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行(二)景迈记

作者:过客的记忆 显示图片

今天离开景洪,去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最初把景迈山列入此行的目的地是政委的主意,我并不看好,不就是普洱茶的核心产区,不外乎去了解茶文化,品茶赏茶,这对于来自号称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蒙顶山的人来说,唯有申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这张明片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都没有想去的冲动,而进一步深入了解,一个特点深深吸引我的眼球,景迈山古茶园主要分布在芒景、景迈两个村中,芒景主要是少数民族布朗族,而景迈主要是傣族;下有糯岗、景迈、勐本、芒埂、上下芒景、芒洪、翁洼、翁基等多个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寨子,都是我不曾了解的民族类型,我喜欢!其次还有自然风光中许多资深驴友推荐的景迈日出、日落、云海,更有一大亮点此时此刻正值茶山冬樱花盛开的季节,赏云南的冬樱花早已在自己的旅图上,云南的冬樱花是一道冬天亮丽的风景,这次就去完成。决定去西双版纳后上景迈山看古寨,看傣族山寨,看布朗族山寨,规划行程:傣寨选择景迈大寨,糯干古寨,重心在古老原始的糯干古寨,布朗族山寨选翁基古寨,住芒景上寨看日落,第二天早晨去芒洪看日出,一场景迈少数民族古寨之旅拉开序幕。
告别西双版纳离开景洪,走国道214,过勐海随便打卡了路边景真八角亭,一座在此地有影响的小乘佛教佛寺,在一山丘之上,有两大特点与景洪的佛寺有所不同,首先是标志性建筑——景真八角亭,是该寺的戒堂,据说亭子是按照佛祖释迦牟尼的金纱台帽“卡钟罕"的式样修建而成的,专供高僧诵读经文之用。亭有8个角,代表佛祖身边的8个“麻哈厅”(高僧);亭上面向东南西北的4道门,表示信徒们要把佛教的思想传至四面八方,在整个西双版纳地区小乘佛教的戒堂中很有代表性,是一面旗帜性建筑。其次它的大殿没有景洪的寺院金碧辉煌,佛塔也不高大宏伟,可经堂四周的外墙上绘满了色彩斑斓的小乘佛教佛经故事图画,色彩画工体现世俗化平民化特点,这也是此行第一次看到成片布满外墙面的经变画,也许是我的孤陋寡闻吧,总之也算长了见识。







进入普洱导航景迈大寨,离开国道214后,开始盘旋上山,进入景迈山古茶树保护区,景迈特有的颠簸弹石公路让我们想起了家乡十几年前的乡村机耕道,一面走一面做按摩,半山之上云雾缭绕,阳光透过云雾从树丛之中照射下来,犹如进入仙境。更为玄目的是冲出浓雾那一刻,美女们一顿欢呼,蓝天白云晴空万里,远山云海缠绕,时隐时现,路旁的红色樱花恣意开放,开得山花烂漫,开得心花怒放,停车拍照,留下倩影,我从来没有看过开得这么漂亮的冬樱花,每年春天我们蒙顶山的野樱花也是开得漫山遍野,可由于未加以利用,这几年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少了,可惜!景迈山上意外的收获,满满的陶醉其中,就此景带来的快乐景迈山之行已知足了。














到景迈大寨解决午餐,傣族山寨区的行政村,依山而建,傣家的干栏式建筑层层叠叠,三三两两穿着傣族传统服装的妇女带着小孩,坐在路边拉着家常享受着冬日暖阳。据说大寨的金塔在此处很有特色,但我们没去,觉得小乘佛教的金塔看得差不多了,不想过多浪费时间,糯干和翁基还等着我们。在大寨内吃了一个简餐,随便打卡了一下景迈佛寺,古老而充满沧桑。






穿过大寨赶往糯干(岗),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在浪漫的樱花伴随下愉悦地来到保护最古老最原始的糯干古寨,这是一个傣族古山寨,也是一座傣家旱寨,我们之前在傣族园看到的傣寨被称为水寨,风格有明显差异。虽仍是歇山顶屋顶,干阑式建筑,屋坡高度明显缓和,在山区由于平地少,每户没有过大的庭院,户户相邻,上层有宽敞的晾台,晾晒着每家的衣物和美食,下层比较低,杂乱堆放着一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没有饲养动物,据说为了发展旅游,现在干栏式建筑的下层都没有再饲养鸡鸭鹅了,都在寨外集中饲养。











走到糯干的最高点,俯望全景,四周山岳环绕,同为傣族山寨景迈大寨是依山而建,糯干则建在一山间窄地。穿行在古寨之中,如时光倒退,整个古寨古朴,可充满了热情,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原住民招呼你坐下来,品一下她家的茶,这些家基本上世世代代种茶,淳朴善良。整个古寨最醒目的还是它的寺院,佛寺功能完全,由寺门、佛殿、戒亭、僧房、佛塔等组成,位于村子最高点。在这里认识了一个新地标词——寨心,寨心是景迈山民族村落建设的起点和中心,被认为是寨神所在,是举行祭寨神仪式的场所。据当地传说,糯岗老寨寨神为最早建寨的头人死后所化,至今村内发生建新房、婴儿出生或老人去世等重大变动时,仍需由现任头人代为祭拜寨心、告知寨神,寨心是景迈山傣族祖先崇拜与民间信仰的反映。功能如纳西族的四方街,侗族的鼓楼,苗族的中心广场。(我的理解)喜欢糯干古寨的烟火气,犹如一个沉淀千年时光的仙者,拥有着恍如隔世的安宁与平静。











离开糯干前往翁基,一个布朗族寨子,充满了期待,布朗族一个不熟悉的民族,我所了解的布朗族仅为就是一个植茶的民族,据说世界上最早开始植茶,有茶祖帕哎冷,而我蒙山有吴理真,到底谁是茶祖,无须考证,都是我中华茶神。翁基是景迈山布朗族最古老原始的山寨,也许先去糯干的原故,有了对比,在翁基没有初见的感觉,建筑风格也是干栏式,只是依山而建,平地珍惜,连寨心也特别玲珑,虽然寺院表明仍信仰小乘佛教,可在寨心看到的介绍布朗族寨心与傣家糯干的寨心传说完全不同,是在村寨中放一匹白马,依白马卧倒的地方而定,由身边的物而,尊重爱护身边的动物与树木,体现景迈山布朗族的原始崇拜和民间信仰在生活中仍占据重要地位。穿行其中,村子里的硕大粗壮的树木,和坐在屋外静静的老人,仿佛时光倒流,见证着村子岁月的痕迹,彰显着翁基的古老,
























而寨中许多地方正在改建扩建中,现代商业正改变着今天的翁基。没机会走进布朗家中更多了解布朗族,太阳已开始靠近远山,景迈日落将拉开序幕。这里离我们今晚将入住的芒景上寨非常近,几分钟车程,决定离开翁基前往芒景上寨,寻找景迈山的日落地,运气不错,入住民宿就有一个很好的观景台,面对群山等待日落,唯一不足前景没有民族特色古寨的衬托。
坐在屋顶平台之上等待日落,太阳慢慢靠近远山,落日余晖洒在古茶林,洒在古寨的屋顶之上……山峦披上晚霞的彩衣,一切都非常安静祥和,这是一种享受,一种感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日落,有浪漫的日落,有伤感的日落,也有宁静的日落……我的日落是在光与影的交错下,那一抹金黄色洒在身上什么都不想,只是静静感受这一刻的平静与美好,做一个快乐的平凡人。













打理民宿的是两个大学回乡的年轻人,相当不错,景迈民族古寨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这些有文化有想法的年轻人参与创造,现在古寨看到最多的是老人。明天早上还要去追逐景迈日出,在芒景上下寨只能看到日落,日出要去6公里之外的芒洪寨,早点休息。

查预告今天景迈早上八点日出,六点半起床前往芒洪,星星点点,有日出的节奏,日出是不确定的,红日没跳出山边都不代表一定有日出,期盼中撞运气。当黑暗的天幕边拉开一丝红光时,我们在芒洪的山边道路上不确定寻找最佳观景点,




不想意外撞入八角塔酒店,竟是最佳日出观景台之一,运气好一定有日出!在楼顶上,已聚集许多游客在此等候,有良心的酒店为游客免费开放它的平台。此时天边泛起鱼肚白,天边增亮,东偏南的山间有了红光,逐渐放大,太阳将由此跃出山间,静静等待!终于一轮红日在远方山峦间冉冉升起,越来越亮,越来越耀眼,印红了山寨,阳光温暖地洒下大地,山寨开始苏醒,人间烟火飘在山寨的上空,美好的一天由此开始,新的希望新的期待……











回芒景上寨,在早晨温暖柔和的阳光照耀下,打卡芒景上下寨标志景观榕树,一个自然独特的寨门;观蜂王树奇观,野蜂在一颗大榕树上筑上多个巢,和谐相处,极为憾见;留下茶祖庙的遗憾回宾馆,准备我们新一天的期待,出发老达保村。





离开景迈时,再次相遇景迈山的古茶树林、云海、盛开的冬樱花……







景迈山的古茶树林与我们人工修剪的茶林明显不同,采摘方式方法也不一样,更显自然生态,在雾线之下基本没有茶林而是橡胶林,平坝区是热带经济作物种植,根本看不到茶林的踪迹,茶林种植基本分布在高山林区,和我们家乡茶园种植区分布存在差异,高山茶树的病虫害明显减少,因此景迈山茶禁药上山我相信能做的到,我已被景迈山的茶林环境所感染,有改喝普洱的冲动,但已是几十


年的绿茶客,还是坚持喝我自欺欺人的毛峰吧。奇葩的景迈之旅,读茶、看茶、访茶是景迈山的卖点,而我的景迈之行却以另一种方式认识景迈,我的文化我作主!
离开景迈山,在214国道上继续前行,去见识“中国维也纳音乐小镇”——老达保,拉祜族的聚居地,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里的人“有腿的就会跳舞、有嘴的就会唱歌、有手的就会演奏”。100多年前西方传教士来到这里,带来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吉他,老达保成为中国最早掌握吉他演奏的乡村,也是该地区唯一信仰基督教的村寨。走进村里,首先吸引我的是寨子边竹杆之上吊挂着笋壳与木棒组成的特色风铃,满怀憧憬走进小村,仍是歇山顶干栏式建筑,虽依山而建,但山坡较平缓,有平地,每家就有一定院坝,房屋不密,村子宁静没有歌舞声,满墙的鞭炮花开得绚丽灿烂子,沿着进寨的道路,两旁曾经打造了老拉保村的特色手工体验作坊:陀螺作坊、青竹坊、艺织坊、耕具作坊......可能由于某些原因,现在多数只有标牌而无实物体验,可你能在这里感受到拉枯族最传统的生活。后山的栈道上也有许多曾经的景点,今已荒芜,说明老达保过去在文旅上下过一番功夫,也许也曾辉煌过,最有文化特色的演唱广场也在翻修,没有表演。游客稀少,可惜了,找了两遍,才在广场山坡上找到老达保的基督教堂,一个最不起眼的最具地方化的教堂,不是教堂外的文字提示,我还认为是一座干栏式村民会议室,正中也只仅仅悬挂一十字架,这是我见过最简朴最融入地方生活的教堂。还好巧遇一村委成员,曾代表老达保村到过人民大会堂,非常健谈,向我们介绍老达保,展示其动听的歌喉,很有感染力,也听到了唯一吉他手的吉他伴奏,也算没白来老达保。






















离开老达保,下一站茶马古道上一驿站——那柯里,那柯里是一个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民族杂居的村落。傣语“那”为田,“柯”为桥,“里”为好,“那柯里”的意思是该村小桥流水,沃土肥田,岁实年丰,是理想的人居之地。虽然只是一个小众景点,但我们也来自汉藏茶马古道上,我曾在云南的沙溪古镇感动过云南围绕茶马古道成功打造,而对比我们蒙顶山下的茶马司,汉源的清溪古镇、泸定的化林坪有其丰厚的茶马古道的底蕴,可茶马古道文化基本不再,可惜了茶马古道历史优势。现在彩云之南许多茶马古道上的古镇都在想法设法利用沿途的地域风光、民风民俗、文化差异,形成了独特的云南旅游黄金线路。其中那柯里就是普洱茶文化传播古道上热闹繁忙的驿站、客栈,曾经马店林立,至今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一段茶马古道遗址,百年荣发马店、风雨桥……小镇小巧玲珑可感触颇多。












今天夜宿普洱市,随便打卡佤族佤王宴,感受佤族饮食文化,体验普洱茶马古道夜市,热闹参与感十足,没想到一个云南偏远地级市的文旅沉浸式打造,给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满足了游客多元需求,使他们在旅途中不仅“悦目”,而且“赏心”。再见,普洱!明天最后一站昆明。







回程在昆明休整半天,六进六出云南,多次路过昆明,但从来没有深入到昆明市区内了解昆明文化。这次利用半天时间粗略打卡一下昆明老城区,计划起于西南联大旧址,过云南陆军讲武堂,在翠湖观鸟,去孔庙祭拜孔子,瞻仰抗战纪念堂,终于昆明老街·美食天街,品尝昆明特色美食。
简单印象:昆明这个城市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里走出了许多影响中国历史的英雄人物。翠湖的海鸥已没有往日的精彩,而沿湖民间自发活动表演却搞得有声有色,成了一道风景。










孔庙有点失望,云南建水的孔庙曾仍让我记忆犹新,我抱着希望来到省会的孔庙,沧桑的棂星门牌坊,却是崭新耀眼的內核,缺少历史底蕴,希望而去失望而归。






穿过孔庙直街就进入昆明老街区,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唯一保留下来的一片原汁原味的老街区,是昆明市面积最大、保存清代和民国时期特色民居建筑、商铺建筑最多的片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老昆明情感价值,地位等同于成都宽窄巷子,我是晚上去的,动静结合,美食商业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美食美品目不暇接,小资情调区充满情调与诗意,后悔白天没来认真仔细看看,明天早上即将离开,只有今后有时间再来,再见,短暂匆忙的昆明行。









回程没走京昆,也没走宜宾,走串新高速到蓉丽高速,由于金沙江段大桥未修好,现在从豆沙关到金沙江南岸下高速,由宜宾新市镇入川,又从中都上高速到犍为进入成渝高速回雅,这又是一条新的川滇高速,今后全程通车后,将会成为我们去彩云之南的主通道,没有G5泥巴山拖乌山极端天气的影响,也短于原来从宜宾走水富到昭通。八天的西双版纳之旅到此结束,西双版纳之行即有热闹也有宁静,有收获也有失望,实现其目的,长了新知识,时间短暂而紧张,西双版纳终于点亮我的新旅图,成为一段我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