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县建于唐万岁登封元年(696年),是全国唯一以轩辕黄帝名号命名的县,素有“黄帝缙云,人间仙都”之美誉。据考古发掘,从新石器时期开始,境内就有土著先民聚居生息。东瓯先民在这里繁衍发展,北人南迁为缙云带来了新的活力。秀山丽水、仙境圣地、黄帝文化,吸引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肇发了人文历史的涓涓源流。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乐善好施的文化传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缙云人。在近代思潮的洗礼下,在战争与革命的激荡中,缙云转型发展,走向新的时代。
缙云的历史浸润在水光山色间,隐现于摩崖碑刻上,潜藏在铜镜瓷器内,交织于庙宇祠堂处,绵延在唱词音韵中,存在于每个缙云人的记忆和日常生活里。历史和当代交融,在同一空间重合,缙云以蓬勃的生机回应历史,以现代姿态走向未来。
缙云是浙江省西南部有早期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其中陇东遗址是迄今为止丽水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史前人类聚落,它的发现将钱塘江流域、永安溪流域、瓯江流域这三大流域的史前文化考古断层联系起来,对于研究缙云和整个浙南地区史前史具有重要价值。
陇东遗址位于缙云壶镇陇东村,是继遂昌好川遗址后在丽水正式发掘的第二处史前遗址,它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史前考古遗址点在缙云县的空白。遗址堆积时间跨度长,文化面貌丰富,年代最早为上山文化晚期,距今9000年左右,主体年代距今4300-4000年对于研究浙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脉络、文化交流、人群迁移、社会演变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陇东遗址发掘过程
2018年3月到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缙云县博物馆对陇东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据,该遗址是一处以好川文化沉积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共发现灰坑65座、灰沟8条、柱洞23处。遗址出士了大量石制品,特别是好川文化时期打制石器的集中发现,对于研究该时期的石器制作技术、生产经济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也证明了在陇东遗址曾进行过专门化的石器生产活动。
上山文化年代距今约10000-85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目前在钱塘江流域及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上山文化以本世纪初发掘的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命名,到目前为止共发现了20处遗址点,主要分布在永康、龙游、金华、义乌、嵊州、仙居、临海等市县。出土遗物以大口盆、平底盆、双耳罐、壶等陶器,磨盘磨棒、石球、打制石器等石器为代表。上山文化和遗址群的发现,对于中国东南地区的新石器考古、稻作农业起源、定居村落的形成、农业社会的出现等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陇东遗址地理环境特点
紧邻好溪,水源便利;
位于壶镇盆地腹地,毗邻括苍山余脉,地势平坦缓和;
土壤适宜耕作,自然资源丰富。
上山文化遗址地理环境特点
高程适中,坡度缓和,地势平坦开阔;
靠近河道,水源便利;
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土壤适宜耕作:植被资源丰富,便于采集狩猎;
距离当时的古海岸线较远,生产生活免受海平面变化的波及。
缙云陇东遗址典型器物
瓯越人是居住在浙江省南部的土著居民主要由早已居住在瓯江流域并创造了印纹陶遗存的土著民发展形成,其活动区域主要包括台州、温州、丽水等地。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行若飘风,去则难从”。
吴语扎根于吴、越故地,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人文历史源远流长。缙云属于吴语音系,但因地处浙南,和闽语区临近,有与闽语相近似的地方。缙云方言中,西乡腔、南乡腔与城内腔较接近,东乡腔则差异较大。因苍岭古道连接仙居与壶镇,古代壶镇人与仙居人联系密切,东乡腔与仙居方言也有相似之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干戈纷争。大量因战乱而南迁的北方人来此地定居为这里带来新的活力,而缙云也以开放、博大的胸怀,吸收、融合外来元素,经济与文化进一步发展。
栝苍古道始拓于东汉至南朝,但仅为一条山间小径,自唐代定为驿道后,才始有拓展,后历代均有修茸。栝苍古道是古时候温、处两地的主要通道,瓯江流域通往京城的要道。现如今住在古道周边的人们依然将之称为"官道""通京大道”。古道沿线还保存有众多史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09年9月,栝苍古道被丽水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缙云"是轩辕黄帝的名号,浙江缙云是全国唯一以黄帝名号命名的县。缙云是"中国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中国南方轩辕黄帝祭祀中心""中国南方黄帝文化研究中心”,与陕西黄陵、河南新郑形成了"北陵南祠“和“三地共祭"的格局。
黄帝
金龙玉简
1997年仙都金龙洞出土了鎏金铜龙、木简等一批文物,2022年又新发现了金龙一枚,为北宋天禧年间朝廷遣官至仙都金龙洞投金龙玉简。古代帝王举行斋醮仪式后,酬谢天地山水,把写有美好祈愿的文简与金龙等用青丝捆扎起来,投于境内之名山大川,其中金龙作为使者,携带简书,传递信息。金龙玉简是实证“仙都洞天"地位和祭祀历史的重要文物,
黄帝祠宇遗址
1995年-2003年,在仙都黄帝祠宇工程施工现场,发现历代建筑遗址层层叠压,发掘出墙基、砖铺地面以及唐宋时期的柱础、瓦档等建筑构件。此外,还发现了石质香炉、刻有“天下太平”的石墩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大量的陶瓷器碎片堆积,
缙云堂
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年)已建有缙云堂,是黄帝祠宇的前身。南朝时期,缙云堂是当时整个江南地区唯-一座祭祀轩辕黄帝的建筑。宋刘澄之《宋永初山川古今记》中记载“永康有缙云堂,黄帝炼丹处”,谢灵运《游名山志》中也记有“龙须草,唯东阳永嘉有,永嘉有缙云堂”。
唐玄宗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山,缙云堂扩建后敕改为黄帝祠宇,缙云县令李阳冰为“黄帝祠宇"篆书,书法家颜真卿题额,仙都成为官方祭祀轩辕黄帝的场所,南方祭祀轩辕黄帝的中心,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将察祀黄帝与尊崇道家紧密结合,大修各地黄帝庙宇和祭祀场所,缙云黄帝祠宇再次得到修缮。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下诏,赐改"黄帝祠宇"为“玉虚宫"。1120年,玉虚宫被方腊起义军烧毁,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游大成集资重建,后南宋朝廷多次组织扩建整修,逐渐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1320年,朝廷派遣赵嗣祺钦受宣命领五品印章主领玉虚宫宫事。
缙云窑创烧于唐朝,结束于明中期,是丽水市制瓷历史悠久,影响仅次于龙泉的一个瓷窑场。南宋后期至元代为鼎盛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市场的大量需求,促进了瓷业的发展。南宋缙云窑已将玻璃釉的配方由浅淡的石灰釉变成粘稠的石灰碱釉,烧成了光泽柔和的粉青色釉和翠绿晶润的梅子青釉,这是缙云青瓷取得的一个伟大成就,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典型风格。
大溪滩窑址群为宋元时期的青瓷窑址,于1982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位于缙云县壶镇镇大溪滩村西南侧山坡,窑址群规模较大,窑床分布密集,在小山坡上约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窑床17条。大溪滩窑址群周边还分布有虎山窑址(1条窑床)、碗窑山窑址(2条窑床)、长毛山遗址(1条窑床)、黄坑门口窑址(2条窑床)、芦西遗存(1条窑床)等五处七条同类型、同时期的窑床。
李阳冰
李阳冰(约710-790年),字少温,一作仲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他的篆书笔法独特,劲力豪爽,有龙盘虎踞、风行雨集之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称为“铁线描",有“篆圣"“笔虎"的美誉,被誉为秦朝李斯后小篆第一人。
李阳冰与缙云
李阳冰于乾元、上元年间(758-761年)任缙云县令,任职期间在缙云留下多处墨迹,保存最好的有“城隍庙碑"“倪翁洞”"黄帝祠宇”。缙云民间还有李阳冰治理好溪,根治水患的神奇传说。李阳冰对缙云有很深的感情,告老辞官时,选择了缙云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李阳冰与李白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收留了穷困倒、贫病交加的李白,并以嘉宾相待,还四处寻医,为其治病。次年,李白谢世前,托交所剩诗文,请他编辑作序。李阳冰不负重托,辑成《草堂集》10卷,并为之作序,为"诗仙“脍炙人口的诗歌留传至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城隍祈雨
李阳冰非常关心百姓。乾元二年七月不雨,大旱四十多天后的八月十六日,他亲率吏民向城隍庙神求雨,并与神约日“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到了第五天天降大雨,合境告足。为了报答神灵及时降雨,救百姓于水火,李阳冰将原位于西谷的城隍庙迁到山巅并亲撰“城隍庙碑”,刻于石,以记其事。
原碑已损坏,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得完整的拓本,重刊立石,
独峰书院位于仙都好山脚下,是朱熹讲学的纪念地。朱熹的学生在他曾讲学的仙都建读书堂。绍定元年(1228年),在青田进士叶嗣昌提议下,在读书堂的基础上创礼殿为讲贯之所。咸淳七年(1271年)缙云进士户部尚书潜说友拨款扩建,名为独峰书院,后衰落。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旧址建立“仙都草堂"。现存独峰书院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的,改址于好山脚下的“晦庵先生弥节于此"之处。独峰书院是浙江省现存唯-一所朱熹讲学的场所,在宋元和晚清时代,对缙云县的文化教育、科举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缙云县的文化教育走向正规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湖州石家念五郎照子铭文花口铜镜(三级文物)
缙云地形
元明清时期,缙云民间致力教书育人与登科入仕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大大提高了缙云人的文化底蕴而且开创了缙云的鼎盛文风,名人辈出。科举时代,缙云籍生员应举中科者有进士183人,其中唐4人,五代1人,宋130人,元8人,明34人,清6人,历史上有人物传记的乡贤587位,耕读文化影响深远。
缙云人有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惟善是馨"“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等对联、匾额遍布于古村落中。缙云乡贤也在践行着善念,建桥、修路、筑堤。乐善好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缙云人。
委任状
蔡鸿猷(1897-1928年)
缙云小章村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8月,入广州黄埔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学习。1927年2月,任税警团上校党代表。4月,广州发生“四·一五”反革命政变,被国民党反动派作为共产党首要分子逮捕,在狱中受尽折磨,他始终坚贞不屈。1928年10月5日,他在狱中写下给父母的遗书和诗。10月6日,英勇就义于广州郊外。1951年,被中央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1958年,周恩来总理复函中共缙云县委,亲自证明蔡鸿猷是共产党员被捕牺牲,要求地方政府予以烈士待遇。
1938年剑柄刻“黄绍竑宣铁吾仝赠”带鞘铁质短剑
黄绍竑(1895年12月1日-1966年8月31日),字季宽,新桂系三巨头之一,以政治谋略见长,历任第7军党代表,广西省主席,15军军长,湖北省,浙江省主席,内政部长等要职。
宣铁吾(1896年-1964年2月6日),字惕我,浙江诸暨枫桥人。国民革命军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
巍峨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