亦逐步多元化。村庄辖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800多人,海外侨胞有1.5万人,是名副其实的侨乡。(来源:百度百科)


羊蹄甲⬆️
刺桐花⬇️


其实容易走迷路,所以走着走着我就放弃路线随便乱走了。



梧林传统村落融合了闽南文化、海洋文化与侨村文化等特色于一体,行走其中,仿佛步入一个百年的原生态村落式建筑博物馆。

朝东楼⬇️








游客服务中心⬇️(也是历史建筑)







这里的斗拱雕刻很复杂⬇️






橘若⬇️


水车堵⬇️3图








一面墙上就有多种雕刻手法,真是厉害⬇️


水车堵⬇️


正在拍峇峇娘惹照的游客,这里非常流行拍这类服饰⬇️



花砖&滴水兽⬇️


中西合璧的墙面⬇️


闽南烟炙砖的一材多用,铺出了丰富的造型。


尖角规式样的墙面



五层厝⬇️(因为捐钱打仗而没有完工的豪宅,旧宅就在旁边)











已经残缺的“户对”





因为生命力太旺盛而撑破房子的大榕树⬇️




遇到写生的孩子们,在画燕尾脊⬇️


侨批楼⬇️(“侨批”可以说是中国邮政的前身,是闽南华侨一个重要的书信、汇款途径)












枪楼⬇️(古村落最高处,现在也是打枪体验馆)






回到橘若,吃个午饭,顺便看看拍拍⬇️






这个传统民居里有许多没有建完的房子,据介绍在建造时正处于特殊时期,当地的侨民都将建房子的钱捐给国家了,因此留下了许多未建造完的豪宅。

唐开元年间,青阳有“五店市”之称,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建筑特色突出。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拥有“青阳八景”中的四景、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及布政衙、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宛然别墅等一百多处历史风貌建筑。(来源:百度百科)

在游览过程中发现有些建筑是当地的老建筑原件,有些是根据老建筑一比一还原建造的新建筑,但是说实话,很难分清,尤其是到了星巴克所在的老建筑中,犹如进了一栋新造的建筑一样崭新。所以可能还是看整体感觉吧,体验为主。































































泉州有很多吃的,但是吃一次差不多,有些油炸的太腻,糯米的不易消化,真的好吃的适合我的,不多,我最喜欢的是芋头饼、卤面、麻姥、肉燕。

芋头饼、醋肉、紫菜粿、面线糊、烧肉粽、香芋鸭、蒸鱼卷、肉燕、肉片、牛肉汤、牛排、菜饭、姜母鸭、海鲜面(卤面)、润饼菜、麻糍、满煎糕、石花膏,还有带回家的蒜蓉枝、麻姥,能尝的大多都试了一下,但是真的很少能吃第二次的。























最后放几个可爱的文创,真是花了我好多钱(不止图片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