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起每周六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简牍探中华》吸引了我的关注,“简”述历史,“牍”懂中华的口号在耳边
响起,精彩的内容令我对“简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24年2月,趁着回兰探亲的机会我专程前往“甘肃简牍博物馆”开启了寻“简”之旅。
据介绍,20世纪以来,全国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简牍,其中甘肃境内出土了6万余枚,全国半数以上的汉简都出土于甘肃。简牍的出土地点有汉塞烽燧、汉晋驿置以及秦汉至晋代的墓葬等各类遗址;简牍内容既有官私文书,也有艺文典籍,它们真实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
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甘肃简牍博物馆,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设立的甘肃省博物馆汉简整理研究室。早在2012年12月甘肃简牍博物馆就正式建立,但多年来一直“有馆无舍”,珍贵的文物只能沉睡在库房。2023年9月,甘肃简牍博物馆开馆,馆藏文物终于能够与观众见面。
作为目前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类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现有藏品50129件(组),包括从秦代至魏晋时期的简牍近4万枚。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珍贵的简牍像一部"百科全书",生动讲述着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点点滴滴。藏品中还有与简牍相伴出土的纸张、纺织品、木器、漆器、铁器、骨器、陶器等文物1万余件。
甘肃简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后,推出了四个基本陈列,分别为“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人家”和“书于简帛”。从简牍的形制、制作工艺到两汉时期西域诸国的往来互通,从汉塞边关将士们的日常生活到简帛遗墨的艺术之美,这些都可以在甘肃简牍博物馆领略到。
本文只记录了参观“简牍时代”展厅的部分内容。
何谓简牍:把竹子、木头劈成狭长的小片,再将表面刮削平滑,这种用作写字的狭长的竹片或木条叫做竹简或木简,较宽的竹片或木板叫做竹牍或木牍。简的长度不一样,有的三尺长,有的只有五寸。经书和法律,一般写在二尺四寸长的简上。写信的简长一尺,所以古人又把信称为“尺牍”。每根简上写的字也不一样多,有的写三四十个字,有的只写几个字。
较长的文章或书所用的竹简较多,须按顺序编号、排齐,然后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起来,叫做“策”或者“册”。
从“殷商”以简牍为主要书写载体到纸张代替简牍成为主要书写载体的“晋代”,近两千年时间里竹木简牍是最主要的书写载体之一,这段时期被学者称为“简牍时代”。
汉代削刀。在简牍上书写有误时,用削刀把错字刮去即可。↓
简牍形制与简牍制作。
自1907年迄今,沿古丝绸之路,在今的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秦墓”、武威市汉晋墓、河西汉塞烽燧各类遗址中,先后出土了6万余枚秦汉、魏晋时期简牍,其中汉简数量占绝大部分。“简牍学”以甘肅敦煌汉简的发现和研究为开端,经几代中外学者的不懈努力,现已成为一门显学。
医药木简
居延汉简是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简牍。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纪初)至东汉中叶(公元2世纪初)。居延汉简的发现第一次发现于1930年,由西北科学考察团发掘采集。第二次发现在1972—1976年,由甘肃居延考古队发掘采集。居延汉简的出土,对研究长城乃至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边防、屯田、水利、地理、交通、法律、民族、宗教等状况,均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有的可以弥补文献古籍略而不载或载而不详之不足,有的可以纠正史书上记载的错误,还有的可以为文献古籍上述而不明之处作诠释,因而居延汉简无论其自身,还是其内容,以其价值而言,列为中国档案界20世纪的“四大发现”(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之一,当之无愧。
居延汉简反映出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真实记录了居延地区的原始屯戍活动和兴衰历史,而且还保留了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初年的重要档案和文献资料,涉及到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法律、哲学、宗教和民族等多领域的实际情况,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与文物价值,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居延里程简详细记载了从汉代都城长安至张掖郡的20个驿置名称及间隔里程;悬泉里程简,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记载了从武威郡到敦煌郡14个驿置的详细信息。
两枚里程简清晰勾勒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让今天的人们知道了从长安出发到敦煌,一路上要经过30多个驿站;也了解到驿站间的距离远近不一,但大致都是一天内可到达。这是迄今为止考古界发现的仅有的两枚记载汉代驿传邮置之间里程的木简。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之相关的里程简等珍贵文物意义重大。
“里程简”是甘肃简牍博物馆里的“明星"文物,这样的明星文物博物馆内还藏有不少。
题写在悬泉置一处墙面上的《四时月令诏条》,对如何伐木、狩猎、捕鱼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被誉为古老的“生态环境保护法”。
由18枚简牍组成的《过长罗侯费用簿》,记录了悬泉置接待长罗侯军吏的一份账单,不仅为研究悬泉置的功能和经费物品收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为研究西汉政治提供了重要史料。
简牍在历史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补史、证史作用。尤其是简牍记载的很多细节,活化了历史场景,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体会。
《墨子·兼爱》载:“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先秦至两汉是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时代,简牍是这一时期的书写材料和文字载体。千余年间,竹木简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泽被中华民族后世子孙。
寻“简”之旅使我深知,每枚出土的简牍都需要经过考古工作人员的精心修复,这一过程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在此,我们向考古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小贴士
甘肃简牍博物馆地址:
兰州市七里河区银滩南路12号。
提前预约,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00—下午17:00(16:30观众停止入馆,17:00闭馆)。
周一闭馆,遇国家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
交通方式:
1.地铁:
乘坐轨道交通1号线,到马滩站A/D口出站,出站后向南行约1公里。
2.公交:
乘坐88路/165路/F32路,到兰州老街(公交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