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城市考察之宁波江北区:慈湖公园

作者:夏木南方 显示图片

北门口外的阚山脚下。 唐朝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房琯为县令,上任后把慈溪县治迁至浮碧山,仿效古都长安一街一河双棋盘,公共建筑左文右武的格局重建县治,并下令开挖慈湖,以灌溉农田。
清人徐兆昺《四明谈助》载:唐开元(713—741),令房琯开凿之以溉民田,名“阚湖”,又名“慈湖”。据史料,慈湖历史上还曾名“德润湖”、“普济湖”等。名“阚湖”是纪念三国吴将都乡侯阚泽而名之,故也称慈湖为“德润湖”。至于“普济湖”,慈湖又以普济寺在其北,故名“普济湖”,而“慈湖”之名是南宋著名学者杨简命名的。
杨简后隐居慈城,筑室湖畔,于谈妙涧畔建屋讲学,世称“慈湖先生”。他说:“溪以董君慈孝而得名,县又以是名,则是湖宜亦以慈名。”既然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当然也要以慈名湖,取名“慈湖”了,又作诗云:“惜也天然一段奇,如何万古罕人知。只今烟水平轩槛,触目无非是孝慈。”


抱珠楼,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西北端,建筑座北朝南,现存的建筑由台门,前厅、后进三个单体所组成,建筑形致呈“日”字,占地面积736平方米。该宅建于清代,为清道光年间慈溪冯氏后裔冯本怀的私人住宅,后进为他的私人藏书楼,“抱珠楼”由此得名。




旁边就是太平军华尔击毙处

1862年9月,太平军与受清廷派遣的英军洋枪队在慈城西门外一带决战,英军头子华尔被太平军击毙,这是太平天国军与慈城人民在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中的一个重大胜利,这一史实广传民间。
为纪念在慈城历史上发生的这一重大史迹,1990年4月16日,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择址慈城城北建立了太平军击毙华尔处纪念碑。纪念碑坐南朝北,用石块砌筑的基座为4.4*4.4米正方形,南北各设四级石阶,建筑面积25平方米,纪念碑石高2米,宽0.8米,正面刻“太平军击毙华尔处”。背面刻“太平军击毙华尔碑记”碑文。   
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点,同年被列为江北区“首批中小学德育基地”。








水上森林在水杉林的西面。这里严格地说算作一处湿地,一条崎岖的木栈道贯穿林区,连接着梅园和水杉林。夏季水杉林碧绿而清凉,无论是晨曦还是夕阳,照在林间都像是照进了童话世界,可以称得上是治愈系风景。木栈道有几段伸到湖心,成为亲水平台,成为观景台和拍照胜地。



从水上森林里的木栈道往西,翻过一座小山就是曾经大火的梅园了。不过现在这里进行了改造升级,曾经幽静的梅林被空旷的绿色草坪所取代。草坪上生长着繁茂的车轴草和稀疏的梅树,这里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梅林春晓。






采摘的蒲公英嫩苗可以凉拌






水杉属植物落叶乔木。水杉树原产地是在中国四川省,分布的地区环境都是比较湿润多雨的,之后在中国各地广泛移栽种植。 水杉喜温暖湿润气候;喜深厚肥沃的酸性土;不耐旱,对土壤干旱较敏感,对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抗性较弱。


水上森林在水杉林的西面。这里严格地说算作一处湿地,一条崎岖的木栈道贯穿林区,连接着梅园和水杉林。夏季水杉林碧绿而清凉,无论是晨曦还是夕阳,照在林间都像是照进了童话世界,可以称得上是治愈系风景。木栈道有几段伸到湖心,成为亲水平台,成为观景台和拍照胜地。



湖心岛


又遇到了大吴风草





波光粼粼






中国古代书院肇创于唐,繁盛于宋。作为宁波宋韵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慈湖曾诞生过许多影响深远的大小书院。它们中的一部分,在近代迎来华丽转身,以现代学校的教育样式,继续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关于慈湖千年未曾断绝的书香故事,要从南宋哲学家杨简说起。



杨简,字敬仲,自号“慈湖”,浙江慈谿县人(即今天的宁波江北慈城镇),“淳熙四先生”之一。其人师从陆九渊,我国心学一脉,“陆王”齐名,杨简是陆氏心学在南宋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播者。

杨简在世时,讲学于慈湖阚峰山麓之谈妙涧旁,自名“谈妙书屋”。过世后,主政庆元府(今宁波)的沿海制置使刘黻将杨简故居改作慈湖书院,使书风不绝。

元至元乙酉(1285年),慈湖书院搬回到杨简生前居住过的谈妙书屋西侧,扩建杨文元公祠,复建礼殿祠宇。越五年修建完成祠堂与书院形制合一,史称“老慈湖书院”。


1826年,在当地人冯云濠、冯云祥兄弟与从侄冯汝霖、冯汝震兄弟(两位是当代文化名人冯骥才先生高祖的胞兄)捐资下,于普济寺东再建慈湖书院,称“新慈湖书院”。


1902年,开设慈湖中学堂,后改名慈谿县中学堂、慈谿县立高等小学、慈谿县立初级中学。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随着“新学”之风,书院改称为“慈湖中学堂”,1934年开始命名为“慈湖中学”。学校一向以“治学严,校风正,教师诲人不倦;学生学而不厌”称著。为办好学校延请社会名流治校,名师执教。哲学家钱吟芳苇、教育家陈道夫、国家学冯君木,及稍后的博学多才之士:钱万斯、翁心惠、王幼于、王文川诸先生,均先后在此理校或任教。在这座教育摇篮里,孕育了不少经世饱学之士,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朱袒祥、李庆逵教授;国内解剖学权威、留日医学教授冯季寿等,正是“桃李满天下,芬芳报春晖。”值得提及的是:应氏家族的莘莘学子们捐资一千五百万人民币,在原址重建一套占地约一百亩、“属全国少有、全省一流”的校舍。据悉:校舍获1998年省建筑设计一等奖。

慈湖北面的普济寺曾经僧侣众多,他们为了通行方便,在湖心筑了一道长堤,把慈湖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宋朝天圣年间,县令孙知古在堤上筑了一个凉亭,取名为清凉亭。这座凉亭后来几度兴废,几易其名。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县令重建凉亭时将其改名为“师古亭”,意为缅怀先贤杨简,师古法今,造福民众。这条湖心堤现在不但成为慈湖的一处美丽风景,也是游客赏湖时的便捷通道和观景台。堤上的师古亭则成为清凉的休息亭。


师古亭建于清乾隆36年(1771年),知县胡观澜重浚慈湖所建,为崇仰宋儒杨文元公(杨简)师道教泽、千古表率,故名师古。 师古亭为六角重檐攒尖顶廊亭,戗式作法。12根石质柱子支撑起亭子,12只翼角高高翘起二副阶施平身科四攒,用抹角梁,结构独特精巧,师古亭与宋代开凿的慈湖相映成景,为古城慈城一标志性建筑。



师古亭的上面刻有两副对联,其中亭北石柱上刻的是:锦城环抱峰头翠,镜水平分涧底清。


一九四九年时游宁波慈城北门外慈湖时首先看到师古亭,顶上有瓷宝葫芦瓶,中间挂的红色匾上“涵碧”,旁边记载乾隆三十七年修亭经过。
    乾隆年间修建师古亭时,把宋代创建用短木料建成大跨度的彩虹桥改建石拱桥。两边石栏刻“清音”“涵碧”,今改建高大石拱桥时当乱石砌在里面,又拆去湖北岸的仁天亭,改立石坊,上刻“师古法今”,一九八八年才拆去。据称宁波南门原有两座虹桥,一九七零年拆毁改建水泥桥。


元代诗人翁传心盛赞其胜事道:
好山四周绕青螺,十顷慈湖胜事多。
房相门前花似锦,杨公祠下水如罗。
人从碧玉壶中立, 鸟向青铜镜里过。
买尽江南霜白纸,品题不了欲如何。


“三围秋色从中起,一片冰心望里收。”
 “锦城环抱峰头翠,镜水平分涧底清。”



有诗为证:
      阚公山绕阚公湖,舍宅年犹记“赤乌”。
      寂寂山寺霜叶里, 水禽飞上万浮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