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国家二级博物),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段,原为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出生、居住的私邸。元延祐三年(1316年)三苏故居改建为祠堂。随着时代变迁,经过若干次的维修、增修、重建等,尤其是明洪武年间(1368年)的大建,明末被战火毁,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废墟上重建。现存的三苏祠是基于清康熙年的布局,经清代、民国和建国后修葺、拓建而成。
三苏祠有两个门,南大门和西大门。南大门如封面,大门匾额“三苏祠”是由清代书法家何绍基题写的。从南大门进入后,就是祠堂主体区,由前厅(古祠大门)、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园林部分古树参天,绿水萦绕,秀竹片片,众名亭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特别是遍布的牌匾楹联,词意韵致,极具文学气质。千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来此拜谒。
全景图如下,当时在景区拍的,图本身已不干净,但可以基本看清。
为了书写方便,我分祠堂主体区,东部园区,西部园区来写。

前厅匾额上写“文献一家”,门上对联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耳房开辟成了碑亭。


前厅前有参天古银杏大树。

过前厅就是正殿,飨殿内有三苏父子塑像,是供奉三苏的地方。正中是苏洵,左为苏轼,右为苏辙。前三楹有三匾,从左到右分别为“文峰鼎畴”、“是父是子”、“文章气节”,是苏轼、苏洵、苏辙的完美刻画。三匾均为清康熙或乾隆年间的书法名家所书。
其实三苏祠中到处都是匾额、对联,感兴趣的朋友来这里有福了!有专门总结这里对联的帖子,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前厅与正殿之间,东西均有厢房相连,东厢房里配飨的有苏轼三子:苏迈、苏迨、苏过雕塑,西厢房里则是苏辙三子:苏迟、苏适、苏逊,合称“苏家六公子”。还有苏洵妻程夫人、苏轼苏辙夫人雕像等,有一些相关资料。例如苏轼宦游图如下。

正殿往北是启贤堂。启贤,顾名思义是承前启后,这里是供奉着苏氏祖先的地方,内有苏氏始祖苏味道像,殿内还有苏氏家谱等家族信息。

苏味道是河北赵州人,唐武则天时期的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后因与武则天正见不和被贬为眉州刺史,开始了眉山苏氏一族。


苏轼、苏辙的六公子资料

启贤堂背面为木假山堂。

苏洵偶然购得木假山峰,置于家中,并留下《木假山记》。原物三苏进京时带走,现物是道光年间眉山书院主讲李梦莲捐赠。
下图为康熙十一年,济南名士王世贞之作,在窗上悬挂。

启贤堂堂前植有桂花树,西侧有苏宅古井。古井是三苏当年自家院里的饮水井,历经千年而不枯!下图中栅栏圈起来是古井。

并蒂丹荔:熙宁元年(1068)苏轼三十二岁,在居父丧期间,曾与三老(王庆源、杨君素、蔡子华)游。苏轼将离眉山时,在家中手栽荔枝树,与三老约定,树长成即归眉山。但世事难料,苏轼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眉山!二十二年后,即元祐五年春,苏轼写《寄蔡子华》诗: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
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
霜髯三老如霜桧,旧交零落今谁辈。
莫从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
树已去,人皆土,经千年,树桩在诉说着什么?

来凤轩,原址是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期的寝室,读书房,又是苏家书斋。苏洵为勉励兄弟二人勤学上进、博学多才,将它取名“来凤轩”。清康熙年间、嘉庆两次重建。


轩前有竹,轩后有竹似墙,所以室内有联: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



快雨亭,其实这是一处轩:清咸丰年间四川学政何绍基来眉州主持考试,游三苏祠,适逢炎夏遇雨而得凉,故将此处命名为快雨亭。亭上为何绍基篆书题匾。亭阔三间,进深一间,后有回廊。站在廊上可观瑞莲湖风光,湖左有百坡亭,右有披风榭。

百坡亭:南宋魏了翁为纪念苏轼,疏凿眉州环湖并修筑一亭桥取名“百坡亭”。民国十七年(1928)眉山地方官绅扩建三苏祠时在园中增修。

快雨亭北是墨庄,内展示名家的书法作品,喜欢书法的可以细细品味。其匾额“墨庄”是南宋名将岳飞所题。

我真的非常喜欢这尊东坡盘陀坐像。坐姿似在自己家里,给人以亲切感。什么大风大浪都经历过后,该有什么神态呢?我喜欢苏东坡,除了文、诗、词,更喜欢他在任何时候都能生活的很有意思,活的率性。

披风榭在来凤轩西偏南,瑞莲西池北岸,与东坡雕像为临。披风榭始建于南宋,现存的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为纪念苏轼、陆游、魏了翁,遂在三苏祠内重修了这座披风榭。

洗砚池原是苏东坡兄弟少时习字绘画、清洗笔砚的水池。后代为纪念三苏父子,将其辟为洗砚池。清朝末年眉州拨贡彭耀章仿苏体字题“洗砚池”三字,携刻于侧墙之中。池后的墙上是名人墨宝或记事石刻。
这里有一故事:苏轼12岁时,游玩中偶得一块形状像鱼的石头,石头外表温润晶莹,表面点缀着细小的银星。苏轼试着拿它当砚台使用,石砚发墨很好。苏洵说:这石头具有砚的品质,是一方天然砚,这是寓意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从此,苏轼将这方砚台取名“天石砚”,每天写字后,都要到水池边将石砚清洗干净。



瑞莲亭位于瑞莲池畔,是八角十二柱,攒尖式屋顶,筒瓦屋面,为中华名亭。相传苏洵种莲池中,每开并蒂莲花,为科举之吉兆,“奇池荷极 盛,并蒂兆科甲”。 “苏祠瑞莲”被誉为眉山八景之一。

瑞莲亭淹没在绿树之中。

从东坡像往东,在来凤轩后面,经过云屿楼,来到东部园区。这里有抱月亭、晚香堂、碑亭、醉翁亭、丰乐亭、表忠观,后四亭或观由碑廊相连,其中醉翁亭、丰乐亭、表忠观由亭下所置碑刻内容而得名。
云屿楼原名东坡楼,其特点是三面临水,周围环境优雅,万竿竹围绕着整个建筑,幽静美好。建筑为二层歇山顶楼阁,四周设有走廊。
云屿楼是在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由四川督学使张之洞倡议修建的,并在民国时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复。楼内的展览展示了历代名人对三苏父子的赞美诗篇,楼外是休憩之所。

抱月亭名称来源于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一段话:“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抱月亭始建于清代光绪元年(1875),由当时的四川督学使张之洞倡导修建,并在民国时期进行了大的维修。
以前亭内有一块圆形的大石,形状酷似明月,现在亭内无石,倒是亭外有块石。此外,亭内有椅,小桥与池岸相连,使得游客可以在此欣赏池景并体验一种独特的宁静之美。

晚香堂原址是眉山试院,现存两廊及火培。2006年重建,为仿清建筑。名称由来为明代陈继儒刻苏轼墨迹拓本名《晚香堂苏帖》。堂内陈列着三苏祠馆藏的精品文物,以及宋、元、明、清的苏轼诗文集缮本、拓本。香堂的廊楹柱对联:东坡著奇文 居士写春秋。后排七言对联:豪气正兴潮争怒 俗驾今随水不回。

馆内珍藏有珍贵无比的《楚颂帖》真迹,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十月二日书于宜兴。展出的是拓本。

还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地的拓本。

碑亭与碑廊是三苏祠重要的建筑之一,占地约7亩,廊内立有南宋以来的刻石155通,其中苏轼手迹刻石83通。苏轼书写的宋拓本《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均有刻石。 苏轼草书《欧阳永叔醉翁亭记》碑是根据馆藏明拓本所刻,1982年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书法家伍中一先生主持。


三绝碑:《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的碑文内容是韩愈仿骚体所撰,为祭祀柳宗元,由苏轼作书。因为此三位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杰出的人物,而且石碑无论从碑文内容、书法还是刻工均属上乘,故将其称为“三绝碑”。 三苏祠藏有两通不同时期的《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刻石。一是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眉山知州金一凤主持镌刻。二是民国五年(1916),官员主持,眉山人郭庆琮双钩勒石,眉山人王龙山刻。前者已字迹模糊不清了,才有后者。


表忠观碑:这里有民国三十一年(1942),眉山官员主持据三苏祠内旧藏杭州明嘉靖拓本重摹刻石,是全国仅存的《表忠观碑》的完整刻石。 《表忠观碑》是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时任徐州知州时撰文并书。苏轼对吴越钱王治理杭州的功绩,保有崇敬之情,在此之下,苏轼撰写碑记并正书书丹。

我这里说的西部园林区包括船坞、连鳌山、八娘伴母、八风亭、海棠亭、式苏轩、楚宋亭、绿药轩、听荷轩、梦鹤亭、天香亭等。
船坞,民国时期十七年(1928)造。船身有一株桂花树,恰似撑船的蒿竿。游客登船舫游览,好像于碧潭中泛舟。


连鳌山原址在眉山广济乡。“连鳌山”三字为苏轼十七岁时与弟弟苏辙及友人同登连鳌山手书,每字三米见方,“雄劲飞动,大如屋宇”。 后因同登之人相继登科得中, “同登连鳌”的佳话,流传至今。

八娘伴母:“八娘”即苏八娘,苏洵之女,苏轼、苏辙之姐。苏洵称其“女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漏,为文以往往有可喜”(《自尤》),后人以其原型塑造了苏小妹的形象。 “母”即程夫人,苏洵之妻,司马光赞其“勉夫教子,底于光大”(《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母之一。

式苏轩: 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并在1988年由赵朴初题写“式苏轩”匾额。匾额的“式”意味着模仿或榜样,意指将苏轼视为学习的楷模。属于展览厅,现在有“中国有三苏”展,展出三苏及相关书画及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三苏祠式苏轩遗址位于三苏祠的西北部,是重要的历史发现地点。在2019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多个不同时代的文化堆积层,其中包括宋代以来的遗物。遗址的地层分为四层,涵盖了从现代到北宋时期的各种遗迹现象,如灰坑、灰沟等。共出土了约500件可修复的文物,包括陶器、瓷器、石雕、建筑构件以及铜钱等。

宋代水渠:2020年年式苏轩遗址考古发现,为宋代眉州城的人工排水渠。长约20米,宽3.14米,深0.53米,两岸用瓦片、石块垒砌或用黄色粘土堆填,修筑痕迹明显。与该水渠仅隔1米处便是现在的眉山城市排水系统,它们平行排列,走向一致,是眉山城市千年以来延续发展的重要见证。为展示珍贵历史遗存,截取其中一段,特陈列于此。

式苏轩里展出的有关三苏的绘画和文物作品很多,多数是三苏祠博物馆收藏的。其中有一长卷,我觉得很有意思,我很喜欢这种形式的绘画、书法作品。是明末清初时期的王式的作品,如下:

之后补的文,如下:

关于作者及上图和文,有如下记载:

关于画中出现的十六位人物,有如下记述:

清代的画家、收藏家余集的《苏文忠公遗像》,和金石学家、书法家张延济的《东坡先生笠展图》,均由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收藏。


曲水绿树间,还有听荷轩、梦荷亭等,每处都有匾额和对联,均出自名人之手,也使得园林区多了许多故事。




成人全票 :40元,60岁及以上老人,🧒免票。
地址 :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段72号,自驾导航“三苏祠”即可。
成都—眉山高铁只有半个多小时,方便,这里可以作为成都周边游。

三苏祠南大门对面有三苏纪念馆,免费,想更多了解三苏,这是一个好去处。

苏洵小传: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亦被称老苏。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中国北宋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一生最大的成是培养了两个有出息的儿子,自己在文坛上有一席之地,但在科考、仕途上却没那么幸运。
苏洵年稍长入学,学习句读、属对、声律,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后开始游历名山大川。27岁又开始读书。在考进士和茂才时,都未中。不久,苏洵之父去世,其归家守丧。服除后,仍居住在乡里,闭门读书,文章一新,著有《几策》《权书》《衡论》数十篇,系统提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
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送其二子入京应试,朝廷诏试策论,辞不赴命。嘉祐五年(1060年),苏洵被任试秘书省校书郎,除霸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同修礼书,完成《太常因革礼》100卷。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卒。
以前苏轼的生平事迹了解的比较多,苏洵、苏辙的了解很少,通过参观三苏祠与三苏纪念馆,对这二位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三苏祠真值得一看!
