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自然景观(中):临泽县七彩丹霞景区

作者:橄榄树 显示图片

临泽县的七彩丹霞景区是张掖旅游的最重磅景区,来张掖者必打卡,造成景区旺季人很多。特别是青甘大环线、小环线都将张掖作为一站,停留一天一夜,就是冲着七彩丹霞来的。
这个景区实际上是彩丘地貌,而非标准意义的丹霞。青甘的类似景区,麦积山、仙人崖、崆峒山、张掖冰沟丹霞、青海尖扎坎布拉是丹霞;,张掖七彩景区、兰州水墨丹霞、青海贵德阿什贡七彩峰丛是彩丘。至于张掖的平山湖大峡谷,是半丹霞半雅丹的过渡类型。
看景区的公众号,发现它的具体位置在临泽县倪家营子。这个村子的名字很熟悉,仔细一想是红军西路军战斗过的地方。没想到当年的战场变成了知名景区。当年浴血奋战的人自然无心关注景观,只从军事地形学的角度进行观察。上世纪80年代,家在附近的老乔(好象是这个姓)发现了这一片景观并上报,才有了今天闻名遐尔的景区。
张掖 的其它三篇游记:
张掖 人文景观:大佛寺、马蹄寺石窟、 张掖 市博物馆 @https://www.mafengwo.cn/i/24398475.html 
张掖 自然景观(上): 肃南 县冰沟丹霞 @https://www.mafengwo.cn/i/24404221.html 
张掖 自然景观(下):甘州区 平山 湖大峡谷 @https://www.mafengwo.cn/i/24408520.html 

以张掖市区的钟鼓楼为起点,到七彩丹霞景区的北门38公里。

公众号说张掖汽车站(俗称“汽车西站”)每天9:00-12:00,每小时有一班车发往七彩丹霞景区,另外15:30、16:30各发一趟。单程票价15元,运行时间一小时。如果单独去七彩丹霞景区,还算可以。不过以七彩丹霞的名气与人流量,仍可以开通更密一点的班次,比如除中午饭点外,旺季半小时一班都是可行的。如果要跟肃南县的冰沟丹霞或马蹄寺石窟组合在一起,则自驾与打车、包车的人比较多。

门票+观光车票:92元。其中门票可用两天,但第二天再进的话,要另买一次观光车票。观光车票单买的话似乎是20元。以这个景区的颜值,再跟国内其它知名景区对比,92元不算贵了。
我们继续包王师傅的车,冰沟丹霞+七彩丹霞一天300元。13:40左右,从冰沟丹霞到达七彩丹霞景区的北门。我们让王师傅不必原地等待,可以回城,沿路揽活儿,傍晚七点来北门接我们就行了。第二天王师傅把这几天的发票全打出来给我,发现这个下午他才揽到两趟活儿,加起来不到40元。这还是暑假的周六下午,看来生意不好做。怪不得许多司机宁愿原地等很久也要揽包车的活儿。

乘车路线图:


如上图所示,入口有三个:北门、西门、东门。无论从哪个门进,观光车都将带游客绕一圈,去4个观景台。
其中北门是现在的主入口,西门是以前的主入口,现在降为次入口。
我原本觉得从冰沟丹霞方向来,西门最近,但王师傅建议去北门,我们就同意了。北门的停车场很大,可以容纳很多自驾车辆。饭馆也很多,甚至有宾馆,的确是最方便的。
王师傅特意开车从西门外经过,我看了一眼,停车场小一些,人少。门口有一些规模较小的餐厅与民宿。发现者老乔开的客栈也在这里,王师傅指给我们看了。
至于东门,比较冷僻,不了解。估计很少人会选择东门。

北门的餐厅不算太贵,两个人点了两个菜,不到一百元 。从餐要集中地走到游客中心有500米左右。


北门——七彩仙缘:3.3公里,观光车行驶约10分钟。
七彩仙缘—七彩云海:1.5公里,观光车行驶2-3分钟。
七彩云海—七彩锦绣:3.6公里,观光车行驶5-6分钟(速度快)。
七彩锦绣—七彩虹霞:900米,观光车行驶2分钟。
七彩虹霞——北门:1.9公里,观光车行驶3分钟。
景区不欢迎不乘坐观光大巴、徒步在各观景台之间穿梭的行为。现场观测,景区公路路面质量虽然不错,但只是双向两车道,不宽。大巴的行驶密度大,速度快,在路边行走有不安全的因素。反正买了观光车票,能坐车当然是好事。

另外有两段供打算从西门进入的游客参考:
七彩虹霞—七彩仙缘:2.5公里
西门—七彩云海:610米
我原本打算从西门进,所以查了这些数据。

以上是常规线路。景区还有特种游,即深入七彩敖河台、万象土林谷,要300多元。
王师傅的儿子就是特种游的导游,但他认为七彩与冰沟丹霞的特种游性价比不高,不建议去。平山湖大峡谷的特种游还行。

这一天的天气预报是晴,上午在冰沟丹霞的阳光充足,中下午一点四十到达七彩丹霞的北门吃饭,大约用了四十分钟。期间看外面时不时洒下阳光。没想到吃完饭后,天空基本被云层遮挡了,显得有些阴翳。在前两个观景台七彩仙缘台、七彩云海台基本没有阳光。最后一个多小时在七彩锦绣台 和七彩虹霞台倒是碰到了柔和的夕照,算是一点补偿。

网上不少人说10:00-17:00的阳光太强,不要在这个时间进入七彩丹霞景区,要趁夕阳才好。更有甚者,说要雨后初晴之时,彩丘的颜色最润泽。这些听上去很美,但实际指导意义不大。因为游览者与旁观议论指导者都是凡人,没有孙大圣那般控制雷公电母、风伯雨神、四海龙王的能力。这些理想天气不是你期待它就会来的,所以说多了就是废话。阴雨天不要进,大晴天不要进,上午中午不要进,那干脆不要去七彩丹霞景区,呆在电脑或手机屏幕前看最佳照片算了。
如果能够用曝晒的、光线很硬的大晴天来换我在前两个观景台碰到的阴天,我会毫不犹豫地换。
各人有各人的实际情况,按自己碰上的实际天气作最优化处理就行了。

这个观点台的景观面积小,主要看点是两座红彤彤的山峰,以及远眺青色的“睡美人”。这算是大餐前的开胃菜。
下车点:


下车点的路边就是一个较佳观景点,所以上图里的人们纷绿聚集拍照。
往前一点则是上车点:


景区投入运营的大巴数量充足,不断地循环。在任何一个乘车点都不用等太长时间。
我们在这个子景区逗留40分钟,15:00-15:40。
一下车就可以在路边向北观赏两座较高大的红色山丘:



这个角度叫“夕阳归帆:”


学名叫“南台子向斜”。
这时候天空中云团很大,云层很厚,阳光只能洒下很少的一点,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只有北面、东面各有一小片蓝色天空。这是典型的多云天气,差一点就是阴天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将曝光量增大1/3或2/3,才能在不做后期的前提下,只靠前期设置,得到上面几张图的效果。如果按相机自动曝光的效果,则会光线偏暗、颜色偏深,给人一种提不起劲的感觉。至于手机,红色彩丘给它拍得颜色偏浅,同时有一种灰头土脸的效果。


如上图所示,公路对面山岭上有一高一低两个观景台,不过没有区分上行与下行的路线。从西侧上去后走到最东处,然后原路返回即可。
在岭上看对面的两座红色山丘,视角更佳。

在岭上西边的观景台看北边的山岭:


景区将这一片命名为“睡美人”,但我不知道指上下图的哪一处。其实这样的“睡美人”在各地的景区多了去了,无所谓哪一处。这一片山岭的颜色与红色迥异,可以作为调剂。毕竟红色看多了,会审美疲劳。


在岭上看对面的“归帆”:


景区的观光直升机时不时掠过。
后边还拖出一条长长的裙摆:


东面是黑色山体,远处有一小片蓝天:


乌云大有压倒一切之势:


这些黑色山体是彩丘的绿叶。
归帆曳起长裙:


之所以称为“归帆”,除了山体轮廊相似之外,还有这些“向斜”的因素。它不仅如同衣服或布料上的褶皱,而且有深浅不一的颜色,有的殷红,有的丹朱,还有的只是橙色,令山体多姿多彩。

下面几张图,随着步伐向东推移,山体的姿态与颜色不断地略有变化:




两片归帆并驾齐驱:


在这个角度,景区又将这两座山峰称为“七彩屏”。
东边这片单独拿出来,也能独领风骚:



在这里慢慢走了40分钟,作为预热。期间有一点等阳光出来的意思,但始终未果,于是向下一个观景台出发。

这个子景区的示意图:


在此逗留1个半小时,15:45-17:15。
七彩云海台是一个巨大的观景台,类似湖泊一样,边缘弯弯曲曲,不过都有栏杆。具体可以分为三片观景区,即低、中、高三处。低处是一大片广场,有三个突出的观景台,次高处有两个观景台,最高处也有两个观景台。
这里的观景面积最大,景观最丰富。主要看点是东边一大片红色的彩丘,称为“七彩飞霞”。另外还有南边的“众僧拜佛”与西边的“大扇贝”,都是红色垂直山壁上形成的绿色、白色环形图案。

下图是在低处的观景广场俯瞰山下:


上山路线是上图左边的公路,沿路盘旋而上,有370多米。由于山体的遮挡,看不到公路。下山则沿上图右部的木栈道而下,与上山路线分开。这一点景区处理得很好。

从上图我拍照的位置到最高点观景台,有400米。
下图是低处的观景广场:


广场前的山丘上还有两片突出的观景台,即我说的最高观景台与次高观景台。
从公路一上来,广场西侧就有个观景台可以观赏西边的大扇贝:


扇贝有黄色、白色等,由于缺乏阳光,没有光影层次,光线也略暗,效果一般。


东边的观景台则可以看到一片火红的山体:


这批山体的形状与颜色,与明教的火焰飞腾手势相近,景区命名为“七彩飞霞”,挺准确的。


远处有一条平整的红色山壁:


与大多数随意横斜的火焰形状不一样。
又有一些褐黄或青黛的山体:


这些都是飞霞的绿叶。
这里并非只有突出的小观景台才可以观景,整个广场就是一个大观景台。沿着栏杆前行,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效果。
有时天空稍微开朗一些:



偶尔出现了一点点阳光:


东边的火焰腾飞欲举:


很快又沉寂下去:



出现了干涸的河床:


接下来在广场较东部的小观景台,可以看到前往七彩锦绣台的公路:


这些公路制造出S型或U型的构图,功不可没。否则一直看红色山体,势必单调乏味。



天空中没有阳光制造地面的阴影,只好由上图左部的深褐色山体来制造明暗对比。


大巴车也可以成为点缀因素。



上面几张图的山体显得很明亮,似乎有阳光照射一般。实际上只是不考虑天空,增大曝光量,让山体显得更红更亮。
如果要考虑天空,实际上是下面几张图的样子:


这接近肉眼所见的效果。


开始沿栏杆向次高点观景台进发,边走边看,观景角度又不一样:


这里可以看到公路右边的另一批深色褶皱山体。
右边还点缀了一些青褐色:


在突出的次高点观景小平台眺望:


上图的左部可见低处观景广场的东观景小平台。
公路划出漂亮的S型曲线:


东边的青褐色山体与飘带:


这条飘带越发清晰:


我一度以为这就是“裕固流苏”,黄白的飘带与流苏区别不大。
沿栏杆向最高点进发,东边渐渐出现了“众僧拜佛”:


我感觉这也是一种扇贝,只是排列整齐,似乎动作一致,所以命名为“众僧”。
下图可以俯瞰次高点观景台:


图中出现了黄、浅红、深红的横纹,与黄色狸花猫(人们又称“虎斑猫”)的条纹相似,但更富有变化 。
换个角度看“众僧拜佛”更完整:


黄白飘带也变化了位置:


变成了斜飘带。
俯瞰次高点与低处两片观景台的全景:


不得不再次感叹,站得高,望得远,视野更开阔。
拉近看这两个观景台:


走到最高的一个突出观景小平台,可以看到众僧的对面也有黄飘带:


山谷深处的褶皱:


背后西边则增加了很多青褐色山体:


将次高点与最高点观景台连接起来的通道:


它本身就是一个大观景平台,只要站在栏杆边上向东眺望,便是上面显示的无限美景。


上图显示,除了黄飘带,还有白飘带。所以当时我认为这就是“裕固流苏”。
在另一个最深的突出小平台俯瞰下面两片观景区域:


北边远处带整齐横纹的山体恰好被一点阳光照亮,与周围较暗的山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它“灿如明霞”的状态。
这里可以看到次高点观景台所在的整片山坡:


既有横纹,又有竖褶,是这个景区典型的彩丘。
西边面临深谷处也有一大条观景栏杆:


远处青黛色山体可以调节一下视觉感受。
小片阳光移到了下一点的山体上:


偶尔来点阳光,能起点渲染气氛的作用。
西边的扇贝还在阴云的笼罩下:


此处的视野已经移到了白色飘带的右边:


现在只能看到拜佛“众僧”的侧面。
景区图上,更东边还有个“灵猴观海”,但我没看到,有待方家指教。

西边的山谷突然之间被照亮:


就这么短短的几十秒,彩丘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它的高颜值。
七彩飞霞那边则一直缺乏阳光照射:


扇贝处亦无改观:


这个观景台花的时间最多,除了它面积大之外,还因为故意在这里等太阳出现。但只是在最后捞了一点点阳光。眼看已经超过五点,再等下去意义不大,前面还有两个观景台呢。眼看已经露了一点阳光,不如下山乘车,看看过十多分钟到下一个观景台会不会有转机。

分景区示意图:


七彩锦绣台,南上北下,全长500米左右。一南一北有两个观景台。
这个观景区域的主要看点是两个:
一个是西边公路对面的“裕固流苏”,是红色山丘有一条条白色、绿色的带子;
另一个是东边干涸河谷对面的“丝绸天路”,即一片红色彩丘上有一层层深浅不一的条纹。许多朋友将其戏称为“五花肉”。
个人补充,另外有一片浅黄褐青色或米褐色山岭,可以作为红色的调剂,亦有可观之处。

下车点:


从这里下车后,立刻有路上到南观景台。然后沿路北行,在最北处下山,重新登车。一上一下的路线不重复。
17:25-18:05,逗留40分钟。这个观景台不算大,40分钟刚刚好。

下车伊始,果然出现了转机。正走在短短的登山台阶上,蓦然发现阳光投射在背后公路对面的“裕固流苏”上:



所谓“流苏”,就是红色山体上的白带子。这么看的话,我将七彩云海台的黄、白色带子称为“流苏”,亦无不妥。


来到坡顶,阳光越发展示威力:


山体也越发“色如渥丹”。


东边河谷对面的山体也逐渐明亮起来:



上图可见这个观景区域一南一北两个观景平台,主要看点是眺望干涸河谷对面的彩色山体。
充足的阳光投射在东面的彩丘上:


这里的山体花纹也是典型的“五花肉”,或者虎斑猫的条纹来形容。


上图是16毫米的超广角,可以看到我等一干游客的身影投射在河床上。大家都不想错过难得的阳光。
右侧红褐色的山体,阳光稍减,便显得深暗:


左边即使阳光不足也能展示风采:


给点阳光就更灿烂:


右边那片怎么样都照不亮:


阳光充足下的16mm全景:


江山如此壮丽,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一般来说,阳光充足时拍风景照,我喜欢减少1/3-2/3的曝光量,刻意压暗一点。但这天下午大多数时候受制于阴天,心中不太爽。所以上下两张图没有压暗,而是正常曝光,让红霞山体无拘无束地绽放光彩。


右边深色山体也不得不接受阳光的洗礼:


众人都陶醉于明亮的下午阳光中:


当然,暗一点不是坏事,它令整个画面有一种沧桑感:



阳光重新焕发:


接下来前行换角度,反正从南观景台到北观景台这一路300多米,都可以朝东凭栏眺望。
左右两部分山体明暗对比很自然:


阳光越发充足,这时候是五点半以后,相当于东八区下午四点半的光照程度。但由于有云朵过滤阳光,此刻正提前进入了夕照的状态。话不多说,欣赏夕阳下的红层彩丘:



现在观赏东边河谷的角度有了明显的变化:


红褐色的顽固分子终于被照得亮堂堂了:


这一片的确像景区形容的“丝绸天带”:





东边的河谷深处:



且看阳光明暗程度不同的彩丘。
下面两张阳光充足一点:



这两张幽暗一点:



离河谷越来越远:




这些河谷平时基本无水,只有夏天来了特大暴雨才能形成季节性河流。



上图近处的红层山体无光,远处的米黄色山体被照亮。让红层彩丘沦为衬托之景,是一种新思路。
西边裕固流苏也明暗交织:


大巴车络绎而来:


这样看景区挺给力。
来到了较北处,看东边的彩丘角度又发生了变化:


上下图这片三角形阴影很给力。


河道的拐弯处离得更远了:


西北远处的红层被照亮:


更远处的青褐色山体也亮了:


回望南边的河谷:


那一片彩色丝绸般的山体已经远去。
接下来到达北部观景台,这里的重点是东边的黄褐色山丘。红色看多了,换换口味挺不错的。


再往北走,可以发现右边也有扇贝状红丘:



西北方向的另一片红层山岭被局部照亮:


前方是七彩锦绣台的上车点:


北边是七彩虹霞台放出的热气球:


东边的黄褐色山岭也开始半明半暗:




明暗交错,对比鲜明:



天玄地黄:


众游客一看没有红层,纷纷下山。剩下我一个人独自拍照:



其实这种颜色只要有阳光,有明暗对比,颜值亦高。


来到观景台的最北部,视野中的山岭已与七彩虹霞台相接:


七彩虹霞台方向的长城状山体再度被照亮:


景区叫它“赤壁长城”。
下山乘车:


在七彩锦绣台的光照最充足,短短的40分钟令人振奋。

这个鹿应该很多人都见过。


七彩虹霞台应该是以前的4号观景台。如果问当地人,比如包车的王师傅,或者景区的工作人员,哪个观景台最好看,一般都会回答:最里面那个,指的就是这个。
七彩虹霞台的观景区域也可以分为三处:一高一中一低。游客从上图右边的路线上山,沿左边的路线下山,两条路线分开,不会撞车 。
从下车点走到山顶,也有500多米。
如上图所示,低处即景区铺的地板的边缘,向内眺看一大片条纹状“五花肉”般的红色彩丘。这里的角度最好。
中处即图中中部的一小段人群所在之处,可以近观更深处的“五花肉”,但角度比低处稍差。
高处即岭上的观景台,站得高,看得远。但看“五花肉”的角度就差了一些。
最大的看点就是这一片“五花肉”,在彩丘中颜值最高。许多人都说这个观景台的景色最美。
另外有些景观,要结合其它颜色的山丘综合观看。比如“刀山火海”,是公路对面的一片白色、红色混合的山岭;“神龙戏火”则是青色山岭中的一条红色的游龙状山丘。
此外还有“神龟问天”一类的象形石。
这里观景面积的大小与景观类型的丰富程度,仅次于“七彩云海”台。

这里的游乐设施比较多,比如乘坐热气球:



直升机飞行体验的起飞区也在这里 。

东南方向公路对面有一片景观叫“刀山火海”:


“刀山”指右边的白色水泥状山体:


说是这一片有不少峭壁像被刀削出来的,上图显示,有点道理,象巨灵神离开华山后,途经此地,顺手挥刀乱劈造成的效果。
“火海”自然指左边的红色山体:


众人都被吸引过来:


上图的公路往前通往特种游的“七彩敖河”台。

然而更有魅力的是东边的“五花肉”红层彩丘:



上图可以看到更高处的两层观景台。
不过,要观赏“五花肉”,仍以公路边这个最低处的观景台为最佳:


一圈圈、一层层像波浪一样:


柔和的夕阳令它更加美纶美奂:


明暗分明,深浅有序:


众人都在捕捉这难得的夕照:



估计大多数人像我一样,被下午的阴天痛击了一顿,现在彻底释放。



这时候是下午六点半左右,本来相当于东八区的五点半。夏天五点半的阳光还挺猛的,但这一天云厚,经过云层过滤的阳光正好与东八区夏天六点半的夕阳差不多。这反倒让红层彩丘的颜色显得润泽鲜艳。




即使光线不强,我还是特意压暗曝光量,再搞搞氛围:


宇宙洪荒



夕阳又被可恶的云层遮掩,只有远处的山体还留了几分颜色:


向中间那层观景区移动,在台阶上看东边这片彩丘:


竖着看,美感降低。


只有远处对面的山坡受夕阳照射,才有些可观。


上完台阶后,插入东边的小道,可以看到东北方向还有另一片彩丘:


这时候阳光基本消失,全靠它自身的颜值在绽放魅力。


上下两片彩丘的颜值差不多。


继续向最高观景台进发,在台阶上看东边:


从这个角度看彩丘的效果一般。
在最高观景台眺望北门方向:


来了最后一点阳光,将山体映得更红:



彩丘竖着看,始终差点意思:


最后一抹照向“五花肉”红层的夕阳:


从高处俯瞰对面的“刀山火海”最全面:


东北方向这一片被称为“神龙戏火”:


有一点点阳光将红色山体照得亮一点。
“神龙戏火”与“刀山火海”同框:


这个是“神龟问天”:


换个角度看“神龙戏火”:



上图可见,右边是上山之路,左边则是上山。分流有序。
半山看“刀山火海”:


西边还有一片形状奇特的山体:


景区图上,七彩虹霞台乘车点有个“麻子面馆”,但一直没找着。
接下来云层将天空彻底封闭,根据经验,太阳不可能再露脸了,于是告别虹霞台,乘车返回北门。正在这时,王师傅的电话来了。大巴车两三分钟就到了北门,迅速与王师傅会合。
18:10-18:50,40分钟。只因天气原因,在七彩虹霞台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碰到了最后的夕阳,其颜值本身又是最高的,因此亦不虚此行。

北门-市区:40分钟。

第二天从平山湖大峡谷返抵市区,14:40左右。
七彩丹霞的门票是两天有效的,这一天万里无云,西边三十多公里以外的七彩丹霞景区估计也差不多。本来有点想再赴七彩丹霞,只需买观光车票,将七彩仙缘、七彩云海两个未遇见阳光的观景台补一补。但是动车票是五点的,这样一来要改签,而且很晚才到西宁。想想还是算了,按计划去张掖市博物馆。那两个观景台,缘分已尽。

更多游记请看:《我的 中国 游——行程与游记目录》 @http://www.mafengwo.cn/i/354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