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由行(一):雪中登青城山,观都江堰(超级详细版)

作者:快乐三小只在路上 显示图片




寒假到了,孩儿爸爸又给我们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大约十天左右):
一:成都(7天左右):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三星堆博物馆,四姑娘山,杜甫草堂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锦里古街,宽窄巷子,春熙路太古里步行街,看川剧变脸表演,品四川火锅和川菜等美食。
二:重庆(2天):洪崖洞,穿楼轻轨李子坝站,磁器口,白公馆,渣滓洞(这个假期孩子的必读书目有《红岩》,决定让她直接实地去白公馆和渣滓洞感受一下,看看江姐和小萝卜头的事迹)
三:上海(2天,因临时有事增加的行程):上海博物馆+《对话达芬奇》展览,复旦大学,静安寺,品美食吃本帮菜。

大连机场出发转机到山东日照,晚上到的成都天府机场,一路上小姑娘都在看金庸,带了一套
入住酒店:直接就住在最繁华的春熙路上,各种好吃的,还有IFS网红打卡地都在旁边,傍晚出门即开启逛街模式,交通便利(地铁和景区直通车都方便)。






行程安排:青城山和都江堰都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两个景点之间车程半个小时左右,所以一定要安排到一起参观。
     青城山前山侧重文化景点,有名的景点更多,后山侧重自然风光,适合多次来的悠闲放松之旅,而且前后山不能联通,哪个门进哪个门出。如果想一次看遍青城山前山⛰️和后山,必须准备一整天时间。我们第一次来还是决定爬前山。最佳选择是索道上山步行下山,既不太累且不错过精华景点。
游览时间3-4小时。
都江堰也是一个大景区,走完全程大概4小时左右,而且傍晚的南桥夜景(“蓝色的眼泪”,都江堰出口)➕江边晚餐不能错过,我们耗费了5个多小时。如果想轻松游览,且非走马观花,这两个景区安排两天是比较好的(我们虽然带着孩子但是全程休息较少,步行较快,全国各种爬山练成的。如果报这两个景区一日游的团,一定要慎重选择,购物且不说主要是会漏掉一些景点。)我们在江边吃完晚饭已经晚上八点多了,如果不是自驾游,一定要提前买好回成都的城铁🚈,我们为了玩得尽兴,直接就买好了最后一趟九点左右的车。

这次成都之行,也不知该说天公作美还是不作美(当然最后证明美爆了)刚到第一天就赶上成都今年第一场雪,据说下那么大跟以往比也是很少见的,市内温度高没有积雪,但是我们第一天要爬青城山就有点惴惴,但是此时全部的行程已经安排完毕了,就决定随遇而安好了
当年想冬天爬庐山看看庐山的雪景,没想到最后在青城山实现了,美不胜收啊

      青城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镇青城山路,距成都市区68千米,距都江堰市区16千米,属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组成部分。
      青城山周围120平方千米,包括前山与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文物古迹多;后山自然景物原始绮丽。景区有36峰、72洞、108处胜景。它处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峰峦叠嶂,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壮如城郭,故名青城,意为青色的城。景区幽深清静,故又有“青城天下幽”之称誉。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是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1982年,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早上饱餐一顿,从成都坐高铁出发。




出酒店的时候,雪🌨️已经很大了。






到达景区门口,有工作人员详细讲解登山路线,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咨询。





作为北方人,虽然对雪不陌生,但是鲜花之上覆盖着皑皑白雪,还是第一次见







      建福宫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后经历代多次修复,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听心亭、明庆府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建福宫的茶馆分左右两边,可在绿树掩隐之下,喝茶、闲坐。


















天然阁:树在亭中,亭在树里
天然阁是一座三座骑檐的小亭子,以树干作为顶梁柱,以大树为亭子的主要结构。藤蔓缠绕于亭中,可谓是“树在亭中,亭在树里”。《功夫熊猫2》的最后,阿宝的亲生爸爸就在这座亭子里现身。







跟那些大山相比,这个价格算实惠了






随着海拔增高,气温下降,雪厚路滑,需要登山杖了,姑娘说这绿绿的竹仗就像黄蓉的打狗棒






全真观:金庸迷的必打卡地
全真观距离山门很近,供奉着“全真七子”。这里有慈航殿、七真殿、五祖楼等殿宇,七真殿供奉着七位全真道开派祖师,五祖殿供奉着五位道教帝君。这里颇有意境,如果你是深度武侠小说迷,对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有深刻的感情,一定要来此开启一场“沉浸式体验”。





月城湖:集峰上的溪水而成
     如果想走完青城山环线,月城湖是不得不经过的一片水域。这里风景如画,因为有此湖的存在,青城山像仙境更靠近了一步。湖水来自青城山老霄顶上的小溪,向下而流汇集于此。
泛舟湖上是最佳的游览方式,船票5元。如果不乘船,沿着湖边的栈道步行15分钟也是可以的,过月城湖乘索道上山,下索道就能看见不远处的慈云阁,之后再步行大约15分钟,就可到前山最著名的道观上清宫。



青松绿树,白雪蒙覆,云雾缭绕,仙气飘飘……仙山自在那虚无缥缈间……







乘坐索道上山



高山上的岩石壁画





此时已被厚厚白雪覆盖下的青城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一路之上遇到各种美美哒的小可爱,心❤️都要萌化啦















路遇著名的“上清宫灵猫🐱”








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代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宇由蒋介石题写。富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
上清宫是青城山游览路线中,海拔最高的道观,足足够1600米之高。这里的庙宇气宇轩扬,拥有很多古建筑和古文物。由于独特的高度,使得这里与山下的道观有着与众不同气韵。
对了,这里可以找到张大千居住于此时留下的真迹。沿着宫后的台阶向上行走,还有一处青城山极顶的“观日亭”,可以看到更加壮美的风景。










可惜张大千故居现在不对外开放









大赤天宫





东华殿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老霄顶绝顶,以徐悲鸿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为蓝本。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在这里能够俯瞰青城全景,体验一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每个经过的游客都在这棵福树🌲下拍照祈福



下山之路













































又遇小野鸭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设立了堰官、岁修制度。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离堆大门-清溪园-堰功道“(张松银杏)-伏龙观-飞沙堰-宝瓶口-飞沙堰-鱼嘴-安澜索桥-二王庙-松茂古道-玉垒关-西关-城隍庙-玉垒山广场
游览时长:3.5小时左右
如果想少走些路的,可以从秦堰楼进入景区,秦堰楼是观赏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从这条线进景区好处就是不用爬山,一路下山,比较轻松。
路线:
秦堰楼开始-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观光车一人十元)-飞沙堰-宝瓶口-伏龙观-离堆公园出口-南桥(夜景)
晚上:无论走哪条路线从都江堰景出来一定要去看南桥,南桥的夜景一绝总要去看一次浪漫的蓝眼泪晚饭也能同时解决这里面可以吃东西,可以吹晚风,可以看街头演出唱歌,适合拍照也适合闲逛。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都江堰古代治水三宝,竹笼,杩槎,卧铁。(另外两种在后文鱼嘴部分有图片)。“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再固之以杩槎以防决堤,古人就这样控制着进入成都平原的水流两千余年。卧铁的样貌在其他两个尽显“肌肉美”的物品之间显得颇为普通:仅仅是一根椭圆柱,而与那两个敢于冲锋正面应对洪水的石物相比,它的工作低调了许多。作为“深淘滩”的淘滩标准,四根卧铁如铁轨枕木一般并排埋在内江水下,作为河床的标尺,守护着内江水流的安宁。

都江堰景区伏龙观前,有一条都江堰人为了纪念治水先贤而修建的堰功道,这条不到200米游道,讲述着都江堰长达2200多年的传奇故事……


堰功道长150米、宽14米,首右侧,铭刻有都江堰著名作家马瑛所撰《堰功道碑记》:公元2000年11月,时逢都江堰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际,堰功道始建於此!夫二千五百载岁月更迭、枫红月白、北雁南归。都江堰鱼嘴分江、飞沙泄洪、宝瓶吐露,始造就“扬一益二”之人间天府。然自李冰以降,古堰屡有兴衰、历代多有创革,终使古堰千古不废。东流之水,滚滚而去,稻菽芬芳,氤氲四季。饮水之时,怎能忘掘井之人;凉荫之下,岂可忘植树前辈。时任都江堰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侯雄飞创意,市长张宁生等赞同,堰功道之修筑,当由此而起。清溪国设计者、著名高级国林工程师林钖葵设计并主持施工,著名雕塑家伍明万教授设计并制作铜像,堰功道历时百日而成。堰功道右傍花洲、左接清溪,西望雄关,直达离堆。悠悠文化,昭昭历史,大成于此。古堰长流,逝者如斯,唯治水之功不朽。大道初成,景美情深。历代先贤,彰明于此。百千堰功,水垂青史。为证千秋伟业、遗教后世子孙,谨受命记事并勒石于此,以昭示后来之人。


两侧各有一条龙吟沟,共有248个大小石雕龙头吐水。这样的设计,暗合道家“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演八卦”之说,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意。而龙吟沟之上,堰功道两侧,正矗立着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每两尊塑像用古桩银杏间隔,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十二尊青铜塑像,正是十二位功勋卓著的治水护堰先辈。


办学兴学、建堰拓展的先驱——文翁。字党,名翁仲。西汉时期著名教育家,公元前157年任蜀郡守,创办了文翁石室学堂,率众穿湔江口,灌溉农田上万亩,使群众受益,为水利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刘备称帝被封为丞相、武乡侯。任蜀国丞相南征北伐时,他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治水兴农之本,调征了一千二名士兵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并设堰官管理,为治国治军、重视农田水利鞠躬尽瘁。




广开溉道、刻记民心的高俭。字仕廉,唐朝初年政治家。当时临江便于灌溉的农田价值千金,农民常为此互相争抢,为改变这种局面,他就率众在导江开渠引水广溉农田,为世人广为称颂。

体察民情、关心民生疾苦的章仇兼琼。是唐朝军事家,公元734年为益州大都督府长使,后任剑南节度使兼西川采访制置使。他在任期内开通济堰,自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120里,灌溉农田上万亩,后又在成都北郊万岁池筑堤灌田,为后人所景仰。




能文能武、为民造福的刘熙古。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宋太祖乾德四年,由兵部侍郎迁任成都知府,他吸取先贤治理都江堰经验,先后多次规划、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主持规划修复了几近废弃的防洪大堤,大堤长九里,时称“九里长虹”。

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赵不憂。字仁仲,宋代宗室,宋高宗时期进士。任知永康军治理都江堰时,将岁修都江堰时偷工减料的贪官污吏绳之以法,并亲自监督维修,使都江堰水利工程得以恢复。后升任右监门卫大将军,封崇国公,临走时数万百姓为他送行。



勤政廉洁、“以铁治堰”的吉当普。蒙古族人,元代水利专家。任四川肃政廉访使时,提出“坚筑永固”用铁石浇筑鱼嘴的构想,并在今鱼嘴分水堤处铸造了一万六千斤的大铁龟,想一劳永逸的治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这项改革成效卓著,铁铸鱼嘴屹立江心近百年。

爱民如子、清廉敬业的卢翊。明正德八年任四川按察司俭事,主管水利。他反对用铁石治水,主张恢复传统的都江堰修缮方法。组织劳力3000人,分为8班,每8年服役一次。他题写《治水记》碑文,并将“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重刻于石,供后人遵循。



心系百姓、废寝忘食的施千祥。明嘉靖年间任四川按察司俭事,主管水利。他集中火炉11座,大锅50余口,大胆设计铸造铁牛形分水渔嘴,共用铁6万7千斤,为早日铸牛成功,他亲自参与劳作,昼夜施工,废寝忘食。都江堰发展史上又是一次铁石治水的典范,其艺术造型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也是史无前例的一大创举。

勤政爱民 、为民请命的阿尔泰。满族人,清乾隆二十八年任四川总督。他勤政爱民,整治四川水陆交通,清除都江堰底的淤泥,加深3尺,堰底竖筑石坝,令沿江上游筑堰蓄水,利民春耕,为世人称颂。



两袖清风、十八年如一日的望强泰。清道光七年至二十四年,十八年间,望强泰先后8次任成都府水利同知,是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水利官员。他严格遵循“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原则,每年不畏严寒风雪,不言劳苦,与修堰民工打成一片。并于道光十二年在岷江安置卧铁一根,作为后世淘滩的标准。


无力置办棺材,遗物只剩书籍、笔砚的丁宝桢。清朝光绪二年由山东巡抚升任四川总督,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卓有建树而又清廉方正的历史人物。上任四川总督之初岷江水患肆虐,灾后他发动数万民工主持大修水利工程,涉及范围之广,在都江堰岁修史上是可称空前。清光绪四年岁修完工,又恰遇岷江百年大水,金刚堤、人字堤、飞沙堰并冲决口,内江河堤多处受损。丁宝桢被连降三级、革职留用,继续督修都江堰。清光绪六年,丁宝桢官复原职。想不到是这位主政一方的封疆重臣,死后清点遗物时,只留下满柜书籍以及一些笔砚和敞旧衣物。



都江堰镇园之宝--张松银杏
都江堰景区离堆公园堰功道旁,有一个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桩头,底部两干直立,一干如足着地,一干乳突又像一足正举步向前,约一米处两干愈合为一,树状或头或尾,或胸或翅,宛若亭亭独立的白鹤,这就是传说中鼎鼎大名的“张松银杏”树。
这是一棵具有传奇色彩的古树,距今已有约1800年的历史。张松,三国时期东汉末年人,四川土族,东汉宗室、军阀益州刘璋的部下,官至益州别驾。张松长得又矮又丑,但很聪明,记性好,过目不忘。当时汉州的张鲁进攻益州,刘璋很害怕,想找个靠山,于是就叫张松联系曹操,张松去时背着刘璋悄悄随身带了一个宝物——益州的地图,刘备攻打益州时就用的这张地图。张松对懦弱多疑的刘璋另有打算,出行时带着的地图,实际上就是为自己找下一个靠山准备的投名状。当时刘备准备入川,见张松到来,心想机会来了,于是好酒好肉款待张松,张松感动得不得了,他回到四川之后向刘璋推荐刘备,刘备方才得以入川。后来张松因为事情败露,在刘备入川时曾与法正、孟达等人一同密谋归降刘备,后企图劝刘备进乐,事发后被刘璋发现,刘璋将张松满门抄斩。张松被灭门,但他亲手栽植的一棵银杏树却存活至今,长势茂盛。
以前,这棵树是种在张松的故里崇宁县丰乐(唐昌)三圣寺。民间传说当时有一位猎人在寺林旁边猎鸟,射中一只白鹤的翅膀,白鹤翅膀因此被折断,掉在三圣寺内,猎人赶到寺内寻找不到受伤的白鹤,寻到林苑见到一棵高大的银杏乳突处正滴着新鲜的血液,猎人抬头望去,高耸蓝天的银杏树正如一只腾空展翅的白鹤,和先前射中的白鹤非常相似,仔细一看,箭头正嵌在滴血处,猎人明白自己误射了当地传说很久的仙鹤,吓得魂不附体,赶紧跪拜,忏悔不已。三圣寺住持正好出游到此,听猎人所说恍然大悟,眼皮底下的这棵张松所栽种的银杏树原来就是传说中的白仙鹤,于是住持念念有词。众人奔走相告,观者如云,三圣寺得以香火鼎盛,从此,张松银杏又被人们称之为“白鹤仙”树。
1952年,成都修建“万岁展览馆”时,名声在外的千年银杏理所当然被征集,移栽在展览馆的一拐角处,但没有任何围栏设施保护,路人和小孩随意攀爬、摇撼。有一次,县文物局工作人员去成都出差专门去“拜访”这棵“张松银杏”时,看到几个小孩儿正在树上嬉戏、攀爬和打玩。
张松银杏似乎也水土不服,长势日衰,被移植到天府水润之地都江堰,后来银杏恢复生机,又从离堆公园送回成都,灌县人民敲锣打鼓用红绸纸缠枝送到成都皇城坝。再后来,银杏又是水土不服,县文物局想尽办法又把这棵银杏要了回来,于1958年重新移栽在离堆公园里。
张松银杏现高约6米,树围大约5米。它虽然已不是高大挺拔的参天大树,但它现在的造型独特,宛如展翅飞腾的仙鹤,沐浴着千年都江堰的三国之水,蕴涵着厚重的天府历史文化,堪称活化石,已成为国家二级保护的稀有植物,2004年荣获成都“十大名树”的殊荣。
最为奇特的是张松银杏属于雄株,千年以来从未挂果,自从2000年起,它的树干、主枝、分枝上挂满了白果,而且此后每年硕果累累,昭示着都江堰今天的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祖国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白果有食用价值,可以用来炒着吃、煮着吃,最为美味的做法是白果与青城炖鸡珠联璧合,也就是堪称一绝的都江堰名优产品——白果炖鸡。
经典电视剧1986版《西游记》中的取景“人参果树”,正是这棵张松银杏,孙偷吃人参果的情形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也许也深深地镌刻在你我的脑海里。
到都江堰参观旅游的游客们几乎都要在张松银杏的树下拍照留影、祈福,它也成了年轻情侣许愿打卡的“白鹤仙”树。
春、夏时节张松银杏枝叶繁茂、绿意盎然,深秋与初冬时,满树金色,遍地金黄,可惜现在是深冬季节了,只能是第三张这样了👇😅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祠、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










都江堰最美摄影点之一
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第二大主体工程。唐朝名“侍郎堰”、“金堤”,后又名“减水河”,通过巧妙的设计,可以疏通洪水、分流,还具有强大的排沙石功能,
这里也是都江堰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到二王庙的山上俯瞰飞沙堰是最好的选择。

地理位置
在鱼嘴以下的长堤,即分内、外二江的堤叫金刚堤。堤下段与内江左岸虎头岸相对的地方,有一低平的地段,这里春、秋、冬、三季是人们往返于离堆公园与索桥之间的行道的坦途,洪水季节这里浪花飞溅,是内江的泄洪道。

作用
飞沙堰是都江堰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它的主要作用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难,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工之妙。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到好处,才能保证灌区用水。低作堰就是说飞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进水多,低了进水少,都不合适。
飞沙堰溢洪道:“泄洪道”具有泄洪排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向鱼嘴进发


都江堰鱼嘴是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都江堰鱼嘴分水原理:都江堰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构成(见图1)。它们有机的组合,联合发挥了引水灌溉、排洪、排沙和减灾的巨大作用。鱼嘴与金刚堤连在一起,位于江心,它们的建造和作用与弯曲河床形态有密切关系。金刚堤实质是岷江河床上的江心洲,鱼嘴位于金刚堤的顶端,形如鲸鱼之嘴巴,故名为鱼嘴。鱼嘴与金刚堤的共同作用是使岷江河床分汊,即分为内江和外江,所以鱼嘴与金刚堤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程。从分水堤与金刚堤位于河床中心位置分析,这个堤的建造,主要是李冰利用了河流的弯道环流的科学原理形成的。如的分水堤东侧是岷江凹岸,也正是内江流经的部位,西侧是岷江的凸岸,也正是外江流经的部位。这里的弯道环流的表流流入凹岸,把凹岸被侵蚀的和过境的大量泥沙,由环流的底流再搬运到凸岸堆积成遇回扇,其中一部分泥沙在江心堆积形成规模宏大的江心洲(金刚堤),泥沙在洲头不断堆积、延伸,加之人工不断对它们修筑、加固和保护,形成今日之天然——人工金刚堤和鱼嘴。金刚堤和鱼嘴的存在,使岷江主流在此成为分汊型河床。尤其鱼嘴的存在意义,在于发挥分汊河流的分水分沙作用,如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河流主流线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将约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内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量,简称“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将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内江。显然,这是李冰掌握了分汊口即江心洲(金刚堤)和洲头(鱼嘴)的分水分沙特点,又利用了内江具有平面弯道环流泄水特性,创造的科学分水方法。


形似“鱼嘴”



当时由于工程技术的限制,所以要想在滔滔江水中修建分水堰并不容易,李冰的方法是用竹笼装卵石,垒成鱼嘴。





这是都江堰复原展示的笼石和杩槎,杩槎是用于截流的,其用法大概是将多个杩槎连接,上面用笼石压重,然后再用木板竹席和粘土,起到挡水作用。
都江堰原来会有“岁修”制度,每一年会用杩槎对水进行截流,然后整修都江堰,当然现在由于水利工程技术的提升,也不用每年进行整修了。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17世纪)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

















纯树皮做的屋顶















这是秦堰楼入口








松茂古道起于都江堰市区西,止于松潘,全长320公里,是古代沟通成都平原和川西北高原物资交流的交通动脉。
松茂古道古称“冉咙山道”。李冰创建都江堰时,多得湔氐之力,因而凿通龙溪、娘子岭迳通冉珑的山道。后经许多代人的努力,才形成这条“松茂古道”。
历史上,都江堰市和松潘县分别是西南和西北两地的物资集散地,松茂古道既是我国西部的一条经济大动脉,又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曾经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如果再往前延伸,这条古道与吐蕃沟通,一直可以抵达尼泊尔和印度,也就是著名的“麝香之路”。同时,松茂古道又与古丝绸之路相衔接,成为以西安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路商贾用骡马从藏区沿着松茂古道运出毛皮、茶叶、药材,然后在都江堰市西街换回藏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包括粮食、茶叶、盐巴、布匹和玉器,因其所用交通工具多为骡马,经营货物多为茶叶、盐巴,所以,松茂古道又名“松茂茶马古道”。
古道越山过水,沿途风光绮丽多姿,马帮商旅络绎不绝。清末,邑人董湘琴应聘到松潘作夏镇台幕僚,将沿途所见所感写成长篇记游诗《松游小唱》,堪称古代松茂古道的风情画卷。1950年后,随着成阿公路的修通,古道逐步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现存都江堰市区西至二王庙一段,还令人怀想起驼铃丁当,商旅络绎的漫漫岁月。






玉垒关:又名“其盘关”,玉垒关用条石和泥浆砌成,长13.29米,宽6.86米,高6.2米。关门联语十分精妙“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它是古代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来古堰旁的一处胜景,故称“川西锁钥”。





登高俯视都江堰全貌





玉垒阁阁名由当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文物学家罗哲文先生题写。主体建筑为连底七层六角形仿古阁楼,雄浑巍峨、金碧辉煌、文物荟萃、礼乐雅集。总高度为46.4米,底层直径为21.1米,顶层直径为12.6米,可同时容纳2000人参观游览。










夜幕降临,远远回望,雪树之上的玉垒阁灯火璀璨,耀眼夺目


傍晚路边有环境实况电子显示屏,后面有个小男孩远远飞奔过来以为是卖吃的







进入西街,开启休闲娱乐模式啦
灯火通明,繁华热闹,很多文艺范十足的小店





可爱的猫咪🐱



还有狗狗













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原名为“普济桥”,桥长约133米,4排5孔,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仍为5孔,桥长45米,宽10米,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


在成都的南桥之上再听赵雷的《成都》,这心情怎一个激动了得!












于江边寻一舒适之处,边赏美景,边品美食吧


必须来一条江鱼🐟啊!现在池子里挑了一条大鱼,做好之后满满一盆
肉质软嫩细滑,鲜美无比啊










都江堰大门的灯光也亮起来啦!



虽然依依不舍,但是收获满满,快乐多多!
再见!都江堰!



乘车返回春熙路,结束🔚了青城山与都江堰之旅,
即将开启🔛新的篇章: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三星堆之行!下篇游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