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铁路复线开通之后,攀西地区距离成都不再遥远。去年春节前,我去了西昌;今年春节前,我选择前往攀枝花。攀枝花市区的景点,非常适合一日游。这一天,成都有些飘雨,气温在7度上下,天也是一如既往的阴沉;而过了小相岭隧道之后,立即变成了蓝天白云,气温也是不断的上升。当到达了攀枝花南站之后,一下火车,一股暖意是扑面而来。虽然夜幕降临,但这里的气温仍然接近20度。
这一晚,我选择住在炳三区,只为第二天一早可以去爬东华山。住进旅馆之后,就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城市之眼了。这时是晚上8点30分,我看到街上依旧有很多人,天气也确实很温暖,于是我临时决定夜爬东华山,当然只能爬到城市之眼。
城市之眼,是修建于东华山上的一处观景台,和成都龙泉山的丹景台是一个意思,当然人数是少了很多。我从酒店出发,经陈家垭口旁边的垭口小道,约20分钟到达城市之眼。
城市之眼的侧面。这时我居然听到了蛐蛐的叫声,要知道现在正是寒冬蜡月!按说依我多年的生活经验,蛐蛐这个东西只有在夏天才会出现。看来攀枝花的气候确实与我们相差太远。
这是它的另一面。此时已过晚上9点,还不时有人从山下爬上来。
观景台,攀枝花的夜景也是很美的。
这是我拍下的车轨。
第二天一早,我还是沿这条路走到了城市之眼。白天的城市之眼,有着与晚上完全不同的风景。
它的侧面。
它的背面。此时天空开始泛红。
我就站在这里,准备观看一场日出。但天不遂人愿,过了一会儿居然下起了小雨。
于是我的延时拍摄,只拍到了这几秒。这几秒也可以看到朝霞已慢慢消失。
观看日出已然无望,于是我开始沿指路牌向青山小道一侧走去。
走不多时,看到了“川D1314”。
天空也是越来越亮。
走到了钢之亭。
钢之亭简介。
此时,天空中开始出现霞光,此时已接近9点30分,这已经不是日出了,只能叫做天放晴了。
太阳终于出来了,而且在日落之前就再没藏起来过,阳光之城是名副其实。
天空的颜色也开始变蓝。
终于走了著名的伴山咖啡前。伴山咖啡应该是整个东华山的一个标志了。当然我到的时间太早了一点,我一般也不会早上喝咖啡,所以就直接由此下山了。
伴山咖啡的简介。
远处的小亭。
沿青杉小道下山途中,天已完全放晴。远处的群山与高楼。
要走到山下时,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样的场景吧?
我用时2小时,走到了山下的停车场。
最后,来一张东华山的导览图。有两种走法,青杉小道上、垭口小道下,或者是像我这样垭口小道上、青杉小道下。其中青杉小道这一边,也可以选择电梯上下。
爬过了东华山,自然景观也就看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轮到人文景观了。攀枝花作为曾经三线建设的中心城市,这里的人文景观都围绕着三线建设进行。我首先是来到了位于金沙江边上的“渡口记忆”。渡口,是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攀枝花的曾用名。现在还对“渡口”二字有记忆的人,应该都是40岁往上了。
对三线建设的总结。
这一片有着很多栋楼,以数字进行标记,如一栋、二栋,等等。这其中的第十三栋,曾经作为三线建设指挥部的招待所存在,这里面可以曾经入住过很多重量级人物。它现在的名称是“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
这是一处省保。
前言。
这里一进门,就是“绝密室”,这也是一种开门见山。所谓“绝密室”,是指这里曾经召开过很多高级别的会议。
邓希贤对攀枝花的题词“这里得天独厚”,题词地点就在这里。
弄弄坪,攀钢厂区的模型。背后图中站在最中间位置的,就是邓希贤。
1965年11月30日,在这里举办过一场晚宴,到会的人可谓全是重量级。
11个人,6道菜。
阳台上的这张桌椅,彭怀归、贺云卿曾经坐过。
这张理发椅,渡口的一把手杨超,曾经在这里理过发。话说这种理发椅,我应该是快40年没见到过了。
这是十三栋,一个普通的名字,却是不普通的地方。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很多决策,都是在这里作出的。
外面的这些三层高的房子,都写满了时代的印记。
参观完毕十三栋之后,时间来到了正午时分,气温也升到了18度,春日暖阳,正是观赏金沙江的好时候。寒冬蜡月,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冬天,但攀枝花不是,这是明显的春天,而且午后甚至还有一点初夏的味道。攀枝花,应该是四川省内唯一没有冬天的城市,因为它达不到气象学上入冬的标准(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10度),要知道攀枝花市的最低气温都很少低于10度。
我站在著名的渡口大桥上欣赏金沙江。这条金沙江,曾经是四川与云南的分界线。也就是说今天位于江南的仁和区,划归四川省还不到50年。而今天的攀枝花,它的市中心明显是在金沙江以南,看来仁和区是后来居上了。
从图上也可以看出来,位于金沙江北岸的东区、西区,它们离山实在是太近了,所以仁和区能成为市中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金沙江南岸的山,明显要低上许多,也更适合城市的建设。
享受了金沙江的春日暖阳,在大渡口用过午饭之后,我乘坐7A路公交车前往此行的重点: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这是既去年国庆,我在六盘水、都匀参观了两个三线博物馆之后,我在半年以内走到的第三个三线建设博物馆。注意博物馆的题词人,超过百岁的他现在依然在世。
还没进入博物馆,就先看到这个渡口站。当然这只是一个实景模拟。渡口站,位于成昆铁路上的渡口支线,现在只有货运了。
五一号火车,蒸汽列车,服役41年,于2012年退休。
除了火车,室外是飞机大炮,应有尽有。
比起我曾经到过的六盘水、都匀的三线博物馆,这里室外的部分要丰富许多。
还有它,这个在一般地方是看不到的。
参观完毕室外部分,就从博物馆展厅正门走进博物馆内部。
进得门来,首先看见润公半身像一座,以及身后他说的著名的一句话:“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句话,攀枝花的三线建设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
这里的介绍,依然是从三线建设的背景开始。国际、国内的背景都有。
一线、二线、三线的划分。
润公关于三线的语录。
好人好马上三线,同志们是干劲十足。
有关于三线建设的负责人员,那可是群星璀璨,其中不乏大将、上将。
徐驰与攀钢。
谷牧家属捐赠的,他曾经使用过的物品。
在这些名人、伟人的指导下,三线建设全面展开。
这里详细的说明了三线的划分情况。
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
手摇发电机。看到它,可以感到一股艰辛,当然它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军用电话。这是没有拨号盘的电话。我们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拿起电话来就说“我是某某某,给我接哪里哪里”,就用的是它。
在那混乱的十年里,我还也迎来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
以及罗布泊。
彭县锦江油泵油嘴厂里的生产场景,话说这个口号可是够雄壮。
弓锯机,工厂里的切割用机。
贵州这部分的介绍,以六盘水为主要介绍对象,自然是不如我在实地看到的详细了。
甘肃这部分,以酒泉、刘家峡为重点。
提到甘肃,就不得不提起曾经在甘肃工作过的一位伟人。所以这里有他在退休后为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的题词。
山西,以大同煤矿为代表。
大同煤矿的情景再现。
有年头的收扩音机,看这个旋钮的个数,这个应该属于比较高档次的物品,其中的标语也有着时代的印记。
关于“抗美援越”的宣传画。这段历史怕是被很多人遗忘了。这场仗从1965年一直打到1973年,胡志明也在这其间病逝了。而1973年以后,由于黎笋的倒向,中越关系一落千仗,所以这场仗后来很少有人再提及了。
除了大三线,还有中东部的小三线。
这些搪瓷盘、碗,都是一代人的记忆。
这是军用电台,应该是曾经的绝密了。
接下来介绍了三线建设中的重点项目。
又见工厂代号。某某号基地、某某号信箱。写上这个地址,信就能送到。
工业新城,以十堰为代表。
彭怀归在三线。
我居然在这里看到了它!看这个意思,这也不像是复制品。这张化名为“王川”的骨灰寄存单,诉说着时代的无奈。就这一张小小的纸,如果是真品,说它是镇馆之宝也不为过吧?
在三线建设中发展起来的城市,有金昌、都匀、平顶山、铜川等等。
而一堆中心城市,也涌现了出来。
中心城市地图,襄樊用的还是旧名。
重庆的一家工厂情景,这里生产的可是重量级物件。
三线建设时的铁路,成昆、贵昆、宝成都在这个时期建成。
标亮的就是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铁路。到了今天,成昆铁路已被复线取代,川黔铁路已被渝贵铁路取代,阳安铁路也建成了复线,至于沪昆线,更多人会选择沪昆高铁。
公路建设,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的概念。
重点项目,这里介绍了三个。
位于涪陵的816地下工程。它已在本世纪初解密并对外开放,成为了到涪陵不得不看的地方。
兰州的刘家峡水电站。
两弹一星,给邓稼先敬个礼。
三线建设,是一场千万人进行的大会战。
工人们生活场景的还原。
牡丹牌、上海牌缝纫机,曾经的“三转一响”中的高级货。
其中这个“上海牌”的字体,会让我想起一把口琴,也会让我想起曾经在成都街头运行的无轨电车。
收音机,三转一响中的那一响,右上角的标语是分外显眼。
熊猫牌电视机。在80年代以前,如果谁家里的那一响是它,那是非富即贵。
与润公有关的各种书籍。
1965-1985,攀枝花建市20周年的纪念章。
接下来的一个展厅,重点介绍了攀枝花的三线建设,以润公七律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为题目。
前言。
70年代的日历,现在还在用这种日历的人应该是不多了。
为了攀枝花建设的顺利,周翔宇专门送来了一辆雪佛兰轿车,现在这辆车已成为文物。
这一幕就发生成上午参观过的十三栋内,注意墙上的渡口市地图。
决定攀枝花三线建设的重要会议:大田会议。这个原址在前往迤沙拉的路上,只适合自驾。
一堆润公头像的徽章。
同年进行的仁和会议,从这一年到1976年,十余年间,云南省将金沙江南岸的部分地方划给了四川省。
各种票,粮票、布票,等等票。
用过这个文具盒的人,今天至少也有花甲之年了。
1966年12月,渡口大桥通车。图中的桥,和我几小时看到的似乎并无两样。
当时的一个口号: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是说工人们白天挑扁担上工,所以是“杠杠压”。晚上睡的床,就是几根木头架成的,所以是“压杠杠”。
有了这种精神,1970年7月1日,攀钢正式出铁。
七一纪念铁。
进入80年代以后,三线建设接近尾声,但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不能被忘记。
位于盐边的二滩水电站,它已经成为一个4A级景区,但公共交通方式前往还是有难度。
为了纪念攀枝花的三线建设,2018年建成了攀枝花舰。
到这里,关于三线建设的部分就参观完毕,这是结束语。
三线建设博物馆,不仅介绍三线建设,同时也作为攀枝花市博存在,因此还有一个展厅专门介绍攀枝花的历史,当然介绍的就比较简略了。这里的标题,以邓希贤的“这里得天独厚”为标题。
攀枝花的定位,是“蜀滇要冲”。
汉代的砖。
唐代的俑。
这里专门介绍了“渡口”是什么意思。那几年是为了三线建设的方便,将攀枝花改名为渡口,1987年又改了回来。
攀枝花虽然不像西昌那样是自治州,但两县三区中有三个享受民族待遇,这和自治州的区别也不大了。
这个石猫给人的印象很深。它来自永仁县,算是跨省存放了。当然永仁与攀枝花的关系,那不是一般的密切。
来自米易的板凳龙。龙年就快到了,想必几天后就有它发挥的地方了。
至此,我用了2小时参观完毕了三线建设博物馆,当走出博物馆时,外面蓝天白云,气温已升到了20度。
苴却砚,是攀枝花的一张名片。苴却砚博物馆,距离攀枝花南站非常近,因此我把这里作为了本次攀枝花之行的最后一站。
苴却砚博物馆,也作为仁和区博物馆存在。这里有一个仁和区的历史沿革,可以清晰的看出现在的仁和区,是如何一步步由云南走向四川的。
苴却砚,从宋代开始有记录,如今它早已冲出国门。
砚台,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就是写毛笔字时用来装墨的一种工具,说白了用个杯子装是一样的。但到了这里,这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了。砚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件件艺术品。这个是彝族阿妈。
观石图。
猫与水果,还把钟表加了进去。
高山流水觅知音。
观音。
女娲补天。
这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苴却砚博物馆里的这些展品,看得让人是眼花缭乱。临时走有心想带一方砚台作纪念,但一看价格还是算了,只能空手出来了。
参观完毕苴却砚博物馆,距离返程的火车还有80分钟。仁和湿地公园就在对面,于是就走过路过不能错过了。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此时的气温已超过20度,初夏的感觉慢慢来了。
公园里面有了这一尊花神,看来几天之后,这里晚上会有灯会出现。
攀枝花南站就在前方。从地图上看,这个直线距离非常近,但由于地形特殊,需要拐好几个弯才能到达,真正的距离是3公里。于是这一程,只有出租车到达了。这次的攀枝花一日游也就到此结束了。
攀枝花提出的口号是“阳光康养城”,从我这一天的感受来看,所言非虚。成昆复线开通以来,每到冬天,从成都方向过来避寒的人是络绎不绝。在这里,除了能享受到春日的阳光以外,也能体验三线建设的精神,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座英雄的城市!
最后是一日游的路线建议:
攀枝花公园、东华山、渡口记忆、三线建设博物馆、苴却砚博物馆,由北向南一路排开。可以从最北边的攀枝花公园一路走下来,不走回头路。两个景点之间的距离在3-10公里不等。除了渡口记忆到三线建设博物馆有7A路公交车可以到达以外,其它的行程以出租车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