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号展厅 满族风俗展(六)
太平安乐
从古至今,满族人重视父母与子女之间剪不断的根系,在进行丧葬过程中强调"孝"与祖先崇拜思想。满族丧葬礼大致分为停尸、哭丧、报丧、入殓、祭奠、出殡、服丧等形式,尤以用旗棺、执红幡和插佛托独具民族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丧葬是满族人一生最后阶段伴随着死亡而经历的礼仪,包括从临终到埋葬尸体为止,家族成员和近亲着丧服期间进行的各种礼仪活动。从古到今,满族人重视父母与子女之间剪不断的根系,在进行丧葬过程中强调“孝”与祖先崇拜思想。
出殡情景
出殡伊始,首先要把布幡从木杆上取下来,孝子或孝孙举起布幡走在灵柩前面,作为引路。起灵后,摔丧盆子,吹喇叭,红布幡在前头引路,各种纸扎物(纸人纸马等)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撒纸钱。
停灵
一般人家老人死后,要顺炕放三块木头,俗称停尸排子,把死人放在上边。要头朝西,脚朝东。死者的嘴里要放一个铜大钱,或者硬币,叫含殓。
要停灵三天。第一天,报丧。通知远近亲友,当晚家人不能睡觉,叫做守灵。
死者头前放一盏豆油灯。用棉花捻成长捻,一半在碗里,一半在碗边,豆油灯一夜不灭,俗称照尸灯。死人,一般要在屋里停放一夜,第二天入殓、祭奠。
当人们抬尸首时,不能走门,要走窗户,因为门是留给活人走的。第三天出灵,即出殡。
祭奠
第二天,中午开始祭奠。亲朋好友得信前来,要献上帐子和礼钱。帐子就是整幅白布,上边别上用白纸写的大字某某千古、某某万世流芳等,丧家要把帐子悬挂在灵棚里,供人观看。棺材头旁边,站着一个主持仪式的人,子女和家人跪在棺材两旁,叫做陪孝。吊唁的亲友要站在棺材前头,由主持人高喊:某某老人家,你老听真,这位是你老的什么什么人,前来给你老吊孝来了随后向凭吊的人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叩首!凭吊者三鞠躬后跪下磕头。主持人喊:平身凭吊人起来走开。下面继续第二人。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
满族人家死人成殓后,在院内要挂红色幡旗,有一尺多宽,一丈多长,挂在院内西边一根两丈多高的木头杆子上,满族人认为幡是死者的灵魂。每天太阳出来之前,将红幡挂起,太阳落山之后,将幡取下,放在棺材盖上。
满族人的棺材与汉族人的不一样,汉族人的棺材是平顶的,满族人的棺材是起脊的,上尖下宽,跟起脊的房屋一样。满族人叫旗材或称满材。
棺材不能白茬,要着色,一般是红土色。两边棺材帮,要画上山水花纹、云子卷儿,俗称鞑子荷包棺材。棺材头要画云子卷儿和仙鹤等,也有的画上各种花卉,俗称花头棺材。
棺材头的横批,一般是驾鹤西去。棺材后头,要画上莲花,叫做脚踩莲花上西天。
过去在满族人的丧礼上,孝子要跪在死去的父母灵前,双手背着去解九连环,要解套九次,同时还要唱《解九连环》歌,唱九遍,为父母消去罪孽。
从展览中的丧俗场景看,满族人办丧事的流程也有显著的不同。满族丧葬礼大致分为停尸、哭丧、报丧、入殓、祭奠、出殡、服丧等形式,尤以用旗棺、执红幡和插佛托独具民族特色。
出殡
出殡的时候,长子手举灵头幡;,走在灵车前头。灵车后,其他子女们打着铭旌,就是细长的布条,像旗帜一样,结在一根长棍上。布条的周围镶着狼牙边。旗的颜色,要根据死者是哪旗人而定。
送殡
满族死人,不写殃榜,这点与汉族不同。所谓殃榜,就是在一张白纸上写明某人某日某时;含殓,某年某月某日为死者生日,某月某日某时辰为四熬日,某月某日某时辰为避忌日,告知亲友,按时参加仪式,按时回避。
丧葬分类
昭裢在《啸亭杂录》中对满族的堂子祭天写道:“国家起自辽沈,有设竿祭天之礼;又总祀诸神祗于静室,名曰堂子,即古明堂会祀群神之义。”女真传统的萨满教。堂子祭天源于女真古老的萨满教。萨满主持各种祭祀,以“天神”附体耸动视听。萨满祭祀时使用神鼓、神刀、神杖、神杆等物。故萨满住地的两则立有木杆数根,称之神杆,用于祭祀天神。萨满自称能占卜凶吉,能为人消灾治病,满人生病,均请萨满驱除病魔,俗称“跳大神”。
堂子祭祀制度的制定
早在天命时期,后金统治者曾先后在兴京老城、东京辽阳、盛京沈阳的宫殿内设有堂子。崇德改元(1636年)对堂子祭祀的时间、供品仪式、规模等规定如下:元旦拜天及出征、凯旋均为大祭,“皆帝所躬祭,其余月祭、杆祭、浴佛祭、马祭则率遣有司”;民间不得设立堂子;皇后寝宫外东南角矗立着祭天用的神杆,长两丈,直径五寸;神杆顶部安着锡斗,里面盛着供天神享用的碎肉、米谷。
堂子祭祀诸神
主祀为天神。天神系指人们臆念中主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之神,又称“吴天上帝”。立杆大祭即为祭天神而设。
从祀诸神有释伽牟尼、菩萨、关帝、邓将军、蒙古神穆哩罕、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纽欢台吉、武笃本贝子以及万历妈妈、锁头妈妈两位女神。从祀诸神的神位供奉在皇后寝宫的西间,“所祀日元旦行礼、日日祭、日月祭及翼曰祭、曰报祭、曰大祭、曰背灯祭”。
从祀诸神有朝祭、夕祭之别。朝祭在清晨;夕祭在夜间。朝祭以三绾、琵琶为乐;夕祭以腰铃、鼓板为乐。
朝祭所祀之神为释迦牟尼、菩萨、关帝。祭祀时“司香预悬黄幔”,将佛祖、菩萨、关帝像移至“东向,左右炕上置低桌二,陈炉、盏各三,时果九,糕十,炕前置献案”。“司俎等进二豕,司香献香”,司祝献酒。
夕祭所祀之神为蒙古诸神、万历妈妈、锁头妈妈。因锁头妈妈是裸体女神,祭礼时要撤掉灯火,又称之为“背灯祭”。乾隆十二年(1747年)定“背灯供献”仪式,司俎奉献肉后,“司香敛毡,展青绸幕,掩灯火,众出,阖户留司祝及侍板鼓内监”,“司祝坐杌(音务,小凳)上,振铃杆”,四次致祷辞,“击鼓拍板以和”。祭毕“启扉明灯,司俎撤俎,司香卷幔”。
立杆大祭
每年春秋二季举行。于二月、四月、八月、十月上旬择吉立神杆祭天神。按照崇德年间的规定,“亲王、郡王、贝勒祭三杆;贝子、镇国、辅国公二;镇国、辅国将军一”。所用神杆以三丈长、五寸直径的松木,在祭祀的前一天竖在石座上;“司香预悬神幔炕上,置漆案,陈碟三”;“司俎二人赴坤宁宫请佛亭及菩萨、关帝像,舁至堂子”;“神杆间悬黄旙挂纸帛”;“飨殿北炕案上陈打糕、搓条饽饽盘九,酒盏三”;“圜殿高案则盘三,盏一”。“卒事,司香卷幔撤香,奉入宫”。
如皇帝亲与立杆大祭,“殿内敷采席,覆红毡,甬道布棕荐。届时乘舆出宫,满大臣随扈至堂子”,“帝降舆入中门,诣飨殿前,东向坐。司祝献酒,举神刀祷祝,奏绾拍板,拊掌歌鄂哕罗”。皇帝在一跪三叩圜殿后“升座”,“赐王公等炕前坐。尚膳正、司俎官进胙糕,尚茶正献酒;帝受胙,分赐王公”。
月祭
每月初一举行,祀神为田苗神,祭祀地点在堂子上神殿,“神案上盘一盏”,一份“时食醴酒”。“司俎挂净纸杉柱上,诸王护卫依次挂之。内管领一人入,除冠服,解带,跪叩”,祈田苗神“贶以嘉祥”,“升以康宁”。
浴佛祭
每年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诞日祭堂子,称之浴佛祭。
祭祀之前,“赴坤宁宫请佛亭及菩萨、关帝圣像”。祭礼之日“不宰牲,不理刑名”;祭品有“椴叶饽饽、酿酒红蜜”;祭祀地点在拜天圜殿。
马祭
马祭在春、秋二季择吉举行,“为所乘马祀圜殿”。祭品“打糕一盘、醴酒一盏”,祭祀地点在拜天圜殿。司香上香后,牧长牵十匹白马“立甬道下”,“司祝六献酒”,祝辞曰:“抚肤以起兮,引鬣以兴兮,嘶风以奋兮,嘘雾以行兮,食草以壮兮,啮艾以腾兮,沟穴其弗逾兮,盗贼其无忧兮,神其贶我,神其佑我”。祷毕,把拴在马鬃上的细条取下,放到香炉附近熏少许,再将细条交给牧长,“系之马尾”。
马祭除在堂子举行外,另在马神室举行朝祭、夕祭,由内务府大臣去坤宁宫请神位。朝祭“陈香、酒、食品”,“司俎进二豕,熟而荐之”,夕祭仪式同朝祭,唯“别置神铃案东,展背灯布幕,振铃杆,摇腰铃”,祝辞为“牧群繁息”之意。上驷院的官员以及各牧马厂的官员均在马神室参加马祭。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规定,萨满要参加马祭“叩头”、“致祭”。
拜天与郊天并重
清王朝定鼎燕京后,在保持堂子拜天的前提下,承袭朱明王朝所有祭天盛殿——祈谷(亦称祈年)、雩祀、冬至郊天。乾隆时期,对天坛中的祈年殿、皇乾殿、皇穹宇、圜丘坛先后进行改建、扩建。清朝统治者把祭堂子作为维系本民族的手段,把承袭汉民族传统的祭天仪式,作为巩固在中原地区统治的精神支柱。
万物有灵
旧时满 人信仰萨满教,各家设索罗和神板,春秋大祭,崇拜天神,部落神,祖先神,信仰习俗融入日常生活。“萨满”发端于东北亚,被称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萨满教是一种象征系统,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体系。萨满所进行的活动都可以认为是一种象征符号在不同环境里的不同表现,因此萨满所使用的法器都是一种符号,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的符号。作为物质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工具,但是在萨满的活动中这些工具则表现为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符号,这种意义是因为萨满教的存在而存在,没有了萨满教或萨满现象和萨满,这些工具还是保持着自己物质(生产工具)的本质,失去神秘的色彩、失去特殊的象征意义。哈萨克萨满传统使用的法器还有阔布孜琴(哈萨克传统乐器)、冬布拉(哈萨克传统乐器)、马鞭)、马鞍和其他马具、圆柏、铁器(铁钎、铁板等家用铁器)、丁香)、牛(羊)奶、刀子(也叫神剑)、占卜石子、碗、煤灰等。以上所列出的法器不是每个萨满都必须齐备,而是因人而异。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法器及其使用数量在现代社会里很难悉数见到,这反映了哈萨克萨满仪式的变迁。
祭天
祭雪神
祭祖先神
神像:山狸、野猪、迎日神
神像:奥都妈妈(征战女神)、尼莫息瞒爷(肋软骨疼)、尼莫忽瞒爷(肚子疼)、乌珠额真(第一君主)
佛朵妈妈(柳树奶奶)神像
柳树神,满语“佛朵”,汉译为“柳枝祖母”。在萨满神歌中,描述了满族始祖与柳枝变的美女结为夫妻,生下后代,繁衍发展的传说故事。因此,满族把柳树称为“佛朵妈妈”,即老祖母之意,还在宅院中栽下柳树作为祭祀场所,进行祈祷。
祭先神
祭祖先
哈马刀
满族大殃歌
各种乐器
钮钴禄氏家谱
在迈入满族农家院的那一刻,即被民俗风情深深地吸引住,多么熟悉的生活气息,满目耳熟能详的满族传统的农家院、民居、粮仓、农具和酸菜缸。对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记忆犹新。
关东三大怪、满族风情、拜年祭祖、春种秋收、旗袍马褂和满族美食等诸多满族生活乐趣。欣赏到精彩纷呈的满族风情民俗,点点滴滴,经久不衰。让我们生活在这里的后人,对满族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详实了解,感受到了满族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