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的来,匆匆的走,家乡的味道还留在舌尖上;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家乡的风景还留在眼睛里;静静的来、静静的走,家乡的亲情还留在心坎里……
大年初二的早晨,与大丫头漫步在空旷的街道上,呼吸着略带冷气的清晰的空气,沐浴着暖暖的阳光,看着蓝蓝的天,河道中的冰,山上的雪,心旷神怡。无意间发现“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开启了一段对历史的回忆。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68年代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建国以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得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去农村。全国也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为了贯彻“五七指示”,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全国掀起了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些知青,多数是城市中的初高中毕业生,他们被派往农村和边疆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和建设工作。
知青在农村和边疆地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融入当地的社群。一些知青在农村结了婚,生了孩子,甚至一辈子留在了农村。他们在那里建立了家庭,开始了新的生活。
从1971年开始,知识青年在农村的许多问题开始不断暴露出来,同时中共开始在城市中将部分工作分配给下放的知识青年。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万至1800万之间。
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以请愿和罢工的形式来将他们的要求表达出来,再次使的中央感觉到问题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中央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青们逐渐回到了城市。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招工、招生等途径回到了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则因为政策等原因留在了农村,成为了当地的农民。
知青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记忆。它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也展示了知青们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毅力。他们的故事,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理解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也培养出习近平总书记、王岐山等等国家领导人及许多各行各业的人才。
然而,知青运动也留下了许多遗憾和伤痛。一些知青在农村中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受到了限制。对于这部分的历史,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认识和反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1969年开始,有近两万八千名16至20岁的北京知识青年,告别首都的繁华,发扬前辈“爬也要爬到延安去”的革命精神,乘坐 “知青专列”奔赴圣地延安,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这片贫瘠又富有的黄土地上。成为继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的又一个来延安的群体,构成延安历史的一部分,记得小时候,与妈妈一起在延安南关街上迎接北京知青情景。
人生美好的年华莫过于青春岁月。他们的青春岁月是在哪里度过的呢?是在革命圣地延安,这段历史,对于中国来说,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如果想在短时间读懂这段沉淀的历史,最好的选择走进延安知青博物馆。
正在仔仔细细浏览中,接到邀请去“金延安”一个占用井家湾农田,打造的旅游综合体,很没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