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被《国家地理》称为“江南最后的秘境”。本次松阳之旅,我们走走逛逛四天,探访十个古村落,深度体验到“秘境”之美。
我们的自驾路线:
Day1:抵达松阳—杨家堂—酉田—松庄
Day2:平田—陈家铺—西坑—小后畲—三都乡
Day3:后畲—石仓古民居—延庆寺塔—松阳老街
Day4:松阳老街—黄家大院—平田—西坑—离开松阳
夕阳余晖打在黄色土墙上,将整座村落染成金黄色,“金色布达拉宫”的名字由此而来。说实话,阶梯状布局的江南古村和布达拉宫真的没什么可比性。起这个名字的人可真是个起名鬼才,引得游客一波一波地来打卡,游客热热闹闹遍布村庄的每个角落。
村口的夫妻树是杨家堂的标志性景点。游客多起来,这里甚至催生出点烟雾供拍照打卡的业务,不过我们没遇上。这里很出片,《两个人的小森林》也曾在这里取景。拍照打卡的人多到要排队的程度。
路上遇见的小白狗,还给我们带路。
游客来来往往,但还有不少村民依旧过着自己的生活。
宋氏宗祠位于村落中心。祠堂里有族谱,令人没想到的是,杨家堂村民基本姓宋而不是姓杨,而且居然是明初大儒宋濂的后代。
村对面的观景平台可以俯瞰整个杨家堂错落有致的布局。前景是一小片茶园,在这里我们看见了一个采茶的老伯伯。游客纷纷扰扰,他自做着手头的事,仿佛与世隔绝。
斑驳的墙体,构成了杨家堂村的底色。
杨家堂挺精美的,值得一来。然而村里的商业配套并不能撑起这么大的人流量,缺乏停留点导致游客们总是呼啦啦地来、呼啦啦地走。这个村子绝对算不上小众,慕名而来的游客太多、配套的商业不足,让旅行体验打了点折扣。
酉田村,和热度很高的杨家堂、松庄位于同一条线路。
抵达酉田村的时候正值金色的夕阳余晖洒在村落的黄墙黛瓦上,而远处有袅袅炊烟升起。这正符合我们对松阳古村的想象。
比起名声在外的“金色布达拉宫”杨家堂村,这里规模虽小些,但也毫不逊色,一些小空间颇有韵味。说起“秘境”两字,这里是称得上的。
村里虽没什么人在外面走动,但门前种着的绿植确是生机勃勃、恣意生长,为村庄添了几分生气。
超喜欢这个小村子,游客不多,非常宁静,一步一景。在这里走走逛逛非常舒服。村庄比较原生态,没有明显的商业化痕迹,暮色四合之际,碰上村民收工回家。
村口还有一棵450年的马尾松。姿态特别,让人难以忘却。
路上有一个观景亭可以俯瞰村庄。这里规模虽小些,但风景可不输杨家堂村。
远眺群山绵延,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国家地理》提到江南秘境,选取了松庄村的照片做封面。讲真,这个机位实在太出片了!
BUT,如果一个村子美到靠一张照片封神出圈,你会开一个小时的山路去找它吗?如果这个村子小到只有一个机位可供出片,你还会去吗?
松庄大概就是这样,用一张小桥流水的照片便可概括。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古朴的石拱桥坐落溪上,在《中国国家地理》的推介下,成了“江南最后的秘境”。
这里商业开发并不完善,村中仅有一家民宿,村民也保留着原来的生活方式,我们还偶遇到在溪边洗衣服的村民。
松庄太小,从古石桥走到桃野民宿大概就已领略完村子的全貌,走马观花的观光客肯定会失望。是否值得入住一晚、体验当地生活,也是见仁见智。
村里还在修建新建筑,估计也是为即将到来的旅游热做准备。
通往松庄的近路也快修好,不必再绕远路,看得出当地为未来的发展正在做出努力。
离开时,我们遇见一只小奶猫在爬树,十分可爱。
另外,松庄的特产是桃子,便宜好吃,我们在路边从一个老婆婆那里买了一些。
早上七点半起床从松阳县城出发,先去平田村逛了逛。晴天的平田村乏善可陈,就一笔带过。
到陈家铺大概九点,仅村外还有称得上是车位的地方。逛完村子下来,村子进出口的山路已经很拥堵,难以会车。真没想到,村庄游居然这么火爆。大概是因为这里成了个小网红村,引得大家争相来打卡。
村子里走走拍拍,好风景很多。推荐早晨/傍晚拍摄,阳光洒在土墙上很美。如果碰上有云雾缭绕那就是另一番景致。
陈家铺村并不大,依山而建。村里商业开发也不算多,有书店、文创商店、民宿;餐饮也不多,几家土菜馆(太火啦,老鲍农家乐十点半就已经订满)。
身处山间,时时可以看云卷云舒。
先锋书店(陈家铺平民书局)非常有名,是一家隐于悬崖山林的书店。有一些靠窗的位置,框景不错。
目前的网红打卡趋势已经超过了这个山村的承载能力,交通问题亟待解决。希望未来的商业运作能有更好的发展,把过路的游客留下来。
从陈家铺下来,我们又路过了西坑村。
之前在网上看到后畲村,非常想去。比较巧的是,三都乡还有一个同名的后畲村。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三都乡的后畲村是我们要找的(因为我们去的好几个村都在三都乡),没想到去错了地方。
这个村子很小,看起来只有老人还生活在里面,不愿离去。
神奇的是,村口有一个八卦阵。不知道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从八卦阵往上看小小的村庄,心中充满了悲凉。随着中国乡村的空心化,这样的村落会逐渐消失。
而往外看去,是茫茫的大山。
从后畲村回来,又路过了三都乡的乡中心。这里应该是各村村民集会、贸易的地方。可能是因为经济发展得好些,这里的不少房子已经换上了更现代化的、颜色突兀的瓦片,还有的建起了小洋楼,却显得和乡村风貌格格不入。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保留传统建筑风貌,这是留给这些村庄的一个难题。
这天我们吃完早餐,就往既定目标——竹源乡的后畲村去。
这里太美了,然而这个美在抵达村落的最后一个弯前什么也看不见。甚至我们怀疑走错了路,直到依山而建的大规模村落在面前徐徐展开。
规模超大、游客不多,后畲村留存着珍贵的历史,又保有难得的宁静。
村里的老人偶尔投来好奇的目光,估计来这的游客确实不多。
村里还有自己的小庙,供奉着宗社神灵。
老房子已破败,但精美的木雕可见这里曾是大户人家。
一只很可爱的小猫,直勾勾地看人,然后忽地跑掉了。
后畲村有数十个谷仓。谷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木头颜色退化,古锁也早已锈迹斑斑。
听村民说村里那棵百年老树是丽水第一,我们将信将疑,直到站到了它的面前。
原来,这棵树早就“躺下”了,却保持着向上生长的姿态。
飞起无人机来看村庄,这个规模真是非比寻常。
这里是江浙少有的客家聚集地,还拥有9幢古民居为官方盖章的省级文保。
进村的路在整修,很是崎岖。坑坑洼洼的破路可比弯弯绕绕的山路难开,难以想象这居然是浙江的国道。
到石仓很是惊喜,精美绝伦的砖雕木刻,足以让它在松阳一众古村落中脱颖而出,列入古村落名录。
因阙氏先祖从福建迁居而来,这里保有福建特色的方形围屋,非常精美,值得一看。其中有9座省级文保,还有十几幢大宅子,古建密度很高,数不过来。厅堂格局虽然大同小异,但细节各有不同,古建筑爱好者可以慢慢发掘。可惜的是,规模最大的一幢在2023年初被烧毁。
门口还有节庆时舞龙舞狮的装备。
有的宅院厅堂还贴有近些年的契约文书,记录婚礼、春节各项开支明细和人员清单。
村里还有个契约博物馆。非常小众,记录了石仓当地的契约文书。之前我们在杭州国家版本馆看过部分松阳捐赠的展品,巧合之下又来到契约博物馆,感觉非常奇妙。
历经千年的东方斜塔,游客不多,甚至还能登塔。
延庆寺塔于宋咸平二年(999)动工兴建,五年(1002)年建成,相传塔藏舍利。塔高38.32米,楼阁式砖木结构,六面七级,中空;斗拱瓦镏作双卷头,山檐舒展平缓,铁质塔刹相轮为卷草图案,曲线流畅;塔壁朱画飞天,依稀可认。是江南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
院子里还有好多孔雀,悠游自在,叫得很大声。
离开的这一天,有点毛毛雨。
原本对这样的商业街不抱期待,没想到松阳老街还挺特别的。和很多仿古商业街不一样,这里原本的理发、打铁、木匠等店铺还在营业,生活氛围浓厚。下雨天湿漉漉的,却别有一番风情。
前一天来吃过这家面馆,家常味道。
我们买了徐记煨盐鸡和状元饼,味道不错。
黄家大院是浙西南规模较大的传统民居建筑之一,
雕梁画栋,这里是木雕艺术的殿堂。
木雕工艺精湛,雕刻内容文化内涵丰富,保存现状基本完整,是研究浙西南地区民居建筑格局类型和建筑雕刻文化的重要实例。
黄秋光于民国七年(1918年)投资五万五千块银元精心营造的“百寿厅”,牛腿和雀替上的200个篆体“寿”字,笔法无一雷同。
这座大院历经了清、民国、新中国多个时期。
一想到山上被云雾笼罩着,我们立马做决定再冲一次四都乡!
如果要评价平田和西坑村的话,那就是晴天一般,雨天绝绝子!云雾缭绕真的太美啦!
曾经读过约翰·缪尔的《夏日走过山间》,在雨后的松阳四都乡,当我们开车驶过山间小路,看着远山、梯田、晨雾、古村,产生了和作者一样的心境。
“我们已经身在山间,大山的气息也充满了我们的每一个毛孔,让我们心神悸动。我们的血肉躯壳在四周的美景中就像透明的一样,完全融入周遭环境,与山间的空气、树木、溪流、岩石一起,在阳光的照射下颤抖。”
住宿:
建议住在县城,吃饭交通都比较方便。如果你想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活的话也可以住村里,但生活不便、性价比不高。
美食:
佰仙面馆(家常味道,手擀面很劲道)
徐记煨盐鸡(香香嫩嫩鲜鲜,好吃😋)
状元饼(皮薄馅多的烤饼,很香)
我们是榛子和小刘,一对热爱旅行和摄影的cp,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旅行博主。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游记,希望看到更多有趣的旅行分享,欢迎关注!
小红书:榛子和小刘的旅行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