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同博物馆,了解北魏辽金时代的历史和都城

作者:天地之间 显示图片

现在的大同博物馆是一座地志性综合博物馆,隶属于大同市文物局,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太和路506号。此馆于2014年12月31日开馆迎客,总投资4.9亿元,占地面积51556平方米,建筑面积32821平方米,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从空中看博物馆,还是很有特色的。


一进博物馆门,迎面一巨幅壁画:北魏贵胄出行图,很有代入感。如封面。

博物馆基本陈列有四部分: 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和明清重镇。还有大同恐龙,梵语清音等大同区域内内容特展,当时还有一个非洲雕塑艺术临时展。

大同自古是可农可牧地域,历史文化常在农牧文明之间进退游移,在胡汉之间徘徊。进入“沧桑代地”展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高祖白登之战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将会以出土文物、多媒体、展板、绘画等形式展现出来。



“代”字最初是“代翟”或“代戎”的部族或氏族名号,“代”字本身也可能是“戎”字的变体。根据《逸周书》的说法,这个部族是西周时期的北方非华夏部族之一,至于其何时迁往最初的“代地”,就比较难考证了。作为商周诸侯国之一的代国,故地范围大概在大同市辖东部与河北蔚县一带。

洪荒年代,大同盆地(包括河北阳原、蔚县等地)是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的内陆湖——大同湖,湖畔已有人类文明发生。到大约3万年前,大同湖萎缩殆尽,桑干河形成。大同最古老的文明是10万年前的“许家窑人”,在湖滨打制石刀石球,渔猎繁衍,其后扩散至沿湖各地,是为旧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人类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来临。大同湖彻底干涸,桑干河流域到处都有祖先活动的身影,主要以渔猎和农业为生。大同市7县4区发现旧石器地点分布有32处。

商周时期,北方及大同被泛称为“狄”。春秋时,有了“赤狄”、“白狄”和“长狄”之分。春秋晚期见于文献典籍的代国,即“白狄”所建,据有今大同盆地及张家口部分地区,代王城在今河北蔚县。此时,代国与晋国已有深度交流。史载,赵简子曾将“宝符”藏于恒山,令众子寻找,唯赵襄子得其取“代”之意;赵简子又将其女嫁与代王,是“和亲”抑或“美人计”不得而知。公元前475年,赵襄子带兵越过夏屋山,密谋代地。他宴请他的姐夫,也就是代王,代王只带着少数随从赶来赴宴。宴席上,赵襄子频频举杯与代王痛饮美酒,其乐融融。等到代王喝得差不多了,赵襄子突然摔杯子,命令手下有的拿起铜勺,有的拿起兵器,将代王及来者通通处死。紧接着,赵襄子以代王召见之名,解除了代王手下大将的兵权,又亲率军队一举占领代国,将代国并入了赵国。

战国早期,赵襄子立其兄伯鲁之孙赵浣为太子,继位后为献侯。公元前411年,赵献侯在今大同县境兴建“平邑”,此为大同建城之始。其子赵烈侯即位初,常居代地。再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破楼烦、林胡,开疆扩土,在原代地东部设置代郡,西部扩增雁门郡和云中郡。今大同地区古属代郡和雁门郡,始终是赵国的北疆重地,也是中原农耕和北方游牧两大文明交流融合缓冲地带。


秦始皇一统中国,代郡和雁门郡沿为天下名郡,筑长城以备胡。秦汉时大同地区为边陲重地,北方匈奴常有侵扰,威胁中原。长城沿线,烽火连绵,大同常首当其冲。两汉政权于是一方面加强边郡建设,立县兴城,在马邑屯集大军,强势出击;另一方面实行“和亲”政策,分化瓦解。最终,匈奴帝国分裂,北匈奴西遁,南匈奴在汉朝的感召下,内迁定居,加入中华大家庭。

白登之战是西汉王朝建立之初与匈奴进行的一场影响深远的战役,其战场就在今大同市城东马铺山一带。
为了打击匈奴南下骚扰,加强北方边疆统治。公元前200年冬,汉高祖刘邦在大将周勃、樊哙等辅佐下,亲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刘邦率骑兵先行到达平城(今山西大同),冒顿单于以精骑40万将之团团包围。汉军奋力突出重围,占据了白登山高地。随后匈奴将刘邦兵马围困于白登山上。双方激战七天七夜,未分胜负。关键时刻,刘邦采纳谋士陈平离间计,派人送给冒顿之妻一封信和一幅美女图像,并贿以重金,说服冒顿之妻,匈奴撤离,才解白登之围,史称“白登之战”。
其后,打打合和,见如下列表。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令全国县邑筑城,代、雁门二郡新出现崞县、道人、平舒、武州等许多城邑。“白登之战”后,平城战略地位日益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大量城邑的兴建,巩固了边疆安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繁荣发展。
西汉代郡与雁门郡地图如下。


汉平城址平面图。


汉代陶连枝灯,大同阳高县出土,下图。


拓跋鲜卑离开古老神秘的嘎仙洞,走出大兴安岭。东汉开始南迁,曾于美丽的呼伦湖畔留下足迹,最终进入“匈奴古地”,称雄于阴山南北的广袤草原。258年,首领力微在定襄盛乐召集部落联盟大会,形成一个奴隶制形态的国家,开始了“盛乐时代”。其后,拓跋鲜卑通过与西晋修好,继续南下入山西境,并涉足中原事务。310年,猗卢受封为代公,据有代北全境,以盛乐、平城作为南北二都,不久进爵为代王。什翼犍时重振各部,设置百官。386年,拓跋珪复建被苻秦所灭的代国,改号为“魏”,拓跋鲜卑由此出发问鼎中原。 

拓跋珪在盛乐建立北魏后,在398年,他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拓跋鲜卑以平城为基地,成就伟业。道武帝拓拔珪雄才大略,奠定封建国家;太武帝拓拔焘气吞万里,达成北方统一;冯太后、孝文帝拓拔宏“太和新政”,推动华戎一体。他们汇聚南北文明,兼容东西精髓,创造出奇迹般的辉煌,为古老的中华注入新鲜的血液。平城作为北魏国都97年,历6帝7世的开拓和经营,形成郭城周回32里、人口上百万、商旅云集、使者络绎的大都市。




北魏平城历史文化的精华遗存至今。平城明堂遗址和方山永固陵,记录着鲜卑人封建化的足迹;“真容巨壮”的云冈石窟,标志着西来佛教本土化的开端;宋绍祖和司马金龙墓的文物,见证着南北朝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斑驳拙朴的宴猎壁画,威武雄壮的兵马俑军阵,异域风情的金银玻璃器皿会将我们带回到1600多年前的平城。


下图是平城建筑模型,该模型展现的是京都平城最盛时的宫城建设规模。北魏平城是在秦汉平城县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总体分为宫城、外城、郭城。城市布局以宫城为中心,向外扩展。宫城位于平城北部,建有天文、太极、太和等宫殿。东设太庙、东苑。西置郊天坛、西苑。北建北苑。南筑圆丘、明堂等。外城坊间开巷,巷通街衢,规划完整,布局严谨,为里坊式格局。


瓦当,俗称瓦头,北魏瓦当继承了汉代瓦当的风格,又丰富了瓦当的内容。大同操场城北魏1号建筑遗址出土的瓦当是目前大同地区出土北魏时期瓦当种类最多的地点。其中兽面纹瓦当数量最多,制作十分规整,宽边轮,当面磨光。


石雕柱基也与中原柱基一样精美外,图式有所不同,尤其角上的娃娃很可爱。




鄉琊王司马金龙: 司马金龙是东晋皇族,其父司马楚之因受刘宋迫害而降魏,战功卓著,封琊琊王。司马金龙袭父爵,官至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吏部尚书,太和八年(484)卒。其墓1965 年发现于大同市石家寨村,随葬器物木板漆画、石雕柱座和石雕棺床均为稀世珍品,成组的甲骑具装俑、骑兵俑、武士俑、仪仗俑等集中反映了北魏军事和文化特色,是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


漆屏风画: 1965年冬,大同市石家寨村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共计五块木质漆画板,是一座漆屏风的主体部分。这些漆画板的前后两面皆有图画,图侧刊写榜题。其上朱漆髹地,线描勾勒人物,墨书榜题。画面内容延续汉代以来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传统故事,如帝舜、周太姜、卫灵公、齐宣王、晋文公、孙叔敖、汉成帝与班婕妤,以及孝子李充、卫灵公夫人、蔡人妻等。屏风的工艺制作采用榫铆联结,继承战国、汉代漆画传统的技法,设色富丽、边框装饰精巧。构图上重在突出主题,中心人物大于陪衬人物。画风古朴,富有装饰性。漆屏风画的出土,弥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画法上与传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酷似,亦与传为初唐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之间有着承继关系。此外漆画上的题榜,较典型地反映出汉隶向唐楷演变中的魏书发展面貌,字体圆润俊秀、气势疏朗,是不可多得的北魏墨书真迹。


石雕馆床的力士


最有气势的还是这么大的兵马俑阵!



文明太后冯氏与方山永固陵: 冯氏是文成帝的皇后,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曾两度临朝称制,由她主政和支持的“太和新政”极大地推动了北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后尊为文明太皇太后。其陵寝永固陵位于大同城北方山(今新荣区西寺儿梁山),太和八年(484)建成,十四年(490)冯氏卒,入葬。陵园规模宏大,陵墓前有永固堂、斋堂、石阙、思远佛寺及御路等,是一处将墓地与佛寺相结合的独特的古代皇家陵园建筑群。其东北有孝文帝拓跋宏虚宫“万年堂”。


永固陵是一开放的景区,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佛教传入中原,始于东汉,则大发展于北魏。北魏建国之初,沙门法果宣称皇帝即“当今如来”,拜天子乃是礼佛,故北魏佛教具有浓重的国家色彩。太延五年(439),太武帝平佛教圣地凉州,沙门佛事俱向东传,佛教造像盛行。由于佛教的发展严重影响了皇权统治,太平真君七年(446)太武帝下令灭佛,6年后文成帝继位,复法。沙门昙曜在武州山主持开窟造像(今云冈石窟),此后平城进入了佛教鼎盛时期。
特别推荐: 一定要去看云冈石窟, 它是北魏佛教造像艺术宝库!


上图为曹天度石塔。石塔系北魏天安元年(446)宫内小臣曹天度为祈求国家太平于平城所造。由塔身、塔刹两部分组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保存最完美的单体石塔。原存于朔县崇福寺,塔身1939年被侵华日军掠至日本,塔刹被朔县爱国人士暗藏保存。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回归的塔身运往台湾,收藏于台北国立博物馆。塔刹现存朔州马邑博物馆。


雕塑艺术:随着开窟造像的兴盛,北魏雕塑艺术也迅速发展。既有宏大的木构建筑,也有细致的生活用品、明器等。劲健流畅的浮雕、细腻精丽的镂雕、跃跃欲出的高浮雕、饱满生动的圆雕,承继着汉代雄浑的传统,又受西方写实立体风格影响,力士像、忍冬纹、伎乐童子等流行题材源于佛教艺术,平城雕塑线条遒劲,健朗潇洒,造型生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两尊武士像是不是很有意思?!


太武帝灭北凉后,打通了中西交流的通道,中西亚、西域各国的使者与商人云集平城,鲜卑乐舞、汉晋雅乐及西凉乐奏响于燕堂庙飨;中西亚的金银器、玻璃器、奇珍异果等进入平城人的日常生活,陈列于案几之上;含有西域、波斯艺术元素的忍冬纹、联珠纹等装饰图案成为当时流行纹饰。与此同时,西域的技艺传入都城平城,平城开窑烧造玻璃,使珍贵玻璃舶来品进入平常百姓之家,加速外来技艺中国化进程,推动世界文明大同。


胡人牵驼与力士壁画,三眼神壁画,大同市御东区出土



漂亮的陶俑、陶马、牛车等





北魏时的玻璃壶



平城胜景: 下图这幅漆画以北魏都城平城街景为题材而创作的。公元四-五世纪北魏帝都平城各国使节、僧侣、平民往来频繁,南来北往的商旅云集于此,人口百万,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坊市之间异域舞者身着轻纱、肩披帔帛,在琵琶的弹奏声中跳起欢快的胡腾舞,引得围观人群鼓掌称喝;中亚胡商带来精美绝伦的玻璃器、金银器,使人不禁驻足流连。平城佛教兴盛,寺院林立,高僧辈出,弘法传教的僧侣游走街市。整幅漆画内容反映了平城开放、融合、大度的气魄,生动再现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胜景。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石刻书法作品,因北魏的书写水平最高,且多以碑志上的铭刻体形式表现而得名。
南北朝是中国书法铭刻体隶楷转换的重要时期,平城时期书迹的主要特征,可以用古拙、朴茂、庄重、雄浑来概括,反映的是一种盛世气象。从书体分析,北魏前期官方正式场合多用楷隶或隶楷。迁洛后平城的铭刻书迹,则与洛阳同时期的书风趋于统一,即以方笔楷书为主,间或有隶楷辅之,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魅力在中国书法史上点有重要的地位。
北魏平城作为魏碑的发祥地,遗迹甚为丰富,已发现的北魏碑刻和墨迹就达数十种,形式有记事碑、墓志铭、墓传铭、发愿文、瓦当文、瓦刻文和木板漆书等种类。


上图为最清楚的一块魏碑,下图就不怎么清楚了。


馆内还有些魏碑,但碑文不太清楚了。馆内有些展览拓片似乎更可以看出书法。





北魏文学风格粗犷、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脍炙人口的民歌《木兰辞》、《敕勒歌》、文采飞扬的文赋《水经注》、《鹿苑赋》反映了当时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



中国古代信奉“事死如生”,故重厚葬。北魏定都平城后,鲜卑墓葬亦渐趋同汉制。大同北魏墓葬众多,既有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冢,也有随葬简单的平民墓穴,可谓当时社会的缩影。枕山际水的永固陵园,著名的司马金龙墓和宋绍祖墓以及马铺山南的王公贵族墓,似乎是无言的史著,记录着北魏时代民族大融合与社会繁荣的盛况。沙岭壁画繁缛华丽,家居野宴,车马出行,庖厨炊作,伎乐百戏,林林总总,一派现实世界的写照,展现了鲜卑民族的生活风情。


敦煌公宋绍祖墓: 宋绍祖是敦煌宋氏大族后裔,北魏太延五年(439),太武帝灭北凉国,随家族徙至平城,官至幽州刺史,封爵敦煌公,太和元年(477)卒。其墓2000年发现于雁北师院工地。墓中出土的精美石棺,为仿木构三开间单檐悬山顶式前廊后室建筑,再现了北魏民居瓦屋样式;仪仗陶俑排列有序,充分展现了王公贵族出行阵容的威严尊崇。


彩绘陶人面镇墓兽


彩绘陶镇墓兽


彩绘陶镇墓武士俑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改为恒州。不少贵族耆老怀念鲜卑旧俗,抵制汉化,羁留旧都,平城经济文化发展缓慢,“胡化”之风抬头。仅数十年间,平城脱离社会主流,丧失其重要地位。恒州时期,民间崇佛活动仍热情高涨,云冈石窟晚期的“秀骨清像”风格形成,至今依然动人心弦。北魏末,先是柔然进逼,继而六镇之变,恒州陷入长期战乱。526年,一代帝都平城,在战火中沦为废墟。8年后,北魏王朝终结。

唐代大同,时有云州和云中郡之称。会昌五年(845),置大同军节度使,是“大同”作为行(军)政区划分名称之始,一直沿用至今。

大同历经大唐盛世,作为戍边的军镇,多受到农民起义、地方割据势力和游牧民族的袭击和破坏,饱受战火洗涤。唐末藩镇割据、硝烟起,西突厥沙陀人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占据大同。1989年,在大同市七里铺村发现了李克用墓,并出土了墓志,但已经残缺了。多年来,大同城周围出土了许多晚唐时期的墓志,墓志内容以大同城为参照物,标记了墓主葬地的方位和大致距离,从墓志上的信息,我们可以推断,唐代以来,大同城的城址基本没发生什么迁移,唐云州城是在北魏平城的外城基础上建造的。

尽管处在边陲之地,这时期的大同,受大唐盛世内影响还是比较深的,从展厅的文物中我们能感受到。


上图的瑞兽葡萄纹铜镜就是相当有大唐风范的文物。唐代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活跃,源自西域的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在内地广为传播。所以唐代绘画、织锦、金银器、铜器上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葡萄纹。葡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寓意生活富足美满、子孙后代繁荣昌盛,体现太平盛世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石雕护法力士像: 武青、武言父子是武则天家族的旁支成员,是在武氏家族遭受重创以后来到“边郡”大同,并在大同军城中筑私第,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武青死后埋在大同军城西南,也就是现在的振华南街。武青的儿子武言死后,也埋这里了。在武青、武言墓志的旁边是上面图所示的一对石雕护法力士像。

十世纪初,契丹人崛起于松漠之间,乘唐末战乱,建立辽国,日渐强盛,进逼中原。五代时,辽册立后晋石敬瑭为“儿皇帝”,割取“燕云十六州”,大同属辽。辽、宋和西夏鼎足而峙。辽重熙十三年(1044)“升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为五京之一。城池广袤二十里,辟四门,东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辽保大二年(1122),金兵攻占大同后仍为西京。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金元时期延续辽代大同城池规模未变。





辽金大同,陪都重地200多年间,经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继经营,大同成为中国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重要舞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京风貌。奇构凌云的应县木塔和宏丽壮美的华严寺,至今屹立,彰显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繁荣与佛教盛行。经过考古发掘,沉睡千年的铜器、金银器、瓷器、绘画、雕塑不断重新面世,别具韵致的西京风华日渐清晰:春水秋山,茶酒诗射;胡风浓郁,汉制隐约。骄悍与儒雅交织,写下了中华文明史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琉璃鸱吻:

鸱吻又叫鸱尾,是中国古建筑上最常见的一种建筑构件。传说龙生九子,鸱吻是其中之一,龙生于水,飞于天,人们把它放在屋脊上,除了用作建筑装饰物,也有防火的寓意。鸱吻一般是用琉璃做成的,琉璃是防火材料,不容易引起火灾。这件琉璃鸱吻来自著名古建大同华严寺,是目前国内能看到,为数不多的辽代原物。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名字是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命名的。建立时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华严寺鸱吻就高度来说,跟故宫太和殿上的鸱吻可以较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大的琉璃鸱吻之一。鸱吻呈现含口吞脊、尾端前伸的造型,吻身的鳞纹细微,耳朵后有足,完全不同于五代时期及宋初年间的鱼尾造型。宝物形体之大,全国罕见,虽然饱经风霜,至今还是光泽灿然。



大同古城善化寺的兽面瓦当,金代



龙形柄铜壶:茶文化在宋代达到一个巅峰,同时代的契丹王朝—辽,自然是有样学样。在喝茶这个事情上,辽人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游牧民族那种粗野的作派,他们是认真的。喝茶原先是一种治疗方法,后来变饮食习惯,再发展成礼仪和佛事活动,把品茶升格为族群传承的文化,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宋人。辽人的茶叶从哪来?这就要从百年的檀渊之盟说起了。话说宋辽两国因为争夺幽云十六州打得不可开交,宋朝这边设立封装库,把每年的财政盈余都存到封装库里,积攒财富准备应对战争,但初次北伐失败后,朝野分化,形势陷入僵局。辽国则认为,幽云十六州是宋朝的心病,决定带兵20万南下伐宋,速战速决。然而,檀渊战局的变化让辽军陷入困境。萧太后为了维护国家表面太平,决心转变战略。双方在这场博弈中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檀渊之盟最终在檀州城内达成,双方协商确定边界,以白沟河为界,永不起兵戎。宋朝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白银和绢,两国设立边境商贸。从此南茶北马,两国榷货买卖中最重要的一项就包括茶叶,就此掀开了辽人饮茶的新篇章,到了“富贵贫贱不可一日无茶”的程度。
下图这件龙形柄铜壶,1987年出土于大同市机车厂,壶高24.2厘米。



辽代铁器: 1984年,在大同市新添堡村南发掘了辽代的大同军节度使许从赞(yūn)夫妇合葬墓,出土了数十件精美的陶器、铁器等。出土铁器15件,基本上是釜、臼、碾这类的煮食工具,虽然是放在墓葬里的明器,没有被实际使用,但也是辽代发达的冶铁工业和汉族贵族日常生活的反映。在民间信仰中,铁器也有驱邪压胜的功能。

铁器无论是对中原农耕文明的居民还是游牧民族是相当重要的,铁器关乎生产。汉朝的时候,中原地区加固长城,除了军事考虑,也是通过经封锁来削弱游牧民族的手段。汉朝明令严禁铁出关,也是一种对匈奴的经济封锁。到了辽、金、西夏,已经不能把他们看成单纯的游牧民族,辽占据了辽东和幽燕地区、西夏占据了河西河套等农耕地,实际上是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占据着农耕区意味着稳定的财政收入和广泛的兵源,农业的发展也会反过来促进手工业的发展,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商业的发展。


上图双耳铁釜,下图三足炉,三系提梁铁壶。



双鱼纹铜镜为金代典型器物,这一时期的鱼形象写实,丰满生动,并配以水波、涟漪、花草,给人以动感,寓意富足、完美、情爱。鱼形镜的出现和流行反映了金人对鱼的喜爱,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



琉璃犼(hǒu):犼是山海经里的上古神兽,又叫吻兽,它地位是崇高的,跟女娲、伏羲、昊天一同被称为四大古神。另外三位我们挺熟的,伏羲女娲不必多说了,传说中的人类始祖,昊天也是历朝历代帝皇推崇的上神,这三位虽然按照记载也是有不同形态的,比如女娲伏羲经常是“人首蛇身”形象出现的,但不管形态怎么变,这几位基本还是有“人样”的。犼就不同,它完全是兽形,它是什么来头居然能跟其他三位大人物并列呢?这位古代第一凶兽,传说是盘古所化的。盘古是开天辟地的大神,经过时间的变化,盘古的身体演化成了四位古神,其中之一是犼。犼是由盘古的头骨转化而来,极为强壮。即使昊天、女娲和伏羲等其他上神一同出招,也无法击破的身体。

犼是用来镇河的,是兴云桥构件之一。兴云桥,横跨御河,最晚建于金元时期,明代重修。2003—2004年在御河桥南施工中发现古桥遗址。



镂空雕花陶供桌:  元朝时作为统治阶级的蒙古人,并没有丢掉自己的草原文化,而是兼容并蓄,更把西域文化一道纳入,形成多元文化特色,从他们的家具上,还可以感受到,他们久居中土,耳濡目染也受了汉文化的很多影响。制作家具的时候,蒙古人采用了“拿来主义”,但也融入了自己的喜好。元代家具受伊斯兰装饰风格影响较深。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居住环境也由移动帐篷向高大的汉式房屋建筑转变,居室用具更受汉式家具的影响,继承了辽宋的高型家具。但家具呈现朴拙、圆厚、动感和强调曲线变化的草原文化特征。
1976年4月,大同市北御河灌溉管理处的工人,在东郊一个单位里挖自来水管道,居然挖到了一座元代墓葬。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是崔莹李氏。她的遗体是被火化后骨灰装入棺中下葬的,这也透露出辽金元时期北方地区流行火葬的历史信息。这座墓葬出土随葬品40多件,最珍贵的是一批包括影屏、太师椅、供桌、方桌在内的陶质仿木家具,跟我们前面看到的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木制明器家具,有一点渊源。
这些陶质仿木家具最能体现元代家具的朴拙、圆厚、动感和曲线美。镂空雕花陶供桌分上下两部分,内外都涂红了。上部分是可拆卸的围栏,上面雕刻花卉纹。在家具上设围栏是北方游牧民族风格。


唐代以后,民间信仰呈现多样化,大同既有佛寺道观,又有清真寺院,但仍以佛教为盛。辽金西京是当时的佛教中心之一,僧众云集,佛寺林立,保留至今者如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禅房寺,灵丘觉山寺,浑源圆觉寺,应县佛宫寺、净土寺,朔州崇福寺等;云冈石窟也迎来再度兴盛,有十寺之建。金元时期,道教兴盛,宫观众多。金末,道教大师丘处机西游中亚后,曾在此停留弘教。元朝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诸教俱兴。忽必烈时,诸方僧众四万余汇聚西京普恩寺(今善化寺),作资戒会七日七夜,堪称西京盛事。



辽人物壁画和门神壁画。


洪武元年(1368),明军逼近元大都(北京),元顺帝率众北逃,次年常遇春攻占大同,国家一统。北方蒙古诸部如鞑靼、瓦刺等,成为明朝统治的严重威胁。为抗击蒙古各部,明朝在东起鸣绿江西迄嘉峪关的长城沿线,设置九个边防重镇。大同镇因“屏全晋而拱神京”,位居“九边之首”而名重天下。金戈铁马,号角连营,成为了当时主旋律。

大同镇在明代被视为“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防御体系十分完善。大同镇以府城为中心,在周围设有大同前卫、后卫、左卫、右卫、云川卫、玉林卫、阳和卫、高山卫、镇虏卫、平虏卫、威远卫、井坪千户所等13个卫所。计有城堡72个、边墙千里、烽燧1600余座,根据明代正德年间所著的《大同府志》,当时大同驻扎将士87782名,军马31785匹,素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说。

大同明长城修建始于成化八年(1472),大规模修筑于嘉靖年间,有内外长城之分。外长城盘亘于天镇、阳高、左云、新荣区一带,内长城则经过灵丘、浑源、广灵。据2019年山西省文物局编著的《山西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统计,大同明长城共计343.167公里。内外长城之间,卫所、戍堡、烽火台星罗棋布,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完整的防御体系。

大同宏府: 明代大同府所辖有朔、应、浑源、蔚(今河北蔚县)等4州,大同、怀仁、山阴、广灵、灵丘、广昌(今河北滦源)、马邑(今朔州市朔城区)等7县。

重兵屯集,军资转输,肇启“晋商”发迹初端。
明代隆庆议和,汉蒙开始“封贡互市”,边贸不断。满清入关建国,边境移向西北。大同仍是军事后勤保障基地,但刀光血火不再,南北商贸渐兴,商旅辐辚,店坊林立,“繁华富庶,不下江南”。



火铳: 眼前的这件器物是明代轻型火器——火统。火铳是中国元代和明代前期对金属材质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有时又称火筒,是世界最早的金属射击火器,属于火门枪,通常分为:单兵用的手铳,城防和水战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等。火铳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的出现,使热兵器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对后来的战争形式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开展了新的篇章。

火铳发明于元代,由南宋突火枪演变而来,明朝时期对火铳的发展和使用起了重大作用。在元代火铳问世后,发展很快,在元未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朝建立后,朝廷大量制造火铳,加强了边防、海防和城防设施,并于永乐年间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促进了明军训练和作战方式的改变,创造和发展了火铳同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由于大同特殊的战略地位,明成祖朱棣就采纳英国公张辅的建议,给大同、天镇等地的边防军装备火铳。



代王府邸: 代王府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辽、金西京国子监改建,为太祖朱元璋第13子代王朱桂的府邸,坐落于大同城东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15~20万平方米,辟有四门:东华门、西华门、后宰门、端礼门。端礼门为王府的正门,门内置九龙壁,与和阳街相临。整个建筑金碧辉煌,豪华壮丽,廓庑联结,屋宇错落,殿堂深邃,回廓曲折,是一组完整的王城府邸。

现在大同古城内有明代的九龙壁,代王府是新建的。
下面是明清时期几件文物







大同博物馆藏有许多精美的佛像。以下是几件明清时期的佛像。绿度母铜坐像


铜鎏金菩萨坐像


真武大帝坐像



刘备三兄弟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